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根本不唯美,背後的陰謀你一定不知道(深度長文)

2020-12-05 騰訊網

作者:馬伯庸   來源:2010年《人民文學》

01

公元二百二十二年,魏黃初三年。曹植從鄴返回封地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一篇文章。

在這篇文章裡,曹植說自己在途經洛水時邂逅了傳說中的伏羲之女洛神,極盡描摹這位佳人的風採神姿,字裡行間充斥著強烈的傾慕之情。他就像是一位陷入瘋狂熱戀的年輕詩人,把所能想像到最美好的詞彙,都毫不吝惜地加諸在這位女子身上。

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洛神賦》。其中諸如「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之類的描繪,已成為千古名句。

在《洛神賦》的背後,還隱藏著一段耳熟能詳的曹魏宮闈公案。據說曹植對曹丕的妻子甄妃懷有仰慕之情,卻終不可得。《洛神賦》裡的洛神,其實就是暗指甄妃,曹植籍著對洛神的描寫,來釋放自己內心深處最為熾熱卻被壓抑已久的情感。

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選》後的註解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最初想娶甄妃的是曹植,結果卻被曹丕搶了先,曹植卻一直念念不忘。在甄妃死後,曹植入朝去覲見曹丕,曹丕拿出甄妃曾用過的金縷玉帶枕給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場。到了晚上,甄后之子曹睿擺宴請自己叔叔,乾脆把這個枕頭送給他。曹植揣著枕頭返回封城,途經洛水時夢見甄妃前來與之幽會,有感而發,寫成此篇。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可惜的是,編的有點不靠譜兒。

歷史上的曹丕,是個出了名的小心眼,對自己的弟弟從來欲除之而後快,七步成詩的故事人人皆知。曹植被他死死囚禁在封地大半輩子,最後鬱郁而亡。其他兄弟如曹彰、曹袞、曹彪等人,處境也是一樣悽慘。曹丕這種防兄弟如防賊的態度,就連陳壽著史時都有點看不下去,評論說「待籓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

這樣一個男人,如果知道弟弟覬覦自己老婆,不怒而殺之已屬難得,怎麼可能還會把老婆遺物拿出來送人呢?——何況送的還不是尋常之物,而是曖昧之極的枕頭。後世李商隱揶揄這段典故,寫了一句詩:「宓妃留枕魏王才」,可見枕頭這東西,是很容易讓人產生不良聯想的。曹丕再缺心眼兒,也不會這麼主動把一頂綠帽子戴在自己頭上。

由此可見,李善這個故事,編的著實離譜,不值一信。所謂曹植與甄妃如何如何,不過是文人的美好想像罷了。我一直堅信這是歷史的真相。可當我再一次讀完《洛神賦》的時候,對這個觀點,卻忽然有些猶豫了。賦中那種蘊藏著情真意切的心緒,那種澎湃浩蕩的感情,一千年之後仍舊讓人感覺到無比震撼。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實在無法想像,曹植歌頌的會是一位虛無縹緲的仙子,在現實裡沒有任何寄情。

於是我重新開始尋找關於《洛神賦》的一切,不帶任何偏見地去審視那段歷史。越是尋找,我就越是驚訝,因為這一篇賦背後隱藏的東西,似乎遠遠超乎想像。

挖掘真相是一項龐大、複雜的工程,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切入點,就很可能會迷失在史料的迷宮裡。幸運的是,我找到了這把鑰匙,得以開啟了通往那個時代的大門。

這把鑰匙,就是《洛神賦》的原名。

02

《洛神賦》本來不是叫做《洛神賦》,而是《感鄄賦》。歷代許多研究者認為,曹植在黃初二年被封鄄城候,次年升為鄄城王,因此賦成此篇,以茲紀念。

這看起來言之成理,可惜卻不正確。漢賦之中,以地名為篇名的並不少見,如《二京賦》、《兩都賦》、《上林賦》等等,卻從來沒有任何一篇是以「感+地名+賦」的格式命名。

更深一步分析。鄄城在今山東西南,曹魏時屬兗州濟陰郡;而洛水則是在陝西洛陽附近,兩處相隔十分遙遠。曹植在一篇名字叫《感鄄賦》的文章裡,卻隻字不提鄄城,反而大談特談渡過洛水時的經歷。這就好像在《北京遊記》裡卻只談黃浦江一樣荒謬。

除非《感鄄賦》醉翁之意不在酒,別有所感。也就是說,這個鄄字另有含義。

心細的人可能會發現。在《三國志》裡,這個地名一律直書「鄄城」,如《程昱傳》「張邈等叛迎呂布,郡縣響應,唯鄄城、範、東阿不動。」可到了範曄寫《後漢書》的時候,每提到鄄城,卻都寫成了「甄城」,其下還特意標明註解「縣名,屬濟陰郡,今濮州縣也。『甄』今作『鄄』,音絹。」如果這個說法正確的話,甄字和鄄字在那個時候是相通的。

這裡稍微要涉及到一點古文字知識。「甄」在當時並不讀「Zhen」,按照許慎《說文解字》的記錄,甄字的古音是居延切,發音為Juan,而「鄄」字讀成絹,兩字發音完全一致。加上「鄄」字與「甄」字形幾乎一樣,從垔部,古人將之混寫一處,實屬平常。

我在《史記》裡也找到了相同的記載。既可以寫成「晉伐阿、甄」(《司馬穰苴傳》),又可以寫成「臏生阿、鄄之間」(《孫臏傳》)。可與《後漢書》同為輔證,證明甄、鄄二字,從兩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可以通用互文的。

曹植既然志不在鄄城,「鄄」又和「甄」通用,那麼《感鄄賦》其實等於是《感甄賦》。而這個「甄」字究竟指的是什麼,指的是誰,不言而喻。

黃初元年,甄妃觸怒曹丕,因此失寵;就在同一年,曹植莫名其妙地寫了一篇《出婦賦》,中有「痛一旦而見棄,心忉忉以悲驚……恨無愆而見棄,悼君施之不終」之句,句句暗扣,似乎已有所值。其時曹植本人沒遭遇什麼變故,突然發此感慨,究竟為何,不言而喻。

黃初二年,甄妃在悽慘中去世;就在同一年,曹植的監國謁者灌均給曹丕上了一份奏摺,密告「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於是曹植被貶為安鄉侯,次年又被遠遠地攆到了鄄城。到底是什麼事情能讓曹植心神大亂,以致於醉酒鬧事到「劫脅使者」這麼失態,同樣不言而喻。

如果這些證據都還是捕風捉影的話,那麼接下來的事實,卻是明確無疑:曹丕與甄妃的兒子曹睿即位之後,下詔改《感甄賦》為《洛神賦》。若不是怕有瓜田李下之譏,對自己母親名節有損,我想曹睿也不會特意去關注一篇文章的名字。

可見曹植寫賦借洛神之名緬懷甄妃一事,並非捕風捉影。李善之說,有本可據,只不過他加了太多的虛構細節渲染,反而削弱了這個說法的可信程度。

也許這時候會有人要問,你繞了一大圈,除了論證出曹植確實對甄妃懷有感情以外,豈不是一無所得嗎?並不是這樣,這只是一個開始。

現在我們清楚了,《洛神賦》中的洛神,就是甄妃的投影,曹植在賦中表達的,是對甄妃的深切眷戀之情。那麼接下來,一個巨大的矛盾便緩緩浮出水面。

曹丕是識字的,文章寫的極好,與曹操、曹植在文學史上並稱三曹。曹植在甄、鄄二字上玩的這麼一個淺顯的文字遊戲,根本瞞不過曹丕的眼睛。前面說了,曹魏對藩王的限制,是極其嚴苛的,稍有舉動就會被無情打擊。面對這麼一個小心眼的哥哥,曹植還敢寫這種調戲嫂子的東西,莫非他不要腦袋了麼?

