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夏威夷,人們想到的通常是優美的風景、豐富的娛樂活動和令人胃口大開的餐飲。而不為人知的是,在夏威夷大島的某個地點,曾經住著6個神秘的「火星人」,他們集體蝸居在一個半球形的白色帳篷營地裡,深居簡出。這個營地直徑只有11米,穹頂僅有6米高,雖然裡面一部分區域建有兩層,但因為是半球體的空間,可用的地方十分有限,真正的生活面積差不多是110平方米,卻要擠下6個人,這意味著人均居住面積不到20平方米,差不多是2輛普通小轎車並列的佔地面積而已。
圖為營地實景照片
這些「火星人」整天吃不到新鮮的食物,以難以下咽的凍幹穀物和肉類等加工為食,沒有高速網絡環境,也沒有娛樂設施,最常見的樂趣就是在室內的簡易健身器材上鍛鍊身體。有時候哪怕是嗅一嗅隨行裝備裡帶來的芳香精油,也能令他們感到愉悅和興奮,如果要到戶外走一走,那就必須在「總部」批准以後,穿上厚重笨拙的太空衣艱難地活動一陣子。日子過得簡單而枯燥。
圖為夏威夷」火星人「在戶外時的照片
然而他們並非真的是外星人,而是由美國宇航局資助的「HI-SEAS」項目裡募集的科學家,經過選拔以後脫穎而出,從世界各地自己的家裡跋山涉水趕到夏威夷的營地,實行為期一年的火星模擬居住條件探索實驗。
」HI-SEAS」由英文名字「夏威夷太空探索多重模擬」(Hawai'i Space Exploration Analog and Simulation)的首字母縮寫組成,是一個公開招募志願者專門針對移居火星而建立的項目,旨在通過志願者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完成的任務和產生的數據來分析和預測人類在火星的居住能力,其中包括了飲食適應性和消耗量、睡眠變化、疲勞程度以及情緒問題等各種方面的考量。
而孤獨產生的壓力以及壓力造成的群體矛盾,出乎意料地成為項目裡最受矚目的課題。
圖為一位項目成員獨自外出執行任務
讓我們先看下為啥科學家們選址在夏威夷這個旅遊勝地?而不是喜馬拉雅山或者撒哈拉大沙漠那些人跡罕至的地帶呢?原來夏威夷並不是每一處都適合做旅遊景點的,比如夏威夷大島馬鞍地區的莫納羅亞山上,存在著大量古老的風化玄武巖,罕有動物和植被,周圍被相對「年輕」的熔巖流所包圍,這些特殊的地貌與火星地表上的玄武巖和熔巖流十分接近。
圖為項目成員在採集夏威夷莫那羅亞營地附近地質標本
這樣的環境顯然沒有遊客樂意下榻,卻因為它與火星地質的相仿,成為項目選址的寶地。
圖為火星地表圖片,圖片右下角為勘測器留下的採樣管
同時由於莫納羅亞地區可以在應急情況下同時兼顧車輛(一小時內)以及直升機(幾十分鐘內)的救援或補給,為項目的安全打上了雙保險,這也是設施和人力資源充沛的夏威夷在後勤保障上的優勢。
圖為航拍圖顯示的夏威夷莫納羅亞地區內的項目營地
嚴肅又搞笑的事情在於,雖然營地的通訊信號可以保證上網流暢,項目委員會卻故意設置了延時系統,把每一條的消息傳遞延後20分鐘,次次卡處處卡,阻斷實時對話,這正是為了完全模擬火星和地球之間的真實通訊狀況。又要宅在「家」裡又不能上網刷屏娛樂,6個人整天在直徑11米的兩層樓營地裡大眼瞪小眼,並不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哦。
然而正是這些具有犧牲精神的志願者,為項目提供了各種測試數據和信息。
他們計算太陽能板的供電能力。在陰雨天時只能用氫燃料電池作為備用電源,由於電力的緊張,他們習慣了在日落前燒晚飯;營地所在的莫納羅亞山海拔2500米,所以氣溫寒冷,雖然不像火星平均地表氣溫為零下55攝氏度,他們也要面對營地所處的零下10度至零下20度的環境,然而為了節約電力,他們雖然有取暖器,卻不捨得開給人用,只有一小塊溫室裡受培養的蔬菜能享受電力供暖所帶來的舒適溫度。
圖為營地成員正趕在太陽下山前做晚飯
他們必須節約用水。每個人每周只洗兩次快速澡,上完廁所也不用水抽掉排洩物,而是把排洩物直接堆積成肥料;有時為了開拓新鮮的水源,他們還要穿上笨重的太空衣到很遠的地方收集巖石上凝結的細微露水。在缺水的條件下,他們還要採集附近不同地帶的土壤,從中篩選出適合的區域並進行種植實驗,想盡辦法培育能在低溫缺水環境下生長的糧食和蔬菜。
