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上個世紀開始藉助探測器了解太陽系,發現太陽系與其它恆星系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所有的天體都穩定地運行在自己的軌道上,然而隨著對太陽系的了解加深,科學家發現這個看似普通的恆星系裡似乎並沒有那麼平靜,可能在人類之前發生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動蕩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對此科學家提出了關於太陽系三個奇怪的未解之謎。
一、小行星帶與「提亞馬特」
火星和木星之間圍繞著由無數流浪天體組成的小行星帶,科學家曾懷疑這一大片隕石帶可能是由一顆大型天體的殘骸組成的,根據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分布規律可以計算出,在目前小行星帶的位置應該有一顆天體或者矮行星存在,然而這一片隕石群中最大的天體是一顆直徑為950公裡的穀神星,有人認為火星與木星之間曾存在一顆巖石行星,不知什麼原因變成了碎片環繞在這片區域裡,事實上早在數千年前的蘇美爾人曾有過記載。
誕生於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有著非常豐富的天文知識,他們已經詳細地記載了太陽系中最遙遠的天王星和海王星,然而在木星與火星之間卻記載了一個人類從未見過的「提亞馬特」,並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就是由這顆神秘的天體帶來的,顯然蘇美爾人甚至已經描述了冥王星的存在,不會錯誤地把穀神星當成能帶來生命的「提亞馬特」,在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那顆天體就是來自小行星帶,也就是從恐龍滅絕之後地球上出現了更為複雜的哺乳動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自小行星帶的這塊隕石確實是帶來了生命,只是蘇美爾人記載的「提亞馬特」為什麼變成了現在的小行星帶了呢?
二、金星與瑪雅人的「卓金星」
現在科學家相信金星在遠古時期曾遭遇過撞擊,才成為了太陽系唯一逆向自轉的巖石行星,而且243天的自轉周期比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224天還要久,太陽系的天體在形成之初都是順著太陽旋轉的方向生成的自轉,因此天體自轉的方向也應該是一致的,對於金星緩慢的逆向自轉和沒有磁場的異常現象,從向金星發射的探測器傳回的數據表明,金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曾有與地球類似的宜居環境,科學家提出金星的現狀可能是遭遇了一顆小型天體的撞擊,而這顆小型天體同樣曾被地球上的人類記錄過。
數百年前生活在中美洲的瑪雅人雖然是處於石器時代的原始文明,但他們卻對天文有著深厚的興趣,不僅建造了專門用來觀測星空的天文臺建築,還把地球和金星一年的周期精確到小數點之後,然而瑪雅人自己卻使用的是一種只有260天的奇特曆法,他們聲稱自己是來自一個叫「卓金星」的地方,這個260天的曆法也稱為「卓金歷」,科學家計算出「卓金星」的運行位置應該是處於金星和地球之間,但天文觀測在這片範圍內並沒有找到任何天體存在,有人認為瑪雅文明之所以如此另類的原因,就是他們可能是來自那個叫"卓金星"的小行星,未知的原因導致了「卓金星」與金星相撞,天體的撞擊導致了金星包括自轉方向在內的一系列變化。
三、天王星與「尼比魯星」
在太陽系裡與金星同樣奇異的還有天王星,這顆淺藍色的氣態行星不僅也是逆向自轉,而且是唯一以「側躺」的方式圍繞太陽公轉的行星,1986年「旅行者2號」成為人類首次掠過天王星的探測器,還發現了這顆寒冷的天體周圍圍繞著一圈光環,科學家對此指出天王星奇怪的方向應該是受到了某個天體的影響才改變的,這個影響還導致天王星的衛星被潮汐引力拉扯成碎片圍繞在軌道上,但是在這個遠離太陽的空間裡已經不存在任何有影響的天體了,人們在蘇美爾文明的記載裡似乎找到了一些線索。
在蘇美爾文明裡有一個關於「尼比魯星」的傳說,這顆神秘的行星的軌跡大部分都在太陽系的另一側運行,每隔3600年才會進入太陽系一次,蘇美爾人之所以把尼比魯星稱為「災難之星」的原因,因為這顆天體在進入太陽系內側後影響到其它天體的運行,馬德裡康普頓斯大學的卡洛斯教授根據天王星的軌道數據認為:太陽系肯定還存在未知的大型天體,因其大部分時間運行在太陽系的外圍,較為黑暗的環境一直未被觀測到,這顆未知天體在某次進入太陽系時近距離掠過了天王星,導致了天王星被強大的引力拉扯了方向,這也是為什麼蘇美爾人認為「尼比魯星」會帶來災難的原因。
當然關於太陽系行星的這些奇特現象目前都與傳說有關,可以說在很久以前的古人就已經發現了太陽系的異常情況,只是哪些可能是真實的哪些又不過是古人的猜測呢?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這裡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