事實比猜測更為離奇。《感甄賦》面世之後,史書上沒有記載曹丕對此有任何反應,也沒曹植採取任何措施。要知道,在前一年,明明曹植喝醉酒了,監國謁者都要打小報告給曹丕。曹植這次公然調戲到了自己媳婦頭上,曹丕居然無動於衷,實在太不符合邏輯。

當兩段史料產生矛盾時,要麼是其中一段史料是錯誤的,要麼是兩者之間缺乏一個合理的解釋。

《三國志》的記載是可信的,而《感甄賦》也是真實的。既然兩者都沒問題,那麼只能是解釋方法的錯誤。也就是說,圍繞著《感甄賦》,甄妃和曹丕、曹植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夫妻二人加一個精神第三者這麼簡單。

03

簡單介紹一下甄妃的生平。她是中山無極人,名字不詳,後人因為《洛神賦》裡洛神別名宓妃的緣故,把她叫做甄宓。嚴格來說,甄宓這個名字是不存在的,不過為了行文方便,下文姑且如此稱之。

甄宓生得極為漂亮,十幾歲就嫁給了袁熙。袁紹失敗後,曹丕闖進鄴城袁氏宅邸,一眼就看中了甄宓,欣然納入房中。甄宓為曹丕生下一兒一女,即曹睿和東河公主。後來曹丕稱帝之後,寵幸郭氏,甄宓年老色衰備受冷落,屢生怨滂,竟被賜死。死時被發覆面,以糠塞口。後來曹睿即位之後,殺郭氏以報母仇。

表面來看,甄宓與曹植之間沒什麼糾葛,最多是後者單相思罷了。好在曹植是個文人,文人總喜歡發言議論,所謂言多必失,總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些訊息。憑藉這些訊息,我們才有機會揭開迷霧。

在反覆查閱中,我終於在曹植寫給曹睿的一封書信中,發現了一條微弱的線索。這條線索非常晦澀,可當它從歷史塵埃裡被拎起來以後,我卻發現它所牽連出來的,卻是一連串令人瞠目驚舌的真相。

曹植是一個有雄心的人,他對自己被軟禁而無所作為的境況,感覺到非常鬱悶。史書上說他「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上疏求自試」,意思是曹植覺得自己的才幹沒有得到發揮,經常上書希望能為朝廷做點事。

哥哥曹丕沒給他這個機會,但侄子曹睿也許還有的商量。於是,在曹睿即位後的第二年,曹植給曹睿上了一道疏。在他的這份疏裡,曹植揮斥方遒,慷慨激昂,嚷嚷著要殺身靖難,以功報主,實在是一篇文採斐然的好文章。其中有這麼一句:

「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秦、魯以成其功;絕纓盜馬之臣赦,楚、趙以濟其難。」

這句話不太好理解,裡面一共用了四個典故。「奔北敗軍之將用,秦、魯以成其功」典出秦將孟明視和魯將曹子,這兩個人屢次打了敗仗,卻始終受到主君信賴,後來發憤圖強,一戰雪恥。「絕纓盜馬之臣赦,楚、趙以濟其難。」其中盜馬典出秦穆公。秦穆公的一匹馬被山賊偷走,他非但沒生氣,反而說吃馬肉不喝酒容易傷身體,於是送了壇酒給這些偷馬人。山賊們很受感動,在秦、晉交戰中救了秦穆公一命。因為前句已經用了秦,而秦君為趙姓,所以這裡用了趙字互文。

以上三個典故,都是古籍裡常見的。真正有意思的,是第四個典故:「絕纓。」

04

絕纓這個典故出自楚莊王。據《說苑》記載,楚莊王有一次宴請眾將,日落不及掌燈,席間漆黑一片。有人趁機對楚莊王的姬妾動手動腳,姬妾急切下扯下他的冠纓,告訴楚莊王說只要點起燈來,看哪個頭上無纓的,就是壞人。楚莊王卻吩咐眾將把冠纓都扯下來,然後再點起火把。數年後,楚莊王表彰一位殺敵極其勇敢的將軍,將軍坦誠就是當年絕纓之人,為了報答主君寬厚之恩,方捨身殺敵。

臣子給主君上書的時候,這個典故是不能隨便亂用的,否則就是諸葛亮所說的「引喻失義」,讓人懷疑你對主君老婆起了不良念頭。曹植忽然拋出這個典故,本意是想向曹睿表明自己上陣殺敵的強烈意願,可也等於是堂而皇之地向曹睿表明,他曾經和皇帝的妃子發生過類似「絕纓」一樣的關係。這位妃子,只能是他一直迷戀著的甄宓。

緊接著這個典故,曹植又寫道:「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這句話就近乎赤裸裸的威脅了:「我兄弟曹丕已經死了,曹彰也掛了,我算什麼人,居然能苟活到現在。」重點就在於「臣獨何人」四個字的正話反說,明明是在向曹睿強調:我是因為有特殊理由,才能活到現在。而這個理由,曹睿應該是十分清楚的。

曹植怕自己這份奏章不被通過(原文:植雖上此表,猶疑不見用),不忘最後補了一句:「嗚呼!言之未用,欲使後之君子知吾意者也。」這句話表面上是遞進關係,其實是一個偽裝了的虛擬語態。不是「就算我的奏章沒被採用,也好歹能讓別人知道我的心意」,而是「如果我的奏章未被採用,那麼別人可就會知道我的心意了。」

在這封信裡,曹植用「絕纓」這個典故來提醒曹睿:我和甄宓之間發生過類似「絕纓」的事情。對照接下來那兩句語帶威脅的口吻,所謂「絕纓」事件恐怕不是什麼兒女私情,而是不能宣諸於口的極秘之事,這件事不僅牽扯到曹丕、曹彰之死,而且還是曹植這麼多年來的保命符。

所以曹植才在最後來向曹睿開出條件:如果「言之未用」那麼我可就要「使後之君子知吾意者」。

曹植不愧是一代文豪,這封信是一個相當有技巧性的隱晦暗示。在其他任何人眼中,它不過是篇言辭懇切辭藻雅馴的文章,惟獨曹睿才能讀中其中的微言大義。

而曹睿是如何回答的呢?他的回信沒有記錄,不過曹睿很快就下詔,把曹植從雍丘徙封到了東阿。用曹植自己著作裡的描述,雍丘是「下溼少桑」,而東阿則是「田則一州之膏腴,桑則天下之甲第」。可見這一次的徙封,不是出於猜忌,而是破格優待。

