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顧問對中國核力發電行業發展因素分析
一、國家政策支持核電行業發展
《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明確了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的目標。此外,由能源局牽頭制定的核電「十三五」規劃初步方案中也涉及核電發展中長期展望,並預計2030年我國核電裝機規模將達到1.2億~1.5億千瓦。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指出:推進核電技術裝備國產化是國家戰略。此外,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的佔比達到60%以上,遠遠高於發達國家40%—50%的水平。炭基化石能源傳統火力發電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對人們的生活環境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出於對環境保護的需求,發展核電是中國能源供給側改革的必然選擇,政府也會堅定不移地大力推動核電行業的發展。
中國的能源部門一直在努力尋找非煤炭的發電來源,包括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投資巨大,但是,唯有水電和核電,才能比較大規模地替代煤炭發電。然而,水電的開發已經遇到了越來越大的發展瓶頸,其替代煤炭發電的效益呈現遞減現象。而核電的發展空間卻是非常巨大的,核電將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新能源來源。從目前數據來看,無論是核電的銷售規模,利潤規模還是資產規模的增長率,近幾年都一直在上升,說明核電行業也確實處於行業的成長期。
二、中國核電國際化取得重大突破
中英法三方已在倫敦籤署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最終投資協議,這標誌著中國新一代核電技術有望真正出海。我國的核電技術出口,能使中國核電企業與法國核電企業深度合作,共同開發,可以加快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速度,用最少的成本和最短的時間,學習和掌握全球最先進的核電技術。未來幾年裡,核電走出去、核能技術創新和裝備國產化將進入加速期,我國核電行業的發展也會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三、電力需求增速趨緩,較多地區發電能力階段性過剩
政府支持清潔新能源的發展,但在社會用電量增速緩慢的情況下,大規模新增容量的投產必將繼續降低發電設備的利用小時數。在國內經濟增速降低的情況下,隨著電力供需進一步寬鬆和電力消費換擋到中速甚至低速增長,電力工業發展也應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控風險點。
中投顧問對2017-2021年中國核能發電量預測
2015年1-10月,全國核能發電量為1,404.5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0.99%;2016年1-12月,發電量為2,127.3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4.1%;2017年1-4月,發電量為750.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9%。我們預計,2017年核能發電量將達到2,468億千瓦時,未來五年(2017-2021)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8.35%,2021年將達到4,841億千瓦時。
中投顧問對2017-2021年中國核力發電行業收入預測
2014年1-12月,核力發電業銷售收入總額達到456.712億元,同比增長19.30%;2015年1-9月,核力發電業銷售收入總額達到221.169億元。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2017年我國核力發電行業收入將達到522億元,未來五年(2017-2021)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5.05%,2021年收入將達到915億元。
中投顧問對2017-2021年中國核力發電行業利潤預測
2014年1-12月,核力發電業利潤總額達到150.352億元,同比增長17.07%;2015年1-9月,核力發電業利潤總額達到48.441億元。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2017年我國核力發電行業利潤將達到173億元,未來五年(2017-2021)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4.62%,2021年利潤將達到29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