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楊利偉,女航天員劉洋領新任務,那些我們「追」過的「星」

2020-12-06 每日新報

今天(24日)上午,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通過線上方式在國家航天局網站、人民網人民視頻等平臺舉辦。國家航天局宣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國家航天局還公布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標識——攬星九天。

劉洋接棒楊利偉

此外,作為中國航天三大裡程碑事件的傑出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負責人之一、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今年被國家航天局聘為「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劉洋 資料圖

去年4月,中國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聘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分別是:中國首飛航天員、航天英雄楊利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姜傑,著名主持人汪涵。

劉洋出生於1978年10月,河南林州人,早年是空軍的女飛行員。2010年,她從15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正式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開始接受訓練。

2012年6月,劉洋與景海鵬、劉旺組成飛行乘組,執行神九與天宮一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劉洋主要是在執行手控交會對接的時候進行監視、支持。除此之外,她在長達十三天的飛行任務中還承擔科學實驗任務。

6月29日,飛行乘組圓滿完成任務,平安返回。

劉洋、景海鵬(中)、劉旺與記者見面

2016年8月,劉洋當選為全國婦聯兼職副主席;2018年1月,她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並再次當選全國婦聯兼職副主席。

火星,中國人來了!

今天,「天問一號」驚豔亮相!國家航天局表示,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象徵「攬星九天」的任務標識,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匯聚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測進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義,展現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

據悉,按照計劃,2020年我國將通過長徵五號發射火星探測器,並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探測器發射後,大約需要經過7個月左右的飛行抵達火星。

據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介紹,首次火星探測主要做5件事:

張榮橋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專訪

第一是照相。這是最基本的工作,去了總得看看是什麼樣。

第二是測物質、測元素。火星表面有什麼物質,這些物質的構成成分是什麼?在我們的環繞器上裝備了多光譜相機,在我們著陸器上裝備了勻速的分析儀。

第三是測環境。我們的環繞器和火星車,應該說這個儀器數量還是最多的,電的、磁的、高能的、中性的這些儀器都裝配了。

第四是看看它的內部。當然不可能到更深,只是淺層的地質結構的情況,這也是大家關注的。火星地底下分層結構怎麼樣,到底有沒有水冰的存在等等。因此我們在環繞器和火星車上面都配置了測表層的探測雷達,希望這個方面有所收穫。

第五,最後一件事,就是看看氣象是個什麼樣子。大家關注火星上有沙塵暴,火星上的溫度變化到底怎麼樣,這次我們在火星車上配置了一個叫火星氣象測量儀,我們能測風、能測溫、能測氣壓,還能聽聽火星上的聲音到底什麼樣。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序幕。為紀念「東方紅一號」這一中國航天事業裡程碑,2016年,我國將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中國航天日」舉辦以來,搭建了普及航天知識、激勵科學探索、培植創新文化的平臺,成為傳承航天精神、凝聚強大力量的重要紐帶。通過航天日系列活動,拉近了公眾與航天的距離。今年「中國航天日」活動主題是「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

那些我們「追」過的「星」

50年前的今天——1970年4月24日

一曲《東方紅》讓全世界

聽到了中國衛星的聲音

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

依靠自己力量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50年過去了

今天中國航天的成就舉世矚目

超過300次航天發射

超過200顆衛星在太空運行

這些「高大上」的中國衛星都有什麼本領?和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什麼聯繫呢?

答案就在這裡:中國擁有由通信、氣象、導航、高分、空間科學等各類衛星組成的衛星大家庭。

這些衛星「各顯神通」,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看直播買買買沒它不行——通信衛星

沒有它,我們每天看電視、視頻通話、上網都將成為天方夜譚。

說起通信衛星,人們並不陌生。這個衛星家族,就好像空中信使,收集來自地面的各種「信件」,然後再「投遞」到另一個地方的用戶手裡,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東方紅一號」衛星

通信衛星一般採用地球靜止軌道,位於地球赤道上空約3.6萬公裡處。從地面上看,衛星像掛在天上不動,這就使地面接收站的工作方便多了。由於位置高,不受地理條件限制,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比其他通信方式更可靠,特殊情況下甚至是唯一的通信手段,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了它再也不會迷路了——北鬥導航衛星

