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中下遊分界點的武陟,由於離鄭州非常近,名字也生僻,是焦作不為人所周知的一座小縣城。然而,華夏幸福在河南的第一個落腳點,就是武陟,阿里雲創新中心也落在武陟,豐饒的物產還吸引了蒙牛等產業,武陟,勁頭怎麼這麼足?
有顏值更有實力的武陟產業新城
2014年初夏的一天,下午下班後,跟隨同事去她老家武陟一個鎮上吃羊雜坷。
西出鄭州,經過黃河桃花峪大橋時,拍了晚霞映山、長河落日的照片,發在朋友圈,瞬間收穫一堆點讚。
下橋不久,又駛過沁河大橋,看牧歸老農,在青青的河灘上,驅趕著群群牛羊回村,忍不住又將眼前美景拍下來分享。
朋友在微信裡問我又去哪旅遊了,景色如此清新。我答焦作武陟,匆忙間將四個字打錯兩對,成了「叫做無知」,於是趕忙致歉。
仔細想想,其實對於武陟的了解,我和很多河南人一樣,真的很無知。
首先是它的名字,發音估計就難住了一些人,其次是它的含義,也挺生僻。
武陟(zhi)縣名,來源於周武王牧野之師,春秋時置懷縣,秦時名武德。隋初始名武陟,距今有1400餘年歷史。
在甲骨文中,「陟」的字形,像一個人兩腳交替沿山而上,本義是登程遠行、從低處走向高處,後引申為提拔升遷。
正如武陟縣名的含義那樣,近年來,啟動產業新城建設的它,就像一位進擊的攀登者,不斷提質躍升。在河南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排名中,從第68位上升至第11位,特色商業區建設居河南省第4。
中國領先的產業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在中原落子的首個產業新城,就是武陟。
「中原智造、北岸水鄉」的城市定位和「一體兩翼、雙跨融合」的戰略格局,讓黃河岸邊的武陟產業新城,成為有顏值更有實力的魅力之城。
西部高鐵新城和東部詹店產業集聚區齊頭並進,主動承接東部臨海地區產業轉移和鄭州產業外溢。智能製造裝備、都市食品、現代物流、科技服務四大產業持續集群逐漸成型,已形成以無人機、機器人為特色的智能製造產業港。
首個縣域雙創基地阿里雲創新中心,也落戶這裡,涵蓋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以慧聰網建築裝備電商金融科技園為代表的現代物流產業園,依託已更名為焦作東站的武陟站,打造公鐵物流示範基地。
產業新城內,大指公司生產的寬幅高速紙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江河紙業的無碳複寫紙、長江制動器、華康公司木糖年產量,穩居中國第二;天津藥業焦作公司水針劑、斯美特公司的方便麵,年產量均居中國第三。
隨著新城建設的快速發展,武陟的吸引力也在與日俱增,成為眾多創新創業者首選之地。鄭州市內的一些高科技企業,也將廠區和辦公地點,從鄭州搬到了一河之隔的武陟產業新城裡面。
2016年底至今3年時間裡,超過400批次近5000人,包括副部級以上領導16批次近500人到訪,前來武陟產業新城觀摩學習。
華夏幸福產業新城的樣板
為何是武陟
武陟之所以能成為華夏幸福產業新城的樣板,首要原因應歸功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
它地處鄭州、焦作、新鄉、洛陽、晉城五城市輻射的中心地帶,是中原經濟區的核心之心,也是南北物資文化交流、晉煤外運的咽喉要道。
而作為鄭焦深度融合的首位節點城市,和鄭州一河之隔的武陟,正處在橋頭堡的重要位置。
京廣鐵路穿境而過,設有武陟和老田庵兩個火車站,是黃河北岸重要的貨物換裝站;從武陟站乘坐城際高鐵20分鐘,即達鄭州火車站,到新鄭國際機場,僅需40分鐘;正在修建的武西高速,經禹州、魯山、欒川等縣市,終到南陽西峽,串聯起堯山、雲臺山、白雲山、老界嶺、寶天曼等豫西眾多山水精華景點,是中部最耀眼的一條黃金旅遊專線。
而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黃河文化傳承,則又讓地廣物豐的武陟,在河南眾多縣域中脫穎而出。
自古以來,武陟就是逐鹿中原的兵馬走廊,朝代更迭的重要歷史節點上,各路人馬必經由此處,或西行爭奪洛陽,或東進攻取汴梁,搖旗鼓譟、熱鬧非凡。
兩漢和魏晉時期,除當時的都城洛陽外,武陟成為全中國的第二大政治經濟中心;皇族權貴跑馬圈地,將這裡據為後勤給養和休閒漁獵之所;文人賢雅,也喜於此處山水間隱逸,「竹林七賢」裡的山濤和向秀,就是武陟本地名士。
在華北平原巨大的扇形衝積面上,武陟既是扇軸的根部,也是整個扇形平原的制高點,有「懸河頭、百川口」之稱。
這裡是黃河中下遊的分界地段,也是扼守黃河河道的重要關隘,解放前黃河在這裡「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沁河從武陟入黃後,也開始變得放蕩不羈,加上境內多達15條河流中,有6條主要排水河道,在與水害抗爭依存過程中,武陟人改造黃河、敬畏黃河、祈福黃河,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成為全國唯一的「黃河文化之鄉」。
