越來越多人願意花上萬元購買整理收納服務? 整理師月入過萬真的是普遍狀態嗎?整理收納行業從日本舶來,在中國已發展5年,我們常看到的是 「美女收納師月入萬元」等零星案例,對整理收納這一不算新興的行業卻依舊陌生。
整理收納服務的客戶是哪些人、市場規模如何?整理收納師又有怎樣的從業心得、發展前景?近日,記者隨整理收納師上門服務,並同業內人士進行深度訪談,一次滿足你對這個行業的那些好奇。
上門:1000件衣服三天整理完畢,全程戴口罩手套
「整理收納是不是就是高端家政服務?」為了解答這一問題,近日,記者跟隨整理團隊來到客戶李女士家中,直擊收納師的工作流程。
走進李女士的家,餐桌、餐椅、沙發、飄窗、床,衣服堆積如小山,整個空間擁擠到難以落座。 「經常找不到出門要穿的,就會再買,然後越堆越多,形成惡性循環。有的衣服吊牌都沒拆,壓在下面忘記了。」不擅長收納的李女士有些苦惱,直到她在一位時裝博主微博裡看到了一條關於整理收納師的視頻。李女士當即決定購買上門收納服務。
上門的有6位整理收納師,需用時 3天。經粗略估計,李女士的衣物數量約1000件,按照收納空間橫向延展長度每米收費990元的標準,加上首次上門診斷的388元,及收納用品的費用,這一單在萬元出頭。鋪上整理布,工作開始, 3位收納師負責客廳收納,兩位負責臥室收納,1位負責空間改造,整個過程收納師們全程佩戴口罩、手套。收納師全程佩戴口罩手套,用來防塵和保護雙手。「三天就可以各就各位?「李女士有些不敢想。
據了解,收納師服務過程中有兩次上門,第一次上門診斷儲物空間、評估工作量,做好儲物用品的採購計劃,第二次,帶上採購的物料上門整理收納。收納師會在第一次上門與客戶充分交流,客戶須認同其理念,才能有第二次上門。隊長杜欣介紹了工作流程:先把衣服歸類,放在整理布上,再讓客戶決定衣物的去留,然後摺疊整理,放進收納空間。「我們不會強調『斷舍離』,這樣會讓客戶會有心理負擔。一些有紀念意義的則會留存。」杜欣說,歸類後,客戶偏愛的衣物種類可以清晰地顯現出來,以提醒客戶,哪一類衣物已足夠多,從而避免重複購買。
和家政服務最大的不同是,收納服務偏向一次性服務,即通過合理的空間規劃,徹底解決衣物亂堆的問題,並教授客戶整理的技巧,保證之後客戶能夠自己打理好衣櫃。據悉,第三天完工時,客戶要參與一個簡單的交接——收納師教客戶學習今後如何維護衣物的秩序,此後一個月,團隊還會進行回訪。「90%的客戶可以保持整潔,無需二次購買服務。」杜欣說,不過也有一些客戶會在換季、搬家等時節,再請她們代勞整理。
客戶:從中高端客戶走進尋常百姓家,有人刷信用卡「求治癒」
2015年,日本著名整理大師近藤麻理惠被《時代》雜誌評為「2015年全球最有影響力100人」,一時間日式收納進入國人視野,也吸引了最早一批人入行。 「十幾年前,日本還提倡縫隙收納法,不浪費一寸空間,如今又流行家裡空無一物。」業內知名整理品牌莉家整理資深整理收納師張維告訴記者,日式收納在中國被本土化,既不一味強調「斷舍離「,也十分注重空間收納,因此更符合中國人的需求。
國內首批整理收納師卞櫟淳2015年創辦了留存道,並把分院發展到全國。2017年,朋友在廣州引入留存道,璐璐成為合伙人。如今,她的工作室發展為一個有約8名核心成員的團隊,主營整理服務、整理諮詢、整理收納培訓、合作沙龍、空間規劃服務等。璐璐介紹,通過線下口碑積累高端客戶,是初期的生存之道,但去年開始,博主、網紅們在社交網絡的分享給她們帶來大量曝光量,加上疫情滋生出人們對家居服務的需求,團隊出現了業務量暴增,服務範圍擴展到四五線城市,服務對象也更接地氣。除了明星、博主等外,客戶不乏普通家庭,98%的為女性客戶,年輕客戶居多,這是其用戶畫像。「萬元以上大單一周會有1到2次,388元的上門診斷單也很多,尤其在七八月換學位房或搬家高峰季會迎來爆單。」璐璐說。
莉家整理團隊也是業內知名整理品牌。其資深整理收納師張維透露,收納服務的確是中高端消費,但也有人刷信用卡求「治癒」。「這位刷信用卡的客戶,家裡條件並不好,她本人是全職媽媽,帶著兩個小孩,因為不會整理,家裡雜物、垃圾亂堆,困擾很大。」張維回憶,整理完畢時,這位客戶還盛情邀她們留下來吃晚飯,看著整潔的家,這位客戶幽幽地說,「你們是唯一一波到我家的客人 」。 「井井有條的空間,有一定的治癒能力。從業三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整理收納師是很正能量的一群人,重生了一個又一個空間,把一個又一個房子恢復成家的樣子。」張維說。而這種治癒感,也讓偏一次代勞服務的整理收納服務有了「回頭客」。張維告訴記者,一開始她也以為,系統專業的整理收納後,客戶家復亂的概率很低,一次服務就能解決問題,但後來發現,客戶會對有秩序的空間產生依賴感,比如每到換季的時候,或者隔兩三個月,會請她們去維護一次。
