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只做一件事
他25年只做一件事,從未中斷大功率IGBT高頻逆變開關電源的研究。
他不靠政府關係、不從銀行貸款、不走資本市場,堅持「三不」策略,卻在三起三落中建立起高度自由、高度市場化的企業發展模式,用極致差異的產品和獨特的市場策略號令天下!
他建立了一支「正直、善良、協作、進取「的團隊,在細分行業所向披靡,戰功卓著,建立起推動行業進步的標準和規則。
現在的他,穩坐高效便捷手工焊機國內細分市場的頭把交椅!在不打折、不貼牌、高端定位、現金銷售的基礎上成功打入歐美發達國家市場。
他就是合肥三宇電器集團董事長袁忠傑,成功榮膺2013年度徽商領軍人物!
三宇,曲折艱辛而又輝煌卓越的發展歷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安徽大學物理系畢業的袁忠傑作為「天之驕子」分配到安徽省電子科學研究所工作,並很快脫穎而出,成為省電子所當時最年輕的項目負責人。年僅23歲就擔負起國家「七五」攻關傳感器重點項目,還擔任了研究所的團支部書記。
但是,從大學起就對高頻逆變開關電源極感興趣的袁忠傑,一直懷揣著一個夢想:成為世界一流的開關電源研究專家! 雖然擁有大多數人羨慕的事業單位「金飯碗」並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就和社會地位,仍對自己的夢想無法釋懷,最終毅然踏上了一條艱難的創業之旅。
1989年合肥三宇電器技術研究所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安徽省首家民營研究所,中國電源學會首批會員單位,也是首批進駐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企業。
與此同時,「正直、善良、協作、進取「作為三宇的企業精神,在初創的三宇處處可見。雖然不大,但是卻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是許多國外高科技企業的共同特徵。
三宇,亦如是。「正直、善良「做人,」協作、進取「做事,即便只有幾個人,創業期的三宇也能挑戰別人不敢染指的高科技難題!
「高頻逆變開關電源技術是一個應用領域很廣的技術,如果突破一點,就會帶給很多相關行業突破性的進展,我們認為,這個意義是很大的。這也是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專業來創業的根本原因。難度肯定是有的,當時國際上也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可以說,在這個技術方面,我們面臨的是和世界同步的問題,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
回憶起創業初期的艱辛,袁董感慨萬千:「當時條件很艱苦,一窮二白,東拼西湊了幾千塊錢,租了幾間房,招聘了兩三個助手就搞起了電源開發。第一個成果出來以後,開始向全國各地發出很多技術成果推廣函,但是發出去卻音信全無。」
沒收到回信的袁忠傑很快傻了眼,對剛成立的三宇而言,如何活下去就成了擺在袁忠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在苦等回音無望之際,非常偶然的,袁忠傑從蚌埠第二人民醫院一個朋友處得知,當時國內很多醫院都需要動態心電監護儀,但幾乎所有的心電監護儀都需從國外進口。天生的商業嗅覺使袁忠傑很快發現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
「當時要『吃飯』,電源又沒人要,我就想趕快開發點其他產品,好養活公司一群人,就搞了動態心電監護儀。當時我們想:反正我們是搞開發的,開發個便攜設備應該還是比較容易的。」
但令科研出身的袁忠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動態心電監護儀的研發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特別是其中的模式識別系統,難度非常大!
所謂模式識別,就是利用傳感器和計算機對心電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動態的跟蹤、識別和對異常情況的完整記錄。在當時計算機存量小、速度慢的技術局限下,模式識別難度可想而知。事實上,不是醫學專業出身的袁忠傑當時連什麼是異常心電活動都不知道。
但認準了就要堅持,袁忠傑專門跑到安徽醫科大學去學醫,就這樣拼命苦幹了三個多月,三宇的動態心電監護儀終於面世了!
那時的銷售策略也很簡單,就是給全國各地的醫院發銷售函,每個月都有兩三萬封發往醫院。與前次不同,這次的銷售函發出之後,各大醫院的訂購函如雪片般飛回。動態心電監護儀的銷售迅速火爆起來,價格也日漸上漲,200多克重的產品賣到了15,800元,按重量算基本等同於當時的黃金價格。
「當時病人背一天「盒子」(動態心電監護儀)就要100塊,一臺機子才一萬多塊錢,所以很多醫院甚至私人都不惜集資購買。」
回憶起「動態心電監護儀」的火爆銷售,袁董很有感觸:「有一年在黃山開訂貨會,很多人帶著匯票就來買了,賺錢非常簡單,生意非常好做。「
憑藉著「動態心電監護儀」銷售,袁董不僅解決了三宇的「吃飯」問題,還掙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三宇也一躍成為當時醫療器械界的明星。
就在很多人認為三宇會在醫療器械界繼續發展下去時,袁董卻做出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決定----重新回歸電源行業。
「我對醫療器械不感興趣,銷售動態心電監護儀只是為了養活員工、保存企業的權宜之計。動態心電監護儀賺到錢後,我心思又回來了,我還是要投資研究開關電源。」
袁董堅定的話語中透露出一個懷揣夢想的企業家的遠見卓識和永不放棄的精神!
有了「動態心電監護儀」的原始積累後,回歸開關電源研發的三宇開始提速。
1993年 「單端直流交換電源」獲得國家專利。此後,袁董率領的三宇公司又接連獲得多項國家專利,三宇在全國的「逆變電源」領域逐漸名聲鵲起!
「我們搞電源技術研究在當時是所向披靡的,各種研發產品一出來,客戶訂單應接不暇!像中科院、電子研究所、軍工研究所之類的科研機構都來我們這裡定製電源,而且還先付一半定金。很多時候,我們樣品出來了,對方驗收一結束,剩下的錢就全部付齊,不存在質保金等常規產品的付款問題。賺錢在三宇就是這麼容易!」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一心搞科研的三宇在逆變電源研發領域打下了深厚的技術基礎,獲得過四十多項國家專利,每年的利潤也很可觀。
「我們只接自己感興趣的、有挑戰性的項目,這也是對開關電源技術進步的一種貢獻;就企業自身來說,贏利情況也不錯,日子倒也過得輕鬆自在,只不過與那些有了科研成果就迅速產業化的企業相比,沒有規模化生產的概念和能力。」
2004年的一天,袁董請三宇的創業期老員工吃飯。大家聚齊後,整整兩桌人,袁董忍不住感嘆公司竟然有這麼多從創業起就追隨自己幹了十幾年的老員工。
正是「正直、善良、協作、進取「的企業精神聚集著這一批人一直跟隨袁董,在最艱難的時刻也沒有離開,企業不斷成功挑戰科研極限也足以帶給大家認可和成就感。但袁董並不簡單的這樣認為----「如果是我一個人,那好辦,我繼續搞科研就是了,有錢賺,我自己又喜歡!但公司這麼多人不離不棄的跟著我幹了這麼多年,他們需要一個平臺去發展。我想就搞一個產品吧,做一個大一點的平臺,讓員工有機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