從古代民工修堤築壩、堵口治河時助威的「摧戰鼓」,演變而來的「武陟盤鼓」,陣容壯觀、氣勢非凡,還有黃河號子,都成為亟待保護和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位於桃花峪黃河大橋北端、被當地民眾俗稱為「黃河龍王廟」的嘉應觀,集宮、廟、衙於一體,包含山門、御碑亭、治河功臣殿等一系列規模宏大的建築,因整體風格形似故宮,也被稱做「黃河故宮」。
在嘉應觀禹王閣西側,有一座清幽的院落。1950年,首任水利部部長傅作義、首任黃委會主任王化雲和蘇聯專家布可夫,就是在這個小院裡,指揮修建了「人民勝利渠」。
「人民勝利渠」的建成,標誌著黃河下遊從「害河」變為「利河」,它是新中國在母親河下遊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自灌溉工程,受益範圍包括武陟、獲嘉、新鄉、原陽、延津和衛輝等縣域。
1952年10月,毛主席視察黃河,在渠首親手搖開了引黃灌溉大閘。1999年夏天,江澤民來到嘉應觀和渠首,欣然題字並囑託要保存好珍貴的歷史遺蹟。
宜居武陟
成了河南100多個縣市追趕的榜樣
大河安瀾,國運昌盛,讓武陟成為更加宜居的富饒之地。
30萬畝黃河灘區,林茂糧豐,以奶牛、肉雞、生豬等為主的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催生了一大批全國知名食品深加工企業落戶。
武陟是蒙牛乳業的奶源基地,天牧公司成為蒙牛華中大區牧場主大學培訓基地。
四大懷藥在武陟的種植歷史,已有3000餘年。
1950年,武陟縣西陶村農民楊可頤,將自己親手種的50斤山藥,獻給北京城裡的毛主席,轟動全國。
如今,這裡出產的山藥,仍然是市面上藥食兼美的搶手貨。
武陟還有一樣「上得了殿堂、入得了市井」的特色名吃--油茶。
武陟油茶的歷史,距今已有2600多年。早在秦朝時,武陟油茶名「甘繆膏湯」,漢代稱「膏湯積殼茶」。
唐代滎陽籍詩人李商隱食後有詩描寫「芳香滋補味津津,以甌衝出安昌春」。
清雍正皇帝前來武陟視察黃河險工時,知縣以油茶進奉,雍正食後嘖嘖稱讚:「武陟油茶潤如酥,山珍海味難媲美」,並傳旨廣開油茶館,油茶從此香飄四方。
武陟油茶分甜鹹兩種,做法是先將麵粉、玉米粉上籠蒸熟後,晾涼過篩,然後將鍋置火上,倒入麵粉用文火炒出香味,分三次加入麻油上色後,將炸焦後去皮碾碎的花生米、炒熟後碾碎的芝麻、粉碎後的核桃仁和懷山藥,加鹽及茴香、花椒、肉桂、丁香、砂仁等24種香料,繼續炒拌後出鍋即可。
炮製好的炒麵,食時可衝可煮。其名為茶,實則是粥。衝煮後的乳狀流食,香氣濃鬱、味道適口、營養豐富,常食益肝健胃、潤肺補腎、強身益壽。
上世紀30年代在英法留學的中國學生,勤工儉學的方式之一,就是背著一個比普通茶壺大若干倍、周身圍裹棉被以防散熱的油茶壺,在倫敦和巴黎的街頭流動叫賣油茶。至今僑居巴黎的華人領館,還以油茶為上等湯食。
1958年,國家在武陟挑選了兩位油茶名師,到人民大會堂傳藝授徒。其後,精明的武陟人,又將油茶製作成方便食品,遠銷港澳臺及海外各地。
前日秋意漸濃,天氣轉寒,欲貼秋膘的我,在門口超市花7塊多錢,買了一袋9份裝的武陟油茶粉,早晚衝食,解饞過癮。神馬豬肉漲價,在味美價廉的武陟油茶麵前,都是一縷浮雲。
奮進不止的武陟,不僅成為新時代的中原驕子,也成為河南其他100多個縣市追趕的榜樣。
在武陟的幸福生活
大文豪歐陽修也表示羨慕
其實,千年之前,武陟的美麗宜居,連歐陽修和梅堯臣都羨慕不已。
歐陽修在《夏侯炎濟武陟尉》中寫道:風煙地接懷,井邑富田垓。河近聞冰坼,山高見雨來。官閒同小隱,酒美足銜杯。好去東籬菊,迎霜正欲開。
夏侯炎是誰,史書中並無任何記載。但從這首詩中,我們不但能感受到歐陽修和他的深厚情誼,也可以讀到以下信息:一是武陟這裡的生活富足;二是夏侯炎出任武陟公安局長一職,相當安逸閒適,讓詩人想到了悠然南山的先賢陶潛;三是武陟出產的美酒讓詩人沉醉,甚至也想要在此間山水隱居遺世;四是因住的離黃河近,春天到來的時候,能聽見河面冰凌解凍的聲音。
幾乎在同一時期,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也寫了一首《夏侯炎濟武陟主簿》,武陟美酒和作物之美,在詩人的詩句中,鮮活至今。
北宋名門子弟、文學世家出身、常年隱居禹州具茨山中的江西派詩人晁衝之,在他的《行武陟田中》,則更為直白地讚嘆道「求田如得此,當為駐徵鞍。」
往事越千年。今日武陟,除了風景依舊秀美,更成為豫地版圖上產業新城的標杆與樣板。佔盡天時地利的它,恰似黃河岸邊的綠巨人,正一步一個腳印茁壯向上。
2013年秋天建成通車的桃花峪黃河公路大橋,飛度天塹,將武陟和鄭州連為一體,全長近8公裡、雙向六車道30米寬,它是當時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三跨雙塔全鋼梁自錨式懸索大橋,如今已成為黃河中下遊分界的地標建築。
天氣晴好的日子,不少鄭州的攝影愛好者,驅車來到黃河南岸的邙山上,支起長槍短炮,拍攝黃河日出和夕照。
鏡頭聚焦處,正是逐漸被世人熟知、即將迎來高光時刻的焦作武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