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歷史都知道,東晉在中國歷史上,政治分裂社會動蕩,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但在文學藝術上卻有很高的成就,詩詞歌賦、繪畫書法等成就都相當高,出現了像陶淵明、謝靈運等文學家,王羲之、顧愷之等書畫大家。
其中梁山伯與祝英臺膾炙人口的美好愛情故事,也是以東晉為時代背景。
下面我們要介紹的這幅作品,就是東晉時期著名畫家顧愷之所作的《洛神賦》,顧愷之,出生於公元349年,於公元409去世,享年60歲,字長康,小字虎頭,是一位相當出色的畫家,同時還擅長詩賦、書法,可謂多才多藝,全面發展。但主業還是畫畫。由於他特別善於繪畫,與當時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
洛神賦圖局部顧愷之不僅是畫畫得好,還精通繪畫理論,其主張繪畫意在傳神,並提出「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理論,認為畫中的神韻、氣韻很重要, 而且他畫人物特別注意對眼睛的表現,認為「傳神寫照,盡在阿睹之中」,其中的「阿睹」即是眼睛,為中國畫及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人們稱顧愷之有三絕,即才絕,畫絕,痴絕。這「三絕」是怎麼來的呢?
據傳顧愷之博學有才氣,人們問他會稽山水的形貌,他說:「千山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好像雲興霞蔚。」一氣呵成,頗具意蘊。你可能覺得不就是這麼句話嗎?我也能脫口而出,但事情不能這麼看,這些句子對我們現在,或許不是什麼難事,因為小學中學大學多少都背過類似的文章。但在約兩千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可就是一件開天闢地的創舉,絕不是易事。所以被稱為「才絕」,這是其一。
洛神賦圖局部顧愷之的畫也特別神妙,宰相謝安非常器重他,認為自古以來還沒有人能像他這樣。他每次畫出人物肖像,總是妙絕一時,街頭巷尾到處都能聽到普通群眾對他的稱讚。當時畫畫沒人畫得過他,此為「畫絕」,這是其二。
此外,因為東晉時期整個社會相對不穩定,大家都知道,生活不穩定百姓就傾向於尋找生活之外的寄託,比如相信神力可以保佑平安等等。顧愷之受到整個社會氛圍的影響,自然也不會例外。他特別相信小法術,認為去求就一定能得到。東晉將領桓玄曾經用一片柳葉欺騙他說:「這是蟬用來遮蔽自身的,拿來遮蔽自己,別人就看不見你。」顧愷之信以為真,非常珍愛那片葉子。這個桓玄也是前奏,騙了這位大畫家之後,還喜歡到處說這事,搞得這件事成了當時的一個梗。此為「痴絕」,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單純的可愛,這是其三。
因此世人傳說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
因為當時的社會原因,顧愷之會經常畫一些佛教題材,比如曾為南京瓦棺寺繪製維摩詰像,他也會畫一些當時的社會名流,《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和《烈女圖》都被認為是他的作品,但遺憾的是並沒有流傳下來,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大多都是摹本。
《洛神賦圖》《洛神賦圖》是根據三國時期曹植的《洛神賦》創作而成。這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悽美故事。
在三國時期的魏國,曹植鍾愛女子甄氏,但其父親曹操卻將她指配給了哥哥曹丕,曹丕即位後,甄氏成為其妃子,但曹丕的正室妻子嫉妒甄氏,經常在曹丕面前挑撥是非,最終曹丕賜死甄氏。當然,民間關於甄氏的死,傳說有很多個版本,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認為甄氏的死,是因為不能與心上人在一起而鬱鬱寡歡,最後病逝。具體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甄氏死後,曹丕將其遺留下來的玉縷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在回自己封地的路上經過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氏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一場夢。
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裡還在翻騰著與甄氏洛水相遇的情景,想起甄氏的遭遇和自己失落的愛情悲痛不已,於是寫了一篇《感甄賦》懷念甄氏。四年後的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繼位,因為覺得原賦名字不雅,便改名為《洛神賦》。洛神的形象即由此而來。畫面中,顧愷之依次安排了曹植與洛神的相遇、交談、分離,洛神在畫面上出現了多次,不同的場景變幻都旨在表達曹植堅定的愛情觀,透露出傷感的情緒。
洛神賦圖(局部) 高古遊絲描畫家將不同的時空場景並置在同一畫面,使得整幅畫構圖連貫,人物安排錯落有致,同時還有意用裝飾性的手法來描繪山、水、石、樹、並將山石,樹木比例縮小,以勾勒為主,無皴法,在繪畫技法上呈現出當時的時代特點,畫面人物秀骨清相、生動飄逸,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上表現為「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這足以說明顧愷之的藝術水平和魏晉時期繪畫藝術的特點。
此外,畫面採取連環畫的形式展開情節,描畫了詩人與洛水女神之間人神相愛的浪漫故事。在創作中作者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想像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的意境。此畫用色凝重古樸,山水樹石均用線勾勒,無皴擦,具有工筆重彩畫的特色,是我國畫史上最早的詩畫結合的典範。
這裡我要介紹一下,「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出自唐代張彥遠的畫論著作《歷代名畫記》,裡面所講的"水不容泛,人大於山"是在論述南北朝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尚不成熟的有力論據,同樣也被說成是南北朝山水畫家比例關係把握能力不足的形象反映。反映了早期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相對幼稚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