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4日)上午,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通過線上方式在國家航天局網站、人民網人民視頻等平臺舉辦。國家航天局宣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國家航天局還公布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標識——攬星九天。
劉洋接棒楊利偉
此外,作為中國航天三大裡程碑事件的傑出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負責人之一、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今年被國家航天局聘為「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劉洋 資料圖
去年4月,中國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聘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分別是:中國首飛航天員、航天英雄楊利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姜傑,著名主持人汪涵。
劉洋出生於1978年10月,河南林州人,早年是空軍的女飛行員。2010年,她從15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正式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開始接受訓練。
2012年6月,劉洋與景海鵬、劉旺組成飛行乘組,執行神九與天宮一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劉洋主要是在執行手控交會對接的時候進行監視、支持。除此之外,她在長達十三天的飛行任務中還承擔科學實驗任務。
6月29日,飛行乘組圓滿完成任務,平安返回。
劉洋、景海鵬(中)、劉旺與記者見面
2016年8月,劉洋當選為全國婦聯兼職副主席;2018年1月,她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並再次當選全國婦聯兼職副主席。
火星,中國人來了!
今天,「天問一號」驚豔亮相!國家航天局表示,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象徵「攬星九天」的任務標識,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匯聚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測進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義,展現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
據悉,按照計劃,2020年我國將通過長徵五號發射火星探測器,並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探測器發射後,大約需要經過7個月左右的飛行抵達火星。
據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介紹,首次火星探測主要做5件事:
張榮橋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專訪
第一是照相。這是最基本的工作,去了總得看看是什麼樣。
第二是測物質、測元素。火星表面有什麼物質,這些物質的構成成分是什麼?在我們的環繞器上裝備了多光譜相機,在我們著陸器上裝備了勻速的分析儀。
第三是測環境。我們的環繞器和火星車,應該說這個儀器數量還是最多的,電的、磁的、高能的、中性的這些儀器都裝配了。
第四是看看它的內部。當然不可能到更深,只是淺層的地質結構的情況,這也是大家關注的。火星地底下分層結構怎麼樣,到底有沒有水冰的存在等等。因此我們在環繞器和火星車上面都配置了測表層的探測雷達,希望這個方面有所收穫。
第五,最後一件事,就是看看氣象是個什麼樣子。大家關注火星上有沙塵暴,火星上的溫度變化到底怎麼樣,這次我們在火星車上配置了一個叫火星氣象測量儀,我們能測風、能測溫、能測氣壓,還能聽聽火星上的聲音到底什麼樣。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序幕。為紀念「東方紅一號」這一中國航天事業裡程碑,2016年,我國將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中國航天日」舉辦以來,搭建了普及航天知識、激勵科學探索、培植創新文化的平臺,成為傳承航天精神、凝聚強大力量的重要紐帶。通過航天日系列活動,拉近了公眾與航天的距離。今年「中國航天日」活動主題是「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
那些我們「追」過的「星」
50年前的今天——1970年4月24日
一曲《東方紅》讓全世界
聽到了中國衛星的聲音
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
依靠自己力量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50年過去了
今天中國航天的成就舉世矚目
超過300次航天發射
超過200顆衛星在太空運行
這些「高大上」的中國衛星都有什麼本領?和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什麼聯繫呢?
