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是太陽系之中的一顆行星,而且距離地球也是比較近,在早期的研究中,對於金星的研究是很忽略的,原因就是在距離地球還近的距離上,有火星的存在,一直以來火星一直被地球人視為生命的起源之地,未來不排除移民火星,或者簡單的登陸火星,如果這一設想能夠完全實現的話,那麼未來人們移民火星將不再是夢想,而之所以不考慮金星,原因也有很多。
相比較於火星,金星雖然也是一顆類地行星,但是環境比火星還要惡劣,如果說火星僅僅只是乾燥的話,那麼金星簡直就要算是沙塵暴了,金星表面覆蓋著厚厚的大氣層,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二氧化碳,氣壓是地球標準大氣壓的九十倍,但是就是這樣重的大氣,竟然無時無刻的處在瘋狂的旋轉中,每隔四天就會轉一圈,給表面帶來數不盡的風沙,此外雲層的電荷碰撞下,金星表面電閃雷鳴的狀態持續不斷。
當然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將金星表面的熱大量的散掉,只不過雖然大氣如此的努力,但是依然沒有辦法改變金星表面上高熱的環境,加上人們把目光漸漸關注到了火星上,因此對於金星,科學家自然下意識的忽略,更是為此而暫停對金星的探測,不過也有證據表明,在數十億年前,金星表面上的環境還很不錯,甚至還可能有淺海生命。
不過金星此前也被懷疑是太陽系最後可能擁有生命的星球,但是惡劣的環境確實讓人很難想像會有生命的存在,科學家為此建立了一個模型,模型是在假設金星表面覆蓋了厚厚的雲層的情況下,可以促使金星表面降溫,而溫度的降低,有助於在陸地表面形成液態水,甚至還能夠維持海洋的存在,這樣也為誕生生命提供了一定的環境保障。
這種模型的建立,最後計算出來的結果表明,在數十億年前,金星上的環境可能和現在完全不一樣,雖然他的表面仍然存在很多的二氧化碳,但這些二氧化碳不但沒有能夠造成溫室效應,反而還能夠使得金星表面在不斷的降溫,形成適宜生命存在的溫度,而在大量雲層的保護下,金星只需要地球三分之一的海洋質量,就能夠在旅行聚集形成液態海洋,而在這些淺海裡面,可能會孕育原始生命。
遠古的金星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的金星環境有著很大的不同,其實科學家或許有著更大的猜測,他們討論以後得出的結論就是,在過去的數十億時間裡面,地球金星的環境可能相差無幾,但是在後來不斷的演變進化的過程中,金星的發展略微有了一點偏差,而這一點偏差足以導致後期的重大改變,所以地球上成為了適宜人類居住的優美星球,而金星卻成了如今的高溫大風環境。
科學家猜測,那個時候的金星有希望進化成為和地球相似環境的存在,但是因為金星比地球還要更加接近太陽,它與地球相比,要多接受40%的太陽光照射,而那時候的太陽比現在還要亮幾倍,由於過高的溫度環境,使得金星表面 的水分被蒸發,由於金星自轉緩慢,加上大氣層的屏蔽效應,那時候的金星曾經有過一段短暫的冷卻期,其溫度比地球還低,環境相比於地球也更加涼爽。
不過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維持很久,隨後因為大氣層中存在的二氧化碳,導致金星上的溫室效應加劇,再加上金星表面的水杯大量蒸發,使得溫室效應徹底的失控,溫度急劇上升,在這樣的情況下,液態水自然不會存在於表面之上,而溫度繼續提升,這種情況變成了不可逆的變化,雖然大氣層不斷掛起的旋風等於說給金星表面散熱,但是這種不可逆的變化,使得金星直接喪失了北降溫的可能。
但是同樣,如果金星沒有這一點的微小改變的話,或許有機會形成適宜的環境並且誕生生命,但是那時候可能就是以犧牲地球為代價的,這種極端的想法也讓很多人無法接受,他們希望的是,金星能夠和地球並存,甚至連火星也都算在內,這樣人類生存的空間將會大大的拓展,只可惜事實永遠也都無法建立在假設上存在,而我們對於金星的研究仍然要不斷的持續下去,或許有一天它也將會改變宿命,成為不亞於火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