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方先覺的起家部隊「預備第10師」,其實就是妥妥的預備役部隊,它是南京軍政部於1937年9月下令組建的十個預備師之一,以浙江一個較弱的保安團和大批福建新兵組成。
預備師的原任務是訓練新兵、補充前線部隊和維持地方治安,大多建於戰火尚未波及的後方。
方先覺劇照
然而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讓中國軍隊損失極其慘重,許多陸軍師已被徹底打殘,失去了補充的必要,所以才有了「新編師」和「暫編師」的番號,而預備師作為建制還算完整的部隊,終於在1939年被推上了前線。
預備役師按說不應該這麼使用,但是中國當時情況特殊,缺乏現代兵員補充制度,真心沒有辦法,注意這個時候黃埔三期的方先覺實際是預備第10師少將副師長(師長蔣超雄)。
預10師第一次投入實戰是南昌會戰第二階段,奉命策應主力部隊反攻南昌,對一個預備師來說,其實打得算不錯了,這與方先覺的履歷和作風有關,在升任預10師副師長之前,他曾經是李玉堂第3師的補充團長,練兵很有一套辦法,性格外斂內剛,治軍極嚴。
因此預10師上了前線並未草雞,打得有模有樣,番號也因此在抗戰期間被保留了下來(預備師番號抗戰結束後全部取消)。
李玉堂與方先覺
1939年底在「冬季攻勢」中,該師在安徽青陽與日軍遭遇,由於師長蔣超雄指揮失當,預10師首次受挫,而方先覺率一團兵力死抗五晝夜傷亡過半,因此戰後蔣師長超雄被撤職查辦,方先覺擢升師長。
次年5月,第八軍和第十軍重組新的第十軍,考慮到方先覺和李玉堂的老上下級關係,預備第10師轉隸第十軍指揮,因方先覺時刻不忘練兵,該師戰力提升很快。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本人就吃了預10師番號的虧,在李玉堂第十軍的作戰序列下共有三個師:第3師、第190師和預備第10師,其中方先覺預10師負責守備長沙城南方向。
日本人一掃聽,認為這個預備師一定是該軍最弱的部隊,遂將主攻方向選定為城南。結果一打起來才發現上當,預10師防守極為頑強,硬抗日軍精銳第3師團兩晝夜,期間不停實施反突擊,終致長沙大捷,方先覺因功直接晉升第十軍代理軍長。
長沙保衛戰劇照
而當時日本陸軍的動員順序,則為現役人員、預備役人員、後備役人員、第一補充兵、第二補充兵共五大類,前線部隊出現戰損或缺額、以及擴建新部隊時,就按照這個順序進行。
它在1937年戰爭爆發時只有17個師團51萬現役部隊,而到了1938年底已經有了34個師團和一幫獨立混成旅團100萬以上的部隊,除去死傷的,這麼大的增額哪裡來的?當然就是預備役士兵的補充,甚至都開始徵召後備役士兵了。
到1938年下半年,由於戰場傷亡和擴建新師團,侵華日軍各師團的現役士兵僅佔11.3%,而預備役士兵達到了22.6%,後備役士兵佔45.2%,已經開始徵召到補充役了(第一補充兵和第二補充兵),約佔20.9%。這已經是非常畸形的兵員結構,使其戰鬥力逐漸下降。
長沙保衛戰劇照
所以應該注意,一旦作戰單位的現役士兵消耗殆盡,再補充新兵就沒有「以老帶新」的作用了,所以絕不可能等到所謂正規軍打光了再徵召預備役,而是「即損即補」,當然,這些補充兵渡海前來送死,再分配到前線各部隊,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日軍在1937年動員的幾個「特設師團」,比如什麼101、106師團,都是由少量現役軍官(大隊長以上)和預備役士兵組成的,儘管編制跟常設師團大同小異,但是武器裝備、作戰經驗尤其是下級軍官的指揮能力,則遠遜於常設師團。
薛嶽能夠取得德安大捷(萬家嶺戰役),與當面之敵第106師團的戰力較差很有關係,預備役的鬼子兵戰場形勢不妙時,強悍的勁頭還是差點意思。
長沙保衛戰劇照
其實第106師團長松浦淳六郎中將並不是菜鳥,他在之前曾經擔任過日軍精銳第10師團長,後來才轉為預備役,戰爭爆發後重新出山,但是手下的預備役官兵實在不爭氣,尤其是直接掌握部隊的大隊長以下軍官。
作戰經驗少得可憐,一旦遭遇中國軍隊的強勁攻擊,多少有點懵比。氣的第11軍司令岡村寧次給熊本知事寫信罵娘,稱第6師團戰鬥力第一,而同一兵源地的106師團簡直是垃圾。
二戰德軍也很早建立了「預備役部隊」的體系,前線每一個德軍現役步兵團,都在國內後方配有一個相同番號的預備役營,類同於師管區的性質,從而保證該團官兵一直都是同鄉,方便形成合力。
但是1938年底猛烈擴軍時,每個預備營就要負責向兩個前線步兵團供給補充兵員了,而到了1940年全面動員時,「同鄉預備役」這個體系完全被破壞了。
長沙保衛戰劇照
蘇德戰爭進行到1942年10月時,德軍再次調整預備役制度,將所有的預備營一分為二變成兩種部隊:在國內駐紮負責徵兵和治安的後備擲彈兵營〔Grenadier Ersatz Bataillon〕、在戰場二線或者三線進行實戰訓練的預備役營〔Reserve Bataillon〕。
再後來預備役營在德軍佔領區合編起來以師級形式存在,擔任維持治安和鎮壓遊擊隊的任務,通常各集團軍群司令部直轄的「警備師」就是這路貨色,一方面起到練兵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隨時補充前線野戰師。
而到了戰爭末期,德軍不僅前線野戰師的兵員構成非常糟糕,有經驗的老兵消耗的差不多了,部隊裡充斥著預備役和後備役士兵,包括第四波動員的新建步兵師成分比例也非常難堪:現役士兵不足1% ,第一預備役12%, 第二預備役46%, 後備軍42%,因此戰鬥力的直線下降已不可避免。
長沙保衛戰劇照
二戰德軍戰鬥力下降的節點在哪?擴軍200萬,步兵連定員反而減少
二戰期間日本比德國的兵力還捉襟見肘?對陣數字足以說明德國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