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寒假裡的家庭教育故事
今年受疫情影響,假期時間特別長,親子間有了大量時間互相陪伴,親密共處,這是增進親子感情,感受家的力量的大好機會。
我的孩子今年四歲,上幼兒園小班。假期裡除了配合幼兒園做好每日體溫匯報、預防傳染病知識宣傳、完成老師布置的簡單活動任務之外,其餘大部分時間由家長自己安排。為了增進親子感情,幫助孩子發展技能,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我們家也適時做了些計劃和嘗試,下面就分享一些我的體驗和感悟:
01
親子遊戲,培養孩子行為溝通力
遊戲既能幫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幫助他們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還能幫助他們建立親密關係,從生活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來。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能夠發揮強大而正面的影響力。而父母發揮積極力量的前提,就是掌握一項最重要的技能:遊戲。
人類對於世界和自身的了解,都是通過主動的探索和實踐進行的。有些學習在遊戲中產生,即使是最平常的遊戲,其中也蘊含深意。假期裡我們每天都會完成老師發布在班級群裡的活動項目:科學小實驗、親子手工或者親子運動。這些項目在家裡被當成有趣的遊戲來完成,比如瓶子吹氣球、拋接球遊戲、逃跑的胡椒粉、舉重小能手等,這些遊戲項目有的訓練孩子手眼以及身體的協調性,有的給孩子帶來樂趣,對科學著迷,有的則讓孩子開心、並對父母產生依賴感。每一個項目完成後我們都用手機拍照記錄成果,發到班級群裡,老師也經常進行點讚和評價。把這些評價讀給孩子聽,孩子獲得了自信,積極性也更高了。
遊戲一直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最佳方式之一。孩子平時是我帶得多,自然和我比較親密。在這個假期裡,兒子卻主動要求和爸爸做好朋友了。為什麼呢?因為爸爸經常陪他做遊戲。
假期裡,我們開發了不少遊戲,比如:捉迷藏、爬樓梯、買水果遊戲等。兒子特別喜歡和爸爸在房間裡玩捉迷藏遊戲,兩人不斷交換角色,每次藏在窗簾後、躺在床肚裡或躲在衣櫃裡被找到都興奮不已。兒子找不到爸爸時,會讓爸爸學貓叫提醒暗示一下,或者牽著我的手陪他一起去找。找到了就哈哈大笑,為剛發現的躲藏地點興奮不已,然後自己非要進去再藏一次。有時候,兒子和爸爸鬧點小情緒,做一個小遊戲,兩人就會重歸於好。在買水果遊戲中,則把平時生活中觀察到的購物情景模仿一遍,兒子做售貨員,我做顧客。玩遊戲時,兒子銷售的語氣和熱情待客的腔調模仿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
生活即教育。和孩子一樣,成為會玩遊戲的父母,讓家人享受親密溝通的樂趣。把生活中的點滴融入親子遊戲中,潛移默化地處理生活信息,潤物無聲地紓解長期待在家裡的煩躁情緒,讓孩子感受到關愛,也讓父母的心靈得到慰藉。
02
親子閱讀,培養孩子語言表達力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指出:三、四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在語言方面,孩子開始對句子表達的意思感興趣,並重複和模仿他人的話。對此,我深有同感。
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第一天教孩子念幾句《三字經》,第二天他會複述出來。就這樣每天教他一兩句,一段時間積累,竟也能背誦好長一段,真讓人吃驚這個時期孩子的記憶力。
除了誦讀《三字經》,我還陪孩子大量閱讀童話故事。之前家裡買了《可愛的鼠小弟》《奇先生妙小姐》《七田真心靈養育繪本》《皮特貓》系列、《青蛙弗洛格的成長故事》《十四隻老鼠》等經典繪本和童書,這個假期全都派上了用場,被一讀再讀。有時讀得累了,還會讓」天貓精靈」來讀,我就陪著孩子一邊翻書一邊聽。不過,孩子最喜歡的還是聽媽媽講,尤其躺在媽媽懷裡,聽著媽媽溫柔的聲音,不懂的會問個明白,感覺特別幸福。