現在,當我們打開手機或者導航儀使用導航服務時,並不是僅僅接收GPS的衛星信號,而是北鬥、GPS等衛星定位系統的融合信號。

△北鬥導航衛星示意圖

衛星導航系統,是一個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在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等導航系統紛紛以單一軌道衛星部署星座的背景下,中國北鬥獨樹一幟,採用三種軌道衛星組成混合導航星座,由MEO衛星(地球中圓軌道衛星)、GEO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IGSO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三種不同軌道的衛星組成,分別運行在距離地面2萬公裡、3.6萬公裡、3.6萬公裡的軌道高度上,既能覆蓋全球,又能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和導航服務。

△北鬥導航衛星示意圖

今年,我國還將發射一顆北鬥衛星,完成北鬥三號全部組網衛星發射。今後,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人們都可以靠中國的衛星導航尋找到方向。

出門帶不帶傘就靠它了——風雲氣象衛星

我們平時收看天氣預報,手機刷天氣APP,背後都離不開風雲氣象衛星。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8顆衛星在軌運行,可對全球和區域範圍內的極端天氣、氣候和環境事件進行及時高效觀測,成為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的衛星,還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

△風雲氣象衛星示意圖

氣象衛星目前主要分為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兩大類。靜止氣象衛星高度大約距離地面3.6萬公裡,因為它的運行軌道是地球同步軌道,所以從地面上看衛星在空中是靜止不動的。由於站得高看得遠,靜止氣象衛星可以對目標區域進行連續氣象觀測。

△風雲氣象衛星示意圖

極軌氣象衛星的運行軌道為太陽同步軌道,飛行高度約為距離地面600~1500公裡,每天在固定時間內可以經過同一地區2次,每隔12小時就可獲得一份全球的氣象資料。由於離得近看得更清,極軌氣象衛星可以獲得全球氣象信息。兩種類型衛星相互補充,協同觀測,形成了1+1>2的氣象觀測效果。

它能給地球拍「3D大片」——高分衛星

高分簡單說就是高解析度的意思。我們手機上使用的導航地圖,有了高分衛星後,可以更精準!

以去年11月我國發射成功的首顆亞米級高解析度光學立體測繪衛星——高分七號為例,大到「一帶一路」重點項目規劃、雄安新區的建設、冬奧會場館的選址,小到住宅小區、學校、公園的選址布局,都需要大量高精度測繪數據作為決策依據,而這都有賴於高分七號提供的1:10000比例尺測繪數據產品。

△高分七號衛星資料圖

高分七號還有一項神奇的本領——能給地球拍攝「3D大片」。與一般光學遙感衛星只能拍攝平面圖像相比,高分七號可以繪製立體圖像。建築物在地圖上不再只是一個方格,而是一個個三維「模型」。因此,高分七號能夠高效地繪製地面地形模型,甚至是城市三維模型。

「千裡眼」一樣的高分衛星還能對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質災害的潛在隱患進行早期識別和監測預警;通過災前、災後高分衛星的影像對比,可以直觀展示災害發生位置和災區建築物坍塌損毀情況,為應急救援決策提供有效數據支撐。

它在替人類仰望星空——科學試驗衛星

仰望星空,大家是不是也會對神秘的太空充滿好奇?那麼,這些星際的秘密就交給科學試驗衛星家族來解決吧!

△「張衡一號」是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

聽聽這些衛星的名字吧!「悟空號」「墨子號」「慧眼號」「張衡一號」……

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但名頭可都不小。這些衛星都運行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上,技能非常「高大上」,專注研究發生在地球、行星際空間乃至整個宇宙空間的各類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每有研究成果,都會引發顛覆性創新,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大動作」。

航天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

每一次成功發射的背後

都凝聚著成千上萬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

今天是第五個航天日

記住這些我們「追」過的「星」

也記住這些造「星」的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大珩、王希季、任新民

孫家棟、陳芳允、楊嘉墀

錢學森、趙九章、錢驥、郭永懷……

星空浩瀚無比!