圖為營地成員用電力培育植物
就算在極其枯燥重複的科研工作中,他們還要分配組內每個人領取記錄的任務,比如指定專人每天記錄大家消耗的食物和咖啡用量,用來預測實際在火星時需要預備的物資計量。
這個項目從生理角度來說,雖然已經儘量模擬火星的糧食貧瘠和極寒溫度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但無法製造失重的問題。由於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40%左右,習慣了地球重力的人類到了火星,整體的血液循環和器官運作都會受到影響,這比到了火星不會走路這件事情要重要許多。但是出於條件的限制,我們也必須理解無法在廣袤的夏威夷莫納羅亞山脈製造出失重的效果。
然而從心理角度來說,可以說這個項目非常完美地模擬了人類移居到火星以後要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的確是非常成功的實驗。因為設想第一代開荒者在火星短缺建築設備和工人,所以項目組在夏威夷建立營地時製造了非常狹小的建築空間,這十分吻合人類移居火星時的早期建築特徵。而項目成員在活動受限、工作乏味的情況下,心理產生壓力,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彼此之間的摩擦,有時甚至會上升到成員之間態度對立的狀態,對個人、集體和項目工作都帶來無法用工具統計的「負能量」。
圖為項目組成員在會議桌邊聚集
對此,項目組也有所準備。在招募志願者的時候,項目組把年齡範圍設定在21至65歲之間,為什麼40歲到65歲的中年人也能參與這項對體力和耐力有著高度要求的項目呢,更何況移民火星計劃順利在幾十年內啟動的話,這批經過演練的志願者極有可能會被派遣前往火星成為真正的開荒者,那麼幾十年後,40歲到65歲的志願者已經成為老壽星了,為什麼現在還要吸收他們入隊呢?
這正是應驗了中國人常說的,家有一老,似有一寶。項目組正是因為從綜合因素考慮到,年長的項目成員不但比較有經驗,而且在性格穩定和協調小組人際關係方面也更為成熟,更善於協調群體氣氛,也更樂於為其他成員提供情緒疏導。這在狹窄空間、活動受限、工作枯燥、生活無聊的壓力下,如何進行自我調節和群體調節的心理學問題上,為項目組提供了全面的考量。
圖為上圖出現過的「廚房」和會議桌,空間狹窄,近在咫尺
這個項目設定是每年一輪,每輪周期基本在一年,也有些支線任務是幾個月的。由於營地最多可以住6人,所以一般會派遣4到6位成員為一組參加一輪實驗。最為完美的一次就是在項目開始的時期,由6位各自身懷絕技的專家,在不斷磨合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年的周期,完成了各種各樣的任務,不僅有指定的任務,也有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新課題。
然而這個項目的神秘色彩在於,它在2018年突然中止了。有點像傳說中崇尚火星文明的瑪雅文化突然消失一樣。該年是輪到第六次的項目啟動,但是在2018年2月15日項目啟動僅三天後,項目委員就在2018年2月19日公布,項目的四人小組裡面有一位成員發生意外,被送到醫院救治。而項目委員會並沒有進一步提供意外的詳情,只是宣布整個項目推遲,並遣散了其他小組成員。
HI-SEAS 這個項目竟然就從此銷聲匿跡,對外的消息至今都停留在了2018年2月。
不得不說,在整個浩瀚的航天科學研究裡,這個營地的存在歷史就像夜空裡一顆遙遠的星星那樣微不足道,這裡面寄予過一代又一代多少人的努力與希望,也像星星一樣沉默。而我們不應該忘記,人類星際文明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這些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知識創造科技,科技創造發展,這也是我們自身在學習和工作中前進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