答案就在這裡:中國擁有由通信、氣象、導航、高分、空間科學等各類衛星組成的衛星大家庭。
這些衛星「各顯神通」,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看直播買買買沒它不行——通信衛星
沒有它,我們每天看電視、視頻通話、上網都將成為天方夜譚。
說起通信衛星,人們並不陌生。這個衛星家族,就好像空中信使,收集來自地面的各種「信件」,然後再「投遞」到另一個地方的用戶手裡,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東方紅一號」衛星
通信衛星一般採用地球靜止軌道,位於地球赤道上空約3.6萬公裡處。從地面上看,衛星像掛在天上不動,這就使地面接收站的工作方便多了。由於位置高,不受地理條件限制,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比其他通信方式更可靠,特殊情況下甚至是唯一的通信手段,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了它再也不會迷路了——北鬥導航衛星
現在,當我們打開手機或者導航儀使用導航服務時,並不是僅僅接收GPS的衛星信號,而是北鬥、GPS等衛星定位系統的融合信號。
△北鬥導航衛星示意圖
衛星導航系統,是一個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在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等導航系統紛紛以單一軌道衛星部署星座的背景下,中國北鬥獨樹一幟,採用三種軌道衛星組成混合導航星座,由MEO衛星(地球中圓軌道衛星)、GEO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IGSO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三種不同軌道的衛星組成,分別運行在距離地面2萬公裡、3.6萬公裡、3.6萬公裡的軌道高度上,既能覆蓋全球,又能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和導航服務。
△北鬥導航衛星示意圖
今年,我國還將發射一顆北鬥衛星,完成北鬥三號全部組網衛星發射。今後,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人們都可以靠中國的衛星導航尋找到方向。
出門帶不帶傘就靠它了——風雲氣象衛星
我們平時收看天氣預報,手機刷天氣APP,背後都離不開風雲氣象衛星。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8顆衛星在軌運行,可對全球和區域範圍內的極端天氣、氣候和環境事件進行及時高效觀測,成為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的衛星,還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
△風雲氣象衛星示意圖
氣象衛星目前主要分為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兩大類。靜止氣象衛星高度大約距離地面3.6萬公裡,因為它的運行軌道是地球同步軌道,所以從地面上看衛星在空中是靜止不動的。由於站得高看得遠,靜止氣象衛星可以對目標區域進行連續氣象觀測。
△風雲氣象衛星示意圖
極軌氣象衛星的運行軌道為太陽同步軌道,飛行高度約為距離地面600~1500公裡,每天在固定時間內可以經過同一地區2次,每隔12小時就可獲得一份全球的氣象資料。由於離得近看得更清,極軌氣象衛星可以獲得全球氣象信息。兩種類型衛星相互補充,協同觀測,形成了1+1>2的氣象觀測效果。
它能給地球拍「3D大片」——高分衛星
高分簡單說就是高解析度的意思。我們手機上使用的導航地圖,有了高分衛星後,可以更精準!
以去年11月我國發射成功的首顆亞米級高解析度光學立體測繪衛星——高分七號為例,大到「一帶一路」重點項目規劃、雄安新區的建設、冬奧會場館的選址,小到住宅小區、學校、公園的選址布局,都需要大量高精度測繪數據作為決策依據,而這都有賴於高分七號提供的1:10000比例尺測繪數據產品。
△高分七號衛星資料圖
高分七號還有一項神奇的本領——能給地球拍攝「3D大片」。與一般光學遙感衛星只能拍攝平面圖像相比,高分七號可以繪製立體圖像。建築物在地圖上不再只是一個方格,而是一個個三維「模型」。因此,高分七號能夠高效地繪製地面地形模型,甚至是城市三維模型。
「千裡眼」一樣的高分衛星還能對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質災害的潛在隱患進行早期識別和監測預警;通過災前、災後高分衛星的影像對比,可以直觀展示災害發生位置和災區建築物坍塌損毀情況,為應急救援決策提供有效數據支撐。
它在替人類仰望星空——科學試驗衛星
仰望星空,大家是不是也會對神秘的太空充滿好奇?那麼,這些星際的秘密就交給科學試驗衛星家族來解決吧!
△「張衡一號」是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
聽聽這些衛星的名字吧!「悟空號」「墨子號」「慧眼號」「張衡一號」……
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但名頭可都不小。這些衛星都運行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上,技能非常「高大上」,專注研究發生在地球、行星際空間乃至整個宇宙空間的各類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每有研究成果,都會引發顛覆性創新,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大動作」。
航天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
每一次成功發射的背後
都凝聚著成千上萬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
今天是第五個航天日
記住這些我們「追」過的「星」
也記住這些造「星」的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大珩、王希季、任新民
孫家棟、陳芳允、楊嘉墀
錢學森、趙九章、錢驥、郭永懷……
星空浩瀚無比!
探索永無止境!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長安街知事
新媒體編輯 徐丹
新報精華文章導讀又一例!男子回國後多次核酸檢測陰性,第五次陽性確診!天津這些人可獲補貼,新政策是這樣的……強烈提醒!聊天記錄別隨便刪!這個規定即將實施每日新報公眾平臺我們了解天津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