從業者:專職或兼職均按日薪結算,月入過萬不算高
對於網傳的整理收納師月入過萬,璐璐稱,過萬是普遍水平,更有高者月入達4萬元。團隊三年多來,璐璐的團隊處於一個平穩發展的過程,維持著「小而美」的規模,核心收納師穩定在8人左右, 90%為年輕女性,年齡在28歲到40歲之間。
培訓是留存道的一大業務板塊,廣州分院整理服務和培訓業務兩者的比重約為6:4。技能班為期3天,面向普通大眾,創業班6天,面向有意從業者,課程內容體系更完整。璐璐介紹,參加培訓的學員會發展出一批專職或兼職的收納師,在項目需要的時候參與進來,他們也可以成為「野生」的整理收納師對外自由接單。「不管專職還是兼職,參與我們的項目,都按日薪結算,領隊會有一定提成。」璐璐表示。據悉,整理收納行業仍是一個新行業,目前並無統一的從業考試和資格認證。 「我們會建立自己的入行考核標準。」璐璐介紹,而晉升通道比較簡單,從實習收納師到收納師,再到分院合伙人、分院副院長。
莉家整理的運營模式也大同小異。張維介紹,莉家整理是一個有著60多個城市團隊、160餘位合伙人的業內品牌,以代勞性服務為主要業務,是國內訂單量最大的一個整理品牌。其課程有兩種,基礎技能班為期兩天,畢業後學員具備整理家裡的能力,也可以跟著當地的團隊做小助手,另一種是創業落地班,學期5天4夜,學成後可加入當地團隊,也可以自己組建團隊,從城市合伙人做起,向上進階為事業合伙人、戰略合伙人,想做講師的,也有講師的晉升通道,「月入過萬很輕鬆」。
專業建議:入行須具備銷售運營能力,正確評估市場行情
市場前景好,收入不錯,投入也不大,一個朝陽行業似乎在向人們招手。 「整理是一項技能,學會了,給家人一個舒適的環境,如果作為職業,沒什麼風險,也不需要大的資金投入,喜歡的可以試試看。」張維表示,他們團隊的從業者不再局限於全職媽媽,而是吸收了教師、文員、新媒體從業者、設計人員等轉行而來。不過,對於想入行的人,張維建議別盲目樂觀,「任何一個行業都不是撿錢的行業,努力才有回報。」
一位小型的整理收納團隊主理人Andy(化名)從業三年多,對那些抱著自己擅長整理、整理行業高大上、改變人生的盲目樂觀態度而躍躍欲試的人,提出了一些「勸退」建議。她認為,入行除了要有對整理的熱愛,還要正視入行的能力要求和真實的行業現狀。
「整理是售出生活服務,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團隊再小都要做好服務標準化、專業化以及售後,而個人要通過良好的形象、審美等的對外展示開拓優質客戶、增加客戶粘性。」Andy認為,前期投入主要指參加培訓的時間和金錢,這些課程從五六千元到兩三萬元不等,如果不具備帶領團隊、銷售運營能力,盲目地付出寶貴的時間和金錢,入行後很可能發現自己做不了。
Andy表示,對行業前景和收入水平也不應盲目樂觀。 「培訓課程和整理服務是如今諸多整理品牌的兩大業務板塊,個人觀察70%的整理師都在授課,甚至培訓業務存在轉手於非一線整理人員的情況。扣除培訓業務,服務單量上能不能支撐一個10人規模的小團隊?這才是評判市場真實情況的做法。否則就不能說整理服務行業賺錢,而是教育行業賺錢。」她建議,整理愛好者可以去學習一些初級課程,但轉行成為專職收納師,須客觀評估當地的市場規模、客戶情況,再結合個人能力與行業的契合度入行,在職業發展上,要專注於面向客戶的收納師方向發展,提升專業服務技能。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嵇沈玲
文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多
圖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韻樺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韻樺 吳多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