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流浪地球之後,吳京終於帶著自己的新電影來了——《攀登者》,它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支登山隊拼死攀登珠峰的故事。主角吳京在電影裡,飾演一名普普通通的登山隊員。
然而,電影即將上映之際,很多網友提出各種質疑,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為啥拼死要爬上珠峰?
這次吳京的新作還由於其故事背景,加上是國慶獻禮片,也被網友指出,將是「高『含京量』」的作品,繼而引發了一批「戰狼PTSD」的「恐慌」。
拋開影片不談,回到當時的歷史,在那個年代,爬上珠峰真的就沒有意義嗎?
現實情況是,非常有意義!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百廢待興,國力虛弱,周邊鄰國紛紛覬覦中國西藏的領土,尼泊爾就是其中之一。
1960 年,尼泊爾和中國就珠穆朗瑪峰主權歸屬問題談判,其目的就是想直接把珠穆朗瑪峰搶走。中國崇尚和平,主張「兩國各一半」。
當時尼泊爾還是印度的附屬國,印度對中方的立場強烈反對:
我們隊員 7 年前就登頂了,你們連珠穆朗瑪峰都沒爬上去過,怎麼能說是你們中國的?
談判因此宣告失敗。當時外媒新聞稿裡還有一個細節,所有的「珠穆朗瑪峰」,都被外媒寫成了「埃佛勒斯峰」。
當時中國的技術無法精準測算珠峰的高度,所以連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都是由英國人測算。
以至於這座「中國山」的命名權,也被英國奪取。這還只是第一步,這幫人想要的。不止是「命名權」,他們還要佔領這座「世界最高峰」,俯視整個世界。
這就意味著:如果現在不登頂珠峰,這座世界最高峰,就要拱手讓給尼泊爾和印度。
於是一支年輕的中國登山隊迅速建立,足足 200 人。他們的目標只有四個字:登頂珠峰!
只經過短短3個月的時間,中國登山隊便勝利到達珠峰頂峰。勝利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國,傳遍了全世界。這次登頂,讓中國在之後的主權領土談判中佔據了主動權。
次年 10 月 5 號,中尼雙方在北京籤訂了《中尼邊境條約》。條約中明確規定,兩國邊境經過珠穆朗瑪峰峰頂,峰頂南部歸屬尼泊爾管轄,峰頂北部歸屬中國管轄。
從此珠峰的北面,從此正式屬於中國。
2011年,音樂人在看到中國人當年攀登珠峰的故事,遂有感而發,創作了音樂作品《萬山之巔》,並由華語樂壇著名女歌手徐千雅演唱。
歌曲繼續堅持了徐千雅的現代民歌風格,以大東方的概念詮釋了徐千雅的音樂理念,編鐘、二胡、古箏、笛子等中國傳統民族樂器都加入到了《萬山之巔》編曲之中,整首歌曲充滿古老的東方神韻與激情。
歌曲恢宏大氣、華彩壯麗又頗具傳唱性。何沐陽運用了最典型的泛東方根源性音樂元素和深入淺出的詩意歌詞。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到「原來愛是最高的山峰」「伸手觸摸彩虹,低頭望你笑容」。
《萬山之巔》對世界音樂與中國民族樂器的完美組合呈現出的世界音樂中國元素交融後大氣磅礴的氣象與圖景,都是感人無比的音樂具象畫面,給人很大的抒情空間與別樣的超越流行音樂的審美體驗。
我要奔向萬山之巔迎著風雨迎著夢的光榮我要屹立萬山之巔伸手觸摸彩虹低頭把你相擁!
這首歌無論詞曲,凸顯的都是人類的愛與美,力與健,意象簡潔大氣,畫面雄渾美麗動人。
《萬山之巔》表現從每個個人到國家到整個民族向上攀登,向前發展的決心和勇氣。無論多少的風雨和險阻,我們終將屹立自己的萬山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