除了喜歡聽故事,我們還編故事,孩子說一兩個名字,如霸王龍和三角龍,讓我編一個故事。這個相當考驗我,我也考驗他,讓他把我講的故事講給我聽。有時候,孩子還會拿著兩個小玩具自編情節故事。
讀著讀著,不經意間孩子的語言變了,常常帶來驚喜。比如,一天天氣晴朗,我對孩子說:外面陽光可好了,快出來曬太陽。孩子竟接話說:「外面陽光燦爛,讓我們一起出去曬太陽吧!」看著我在家裡做家務活忙個不停,他會說:「媽媽,你像個忙碌小姐,一直忙個不停!」喜歡一個玩具,他會說,「這個玩具很適合我!」他做錯了事,會誠懇道歉:「媽媽,我錯了,對不起,下次一定不會再讓你生氣了。」
除了背《三字經》、講故事,偶爾也會讀些通俗易懂的古詩。利用古詩對孩子進行情感薰陶,培養感悟能力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到了三月,天氣逐漸轉暖,家裡的花草盆都進行了翻土、播種、扦插,等待它們發芽生長。剛好夜裡下了一場雨,早上醒來雨還在下著,此情此景太適合朗誦一首古詩了。於是《春夜喜雨》,隨手拈來。孩子跟著媽媽念「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點都不違和。配合對古詩內容的講解,孩子不僅大概了解詩的意思,還朦朧感受詩的意境。此情此景,是童詩啟蒙的最好機會。吃飯時,孩子碗裡有剩飯,講一首《憫農》給孩子聽,孩子就容易把飯吃完,因為不願意被認為是在浪費糧食。
兒童對詞語的使用和解釋來自於成人,來自同伴,來自生活,尤其是父母和老師。作為家長需要注意改變平時隨意的說話方式,這種改變不僅使語言本身準確和風趣,它還給了孩子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間接提升了孩子的語言表達力。
03
親子勞動,培養孩子個人感受力
生活中常見一種現象,孩子們因為從來沒有得到過感到自己很能幹的鍛鍊機會,而產生「我不夠好」的信念。這些孩子以後會將大量的精力用在反叛或逃離行為上。小孩子很需要從他人處獲得認同與讚賞,家長就要多創造這樣的機會,及時鼓勵孩子,讓孩子樹立「自信心」,感受責任感和自我價值感。
如:我在家裡做笑臉餅,邀請小朋友一起來參與,從和麵團到做成餅出鍋,孩子一直在邊上看著,還幫忙在麵團上用工具刻出笑臉。做好後,熱情地邀請小朋友品嘗:「來嘗嘗媽媽為你做的的笑臉餅,看看味道怎麼樣?」小朋友很開心地說:「哇!這個笑臉餅太好吃了!」然後下一次,他會主動對我說:「媽媽,我來做點東西給你吃吧!」他會模仿我的樣子,把家裡一些食物裝盤,甚至裝模作樣地放進微波爐,嘴裡說著「加熱一分鐘」,接著很認真地端給你。這樣的「美食」真是不忍拒絕呀!品嘗後,小朋友會很在意你的評價,我還會及時客氣地說一句:「你做的真好吃,媽媽太開心了,謝謝你!」
奶奶在家裡打掃衛生,會請小朋友幫著拿抹布擦門和玻璃。有心的奶奶還給孩子拍了小視頻,發到家庭微信群,我們看完後,會當著孩子的面誇孩子:「你真能幹,有了你幫奶奶打掃衛生,奶奶就輕鬆多了。」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被需要以及自己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允許孩子為家庭生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並和父母並肩同行,邊幹邊學,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培養出「我能行」「我做的事對別人有價值」的感知力和技能來。
讓我們在親子間深情聯結的橋梁下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更樂於隨時隨地
激活孩子天性中的熱情和智慧
合作與勇氣
讓我們的家更有力量!
作者:陸志娟,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學校學生家長。
審核:笑 言
編輯:桂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