面對一位藩王的威脅,皇帝非但沒有採取報復手段,反而下詔優容待之,這在曹魏時代簡直不可想像。如果曹睿不是心胸寬廣的聖人,那只能說明他是心虛了。這樣一來,也能夠解釋為何曹植寫成《感甄賦》之後,曹丕明知其情,卻毫無反應。他是不敢反應,因為他和自己兒子一樣心虛。

曹植一提甄宓的名字,這兩位帝王就諱莫如深。可見曹植和甄宓之間,絕非毫無交集,這個交集,就是奏章裡所謂「絕纓」之事。

05

史書上沒有曹植和甄宓接觸的記錄,不過卻可以通過兩人的履歷來加以印證。

建安二十一年年底,曹操東徵孫權,當時隨他去的有卞夫人、曹丕,還有甄后的兩個孩子曹睿與東鄉公主。甄后卻因為生病,留在了鄴城。而同時留在鄴城的,還有曹植。

本來這也沒什麼,你住你住的太子府,我住我的藩王邸,兩不相涉。可曹植卻並非優哉遊哉地過日子。在建安二十年,曹操在出徵救援合肥時,對曹植說:「我當年作頓邱令的時候,是二十三歲,回想起當時的所作所為,現在無愧於心。你今年也二十三了,可要自己加油啊。」(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

曹操二十三歲做了什麼事情呢?史無明載,不過他在當頓丘令之前是洛陽北部尉,「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想來在頓丘做的事也差不多。

可見當曹操出徵的時候,他希望曹植能夠坐鎮鄴城,維護大後方的穩定,所以拿自己在頓丘令任上的所作所為做例子,勉勵曹植拿出狠勁來,該出手時就出手。曹植在此時所扮演的角色,相當於內務部或者安全局的最高領導,在曹操和曹丕遠徵期間確保大後方許都、鄴等幾個重鎮的安全。

而這時候甄宓在做什麼呢?《魏略》記下了這樣一件小事:曹操在這一次東徵時,不光帶著自己老婆卞夫人,還帶走了甄宓的一兒一女。曹操三月份回鄴城,而曹軍主力一直到次年的九月才回來。卞夫人回來以後看到甄宓光彩照人,就很奇怪,問她說你跟你兒女離別這麼久,應該很掛念才對啊,怎麼反而容光煥發更勝從前呢?甄宓回答說:「有您照顧他們,我還擔憂什麼呢?」(自隨夫人,我當何憂!)

這個心態是很可疑的。兒行千裡母擔憂,兒女隨軍出徵,就算是有可靠的人照顧,當母親的最多是「不擔心」罷了。可史書上描述此時甄宓的狀態,用的詞是「顏色更盛。」注意這個「更」字,說明甄宓的面色,比與兒女離別時更加光彩照人。換句話說,自從建安二十一年她公公婆婆丈夫兒女離開以後,甄宓非但毫不擔憂,反而一直很高興。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的心理狀態會如實地反映在生理狀況上。本該「不擔心」的甄宓,卻變得「很高興」,說明甄宓高興的,並不是兒女出徵一事。那麼她到底在高興些什麼呢?

在這之前,曾經有一次卞夫人隨軍出徵得了小病,甄宓聽說後徹夜哭泣,別人告訴她只是小病已經痊癒了,甄宓繼續哭,不相信,說這是卞夫人安慰自己。一直到卞夫人返回鄴城,甄宓望著她的座位哇哇大哭,說這回我可放心了,把卞夫人感動壞了,連連稱讚她是孝婦。

這兩件事都是相當高明的馬屁,高明到有些肉麻和做作,很有些王莽式的謙恭。就連裴松之都質疑說:「甄后言行之善,皆難以實論。」因此這些行為說明不了甄宓是孝婦,只能證明她有智慧,工於心計。她越是處心積慮地討好卞夫人,越證明她是在掩飾些什麼,圖謀些什麼。

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太醫令吉本、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在許都發動叛亂,殺死了長史王必,最後被嚴匡平定。這起叛亂規模不大,影響卻不小。它發生在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大戰之時,關乎曹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這已經不能用警衛疏失來解釋。

這種叛亂,必然是經過了長期醞釀、籌備和組織。所以它們爆發在建安二十三年初,策劃卻應該是在更早時候的建安二十二年。

恰好在二十一年底到二十二年這段時間,鄴城的太子妃恰好正因為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即將完成而變得特別高興。這兩者之間,很難說沒有什麼因果聯繫。

這等規模的叛亂發生在肘腋之間而官府全無覺察,內務安全的最高負責人曹植難辭其咎。可是,曹植雖然貪杯,卻並非庸碌之徒,手底下還有楊修、丁儀、丁廙兄弟這樣的幹才,為什麼還是讓這起叛亂發生了?

回想起曹植在給曹睿的奏章裡說的「絕纓」事件,這個事件恰好可以把這一切疑問都串起來。

甄宓很清楚曹植對自己的感情,並且敏銳地覺察到這種感情是可以利用的——還有什麼比控制安全事務最高負責人更有效的叛亂策謀呢?

當時的鄴城,曹操卞夫人曹丕都不在,為甄宓提供了絕好的環境。她只需要略施手段,曹植這個多情種子就會不顧一切地鑽入彀中。於是「絕纓」事件發生了,誰絕 誰的纓,這很難講,我們也無從揣測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看到的只是結果。結果就是曹植玩忽職守,鄴城與許都的治安變得漏洞百出。讓吉本等人從容鑽了空 子,以致釀成大禍。

這個貫穿建安二十一到二十三年的陰謀,就是絕纓事件的真實面貌。那麼一個大致結論便可以得出來了:甄宓,應該就是這起叛亂的幕後推手,因為只有她,才能讓曹植棄父王的囑託於不顧。

於是甄宓在建安二十二年安排好了一切,親手種下這些叛亂的果實,然後興致昂揚地看著它們發芽、結果。

可是,我們現在知道的,只是一些發生過的事實,而這些事實背後隱藏的東西,始終還遮蓋著重重的迷霧。每一個陰謀,都會有它的動機和目的。甄宓不是瘋子,她如此處心積慮,究竟意欲何為呢?

