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地跨歐亞大陸,有著1707.54萬平方公裡的國土,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也繼承了蘇聯的「遺產」,可經濟就是發展不起來,這是怎麼一回事?
自從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的經濟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是全面衰退時期(1992-1999),第二個是恢復增長(2000-2007),第三個則是繼續衰退(2008~)。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國內經濟蕭條,重工業很強但是輕工業和農業卻存在嚴重不足,這就像是巨人缺了條腿。
既然緩慢的經濟改革並不能改變俄羅斯現狀,以葉爾欽為首的領導班子就開始考慮用「休克式」的療法。具體來說,就是改變計劃經濟,逐漸引入市場經濟。
沒錯,這在當時是符合俄羅斯國情的,不過就是實施速度太快,沒有緩衝期,導致俄羅斯經濟進一步下滑。
1991年GDP下滑12.9%,1992年下滑18%,1993年下滑12.5%,1994年下滑16%。而財政赤字也非常嚴重,高達9500億盧布。
私有化進程過快還有一個後果,那便是貧富差距拉大,富者越富,窮者越窮。比如工薪階層,他們收入就下降了50%-70%。失業人口70多萬,其中50多萬領不到絲毫補助。
2000年,普京當選總統,開始了「富國強民」的經濟政策。普京提出,國家該加強對關鍵經濟命脈的把控,穩定金融體系,扶持生產發展。在可以管控的市場體系與不斷走高的油氣出口下,俄羅斯經濟迎來了持續的發展。
而從2008年以來,俄羅斯經濟在全球範圍內的經濟蕭條下進入新一輪的衰退。而在烏克蘭危機、歐美封鎖的外部因素下,俄羅斯的增長速度受到嚴重遏制,比如2014年俄羅斯經濟就僅僅增長了0.6%。
俄羅斯地大物博,但是巨大的資源紅利竟成了優勢陷阱。近年來,俄羅斯致力於全面發展各領域經濟,不斷創新,但是能源經濟的比重有增無減。在出口產品中,能源原材料在2013年佔到了90%。
能源依賴型的經濟結構令俄羅斯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限制,大量國家資源被放在開採上,而且還受到石油等自然資源的限制。
而俄羅斯延續了蘇聯以來的「趕超思想」,過分強調了經濟快速增長,以至於加強了對能源經濟的支持。
而俄羅斯的開放程度也並不高,這和歐美國家對其封鎖有關,屬於「有限開放」,得不到經濟調整時期所需的技術和資本。
俄羅斯的經濟復甦之路,還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