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早在公元前2世紀開始製作地球儀。現存最早的地球儀,是德國地理學家兼航海家馬丁·貝海姆(Martin Behaim)在1492年製作的。也正是那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幾千年來指引人們探索世界的地球儀,在今天慢慢都變成帶著GPS定位的電子地圖。現在世界上只有兩個工作室堅持手工製作地球儀,位於英國倫敦的Bellerby & Co. Globemakers就是其中一家。
故事要從7年前說起。因為臨近父親的80歲大壽,當時的Peter Bellerby打算物色一個比較好的地球儀作禮物。但市面上的地球儀要麼太平常太脆弱,要麼就是貴得要死的古董地球儀,根本找不到合心意的。拿著幾千塊英鎊預算的Peter突然想,我為什麼不花幾個月時間自己動手做地球儀呢?
Peter本來還想得挺好:地球儀做兩個,一個給父親,一個留給自己。但他沒有預料到手工製作地球儀的過程非常複雜,他花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摸索、試錯,才做成了第一個完美的手繪地球儀。
在那之前,Peter只是一個保齡球館經理啊。
與其說是科學用具,Bellerby & Co. Globemakers的地球儀更像是精緻的藝術品。從座架到畫圖,到最後的粘貼,每一步都以手工小心翼翼地完成。
製作地球儀用的世界地圖是列印出來的。為了確保信息無誤,有一年的時間裡,Peter每天花6個小時對地圖進行糾錯。把拼錯了的首都名和中東混亂的地名釐清後,Peter拜託朋友編了套程序,將世界地圖列印成能拼成球體的三角形狀。
然後將特製的紙張放在水裡泡一段時間。
裁剪成三角形紙片,然後一張張貼在球體上。
先將一半的地球儀貼得完美,再接著貼下一半。
整個過程需要非常精確的操作,一點點角度的失誤,都可能導致最後拼不成球體。
為了讓地球儀有復古典雅的美,他們不會列印顏色,而是選擇一層一層地用手工塗上。
而為了讓球體完美旋轉,Peter用上了樹脂模具。每一個做好的球體,都會先經過量度直徑和重心所在。
每個地球儀都是獨一無二,可以定製的。有時候客戶會希望在自己最喜歡的地方,或是想去的地方加點專屬的驚喜。例如,畫只北極熊。
他們的工作室裡還有一隻叫George的小狗,每天圍著這些地球轉。
這是一門不容易學的手藝。Peter說,每一個新手都至少經過6個月的學習和練習,才能做出一個完整的地球儀。
現在他們的地球儀漸漸賣到了世界各地,甚至也出現在BBC、好萊塢電影(例如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雨果》)和一些藝術裝置中。他們製作最小的桌上地球儀直徑23釐米,能賣出999英鎊;而最大的地球儀直徑127釐米,定價3.9萬英鎊。
他們的Instagram上有9萬粉絲,每天都有人寫郵件說想來參觀工作室。但是大門完全敞開就沒法工作了,他們只偶爾接待少量遊客。
他們每年會做大概200個地球儀。Peter說他是重質不重量的,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來說過拿到手的地球儀有破損、劃痕或者形狀不對……這讓Peter感到很自豪。
在這個電子化為王和用完即棄的消費文化裡,Bellerby & Co. Globemakers那些漂亮的手工地球儀就像是滄海遺珠。結合了科學、手工和藝術,這是對製作地球儀這門老舊工藝的致敬。
via jiem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