要釐清這個問題,我們須得從「絕纓」事件的後果開始說起。

06

曹丕和曹植對於太子之位的爭奪相當激烈,原本曹操更傾向於曹植,好幾次差點就定了他當太子,可曹植的不修行檢始終讓他心存猶豫。在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出徵前對叛亂有所預感,所以有意把鎮守後方的重任交給了曹植,算是對他的一次重要考驗。如果曹植順利通過,那麼太子之位的爭奪將會對他極其有利。

結果呢?自從甄宓與曹植「絕纓」之後,曹植整個人變得非常不正常,二十二年成了他的災難年。先是司馬門事件讓他失去了曹操的信任,然後是自己的親密副手楊修被曹操殺死,更讓他打擊得是,曹操最終立曹丕為嗣。

本來曹丕立嗣未穩,曹植尚有翻盤的機會。但二十三年初吉本的叛亂,徹底斷送了曹植的最後希望。曹操在吉本叛亂後,十分暴怒,殺掉了漢獻帝身旁一半的大臣。這種心態,也是對曹植失望的一種現實反映。

可吉本這起叛亂本身,卻透著蹊蹺。我們可以看到,這次叛亂有兩個共同點:第一,規模非常小,參與不過雜役家僕千人和幾個文人;第二,政治影響非常大,天下為之騷動。

叛亂規模越小,對國家影響越微弱;政治影響越大,對於責任人的壓力就越大。這次叛亂選擇的地點也很有講究,在漢天子所在的許都,而不是鄴城,可以用最小的混亂撬動最大的政治影響。就象是一捆精心設置好爆炸當量和爆破方向的炸藥。讓人簡直要懷疑,這起叛亂的策動者,根本就沒指望叛亂成功,只是為了引發對某些特定人物的致命批評。

曹植作為內務安全最高負責人,對此責無旁貸。在二十二年,他已經失去了太多分數,二十三年的這起叛亂,成了壓斷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經此一役,徹底一蹶不振。

「絕纓」之後,曹植的每一次不正常與失招,都緊緊地與立嗣聯繫到一起。於是整起事件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出現了。

他就是甄宓的丈夫,曹丕。

他似乎一直都置身事外,但又都無處不在。甄宓一手策劃的這一起叛亂,最大的受害者是曹植,而最大的獲利者,正是曹丕。這忍不住讓人聯想,這起叛亂和之前的一連串小動作,莫非是曹丕故意派甄宓策動,用來打擊曹植的?

這本該是個猜想,不過,在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的一件小事,讓這個猜想變成了事實。

當時曹操對於曹植仍舊抱有一點點希望,所以當曹仁被關羽包圍,他給了曹植最後一次機會,任命他為南中朗將行徵虜將軍,派去救援曹仁。可誰知道曹植這個不知長進的東西,竟喝了一個酩酊大醉,醉到連將令都無法接。從此,曹操對這不肖子徹底失望。

以上是出於《三國志》的記載。可《魏略》卻給了另外一個不同的說法:「植將行,太子飲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偪」是「逼」的舊體寫法。可見曹植的失態,並非出於本意,而是被太子曹丕所陷害。這次出徵醉酒,並非一次孤立事件,而是證明了曹丕一直在緊緊盯著曹植,從來沒有放鬆過警惕,也不放過任何一個使壞的機會——這當然也包括了司馬門、楊修之死和甄宓策動的那次叛亂。

曹丕很清楚,對付曹植,最有效的人選就是甄宓。只要甄宓出現,曹植就會因過度興奮而喪失判斷力。對於他這種權勢薰心的人來說,只要能夠害掉曹植,犧牲個把老婆也並非不可接受——他不會接受自己戴綠帽子,除非對上位有好處。

而且派甄宓去做這件事,會非常安全。曹植是個至情至性之人,就算他發現了真相,也絕不會去告發甄宓,因為那會將他所愛之人置於死地。曹丕算準了自己弟弟這種幼稚的性格,才會肆無忌憚地利用甄宓一次又一次傷害他——甚至我有一個更大膽的猜想,在那次臨出徵前的對飲中,也許曹丕在席間只需輕輕透露說,甄宓是在利用你,曹植就會心緒大亂,借酒澆愁。

沒有什麼比自己愛人傷害自己更痛的事了。

而曹丕對於甄宓給自己戴綠帽子這件事,恐怕也並非毫無心結。這個心結在他登基之後逐漸膨脹,最後終於導致了曹丕與甄宓的爭執,失寵以及甄宓最後的死亡。自私的男人,始終是自私的。

事情很清楚了,曹丕是這一切的根源,他為了贏得立嗣之戰,不惜派甄宓去誘惑曹植,藉此打擊競爭對手。證據確鑿,板上釘釘。

但他卻不是唯一的一個獲利者。

其實獲利者還有一個。

這個人是曹丕身旁的一位智囊。這位智囊姓郭,沒有名字,卻有一個有趣的字,叫女王。我們不妨把她叫做郭女王。她不是什麼謀士,而是曹丕的一個妃子,迎娶於建安二十一年。

07

又是建安二十一年!

郭女王與別的女人大不相同,甫一進門,就顯示出了卓越的智慧。她對於曹丕的意義,不是女人這麼簡單,用史書上的一句話描述已經足夠:「後有智數,時時有所獻納。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短短兩句話,一個女中諸葛的形象躍然而出。

讓我們仔細咀嚼一下這兩句話。「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意思是曹丕奪太子位,郭女王參與了謀劃,而且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時時有所獻納」。

奪太子位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擊曹植。而打擊曹植最狠的,就是絕纓事件。因此,很有可能,絕纓事件就是這位「有智數」的郭后獻納給曹丕的計策。她是隱藏在曹丕身後真正的策劃者。

仔細品味這起事件,就會發現這個計劃陰毒而細膩,它的成功完全建築在對人心的掌握上:曹植對甄宓的傾慕心、吉本等人對漢帝的忠誠心、以及曹丕對太子位的野心。每一種心態,都有它獨特的功能,利益鏈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每一環都吃定上一家。曹植被甄宓吃定,甄宓被曹丕吃定,曹丕卻被郭女王吃定。

於是,在揭開政治陰謀的蓋頭時,我們發現裡面另外裹著一層宮闈鬥爭的面紗。如此綿密細膩的謀劃,大概只有天生對感情敏銳的女性才能有如此手筆吧。

作為進門還不足一年的郭女王,若要扳倒與曹丕相濡以沫這麼多年的甄宓,獲得寵幸,只有行非常之策,才能達到目的。

於是,在建安二十一年的某一個時間,郭女王向曹丕獻了這個絕纓之策,然後曹丕給甄宓下達了指示。當曹丕帶著郭女王離開鄴城之後,曹植驚喜地發現,自己朝思暮想的甄宓,出現在自己面前……我甚至能想像出,郭女王離開鄴城時,唇邊帶著的那一絲得意笑容。

「甄宓啊甄宓,這一次無論你成功與否,都將不再受君王寵愛。」

這是一個無解的計謀。通過這個計策,不光曹丕成功地打擊了曹植,郭女王也成功地打擊了甄宓。這是一石三鳥之計:鞏固了自己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贏得了曹丕的太子寶座;還讓最大的競爭對手甄宓被迫給曹丕戴上了綠帽子。以郭女王對曹丕的了解,她知道這個男人即使是主動拿綠帽子戴,也會把罪過歸咎到別人身上。

事實也如她所預料的那樣。曹丕登基之後,立刻冷落了甄宓,專寵她一個人。甄宓被郭女王讒言所害,死時被發覆面,以糠塞口,極為悽慘。而郭女王,卻在曹丕力排眾議的支持下,坐上了皇后的寶座。

現在整個事件的輪廓似乎清楚了,可我們的探索仍未結束,因為還有一疑點尚待澄清。

一個妻子也許會替丈夫去誘惑另外一個男人,但不會心甘情願這麼做,更不會有什麼好心情。尤其是這個讓自己自薦枕席的人,還是夫君的另一位姬妾。這對女人來說,是恥辱,不是榮耀。

這一切,都無法解釋她在建安二十二年在做這些事情時的快樂心情——我相信她當時的那種興奮,是發自內心的。

難道說,甄宓在與曹植的交往中愛上了他?這有可能,但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一點。

難道說,甄宓愛曹丕愛到太深,所以你快樂,我也快樂?這也有可能,但也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

曹植也罷、曹丕也罷,史書裡甄宓對他們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情。那個時代生存的女性,當她對愛情失去興趣的時候,真正能讓她開心的,只剩一件事。

她的孩子。

08

甄宓只有一個兒子,叫曹睿,就是後來的魏明帝。

建安二十一年的時候,曹睿只是一個小童。而且他不在鄴城,而是跟著爺爺奶奶爸爸妹妹東徵去了。他在鄴城的這些驚心動魄的鬥爭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呢?

