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高深的霍爾效應,其實離生活很近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第二看臺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四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但是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一百多年來都是科學家們心中的一片聖地,直到去年12月,我國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才公布,人類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而近日,中國科技大學與其合作團隊在《自然》刊登論文表示,他們通過實驗驗證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並發現了金屬-絕緣體的轉換。

  電信號與磁信號轉換的橋梁

  之前,科學家對於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僅僅停留於二維體系,而對於三維體系也只有無盡的猜測。修發賢團隊發現了由三維「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量子霍爾效應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

  此次,中國科技大學的合作研究團隊緊隨其後,進一步證實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並驗證了顯著的拓撲絕緣體現象。

  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E.霍爾於1879年在實驗中發現,以其人名命名並流傳於世。其核心理論就是,帶電粒子(例如電子)在磁場中運動時會受到洛倫茲力的作用發生偏轉,那麼在磁場中的電流也有可能發生偏轉。當電流垂直於外磁場通過半導體時,載流子發生偏轉,在導體兩端堆積電荷從而在導體內部產生電場,其方向垂直於電流和磁場的方向。當電場力和洛倫茲力相平衡時,載流子不再偏轉。而此時半導體的兩端會形成電勢差,這一現象就是霍爾效應,這個電勢差也被稱為霍爾電勢差。

  總的來說,霍爾效應其實是電信號與磁信號的橋梁,任何電信號轉換為磁信號的地方都可以有霍爾傳感器。

  這個看似高深的概念,其實和我們的生活很近:比如我們將霍爾元件放在汽車中,可以測量發動機的轉速,車輪的轉速及方向位移;再比如,將霍爾元件放在電動自行車中,可以做成控制電動車行進速度的轉把。

  量子霍爾效應停留在二維空間

  在霍爾效應發現100年後的1980年,德國青年教師克勞斯·馮·克利青通過理論分析和實驗發現了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將霍爾效應帶到了量子的領域。

  馮·克利青發現,量子霍爾效應一般都是在超低溫和強磁場等極端條件下出現。在極端條件下,電子的偏轉不再像普通霍爾效應中一樣,而是變得更加劇烈並且偏轉半徑變得很小,仿佛就在導體內部圍繞著某點轉圈圈。也就是說,導體中間的部分電子被「鎖住了」,要想導通電流只能走導體的邊緣。因為這些發現,他在198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雖然量子霍爾效應是諾貝爾獎的常客,但相關研究僅限於二維量子系統中。畢竟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中,如果延伸到三維系統中,量子霍爾效應會有怎樣的不同?

  另闢蹊徑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之前實現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思路,主要將二維量子系統進行堆疊。但這樣得到的只是準二維量子霍爾效應,並沒有觀測到明顯的量子霍爾電阻以及電子在空間的震蕩。

  我國科學家另闢蹊徑,選擇了不一樣的材料。修發賢課題組選擇的是砷化鎘楔形納米結構,中國科技大學團隊選擇的是碲化鋯三維晶體。這些被認為是拓撲絕緣體的三維納米結構,已有科學家在其中觀測到與二維量子霍爾效應類似的現象,即其一個方向的電阻呈現臺階式變化,另一個方向的電阻呈現震蕩。而我們分別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對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觀測和驗證。

  在這次研究中,中國科技大學團隊還將材料的導電特性進行了「大掃描」,得出了金屬-絕緣體的轉換規律:人們能夠通過控制溫度和外加磁場實現金屬-絕緣體的轉化。這種原理可以用來製造「量子磁控開關」等電子元器件。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材料中的電子遷移率都很快,電子能快速傳輸和響應,在紅外探測、電子自旋器件等方面擁有應用前景。再次,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因具有量子化的導電特性,還能應用於特殊的載流子傳輸系統。

