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文章
1961年4月12日,尤裡·加加林駕駛東方號宇宙飛船環繞了整個地球軌道。以27400 公裡/小時的速度,在地球的橢圓形軌道中,最大高度302公裡,最小高度175公裡。這一次「簡單的」太空之旅,完全由地面上的計算機控制,最後加加林少校打開返回艙降落傘,回到地面。
最初的宇宙飛船駕駛艙,與飛機駕駛艙有多高的相似度?是如何駕駛的呢?以下用兩種最早的宇航飛船簡要說明。
「水星號」飛船和「東方號」飛船有相似的任務,使它們有著相同的導航設備。
東方號
水星號
在座椅外側的半自動降落傘控制系統
底部發動機——藍色:分離發動機,綠色:制動發動機(下降用)
這是「水星號」飛船和「東方號」飛船的通用導航設備儀錶板。
「東方號」飛船是由火箭設計師設計的,因此其幾乎沒有控制單元。
東方號,觀察窗可作手動定向用
舷窗中的地球,如果地平線從底部向上移動到中心,則制動方向正確。
中央面板上的導航儀
在「 東方號」上左邊的飛行控制器和生存維持。控制器上有「下降1」,「 下降2」,中央面板上的「下降3」和「準備救援」。
兩艘船都使用電池電源。「 水星號」是由以前的飛機設計師製造的,因此有更多的控制項。
東方號更加耐用,而水星號上一半以上的飛行,是在出現故障的情況下結束的。
水星號
在「水星號」上,左側面板上的「飛行操縱控制」
「水星號」上。舷窗標記了正確的制動方向。
這兩艘船都有一個手動定向系統。
東方號
「水星號」飛船和「東方號」飛船都裝有帶鐘錶(4個表中最左邊的)的地球儀導航器,顯示了設備的當前位置和預計的著陸點。
地球儀導航區
導航器上的地球儀
導航儀內部結構
旋轉校正旋鈕,「水星號」飛船和「東方號」飛船都具有飛行階段的指示器。
鐘錶
在「水星號」飛船和「東方號」飛船兩艘飛船上,太空人一直都是穿著太空服的。駕駛艙大氣壓,溫度
在東方號中,維持了接近地面大氣壓,氧氣和氮氣含量。而在水星號,使用純氧以減輕重量,這帶來了更多不便——太空人需要在發射前大約兩個小時才能在使用飛船上的氧氣呼吸,使用時,必須從艙內中排出大氣減壓,然後關閉通氣閥。當著陸時需要再次打開通氣閥,以增加氣壓。
1969年的阿波羅11號飛船任務中,機組人員能夠依靠由MIT開發的阿波羅導航計算機(AGC)以及地面上龐大的IBM計算機的計算,其計算速度遠低於現代智慧型手機,但在當時絕能夠管理土星5火箭,地面操作和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