我一開始,猜測也許是曹丕故意帶走了曹睿,以迫使甄宓完成他的計劃。但這還是解釋不了甄宓的開心,沒人會在自己孩子被挾持走以後還高興成這樣。後來一位友人提醒我,仔細地去看一看曹睿的來歷。我去查了一下,不由得大吃一驚。

這個發現太重要了,它就象是一道閃電,驅散開了所有的疑慮。我錯了,曹睿不是鄴城布局中的一枚小小棋子,事實上他才是真正的核心關鍵!

曹睿死於景初三年正月,時年三十六歲。古人以出生為一歲,以此倒推回去,那麼曹睿應該是生於建安九年。

建安九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魏略》曰:「熙出在幽州,(甄)後留侍姑。及鄴城破……文帝入紹舍,姑乃捧(甄)後令仰,文帝就視,見其顏色非凡,稱嘆之。遂為迎取。

《世語》曰:太祖下鄴,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婦人被發垢面,垂涕立紹妻劉後,文帝問之,劉答「是熙妻」,顧攬髮髻,以巾拭面,姿貌絕倫。既過,劉謂後「不憂死矣」!遂見納,有寵。

《三國志》曰:及冀州平,文帝納後於鄴。

三段史料都確鑿無疑地記載著同一件事:鄴城被曹軍攻破之後,曹丕在袁紹府中看中甄宓,並娶回了家。讓我們再來看看《曹操傳》裡的記載:「八月,審配兄子榮夜開所守城東門內兵。配逆戰,敗,生禽配,斬之,鄴定。」

曹軍在建安九年的八月攻克了鄴城;曹丕在同一月裡迎娶本是袁熙妻子的甄宓;曹睿也在這一年出生。當這三段材料擱在一起的時候,一個一直被忽略但卻極端重要的真相,出現在我們面前。

曹丕在鄴城第一次見到甄宓的時候,她至少帶著六個月的身孕。也就是說,曹睿不是曹丕的親生兒子,他的父親是袁熙。

這個事實有點令人難以接受,但對比史料給出的答案,卻是毋庸置疑的。

甄宓早有身孕這件事,曹丕肯定是知道的。不過大概是甄宓實在太漂亮了,曹丕捨不得,於是就姑且當一回便宜老爸。這在三國時代,也不算什麼新鮮事,當初曹操打敗呂布後,就納了呂布部將秦宜祿的老婆為妾,秦氏當時已經懷孕了,後來生下一子,被曹操養為義子,名字叫秦朗,後來位至驍騎將軍。

這件事曹操肯定是不知道的,打完鄴城之後,他忙著徵討袁譚,然後遠徵烏丸,回頭還要徵討高幹,管淳,等到忙完這些事情回到鄴城,已經是建安十年的年底。他所看到的,就是新娶的兒媳婦給他生了一下一歲多的大胖小子。

這是曹操的第一個孫子,他十分喜歡。《明帝紀》裡說「明皇帝諱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愛之,常令在左右。」而曹丕呢,也就裝糊塗,沒有點出這個誤解。

明成祖朱棣曾經猶豫是否立兒子朱高熾為太子,就去問解縉。解縉回了三個字:「好聖孫」,意思是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瞻基,於是朱棣才下定決心。可見長孫是立嗣中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可以拿到不少加分。曹丕既然志在帝位,當然不會說破這位長孫的真實身份。

曹丕的打算是,反正自己還年輕,等到有了親生兒子,把曹睿再替掉就是了。可惜的是,在隨後的十幾年裡,曹丕就象是中了詛咒一樣,生下的兒子幾乎全部夭折。唯一健康的,只有這個流著袁氏血脈的小孩子。

曹操對曹睿的喜愛。日復一日地變多,甚至感慨說「吾基於爾三世矣」(曹家要流傳三代就要靠你了)

為了掩飾謊言,必須要說更多的謊言來,當謊言的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曹丕已經無法回頭。他已經不敢向父親解釋,這孩子不是曹家的,是袁家的,也沒法解釋為什麼拖到現在才說出來。

更麻煩的是,曹植那時候也有了自己的兒子,而且是兩個。如果曹操知道了曹睿的身世,他在曹植和曹丕之間如何選擇,沒有任何懸念。

於是,就這麼陰錯陽差,曹睿以長孫的身份被撫養長大。知道他身世的人,都三緘其口。

09

知道這個真相之後,我們回過頭來查閱資料,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細節:

比如曹丕一輩子生了九個兒子(包括名義上的曹睿),除了曹睿以外,其他八個兒子裡三個早夭,剩下個個體質孱弱不堪,除了曹霖以外沒有能活過二十歲的,而曹霖和曹睿歲數相差至少有十五到二十歲。在奪嫡的鬥爭中,曹睿差不多可以說沒有敵手。可就在形勢如此明朗的情況下,曹丕對立嗣是什麼態度呢?《魏略》:「文帝……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為嗣,故久不拜太子。」

唯一的解釋,只能是曹丕知道曹睿不是自己的種,所以才百般拖延,期待著自己的孩子快快長大。可惜天不遂人願,還未能其他子嗣長大,曹丕先撒手人寰。一直到他臨終前,還對曹霖念念不忘,最後選無可選,才勉強讓曹睿上位。

史書將曹睿遲遲不被立為太子的原因,歸咎為甄宓被殺的緣故。現在我們知道了,曹丕只是不願讓鳩佔鵲巢,讓袁氏血脈流傳下去——至於曹睿為什麼後來又被立嗣,這與建安二十二年有著莫大的關係,同樣驚心動魄,我會在稍後的段落裡詳細敘述。

現在回到最初的話題來。在建安九年,甄宓帶著袁熙的骨肉被曹丕娶走了,她的信念只剩下一個,那就是保護好這個孩子,好好撫養他長大。我們不知道她當時的心意,是出於對袁氏家族的責任,還是出於對袁熙個人的感情。也許單純只是一個母親出於本能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吧。

無論怎麼樣,曹睿是甄宓最重要的擁有,是她的生命。

幸運的是,陰錯陽差之間,曹睿被當成曹家骨肉而受到寵愛。甄宓知道曹操非常喜歡曹睿,同時她也知道曹丕很不喜歡曹睿。曹操在世時,這一點無須擔心;倘若曹操一死曹丕即位,這個孩子的處境可就危險了。

