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7月21日訊 7月21日,在武漢駐足43天的「梅姑娘」,和大家揮手告別。不過今年出梅後,雨水暫時還不會輕易離開,未來一周,陣雨將時不時「串場」。另外,雖然近期氣溫抬升明顯,但真正的酷暑還要等到月底才完全開啟。
梅雨加量雨期加長,武漢平均日照時間1961年以來最短
7月21日8時許,一場降雨突如其來,人們在雨中趕路。記者金思柳 攝
武漢入梅始於6月8日,較常年提早了9天(平均6月17日),整個梅雨期長達43天,較常年平均(24天)偏多19天,不僅創下本世紀之最,也成為24年(1996年56天)來最為漫長的一個梅雨期。
6月8日至7月19日20時,武漢大部地區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3—2.0倍,五個國家氣象站累計雨量均在800毫米以上,蔡甸站以1051.4毫米排到歷史同期第一位,武漢站(該站氣象數據為武漢代表數據)達到898毫米,晉升歷年梅雨期雨量排行榜第三名(前兩名分別為2016年956毫米、1954年938.4毫米)。
此外,由於陰雨不斷,梅雨期陽光難覓,氣溫偏低。入梅以來湖北、武漢平均氣溫都較常年同期偏低1℃以上,平均日照時數也均比常年同期偏少100多個小時,排1961年以來倒數第一位。
攻勢兇猛範圍廣,日降水量暴雨日數突破歷史極值
今年梅雨不但持續時間久,還大範圍上演「車輪戰」。43天的梅雨季,湖北省共出現9輪區域性強降雨過程,超過2016年(8次)、僅次於1998年(10次)。雨區基本穩定在鄂西南、江漢平原至鄂東一線,雨循舊路,暴雨落區高度重疊。
武漢在梅雨期間也發生了8輪強降水(6月9日—10日、6月12日—13日、6月15日夜間、6月20日—22日、6月27日—29日、7月2日、7月4日—7日、7月18日—19日),較常年同期偏多5輪。其中江夏區烏龍泉站以日降水量472.3毫米(7月5日20時—6日20時)和小時雨強88.3毫米(7月7日4時—5時)創下極端值;蔡甸暴雨日數(9天)刷新歷史同期極值。
「梅完梅了」的梅雨是副熱帶高壓在「撐腰」
這「梅完梅了」的暴雨到底是誰在背後「撐腰」?氣象專家解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是重要的推手,副高好似一位「指揮官」,它的強弱、進退直接牽動我國雨帶位置。
副高本身是一個穩定而少動的暖性深厚系統,今年受西太平洋、印度洋海溫偏高影響,它變得愈發「頑固」。再加上入梅以來,貝加爾湖地區常常有冷性低渦存在,在它的轉動下,不斷有冷空氣擴散,致使副高北抬屢屢「受阻」。另外,今年颱風「不給力」,缺少颱風出手「相助」,副高也就更難「挪動」。
一般來說,暖溼氣流由南向北出發,冷空氣由北向南進攻,兩者交匯才能碰撞出雨水。今年,遲遲不肯大幅度「挪窩」的副高給西南暖溼氣流建立起了一條堅實的「綠色快車道」,讓印度洋和南海兩個主要「水汽倉庫」的「發貨速度」加快、「發貨量」加大。同時,北面冷空氣也很活躍,一股又一股補充南下。冷暖氣流強強出擊,沿著副高邊緣遊走、相遇,展開「戰鬥」,一條狹長穩定的鋒面雨帶便在長江中下遊順勢而生,雨水包裹也因此接連「投放」到武漢。
7月底前後正式開啟酷暑天氣
湖北省氣象局根據最新資料分析,7月21日,副高將明顯西伸北抬,並控制我省東部地區,主雨帶也將隨之西移北抬到華西至黃淮一帶,湖北梅雨季正式「謝幕」,轉入盛夏季節。
由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體仍停留在海上,控制我省的副高暫不太穩定,一旦受北方冷空氣南下影響,還會有短暫南退。因此,近期湖北局部還有陣性降雨發生,後期可能還有弱降雨過程出現,不過無明顯大範圍暴雨天氣。也就是說,出梅後,近期雨水還可能湊熱鬧,但一般不會有像梅雨期那種連續且密集的降水過程。
直到7月30日以後,強大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體開始控制我省,將開啟一段37℃以上的酷熱高溫天氣。專家表示,從目前監測數據來看,「重演」2019年連續高溫天氣的可能性較小。
需要注意的是,梅雨期結束不代表防汛就能鬆一口氣,當前湖北內澇外洪夾擊,防汛救災形勢依然嚴峻。
(見習記者範佳昕 通訊員汪應瓊 高迅芝 陳聲超)
【來源:長江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