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花落成蝕 花蝕的人間觀察
倫敦動物園告急。
自從新冠肺炎爆發,世界經濟遭遇眾創。眾多動物園因為沒有遊客,收入大減,遭遇眾創。現在,就連最古老的科學動物園——倫敦動物園——也扛不住了,真真是地主家也沒了餘糧。
為了拯救倫敦動物園,倫敦動物學會請來了大衛·愛登堡爵士,拍了一個廣告片,呼籲為倫敦動物園募資:
雖然是英國首都的動物園,但倫敦動物園其實算是一個私立動物園,完全靠捐款、門票收入和贊助運營,沒有什麼常態化的國家資助。可以說,這個動物界的老祖宗其實是個小戶人家。
從面積上看,這座聞名遐邇的動物園也特別小,其土地面積只有15公頃,相比之下,北京動物園約有90公頃,上海動物園有74公頃,烏魯木齊天山野生動物園有6000多公頃。
然而,如果你去倫敦動物園逛一逛,會發現好像怎麼逛都逛不完,仿佛一個時間黑洞。無他,這裡的信息密度實在是太高了。
圍繞保護的高密度展示
倫敦動物園沒有大象,最大的動物是長頸鹿,河馬也是小小的倭河馬,幾乎放棄了大型動物的展示。畢竟,大象、大群的羚羊什麼的,必須要大的活動場,這大概是小小的倫敦動物園解決不了的。
但你要以為這裡沒什麼動物可看,那就大錯特錯了。
金剛和它的家。
來自大陸的朋友,可以好好看一看大猩猩王國展區。大猩猩在中國動物園裡很少見,只有三個動物園有,其中有兩個只有一頭雄性,這種展示方式其實不對,因為大猩猩是群居動物。大陸只有上海動物園有一個家庭。
但如果看過倫敦動物園的大猩猩王國,就會發現上海的大猩猩館實在是太磕磣了。倫敦的大猩猩管無論內外舍,都有異常複雜又漂亮的爬架,外舍的綠化充分發揮了英國人的園藝天賦,做得好看又有層次,內舍的地面上有厚厚一層土,上面鋪著落葉,一大家子大猩猩就在裡面玩耍或者盯著外面愚蠢的人類。
綠林戴勝,博物君親兒子的非洲強盜親戚。
倫敦動物園小,想要展示豐富,就必須提高展示密度。大猩猩的身邊,還有好些諸如白頂白眉猴、黑白疣猴、綠林戴勝之類的小型非洲動物的展示。這樣,才配稱得上王國嘛。這些小動物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例如,白頂白眉猴是2型HIV病毒的天然宿主,它們攜帶這種病毒是不會患病的。在它們身上,我們或許會找到攻克愛滋病的線索。
白頂白眉猴。
白頂白眉猴、綠林戴勝在國內動物園裡應該是沒有的。倫敦動物園裡還有很多這樣不那麼常見的野生動物,例如日鳽、剛果孔雀、㺢㹢狓等。分主題、高密度、多物種的展區,讓整座動物園的信息密度極高,走兩步就要看半天。時間黑洞就是這樣煉成的。
植狡蛛。
倫敦動物園的野生動物保護宣傳特別真誠,沒有退化成可愛動物保護。園中有一個大型蟲館,對昆蟲、蜘蛛等蟲子有著系統的宣教。這個蟲館裡也有罕見的物種,例如植狡蛛,這是一種水生蜘蛛,在英國是瀕危的本土物種。倫敦動物園蟲館內有一個不大的養殖缸,內部重建了一小塊沼澤地,供植狡蛛繁殖和生活。
近距離觀察蜘蛛生活:卵囊。
蟲子的保護宣傳,最關鍵的是脫敏和祛魅,畢竟大眾(尤其是城市居民)對蟲子的印象,還是以害怕和討厭居多。倫敦動物園就設立了很多能讓人脫敏的展區。例如,蟲館內有一個可以進入的蜘蛛展示間,結網的蜘蛛就生活在步道兩旁,會有講解員帶你觀看蜘蛛的生活。而在蟲館的另一邊,還有不少蟑螂的展示。這裡有一些漂亮的蟑螂,絕對會改變你對這類蟲子的印象。
要是怕近距離接觸蜘蛛、蟑螂,還可以去蝴蝶館看蝴蝶落在你身上。這兒自由飛舞的蝴蝶會展現出很多有意思的行為。比如,上圖中虛掉的是一隻雄蝴蝶,下方的雌蝴蝶抬起腹部表示不想啪啪啪,但雄蝴蝶依舊在持續騷擾它。
養得好,還要展得漂亮
在國內,一個動物園只要動物健康、行為豐富,那就是一個好動物園了。但如果你去過發達國家的動物園,會發現養得好只是第一步,許多動物園已經進入展得美的境界了。
動物園的「美」,是什麼樣的美?首先得還原自然。
猴子在上,大雞在下。盔鳳冠雉從潮溼的迷霧中邁步而出時,有股侏羅紀公園的味道。
倫敦動物園的雨林動物區就是還原自然的典範。這是一個巨大的室內溫室,複雜的爬架和熱帶植物佔據了三層樓高的空間,金獅狨等美洲小型靈長類生活在高處,盔鳳冠雉等大型鳥類生活在下層,整個展區高低錯落,有許多不同的觀景窗口,能看到不同的南美雨林動物。身處自然的雨林中也不過如此了。
另一個層次的美是契合人文。
倫敦動物園有一個亞洲獅展區,是的,亞洲是有獅子的。曾經,獅子廣泛分布在西亞、中亞、南亞。但隨著這幾個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多,帝國越來越強大,獅子越來越少。到了現在,只有印度的吉爾森林國家公園裡還保存著500多頭亞洲獅。
我們不妨來看看這段視頻,倫敦動物園的亞洲獅展區就是在模仿吉爾森林國家公園,一方面重建了印度野外的環境供獅子生活,一方面在遊客的觀察面中,修了許多模仿印度社區的陳設。這個時代的物種保護,其實是在調和自然和人類關係。吉爾森林國家公園的區域裡不止有野生動物,還有農民、牧人和保護工作者,他們和獅子之間的關係,影響著最後的亞洲獅的生存。展示亞洲獅和亞洲獅身邊的人,更可能讓遠在倫敦的遊客知道保護的不易,更容易實現合作而不是對抗。這樣的展示非常棒。
順帶一說,亞洲獅展區放的錄音都是印度口音的,那聲音特別跳脫,特別引人注意,同時還很契合環境,但總讓人覺得是英國人在玩冷幽默。前文提到的蟲館裡有一個展示食肉蝸牛的展櫃,那兒放的食肉蝸牛食蝸牛的紀錄片是法語的,要知道,法國人可愛死(吃)蝸牛了,這也一定是玩梗吧!
倫敦動物園不止有這一處契合人文的美景。他們的鳥舍模仿的是維多利亞時代收藏家的展示櫃,虎區展現了東南亞油棕產業的矛盾,都很美,也很讓人感慨。
鳥館的裝飾。
在我們的動物園還在糾結怎麼把動物養好的時候,世界先進的動物園已經在考慮如何展示更多信息,如何讓園區更好看更有藝術、人文氣息了。這樣的差距實在讓人嘆氣。
如果這樣一座動物園倒閉了,但是全世界的損失。如果你想參與倫敦動物園的籌款,請戳「閱讀原文」。
這篇倫敦動物園遊記,收入了我的新書《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當中。這是本討論何為好動物園、如何逛動物園的書。有興趣的話,可以
原標題:《如果動物園的始祖都窮關了門,這世界就太無趣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