所以當曹丕受了郭女王的鼓惑,要求甄宓去實行「絕纓」的時候,甄宓應該是提出了一個條件。

這個條件很簡單,就是讓曹睿封爵。只要曹睿封了爵,詔告天下,就等於從法理上確保了他曹氏長孫的地位,也就堵死了曹丕以後不認帳的可能。

曹丕急於扳倒曹植,於是便答應了甄宓的這個要求。於是從史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在吉本叛亂後的建安二十三年,曹睿被封為武德侯,正式被納入繼承人序列,順位最高。

這樣一來,我們就不難理解甄宓在建安二十二年的興奮,那是源自於母親對兒子深沉的愛。當甄宓做完曹丕交給她的任務以後,她知道,自己終於為流著袁氏血脈的兒子在曹家的家系中確保住了位置。她容光煥發,她意氣昂揚,她就象史書裡記載的那樣:「顏色豐盈,更勝從前。」

當甄宓對著卞夫人脫口而出:「自隨夫人,我當何憂」時,前半句是馬屁,後半句卻正是她內心的真實寫照。是啊,孩子的前路已經鋪好,我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呢?

10

歷史的車輪在向前轉動著。曹操於建安二十五年去世。曹丕迫不及待地接過劉協的禪讓,開創了曹魏一朝。當曹丕坐上龍椅,意氣風發地朝下俯瞰時,他看到曹睿恭敬地站在群臣最前列。

這時候,他發現天子也是沒辦法隨心所欲的,比如廢掉武德侯。詔告天下說這孩子是袁家的種?這會讓皇室淪為天下笑柄。曹丕這人極好面子,斷然不肯這麼幹。

曹丕拿曹睿沒轍,只能把這種鬱悶遷怒於始作俑者甄宓。他拒絕將甄宓封為皇后,並且開始冷落她。而郭女王也不失時機的開始進讒言,現在的她不再懼怕甄宓,甄宓已經不再是威脅,她現在是嫉恨甄宓,因為甄宓有個兒子,雖無太子之名,卻有太子之實,而郭女王自己卻始終未給曹丕生下一男半女。

甄宓生命中的最後兩年是悽涼的。《文帝甄皇后傳》裡只記載說「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而《漢晉春秋》裡的記載則更為驚心動魄:「初,甄后之誅,由郭后之寵,及殯,令被發覆面,以糠塞口。」

一代佳人,就這麼死去了。她一死,曹丕立刻力排眾議,把郭女王立為皇后。而甄宓身後,除了曹睿之外,惟一一個為她痛哭流涕,以致脅持使者要上京抗議的,就是在鄄城的曹植。

於是,時間又回到了這篇文章開頭時講的《洛神賦》故事。還是同樣的人,只是這一次的事略有不同。曹丕看到監國謁者的密報,心不自安,就把曹植貶為安鄉侯,次年又轉為鄄城侯。曹植這一次沒有忍氣吞聲,而是做出了文人式的反擊。

他寫出了《感鄄賦》。

在《感鄄賦》裡,曹植虛構了自己的一段旅程,把那一次「絕纓」的經歷,詩化成了他與洛水女神的邂逅。他把與甄宓在建安二十一年底到二十二年初在鄴城的那段交往,全部濃縮在了洛水那一夜中。

甄宓的容貌、甄宓的體態、甄宓的幽香,甄宓的一顰一笑,還有甄宓的辭別,都被曹植細緻入微地描摹出來。他不恨甄宓,儘管她欺騙了他,他卻始終愛著她,如賦中所言:「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他恨的,是那個幕後的主使者,也就是他的哥哥。

曹植寫完這一篇《感鄄賦》後,沒有刻意隱藏,他相信很快就會有人偷偷抄錄給曹丕,而且曹丕肯定會識破他在「鄄」和「甄」之間玩的小花樣。這就是他的目的。

果然,曹丕很快就從監國謁者那裡拿到了抄稿,看完之後卻沒有憤怒,只有恐慌。他領會到了賦中的暗示,曹植已經猜到了建安二十二年「絕纓」事件與那次叛亂的真相。

這一篇《感鄄賦》,是宣戰書,也是告白書。曹植不是為自己,是要為甄宓討回公道,並藉此痛快地抒發一次對甄宓的情懷——當著曹丕的面。

曹丕有點慌,如果曹植把那件密謀公之於眾,對自己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他退縮了,就象《魏書》裡說的那樣,他連忙開始「哀痛諮嗟,策贈皇后璽綬」,把死去的甄宓追封為皇后,還把曹睿交給郭后撫養,以示無私心。

對於曹植,他也大加安撫,原地升為鄄城王,以免他多嘴。所以我們讀《曹植傳》的時候,看到的是「貶爵安鄉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為鄄城王。」這麼一條突兀的記錄。史料裡對於曹植為何突然從侯復升為王沒任何交代,哪裡知道這麼一條簡單記錄後隱藏著兄弟為了一個女人的交鋒。

曹丕的態度,回答了我們在文章開頭就提出的疑問:為何曹丕看到調戲自己老婆的《感鄄賦》後,非但不怒,反而升了曹植的爵位呢?因為他害怕真相被揭穿。而終文帝一朝,曹植得以保全性命,未象曹彰一樣莫明暴卒,也全賴這枚護身符。

曹丕在黃初七年去世,他一直到去世前夕才把曹睿立為太子。關於這次立嗣的經過,《魏末傳》如此記載:「帝常從文帝獵,見子母鹿。文帝射殺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樹立之意定。」

「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

這句話當真是震耳欲聾。當曹丕聽到曹睿說出這句話的時候,相信他的反應不是史家粉飾的「深奇之」,而是「深懼之」。

「陛下已殺其母。」殺誰的母?不是鹿母,而是人母,陛下你殺的是我母親。

「臣不忍殺其子。」殺誰的兒子?不是鹿子,而是人子,是陛下的兒子。我不忍殺陛下的兒子,表明我有能力去殺,只是不忍心罷了。

曹睿這一句借鹿喻人的隱語,徹底讓曹丕亂了方寸。他「即放弓箭」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因為雙手過于震驚而無法控弦。

從這句話裡,曹丕已經猜到,甄宓在臨終前,把建安二十二年的秘密和曹睿真正身世都告訴了自己的兒子。而此時此刻,甄宓的兒子借著獵鹿的話題,朝著自己發起了攻擊。

最終曹丕屈服了,他唯一活下來而且備受寵愛的兒子曹霖年紀尚小。如果曹睿抱定魚死網破的態度,把所有的一切公之於眾,那麼毀滅的不只是曹睿自己,還有曹丕乃至整個魏國。這一對父子就在獵場裡,交換了彼此的籌碼:

我給你大魏皇位,而你給我曹氏家族的安全。

《曹氏家系》記載「明帝即位,以先帝遺意,愛寵(曹)霖異於諸國。」就是曹睿兌現了他對曹丕的承諾。而曹丕雖然百般不情願,最終還是讓曹睿登基。袁家在滅亡幾十年後,陰錯陽差地佔據了中原霸主的寶座。

