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與曲折的線條,展現了世界各地邊界百態,以及不同的領土治理形式,訴說著邊界背後複雜的政治、歷史、社會、文化與自然因素。
地圖上的邊界界線標示出各國的位置,卻也是一種傷疤,因為人類始終致力於使「『我們的』比『他們的』更大」,要更多的利益與資源。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地球上國界/國境交界點的問題。三國交界點應該都聽說過,那麼,四國(境)交界點呢?存不存在?在哪裡?是個什麼情況?
四境交界點(Quadripoints)
納米比亞|尚比亞|辛巴威|波札那 17 47' 13"S|25 15' 41"E
立陶宛|波蘭|俄羅斯 54 21' 49"N|22 47' 30"E
加拿大 59 59' 43"N|102 00' 59"W
卡塔尼亞省(Catania Province),西西里島 37 44' 46"N|15 00' 57"E
壹
什麼是四境交界點?即4個區域在此交會的一個地理位置
三境交界點(tripoint)或三境邊界(tri-border)區,是三個區域的邊界在此交會的一個地理位置,這些區域可能是國家或是其行政區域單位。目前,世界上有150個到200個三境交界點,但有些並未被準確地定義,因為這些國家周圍的邊界也並未被完備地定義出來,其中有些位於水域之中(海、河或湖)。比如我國的琿春就是位處三國交界點,還比如金三角就有泰國、緬甸和寮國三國交界處。
陸地上的三境交界點通常會有清楚的標記,有時甚至還會有一根恰到好處的柱石,或者,如奧地利、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三境交界點,設有一張三角形的桌子,每一邊都印有一個國家的盾形紋章。
大家或許偶爾會聽到某個事件發生在X、Y、Z三國的交界點,但是,四境(國)交會點又是怎麼回事呢?
曾聽說過某個事件發生在A、B、C、D四國的交界點嗎?或許沒有,因為非洲贊比西河(Zambezi River)的浪潮還沒有重要到足以掀起軒然大波的新聞。
為什麼說贊比西河的浪潮呢?目前在整個地球上,有著將近200個主權國家以及大約100個主權程度不等的地區;因此,人們或許會預期有相當多的四境交界點,但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
可能有一個四境交界點剛好位於贊比西河中央,納米比亞、尚比亞、辛巴威和波札那的邊界就在這一點上交會。
問題在於,波札那與尚比亞不承認這個四境交界點,而聲稱實際存在的是兩個三境交會點(一個是納米比亞、尚比亞、波札那;另一個是尚比亞、辛巴威、波札那),兩個點僅相距100到200米;這兩個國家已經計劃要在它們位於這兩個點之間極短的邊界上,搭建一座橋梁。
截至目前為止,納米比亞與辛巴威並未對此提出異議,這意味著它們可能同意了,或至少默認了這個四境交界點完全不存在的說法。
貳
世界上特殊的四境交界點
然而,世界上還是有其他類型的四境交界點。奧地利與德國的四境交界點就是其中一例,這個點鄰近奧地利揚霍爾茨的準內飛地;荷蘭與比利時之間也有類似的四境交界點,位於巴勒這座被一分為二的城鎮上。這類的四境交界點,也被稱為兩國四境交界點。
此外,還有組合四境交界點。舉例來說,2個國家與第3個國家的2個省,共四條邊界在一個點交會(或者任何這種類似的組合)。立陶宛、俄羅斯(卡裡寧格勒)以及波蘭兩個省的四境交會點,即是其中一例。
近代歷史中曾經出現過兩個四境交界點。第一個位於非洲中部國家喀麥隆查德湖南部,在1960年存在了數月之久,3個獨立的國家(奈及利亞、查德以及喀麥隆)與英屬喀麥隆在此交會;其後,在這座英國託管領地上的一次公民投票決定,北部與奈及利亞合併,而南部則與喀麥隆合併,於是這個四境交界點變成了三境交界點。
另一個類似的四境交界點是由3個獨立的國家(比利時、荷蘭與普魯士〔即德國〕)與莫裡斯尼特中立領土(Neutral Moresnet)共同形成,從1839年到1920年持續了較長的一段時間。莫裡斯尼特是一座共管地,由荷蘭與普魯士共同設立;比利時脫離荷蘭之後,這座共管地就由比利時與普魯士共同治理。
1876年德意志統一,使得莫裡斯尼特變成由比利時與德國共同治理,儘管莫裡斯尼特逐漸取得愈來愈高的內部治理權支持度,並有愈來愈多的人民要求完全獨立。根據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莫裡斯尼特中立領土與其他幾座鄰近的德國城鎮,一起被裁定判給了比利時.如今,這些領土代表了比利時德語社群的一部分,為比利時最小的聯邦社區。
叄
國家內部的N境交界點
四境交界點也存在一個國家的不同組成部分,最知名的就是美國的科羅拉多州、猶他州、新墨西哥州以及亞利桑那州這四個州所形成的四境交界點,由一座四角落紀念碑(Four Corners Monument)加以適當地標記出來。
北美另一個四境交界點,位於加拿大的曼尼託巴、薩斯喀徹溫、西北領地以及努納武特地區之間,但尚未經過正式的確認。
大西洋對岸的英國,也有一座被稱為四郡石(Four shire stone)的紀念碑,上面記著以前一個由英國的四個郡——格洛斯特郡、牛津郡、沃裡克郡以及伍斯特郡——所形成的四境交界點。由於伍斯特郡的邊界在1931年進行了變更,其後這座紀念碑所在的位置,於是成了另外三個郡的三境交界點。
在較低的行政層級上,舉例來說,城市與直轄市,也有多境交界點,其中有些甚至相當複雜。在芬蘭,土庫市附近有一個七境交界點,有7個直轄市在這裡交會,有一陣子甚至是八境交界點,直到其中的2個直轄市合併。
美國佛羅裡達州當地有一個五境交界點,菲律賓有1個六境交界點和1個八境交界點,愛爾蘭與義大利都有十境交界點。
在義大利西西里島卡塔尼亞省,組成埃特納火山公園的20個直轄市中,有多達11處(包括其中一個城市有兩處)的邊界在一個點上交會,形成了(或許是)全世界唯一的十一境交界點,就坐落於埃特納火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