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任何一個有水源的地方都生活著惹人注目而且頗具"魅力"的狒狒。它們的口鼻部很長,和狗差不多,而進化後的大腿使得它們能夠在地面上長途跋涉:黃狒狒群體通常一天能行走5千米,而阿拉伯狒狒平均每天能走上13千米。黃狒狒或稱普通狒狒是分布比較廣泛的一上差別比較大,因此人們把它們劃歸到相互獨立的種類當中,但是現在基本上把它們看作狒狒的幾個亞種。它們生活在草和灌木叢覆蓋的土地上,同時也在沿著森林邊緣的地區"安家落戶"。
在衣索比亞東北沙漠以及阿拉伯半島,阿拉伯狒狒亞種取代了所有的黃狒狒亞種。阿拉伯狒狒的面部和臀部是紅色的(而不是黑色),加上一身長長的灰色皮毛"鬥篷",使得它們看起來很不一樣。
然而,這兩個不同的亞種是沿著衣索比亞狹長的邊界區域混居在一起的。這個混居區域的產生是黃狒狒領地擴張的結果,它們的棲息範圍擴大到了更沙漠化的地區,而這類地區更受阿拉伯狒狒的喜愛。然而這種混居現象的形成本身,主要在於雄性阿拉伯狒狒,是它們進入了黃狒狒的群體中,並與其中的雌性進行交配的結果。而外面的雄性狒狒想進入阿拉伯狒狒群裡則難得多,因為雄性阿拉伯狒狒會結成一個類似"兄弟會"的組織,通過共同行動把陌生的雄性狒狒阻擋在外。
有兩種猴類佔據了中非西部的森林地帶:鬼狒和山魈。在喀麥隆,這兩個種類分別生活在薩納加河兩岸的森林裡。絕大多數狒狒的身體大部分是黑色的,而且尾巴短小,它們生活的環境可能與獼猴中體型最大的豬尾獼猴類似。
獅尾狒狒是毛比較長的一個種類,它們棲居在衣索比亞涼爽的高地地區,僅以草為食。在靈長類裡,獅尾狒狒是較罕見的真正草食動物。由於草比起深受其他猴科動物喜歡的果樹來說要豐富得多,因此大量的獅尾狒狒可以聚集在一個地方。由多達500隻組成的群體──靈長類當中自然產生的最大群體──在獅尾狒狒中並不少見。
白眉猴(白眉猴屬和白臉猴屬的種類)中的4個種類通常被看作是體壯、尾長的狒狒,但是只有其中的2個種類符合這種描述,另外2個種類事實上與鬼狒和山魈的關係更近。白眉猴只在枝葉繁密的森林中生活。灰頰白眉猴和黑毛白眉猴十分習慣於樹棲,而冠毛白眉猴和白毛白眉猴通常行走在森林的地面上。陸棲和樹棲的種類可以在同一片森林中共生,灰頰白眉猴和冠毛白眉猴就是這樣的例子,它們共同出現在喀麥隆南部的德賈森林保護區中。
長尾猴屬中的主要成員是長尾猴,但是這個屬中也包括了一些比較古怪的種類。我們可以通過毛色來識別這些不同的種類,而這些種類可能是來自於6個生態型的區域性變種。雖然大部分的森林只能容納一個變種,但是最富饒的棲息地可能會有4~5種猴子"安家",而它們來自不同的變種。例如,藍長尾猴和斯氏長尾猴在體型和習性上相似,因此它們一般不會同時出現。與之相比,藍長尾猴和紅尾長尾猴在體型以及進食習慣上各不相同,因而它們通常生活在同片森林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