11

曹睿登基之後,屢次向已經榮任太后的郭女王追問母親死亡的真相,郭女王被逼急了,來了一句:「是你爹要殺的,不關我的事。你當兒子的,該去追究你那死爹,不能因為親媽就殺後媽啊」(先帝自殺,何以責問我?且汝為人子,可追讎死父,為前母枉殺後母邪?)曹睿大怒,立刻逼殺郭女王。一來為自己母親報仇,二來則是為了滅口。

郭女王為了活命,肯定把建安二十二年的細節都交代給了曹睿,孰不知這更堅定了曹睿殺他的決心。郭后死後,世上除了曹睿以外,所有的知情者都死光了。

可曹睿一直不太清楚,作為當年的當事人之一,自己的叔叔曹植究竟知道多少。在沒搞清楚這個問題前,曹睿不敢對曹植逼迫太甚。曹植不是身居深宮的郭太后,他是個文人,隨便在哪裡留下隻言片語,都有可能動搖皇位。

曹睿想到那篇讓曹丕諱莫如深的《感鄄賦》,他怕被有心人讀出端倪,遂下詔改為《洛神賦》。他本道這麼一改,將會無人知曉,卻不知反而欲蓋彌彰,讓後世之人順藤摸瓜推演出真相全貌。

太和二年,曹植上書曹睿,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樣,他在奏章裡隱晦地提及了當年的那些事情,隱隱有了要挾之意。曹睿和曹丕的反應一樣,有些驚慌,連忙下詔把他從雍丘改封到東阿。

不過在這一篇奏章裡,曹睿總算確認了一件事,他發現曹植對建安二十二年的事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曹植只知道甄宓是被曹丕派來陷害他的,卻根本不知道甄宓做這件事的真實動機,當然也就不知道曹睿是袁熙兒子的密辛。

曹睿至此方如釋重負。絕纓之事,揭破之後只是丟臉;若是袁氏血統,揭破之後就是天崩地裂的大亂。曹植不知道這個秘密,那是最好不過。

過了幾年,羽翼豐滿的曹睿不再對這位叔叔客氣,一紙詔書把他發配到了陳地。曹植已沒了當年銳氣,就這麼死在了封地,得號陳思王。不知他在死之前,是否仍舊惦念著甄宓。

曹植死後,那些秘密隨著他被埋入土裡。一直到了這時候,曹睿仍舊不放心,特意下詔「撰錄植前後所著賦頌詩銘雜論凡百餘篇,副藏內外。」(《三國志曹植 傳》)外人都道曹睿欣賞曹植的文學才能,孰不知這位心裡有鬼的天子,只是為了查看叔叔死前,是否留下過關於建安二十二年的隻言片語。

又過了幾年,曹睿去世,無子,即位的是曹彰的孫子曹芳,魏國終於回到曹氏血統中來;又過了幾年,曹楷被廢,即位的是曹霖的兒子曹髦,皇位回到了曹丕這一脈下。可惜這個時候,司馬氏已然權勢燻天,曹髦堂堂一代君王,竟被殺死在大道之中。到了曹奐這裡,終於為司馬氏所篡……

千載之下,那些兵戈煙塵俱都散去,只剩下《洛神賦》和賦中那明目善睞的傳奇女子。世人驚羨於洛神的美貌與曹植的才氣,只是不復有人了解這篇賦後所隱藏的那些故事與人性。

● END ●

覺得還不錯要拉到文末點在看哦!