探索永無止境!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長安街知事

新媒體編輯 徐丹

新報精華文章導讀又一例!男子回國後多次核酸檢測陰性,第五次陽性確診!天津這些人可獲補貼,新政策是這樣的……強烈提醒!聊天記錄別隨便刪!這個規定即將實施每日新報公眾平臺我們了解天津這座城

相關焦點

  • 我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從太空回來後過得怎樣呢?
    自從2003年楊利偉成為我國第一位飛上太空的航天員(神舟五號任務)之後9年,在2012年,執行神舟九號任務的劉洋成為我國第一位遨遊太空的女航天員,她在太空中生活了大約兩周的時間,創造了我國載人航天的又一裡程碑。在劉洋飛上太空的那一天,剛好是人類史上第一位女太空人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飛上太空49周年紀念日。
  • 我國首位女太空人劉洋,返回地球後銷聲匿跡8年,如今再領新任務
    中國的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並且給了極高的讚譽。神九的此次飛行比上一次楊利偉的第一飛時間更加長,工作任務更加繁重。不過飛上太空的三個人還是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師兄,你們快來看,地球真的是圓的!」
  • 中國女航天員劉洋:當個女航天員不容易
    八」國際婦女節,記者有幸採訪到了軍隊人大代表、中國女航天員劉洋,她向我們講述了在她的航天事業中,從選拔到訓練、再到遨遊太空的傳奇經歷。   劉洋回憶說,她最初是參加國家女飛行員的招收和選拔,在1997年的時候很幸運成為了新中國的第七批女飛行員。當時最大的理想就是有一天能夠飛遍祖國大大小小所有的機場。
  • 2012年,劉洋成為中國首位女航天員,為何歸來之後音訊全無
    ,執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的載人交會對接任務。至此,劉洋成為中國首位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員。劉洋才兩年的航天員,工作訓練要追上我們十幾年學的內容,不太可能。但是她利用兩年時間,周末都沒有休息,把所有的課程、十幾個系統都趕齊了,和我們步調一致,完全達到了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 我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返回地面後過得如何?
    而劉洋能從千萬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也實屬不易,她不僅多次執行過抗險救災任務,安全飛行達1680小時,被評為空軍二級飛行員,2010年5月正式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劉洋優秀的個人品質也是她出眾的原因之一。據說當時面試的楊利偉前輩曾稱,在考核學員英語時,輪到劉洋,她竟要主考官重新出題,原因是前面的學員已經把題目透露出來了,她覺得這樣不公平。楊利偉當下對這個誠實的女孩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和心靈的觸動。
  •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升格」做媽媽 媒體梳理劉洋公開亮相「玄機」
    ,劉洋說,「我們一直在堅持訓練,為下一次任務做準備。」」 媒體梳理劉洋亮相事件軸 劉洋是空軍第七批飛行員,2010年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12年6月,中國神舟九號順利升空,劉洋成為中國首位女航天員。
  • 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現今的狀況是怎樣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在航天的領域,我們的國家也是在做著很大的突破。我們國家在航天方面的事業的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成為了世界上又一個可以飛上太空的國家。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現今的狀況是怎樣的。
  •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完成飛行任務後「失蹤」,現在過得怎麼樣
    1963年,蘇聯將第一位女航天員送入太空,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太空中都只出現過美國和前蘇聯的宇宙飛船和太空梭。至今我國共有11位太空人進入過太空,其中只有兩位女性太空人,為了達到身體合格標準,她們付出了比男性太空人更多的努力。二人之中我國首位女太空人劉洋無疑更加不容易。
  • 中國首位升空的女航天員,落地後就銷聲匿跡,原因令人心疼
    我們國家從未停止過探索宇宙的腳步,到現在為止已經有很多航天員成功升空,這些人都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讚美,但是我國首位升空的女航天員卻在落地後就銷聲匿跡,其中真相讓人感到心疼。我們國家也為登陸月球做了很多準備,比如培養多個航天員,準備登月物資,建造載人飛船等等。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而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的神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然後成功落地,受到了人們的尊重。也給我國的月球之旅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意義。
  • 神舟九號女航天員劉洋完成任務後,為何音訊全無?她如今怎樣?
