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網上有幾條消息又被刷了屏幕!
一則是安徽省鳳臺縣古城中學,公開砸學生手機的舉動引發極大爭議。
流傳在社交平臺的一段視頻顯示,有的手機被砸到冒煙。之前為了管理手機,學校專門定製了幾個36格的鐵皮柜子,專供班主任存放沒收的手機,但依然屢禁不止。
二則是內蒙古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士研究生宿舍床上有布娃娃,逾期不整改取消獎學金資格」。
根據學院規定,如果學生宿舍在檢查中因衛生或物品擺放整齊程度不達標被通報三次,學生獎學金評選資格就會受到影響。不讓用蚊帳、床簾,床上不讓放小桌、收納筐;有的宿舍桌子也被拿走了。
三則是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其作息制度在網上引發熱議。
從網絡流傳的一份「經貿生活一覽表」。
除了「白天沒課也不能回宿舍」,從早上7點10分到晚上9點10分,學校進行了詳細的時間劃分,不僅標註了每節課的上課時間,還對早、中、晚離開宿舍的時間進行了詳細規定。一天下來,每位學生每天必須打卡6次。因此,這份生活表被學生稱作「軍訓作息」。
這幾則消息具體來龍去脈,網上都有,各家觀點也是正反都有,各位看官們可以自行瀏覽!三條新聞,涵蓋了中學、211大學、高職院校,很有意思。
在這裡,我們引入一個在在教師資格考試經常考的考點,就是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簡稱「三水平六階段」。我的想法是把這些學校對學生的管理作為道德教育的一個範疇。大家都知道,學校的主業是什麼,教育學生;學生的主業是什麼,接受教育。我們從上圖可以看出從道德認知的時間上看,其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對於未來的人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畢竟我們是一個法治社會。
所以,上述學校的管理手段,無論是否偏激,其出發點都是要讓學生有一個良好行為習慣,能夠通過校園集體生活,服從社會規範,遵守公共秩序。當然,作為教育工作者在面對教育對象,制定相關管理政策,以及具體言行上應該注意到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和階段。
管理與被管理,絕對是有矛盾點的!但是這些頻繁被吐槽的規定,肯定也是有現實根源的!那就是學生的自律性!從學生觀的角度來講,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具有個性特點的人,同時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但是尊重學生,「以人為本」講的並不是為單個學生,而是面向的整體學生,因為你是生活在集體中,而不是在自己家裡,想咋樣就咋樣!如果現在你不適應學校,將來你也不會適應工作場景,到了社會工作中可能會更加難受!
我們講「以人為本」,不是說你一邊上課一邊玩手機打遊戲就是「以人為本」,前面的中學也設置了手機櫃,效果不理想!家長的錢不是白花的,這是所私立中學,升學質量就是口碑就是生存,中學之間升學率的競爭激烈,一天時間就24小時,咱不說都能像「衡水模式」,大家都在學你在偷偷玩手機,學習不進則退啊!學校也是用心良苦!

前面的高職院校,這個管理模式已經實行了15年了,按照「存在就是合理的」,高職分數段的學生的自律性是相對弱的,這個必須要承認。不是說你想上課就去,不想上就在宿舍貓著,或者半夜不會宿舍,畢竟你是到學校學習的,不說能讓你學多少知識,從學校管理者角度來講,至少要保證你的人身安全。為什麼這類管理模式多出現在高職類院校?你足夠自律了嗎?只看到了自己學校的作息表,清華學霸的課程表看到了嗎?
當然了,學校與學校的層次,關注點不同在於以下幾個地方:宿舍、食堂、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宿舍檢查衛生常有的事,女生宿舍有布娃娃很正常,男生宿舍有布娃娃才叫不正常,咋的被女同學退回的嗎?嘿嘿!關鍵問題是前面的大學的這個學院有管理規定在先,關鍵點可能是娃娃體型太大了,沒地方藏啊!快說,誰送的!
管理與被管理是學校中最常見的衝突場景。管還是不管,有時候就是道德兩難!雖然現在自媒體發達,網上吐槽方便!但還是相互理解吧!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7月8日,中央發布《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到「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明確懲戒尺度,破解現實中教師懲戒學生面臨的困境。
「自律不是一天養成的」,從小學、中學再到大學,相信學校的教育,是希望同學們能夠一點點的自律的,相信「有一種挫折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