每一次【分享】,每一條【留言】,都是您對我的鼓勵!【星標】每日解讀詩詞,就不會再走丟啦!每一節課程都是精心挑選,每一天的努力都是,想讓你過得更好。

溫馨提示:《每日解讀詩詞》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相關焦點

  • 寶寶起名 出自《洛神賦》中的唯美名字參考
    《洛神賦》是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描寫了人與神之間的真摯愛情,文章全篇非常的浪漫唯美,所以起名字的時候參考出自《洛神賦》中的唯美名字也是不錯的選擇,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出自洛神賦中的唯美名字參考出自《洛神賦》中的唯美名字參考
  • 洛神賦中最唯美的男女古風名,如詩如畫一般的名字,值得珍藏!
    父母想要給自己的孩子取唯美浪漫的名字,千萬不要忽略辭賦名篇的浪漫經典之作《洛神賦》。《洛神賦》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諸賦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用它取名,不僅重複率低,而且優雅好聽。實在適合寶寶取名。
  • 《洛神賦》中仙氣唯美的女孩名字,太浪漫了
    《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寫出了詩人的思慕愛戀,極具浪漫色彩。並且這首詩詞藻華麗而不浮躁,清新之氣四逸,從中為孩子起名,令人神爽。並且這首詩不論是在排偶對仗上,還是在音律語言上,都凝練、生動和優美。因此,從中為女孩起一個仙氣唯美的名字,也太美了!
  • 洛神賦取名:100個洛神賦中冷門驚豔的男孩女孩名字!
    《洛神賦》富有浪漫的色彩,也是一本書法名作,出自曹操之子曹植的名篇。在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不少的佳作,也能品讀到不少的書畫。如果喜歡國學,又常常學習書法的朋友,對《洛神賦》一定不陌生。洛神賦之美是絢麗多彩,也是真情實意;是辭藻華麗,也是爛漫天真。但大家一定想不到,我們還可以從《洛神賦》的佳作名句中,為孩子取個唯美有才氣的名字吧。這100個洛神賦冷門驚豔的名字,希望能給你起名的思路和幫助。江南易林建議大家,起名最好還是要結合孩子的生辰八字。
  • 詩詞歌賦取名:洛神賦裡有哪些好聽唯美的名字,讓你歡喜不已?
    說到美,一定會談到《詩經》的樸實自然之美;納蘭詞的清新脫俗之美;《洛神賦》的語言華麗之美......總之,詩本身就是美,只是不同的詩,有詩人不同的情感和人生閱歷,就有了不一樣的美。今天分享的《洛神賦》是曹植的作品,詩中以神話中關於宓妃的情節,通過聯想,塑造了洛神這個美女形象,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文筆柔美清新。
  • 詩詞歌賦取名:《洛神賦》裡100個唯美的男孩名,讓你取名不糾結
    有人說《洛神賦》是寫給嫂嫂甄氏,因甄姬被迫許配給了曹丕後,但曹丕貪戀美色,城府又極深,甄姬過得並不如意。所以熱情灑脫的曹植就像一道光,照亮她的生命。一個溫婉美麗,一個才華橫溢,本就天生一對,無奈現實弄人。他們談詩書,談歌賦,談人生,卻獨獨不敢談愛情。
  • 詩辭賦取名:300個藏在《詩經》《楚辭》《洛神賦》最唯美的名字
    江南易林提醒準爸媽們即便從詩詞歌賦裡面選,也不要挑冷僻的字詞:一名冷僻字不好記,也不好寫:別人也不知道,即使字典、詩經網上一查便知,但長遠角度上看非常費事:有些字詞極美觀,但讀起來實在拗口:名字是讓人喚的,所以儘量別挑變扭的詞:還要留意方言中的讀法:被他人叫錯名字的感覺並不好:一生中要被許多人問自己名字究竟怎樣讀:久而久之也是十分苦惱的:江南易林了解《詩經》不僅美
  • 出自《洛神賦》的驚豔女孩名,誰看了都心動
    《洛神賦》是曹植虛構了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將洛神形象唯美仙化,遺世獨立,二者產生柏拉圖式的愛戀。那麼從《洛神賦》中取出的名字就非常美麗詩意了。約素二字本義是指勤儉樸素,但在洛神賦裡是用來形容女子腰身圓細美好,用「素約」做女孩名字不僅可以唯美獨特,也是隱喻女子體優型美,同時也有束約諧音之意,就是重情重諾。女孩越是美貌,就應更應該自我約束,自尊自愛,如此才可以擁有與美貌相互匹配的幸福,同時重情重諾的女孩是讓人心生憐愛和不忍傷害的。
  • 從《感甄賦》到《洛神賦圖》顧愷之畫筆下的悽美愛情故事
    我們讀歷史都知道,東晉在中國歷史上,政治分裂社會動蕩,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但在文學藝術上卻有很高的成就,詩詞歌賦、繪畫書法等成就都相當高,出現了像陶淵明、謝靈運等文學家,王羲之、顧愷之等書畫大家。 其中梁山伯與祝英臺膾炙人口的美好愛情故事,也是以東晉為時代背景。
  • 「翩若驚鴻,宛若遊龍」,《洛神賦》背後曹家父子三人的愛恨情仇
    「翩若驚鴻,宛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一首《洛神賦》,寫不完的傾國傾城,道不盡的風情萬種,一個完美的夢中女神「洛神」便躍然紙上,成為千古佳話。大家都知道《洛神賦》的作者是曹植,但是又有幾人清楚這首《洛神賦》他是真正為誰而做呢,答案就是他的嫂子,曹丕的妻子,三國的著名美女——甄宓。
  • 中國美院女學霸用漫畫繪本再現《洛神賦》悽美愛情故事
    《洛神賦》一出,便被業內驚為天人,很快橫掃金龍獎、金風車信誼圖畫書獎、切爾滕那姆獎等,國內外知名比賽獎項。更是現身法蘭克福書展,備受好評。她在創作上風格多變,畫的了可愛小清新,也拿得下高冷意識流。代表作另有仲夏夜之夢、蝴蝶、小流星咕嚕、莫比烏斯環等系列作品。
  • 千年愛情絕唱《洛神賦》成為宮廷大戲的素材之源
    《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此賦虛構了曹植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於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留傳至今,卻成為眾多宮廷大戲的劇情素材。
  • 經典的傳世名作,講述最美的柏拉圖之戀,一起來探秘《洛神賦圖》
    不過可惜的是,現在已經無緣再面見「畫聖」顧愷之的真跡,目前僅存的《洛神賦圖》也均為後世摹本,尤其以宋代居多。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傳世名作《洛神賦圖》吧!《洛神賦圖》的作者顧愷之在創作的時候,是有原型的。當時三國時期的大詩人曹植曾寫下了《洛神賦》,用以抒發自己一段無果的感情。
  • 取自《洛神賦》中輕靈婉約、神韻優美的古風女孩名字
    古人是男孩取名看《楚辭》,女孩起名看《詩經》,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從更深層次來考慮,這還是不夠周全的。有兩個原因:其一,楚辭多數寫的是楚國的風土人情,景色舊俗,以及對未來的探索及展望。是一部浪漫主義的詩歌總集。
  • 承晉唐書法之正脈:趙體行書《洛神賦》,高清無損單字欣賞
    用現在書友的話來講就是不亂七八糟、是能讓人欣賞學習的字,這是非常樸素且真實的看法。今天我們還是繼續來介紹分享趙子昂的行書《洛神賦》,高清原色米字帖——學習趙體行書《洛神賦》,你將收穫什麼?
  • 中國風·洛神賦,現代詩為形古詩詞為魂的新詩體,傳承我們的國風
    【原創】中國風·洛神賦落霞滿天 日已遲暮望斷天涯 不知歸途狼牙初月 默念星譜嫋嫋炊煙 飄向何處只剩下 過往今古是誰 將此情辜負是誰 將此生虛度一卷痛斷肝腸的 洛神賦夾著 輕雲蔽月的愛慕藏著 流風回雪的痛楚解開情字的 束縛
  • 愛喝花茶的都認識,這種「紫紅色」的花茶價值高,名叫「洛神花」
    愛喝花茶的都認識,這種「紫紅色」的花茶價值高,名叫「洛神花」喜歡喝花茶的朋友應該知道「洛神花」吧,尤其是女孩子,可能會比較喜歡喝這種花茶。它的顏色十分豔麗,看起來就跟玫瑰花一樣,當被熱水衝泡之後就會變成紫紅色的花茶,真的十分唯美。而且它的味道酸甜爽口,更適合大眾的口味。關鍵是它營養豐富,不僅可以補充各種維生素,而且還能起到美白的功效。喜歡喝這種花茶的話,不妨自己養一盆洛神花,既好看又可以用來吃。洛神花這種盆栽可能不是很常見,一般的花店也許不容易找到,大家可以去網上找一找。
  • 大秦賦:羋華上線?嬴政初戀?華陽陰謀?趙姬、不韋、贏係反對?
    【大秦賦】隨著嬴政的即將弱冠之年,劇情再度開啟到一個新的篇章,正如歷史所記錄的那般,所有歷史上著名事件都在失態初顯等待時機成熟將一件件發生。本文,我們以【大秦賦】中張魯一飾演的嬴政成年後秦國形勢進一步發生變化的劇情前後做淺述分析!如果劇情不上映華陽太后重新登場的劇情,不了解歷史的人恐怕日後都不會再有她登場的機會?
  • 別再把flag說成夢話,《計劃賦能》讓你坦然面對不確定
    直面計劃的敵人——不確定性任何事都有不確定性,就像你今天上班本來要寫一份報告,但在動筆前,你會發現缺少一些重要的材料,又或者臨時有個會議,往往會打亂你的計劃和安排,讓你分心,如果這份報告有期限要求,還會讓你在截止日前倍感焦慮,我們的計劃仿佛陷入了「黑色徵途」,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結束,更看不清終結以後的狀態。這種不確定性不會消失,只能盡力去掌控。
  • 女媧伏羲本是兄妹卻生下4個孩子,女兒是洛神,孫子更是五帝之一
    但是他們畢竟是兄妹的關係,不符合倫理,也不符合禮制。於是他們向上天祈禱,如果他們點燃的篝火的煙可以融合到一起,那麼就是上天允許他們成婚。反之,則是不允許。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兩道篝火的煙真的合在了一起,於是伏羲和女媧便結婚了。據說伏羲和女媧一共生了4個孩子,但這件事情仍然不能確定。因為傳說中有很多人,比如后羿、王雷、王龍都被傳言是女媧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