    因為女航天員被選出後,將接受為期3至4年的訓練,不僅要進行體能和航天飛行技術訓練,還要掌握開展太空科研試驗方面的知識和技術,為她們進入太空開展科學試驗打好基礎。女性在航天前的準備期要付出的努力是男性航天員的數倍,但女性在忍耐力和抗孤獨方面有突出優勢,這在太空環境下生存是有利的。
  • 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登天歸來幾乎音訊全無,如今她怎樣了?
    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落地幾乎音訊全無,如今她怎樣了?那今天要說的是一位女航天員,她的名字叫劉洋,1978年出生於河南。,堅持著,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正值航天員選拔,當然劉洋也在列,並且此年的面試官就是楊利偉。
  • 2014年,劉洋成為中國首位女航天員,為何歸來之後音訊全無
    是因為在劉洋之前中國的航天員的都是男生,比如楊利偉、聶海勝、翟志剛等等,而劉洋作為中國第一個女太空人有著莫大的榮譽,與此同時她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2001年,劉洋被分配到了廣空成為了一名航空兵。2010年,劉洋順利參加航天員的選拔,在選拔面試時就是楊利偉對她進行面試的。
  •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完成任務後,為什麼音訊全無?她現狀如何?
    眾所周知,楊利偉是中國第1個登上太空的太空人。那麼中國第1個登上太空的女性太空人是誰呢?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叫做劉洋,她完成任務後,從公眾的視線裡消失了。她為什麼音訊全無?她現狀如何?近年來我們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這些都離不開太空人們的辛苦付出。
  •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完成任務落地後杳無音訊,如今她怎樣了?
    其中就有一位女性,在夢想的督促下一步步完成,她就是我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2012年6月16日,隨著神舟九號的升空,我國有了第一例女航天員成功進入太空的歷史。但是由於多年保持航天員這種高負荷的訓練,她不同於普通女人,其身體條件並不太適合要孩子。並且也已經不適合再去完成相關的飛天任務,於是她選擇退役,將重心全部放在生活中。
  • 我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返回地球後再無露面?她到底去了何處?
    像我國的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她作為一名空軍運輸機飛行員,她能夠駕駛7種機型,拿到了少校軍銜,也是相當帥氣。能夠成為一名航天員十分的不容易,需要經過層層選拔,非常的嚴格。除去對相關素質的高要求,還需要有足夠的毅力、膽魄。劉洋能夠擠入這個領域成為首位女航天員,更是萬裡挑一。
  • 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生活幸福升級做媽媽
    時光流轉至21世紀,在載入史冊的2012年6月16日,景海鵬、劉旺、劉洋兩男一女三位航天員乘坐的神舟九號載人飛船隨著一聲「點火」令下,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入太空。 這是擁有數千年飛天夢想的中國人的第四次太空之旅,河南姑娘劉洋驕傲地成為了我國的首位「神女」——第一位進行太空飛行的女航天員。
  • 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落地幾乎音訊全無,如今她怎樣了?
    楊利偉也曾坦言,訓練非常艱苦,每一次結束後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了。很難想像,如此繁重的訓練,瘦弱的女生要如何扛過。的敬意——楊利偉是我國首位航天員,而她便是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非常幸運,因為那一年是建國以來,空軍第一次在河南招收女飛行員。
  • 神舟九號女航天員劉洋完成任務後,為何音訊全無?她如今怎樣了?
    是中國第一位登上太空的楊利偉,還是像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這些英雄航天員,好像大多數都是男性,但是今天我想為大家講述的,是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她就是劉洋。,從未讓父母擔心過,更是父母眼中的驕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中學時上還擔任班上的團支書,為同學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中國首位女太空人劉洋,為何沒生育就上太空?
    2003年,中國航天員楊利偉搭載著神舟五號飛船飛向太空並順利返航,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成功崛起。迄今為止,除了楊利偉之外,中國先後共有12位太空人登上太空,其中還有一位女性,可以說在中國所有偉大的太空人中,女太空人是最令人值得敬佩的。
  • 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返回地球後,為何音訊全無?她現狀如何?
    尤其是那些航天員,冒著巨大的風險踏足太空,為人類探索地外世界拉開了嶄新的篇章。希望未來能成為一名榮耀的航天員,其實航天員這個職業看似輕鬆,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心酸。人類渴望在地球之外探索到新的生存環境,而航天員們就是肩負起全人類的希望,勇敢邁出第一步的先驅者。太空中的環境與我們居住的環境大不相同,缺少供人生存的氧氣,失去地球重力的吸引,類似於喝水這樣簡單動作在太空中都需要反覆操作。對於太空人來說飲食有嚴格要求,食物都採用特殊包裝,保證營養的前提下儘量減少造成太空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