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顧問對中國鎢工業發展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產品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
鎢資源整合已經取得了明顯進展,鎢礦資源開發利用繼續向規模化、集約化、規範化發展。中央區域經濟扶持項目、資源整合礦區、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以及資源接替技改項目增多;冶煉加工項目投資向工藝裝備技術先進、綠色環保、高端鎢產品方向發展,高性能硬質合金棒材、數控刀片和工具等鎢終端應用領域投資項目逐漸增多。
(二)鎢儲量豐富,鎢礦集中度高
根據2015年美國地質局統計,我國金屬鎢儲量190萬噸,佔全球總儲量的57%,鎢儲量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兩省,佔全國59.2%。豐富的鎢儲量給我國鎢工業的產業升級提供了基礎資源方面的支持。
二、不利因素
(一)原鎢供給過剩,產能過剩矛盾突出
中國原鎢超採現象一直存在,導致國內出現原鎢供過於求的局面,2014年原鎢供應過剩1.47萬噸,2015年為1.30萬噸。截至2015年底,我國鎢粉生產能力7.62萬噸,硬質合金生產能力4.31萬噸,鎢絲生產能力350億米,鎢鐵生產能力3.00萬噸,產能利用率分別為49.48%、61.48%、39.14%和20.67%。低水平盲目重複建設,造成了行業內結構失衡、產能過剩、環保壓力增大、競爭力不強的現狀,目前行業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凸顯。
(二)環保監管的嚴厲態度對原鎢供應有壓制性影響
環保行業作為政府「十三五」工作的重點,國家要重點發展新興產業和綠色產業,環境監管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大,環保趨嚴對鎢的供給會產生壓制性的影響。例如,2017年,湖南政府認為湖南礦業市場持續低迷,礦產開採越多,浪費越多。要繼續深入推進礦產資源整合和開發秩序整頓,加大對超深越界、亂採濫挖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對安全隱患突出、環境破壞嚴重、生產技術落後的礦山一律關閉淘汰。政府加強管制的態度對鎢工業的未來發展走向有一定的壓制性影響。
(三)我國鎢工業創新能力不強,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低
我國鎢工業仍然處於世界鎢產業鏈的中低端,科技研發投入、研發水平和能力、工藝技術及裝備水平、市場競爭力、企業盈利能力,以及產品的技術、質量和檔次、營銷和服務等與國際先進鎢企業比較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生產流程數位化、自動化、智能化,企業管理信息化,以及產品專業化、產業鏈精深化、科技創新集成化、市場和人才全球化水平低;二是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機制尚不完善,研發投入少、高端技術人才缺乏、研發能力較弱;三是鎢精深加工的前沿技術和關鍵領域少有重大突破,原創性核心技術成果少,生產的產品仍以中低檔為主,無法滿足國內高端製造業的需求,高性能、高精度的高檔硬質合金數控刀片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的鎢製品仍需從國外進口。
中投顧問對2017-2021年中國鎢精礦產量預測
2014年,我國鎢精礦產量為13.8萬噸,同比增長0.77%。2015年1-10月的產量為11.2萬噸,同比增長1.75%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2017年我國鎢精礦產量將達到14.7萬噸,未來五年(2017-2021)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0.97%,2021年產量將達到15.3萬噸。
中投顧問對2017-2021年中國鎢金屬消費量預測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2017年我國鎢金屬消費量將達到4.6萬噸,未來五年(2017-2021)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3.94%,2021年消費量將達到5.4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