相關焦點

  • 測發動機轉速、控制電動車速度 霍爾效應其實離生活很近
    來源:科技日報可測量汽車發動機轉速、控制電動車行進速度看似高深的霍爾效應,其實離生活很近第二看臺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四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E.霍爾於1879年在實驗中發現,以其人名命名並流傳於世。其核心理論就是,帶電粒子(例如電子)在磁場中運動時會受到洛倫茲力的作用發生偏轉,那麼在磁場中的電流也有可能發生偏轉。當電流垂直於外磁場通過半導體時,載流子發生偏轉,在導體兩端堆積電荷從而在導體內部產生電場,其方向垂直於電流和磁場的方向。當電場力和洛倫茲力相平衡時,載流子不再偏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高溫超導:小電子的大未來
    量子霍爾效應、高溫超導——這些看似離我們日常生活很遙遠的物理學,其實卻藏在我們的生活中,每一次革新和進步,也藏在我們的未來裡。  在前段時間舉行的未來科學大獎首屆頒獎典禮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因其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對奇特量子現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發現,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 霍爾效應是什麼?在生活中有什麼實用嗎
    首先呢,什麼是霍爾效應,學過大學物理的人都知道霍爾效應是指固體材料中的載流子在外加磁場中運動時,因為受到洛侖茲力的作用而使軌跡發生偏移並在材料兩側產生電荷積累,形成垂直於電流方向的電場,最終使載流子受到的洛侖茲力與電場斥力相平衡從而在兩側建立起一個穩定的電勢差即霍爾電壓
  • 電荷具有霍爾效應,你知道自旋也有霍爾效應嗎?
    近30多年來與自旋相關的電子學得到了極大發展並且發展了很多新的分支,如自旋電子學或磁電子學等。從巨磁電阻(2007年諾貝爾獎)到隧道結磁電阻,再到龐磁電阻,自旋動量矩轉移以及自旋軌道力矩等,與自旋相關的物理迎來了廣闊的前景,其中自旋霍爾效應也佔有重要地位。
  • 霍爾效應
    霍爾效應儘管麥克斯韋方程組正確描述了電場和磁場的關係,但當時對「磁體與電流之間如何相互作用」仍不清楚。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他們的計算表明,這種磁性拓撲絕緣體多層膜在一定的厚度和磁交換強度下,即處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態。該理論與材料設計的突破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興趣,許多世界頂級實驗室都爭相投入到這場競爭中來,沿著這個思路尋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過程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 對用霍爾效應法測量磁體表面磁場的探討
    內容簡介:本文定性分析了用霍爾效應法不可能真正測出表面磁場量值的原因,及介紹一種比較經濟、實用的測量小磁體表面磁場的方法。  根據霍爾效應原理製成的特斯拉計(高斯計)在測量磁場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 霍爾效應真有這麼神秘嗎?
    說他神秘呢,也有一定道理,當正常的電流遇到磁場後居然會產生一個新的電流(手動狗頭),其實它也被廣泛運用到了我們的生活中,在手機,iPad,筆記本電腦上就有很多這種裝置,當筆記本電腦合上蓋子時候,屏幕就會自動關閉,其中就用到了這個元件。
  • 霍爾傳感器的分類、霍爾效應與霍爾傳感器的應用
    霍爾傳感器是一種磁傳感器。用它可以檢測磁場及其變化,可在各種與磁場有關的場合中使用。霍爾傳感器以霍爾效應為其工作基礎,是由霍爾元件和它的附屬電路組成的集成傳感器。霍爾傳感器是根據霍爾效應製作的一種磁場傳感器。
  • 什麼是霍爾效應傳感器?
    什麼是霍爾效應傳感器?霍爾效應傳感器是磁性組件,可以轉換磁性編碼的信息(例如位置,距離和速度),以便電子電路可以對其進行處理。通常根據其輸出模式或操作模式進行分類。霍爾效應傳感器輸出分類:霍爾效應傳感器可分為兩類:數字量輸出型傳感器和模擬量輸出型傳感器。
  • 磁傳感器-霍爾效應傳感器知識解析
    磁傳感器設計用於響應各種不同應用中的各種正負磁場,一種類型的磁傳感器,其輸出信號是其周圍磁場密度的函數,稱為霍爾效應傳感器。霍爾效應傳感器是由外部磁場激活的設備。我們知道磁場有兩個重要特性:磁通密度,(B)和極性(北極和南極)。霍爾效應傳感器的輸出信號是器件周圍磁場密度的函數。當傳感器周圍的磁通密度超過某個預設閾值時,傳感器檢測到它並產生稱為霍爾電壓V H的輸出電壓。
