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只能確定怎樣,而不能確定該怎樣。其範疇之外,各種價值的判斷仍是必需的。最美麗的東西是神秘的。他是藝術與科學的根源。我們對生命只有兩種看法:全非神跡,或都是神跡。我相信後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自從《女巫布萊爾》之後,偽紀錄片這一形式開始流行。《科洛佛檔案》、《死亡錄像》、《鬼影實錄》、《迪亞特洛夫事件》、《昆池巖》,似乎偽紀錄片這種類型片總是和未解之謎聯繫在了一起,6月上映的《鳳凰城遺忘錄》(Phoenix Forgotten)也是如此。
該劇取材自著名的鳳凰城UFO事件。1997年3月13日晚,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燈火璀璨,突然城市上空出現了一串神秘的光源。據稱有數萬人都目擊到了這一UFO現象,並且拍攝到了較為清晰的影像資料。至今此事件仍然是未解之謎。
《鳳凰城遺忘錄》將三個年輕人的失蹤案件與此事件聯繫了起來。
大男孩喬什因為在妹妹蘇菲6歲生日那晚,目擊了鳳凰城UFO事件,從此萌生了拍攝一部關於此事件紀錄片的想法。在拍攝過程中他認識了喜歡編導的女孩艾希莉,並邀請她一起共同參與拍攝。一天,他又找來了好友馬克,三人結伴一起去山區尋找UFO,結果從此銷聲匿跡。
這部電影的評分並不高,「套路、乏味、不帶勁」是人們主要吐槽的地方。
然而團爸卻認為,這部電影非常精彩,值得一看。
這海報吧,完全是胡扯
偽紀錄片作為一種類型電影,有一些常見的套路:比如說晃到頭暈的手持鏡頭,比如說作死的團隊(《女巫布萊爾》),再比如說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鬼怪(《克洛佛檔案》)。
《鳳凰城遺忘錄》自然也或多或少有這些套路,但並不能因此無視其創新之處。
影片絕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出現什麼UFO等超自然情節,事實上大部分鏡頭都發生在陽光明媚的白天,劇情主要以人物間的對話來推進。這也可能是有部分觀影者認為電影較悶的原因。
而我認為導演這樣的敘事處理恰恰是別有新意的。
常見的偽紀錄片電影其內容就是單體偽紀錄片。而本作則包含了四部紀錄片。
第一部,也是整個事件的引子,是1997年,喬什在妹妹生日宴會上拍攝的UFO目擊視頻。(這個片段幾乎復刻了當時的真實視頻)
第二部,則是20年後,長大成人的妹妹回到家鄉拍攝關於哥哥喬什的紀錄片,在過程其中穿插了第三部即1997年後來喬什所拍攝的關於鳳凰城UFO事件的紀錄片。
觀眾可以輕而易舉地從視頻質量中分辨這兩個年代的紀錄片。蘇菲採用的是高清的DV,畫面清晰、穩定。而喬氏則採用的是上世紀90年代常見的8毫米攝像機,畫質感人,且容易受到外界幹擾。
兩種紀錄片其實代表了兩種視角:妹妹探尋弟弟,弟弟探尋UFO。在影片的前半程,導演巧妙地將兩種紀錄片穿插呈現。
有別於通常的偽紀錄片劈頭蓋臉上來的第一人稱視角。該片從妹妹、親人、朋友等第三人稱視角對三位失蹤人員進行了刻畫,視角更延伸到了失蹤事件對家庭的影響。
導演通過這一創新敘事處理極大地改善了由於拍攝方式造成的視角狹窄、故事突兀等先天不足。也順帶完成了對於整個故事高潮的鋪墊,使得接下去的內容不但順理成章,而且更加扣人心弦。
隨著蘇菲的拍攝進程,她意外發現了另一部攝像機的存在。在這部攝像機所記錄的第四部紀錄片也獨立撐起了影片的後半段——揭開了三人失蹤的謎團。
除了頗具巧思的敘事結構外,導演還將UFO和宗教結合在了一起,使得整個劇情更為宏大、深邃。
在《聖經》舊約的《以西結書》中有這樣的描述:「活物的臉旁,各有一輪著地。四輪是一個樣式,形狀和做法,好象輪中套輪。四個輪軸周圍滿有眼睛,活物行走,輪也跟著行走。活物從地上升,輪也都上升。靈往哪裡去,活物就往哪裡去。因為活物的靈在輪中。」
上述描述出自以西結之口,生動展現了上帝降臨的異象。有UFO學者認為,《以西結書》中所描述的「輪」是飛碟,而「上帝」本人則是外星人。
導演顯然受到了這一說法的啟發。
啟發導演的還有《超時空接觸》(CONTACT,1997)這部電影。
導演不但安排女主艾希莉模仿了劇中朱迪福斯特的表演橋段,在UFO的設計上也有向該片致敬的意味。(友情提醒在觀影中千萬要睜大眼睛,在影片中UFO真容現身時間非常非常非常短暫,但是絕對稱得上驚鴻一瞥。)
影片戛然而止的結尾簡潔有力:
全程記錄事件真相的攝影機從空中自由落體到了地面。它仍然在繼續錄製著:傾斜、破碎的畫面中,清晨太陽一如往常般從地平線上緩緩升起,荒原上的雜草隨著微風輕輕搖曳,除了隱約的鳥叫,周遭依舊寧靜、祥和,卻有一種讓人說不出地悵然,久久縈繞,揮之不去。
作為一名看著《奧秘》、《飛碟探索》長大的偽資深UFO愛好者,從小到大,我總幻想著有朝一日能遇到UFO,和外星人進行接觸。然而看完《鳳凰城遺忘錄》的那一刻,我第一次從心底泛起了一絲對 UFO 的恐懼。
這電影,真的過癮。
最後,讓我們再來感受下1997年鳳凰城UFO事件的真實視頻吧。
近期文章:
一起史上最著名的UFO事件
據說這段琵琶視頻最近很火
一張史上最遠距離的自拍
《暴裂無聲》:誰能聽見個體命運暴裂的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