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光和測視力是一個視光師和被檢者互動中的以客觀數據為基礎的主觀過程。檢測過程中的一些因素對驗光結果會產生一些影響:
1、視標背景:
視標字與背影對比如何,對比度越明顯,越容易分辨視標。在對比度高的視標下測視力,如果矯正到1.0即可,可能會出現欠矯過度情況。當然,對比度低的視標是不合格的。
2、視力表照明:
按照規定,視力表的照明應該在350Lux—650Lux之間,過量或過暗都會影響視標的分辨。過暗則清晰度不夠,過明視標變淺,甚至產生眩光,使得更加看不清視標。
3、噪音:
小朋友測視力的時候,有些家長會在旁邊急得上串下跳,甚至吼小孩不爭氣,怎麼看不見視標。這其實會影響測視力結果。周圍環境嘈雜會影響辨別視標正確率,因為測視力是一個「心理認知過程」。
4、反光鏡質量:
當下「寸土寸金」,當測視力距離不夠5米時,會採用平面反光鏡來達到視覺看遠的要求。這時反光鏡的質量和清潔度很重要,會影響視力測試結果。
5、瞳孔大小:
瞳孔小的人,由於相差較少,白天看視標會比較清楚,但昏暗光線下由於入眼光線較少,視力會稍差。驗光時應考慮這類人群的夜晚視力需求。
6、眯眼:
眯眼可以提高視力,尤其是提高散光視力,一般來說大約可以提高25度。因此在驗光時如果任由受檢者「眯眼」,所測得近視或散光度數就會低25度。
7、耐受力:
這涉及個人心理耐受程度和視覺耐受程度。如果不能配合完成驗光過程,結果就會有很大偏差。因此驗光時需根據受檢者的具體情況,調整驗光所需時間。
8、認知心理:
智力、經驗、記憶、聯想、注意力集中與否,精神狀態,暗示作用等均可使視力波動。
9、疾病和用藥:
糖尿病、白內障等全身性疾病以及一些藥物會改變晶狀體的「密度」,從而對視力造成短暫波動。若在驗光過程中發現成人有視力異常波動情況,應當提醒和幫助受檢者進行排查相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