  • 一文解析霍爾效應傳感器
    磁傳感器設計用於響應各種不同應用中的各種正負磁場,一種類型的磁傳感器,其輸出信號是其周圍磁場密度的函數,稱為霍爾效應傳感器。霍爾效應傳感器是由外部磁場激活的設備。我們知道磁場有兩個重要特性:磁通密度,(B)和極性(北極和南極)。霍爾效應傳感器的輸出信號是器件周圍磁場密度的函數。當傳感器周圍的磁通密度超過某個預設閾值時,傳感器檢測到它並產生稱為霍爾電壓V H的輸出電壓。
  • 霍爾效應的原理及應用
    霍爾效應的原理霍爾效應是導電材料中的電流與磁場的相互作用,而產生電動勢的一種效應。,就得到霍爾效應的核心公式:這個U被稱為霍爾電壓。霍爾效應的實際應用霍爾效應的應用十分廣泛,就我比較熟悉的汽車測試行業,列舉兩例,來進一步理解霍爾效應。
  • 什麼是「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鐵磁導體中的霍爾電阻由正比於磁場的正常霍爾效應部分和正比於材料磁化帶來的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組成。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指的是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的量子化。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發現極大地促進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進程。前期的理論預言指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能夠通過抑制HgTe系統中的一條自旋通道來實現。
  • 霍爾效應原理發現應用
    霍爾效應原理發現應用一、霍爾效應的發現美國物理學家1879年霍爾發現,當電流通過位於磁場中的導體時,會產生與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垂直的電位差。霍爾效應在半導體中顯得更加明顯。二、霍爾效應的原理「497」效應本質上是由運動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受到洛倫茲力所引起的偏轉。當帶電子(空穴或電粒子)被困在固體材估中,這類因受力而改變方向就會使在磁場方向上產生正負電荷的聚積和垂直電流,從而形成附加的橫向電場,也就是霍爾電場EH。
  • 【一文帶你了解霍爾效應】霍爾效應的原理分析及應用
    霍爾效應在1879年被物理學家霍爾發現,它定義了磁場和感應電壓之間的關係,這種效應和傳統的電磁感應完全不同
  • 霍爾效應推進器
    霍爾效應推進器是一種小型火箭發動機,利用強大的磁場來加速低密度等離子體,從而產生推力。
  • 霍爾效應簡介及其應用
    什麼是霍爾效應?  霍爾效應是磁電效應的一種,這一現象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79年在研究金屬的導電機構時發現的。當電流垂直於外磁場通過導體時,在導體的垂直於磁場和電流方向的兩個端面之間會出現電勢差,這一現象便是霍爾效應。這個電勢差也被叫做霍爾電勢差。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相關閱讀:背後故事——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實驗上攻克量子世界制高點  130多年前,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先後發現了霍爾效應和反常霍爾效應。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這兩項成果分別於1985年和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打開諾貝爾獎富礦的鑰匙--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發現霍爾效應1 年後的1880 年,霍爾在研究磁性金屬的霍爾效應時又發現,即使不加外磁場也可以觀測到霍爾效應,這種零磁場中的霍爾效應就是反常霍爾效應。中國科學家百折不撓,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物理學領域基礎研究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因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認為可能是霍爾效應家族的最後一個重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