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爬牆機器人將教導哈佛學生學習編程

2020-12-04 cnBeta

感謝機器人網的投遞

哈佛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Radhika Nagpal將開始使用她參與開發的機器人玩具——Root——在今年秋季的本科課程中教授Python和Javascript等程式語言。目前,Root已經在她的研究實驗室裡完成了試驗。

Root的售價為199美元,呈六邊形,雖然看起來有點像iRobot的Roomba掃地機器人,但它可不是到處吸塵還動不動卡死的「人工智障」。Root能爬上牆壁,在任何光滑表面滾動。它可以掃描物體表面,在移動的同時寫板書、擦黑板,還能播放音樂、感知和回應周圍的環境。

用戶可通過iPad遠程控制Root或為其創建程序,如讓它定時畫一幅「壁畫」、清理白板,甚至在有人經過教室時打響警報。

Nagpal表示,目前哈佛大學的學生主要通過模擬環境來練習編程,「他們並不知道現實世界中傳感器在面對不同環境時會有怎樣的表現,『根』的作用就是變無形為有形,給他們帶去更直觀的感受」。

現在,教授編程的機器人玩具比比皆是,像Cubetto、Dash&Dot、Ozobot以及Fisher Price的「爬行代碼」。但這些機器人主要面向中小學生,所謂的「編程」也只是拖拽事先寫好的代碼塊,並不涉及專業語言學習。Root不僅會教授基礎知識,還提供越來越複雜的進階學習,適合從幼兒園到大學各個年齡層的學生。

Root Robotics(Root的製造商)的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Zee Dubrovsky表示:「機器人給了那些想要學習編程的孩子們一個機會去了解編程,所以樂高等玩具製造商結合基礎語言開發了不少機器人玩具。但這治標不治本,從父母的角度看,他們並不願意為了一個教育目的而頻繁地買入各種打著『編程』旗號的玩具,而Root將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會玩!居然用爬牆機器人教編程
    哈佛大學的學生藉助Root模擬編程環境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你能想像有一天走進教室裡,你的編程老師掏出一個機器人玩具,說今天由它來上課?這個看著有點不切實際的想法正在被哈佛大學實現。
  • 達奇機器人編程
    達奇機器人編程        大家好,我是達奇機器人編程的葛老師,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我們的機構
  • 迪士尼研發出爬牆機器人:會飛簷走壁
    迪士尼研發出爬牆機器人 VertiGo) 12月30日,迪士尼研發出的一款爬牆機器人曝光了一段有趣的視頻。從視頻裡可看出這個機器人碰到牆壁時迅速地作出反應爬了上去。
  • 學生如何在大學學習程式語言
    攻讀計算機科學或自學程序設計大學學位的大多數學生通常會感到困難,而有些人則認為它很有創造力和樂趣。如果您還想學習編程,這裡是在大學學習程式語言的指南。學習編程的簡便方法編程是當今越來越多的學生採用的最先進和最有價值的技能之一。
  • 惡補機器人編程(圖)
    (原標題:惡補機器人編程(圖))   45釐米身高,方正外形,能夠在災害中將受災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
  • 爬牆穩且快!管道內還能360度運動!來看看西南大學這個機器人研發...
    7月2日,記者從西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智慧機器人研發團隊獲悉,該團隊率先提出並試驗成功了一種全新攀爬機器人,爬牆穩不說還很高效,同時,還研發了一款適用於管道內作業的新型非磁性弧面攀附移動機器人。目前,相關技術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研發成果後續也將考慮應用於實際生產生活當中。
  • 會編程的孩子保送清北入職500強!智伴編程機器人小w讓孩子邊玩邊學
    3.學編程,讓他們直接保送清北哈佛97 年出生的金策,小學六年級開始學編程。16歲在全國信息學奧賽中摘金,被清華內定;15 歲杭州女孩郭文景,高一斬獲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一等獎,被哈佛錄取。好在孩子天生好奇,實踐證明,如果能採用遊戲化、分級闖關的學習方式,孩子就能邊玩邊學,不知不覺愛上編程,潛移默化形成編程思維。2.智伴編程機器人1w,讓孩子玩一玩就愛上編程智伴科技最新推出的智伴編程機器人1w就是這樣一款專為孩子們設計的遊戲化編程機器人。
  • 爬牆反恐機器人蘭州亮相:30層高樓只需5分鐘
    30層高樓只需5分鐘 爬牆反恐機器人蘭州亮相用於反恐偵查  【解說】30層高的樓層,只需5分鐘左右就能爬到樓頂。歷經5年的研究、設計和試驗,一種結合空氣動力學、材料科學、智能控制和光電技術的「東方神童」爬牆反恐機器人亮相蘭州。
  • 九邊形AI少兒編程打造家庭機器人智造套裝,助力青少兒多維空間學習...
    九邊形AI少兒編程打造家庭機器人智造套裝,助力青少兒多維空間學習機器人 在全民智能化的時代裡,機器人教育不再只是高等教育的專項選擇,愈發低齡化的趨勢致使少兒編程教育變得十分火熱
  • 教育部力挺中小學普及和推廣機器人及編程教育
    注重加強實驗教學與多學科融合教育、編程教育、創客教育、人工智慧教育、社會實踐等有機融合。 在傳統教育中,每一個學科是相對獨立的,而以機器人和編程教育為代表的STEAM教育更加強調跨學科學習意識,在實踐中融合各學科特點與知識,通過多學科知識綜合應用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 《死亡細胞》怎麼爬牆 爬牆技能學習攻略
    導 讀 死亡細胞遊戲爬牆學習方法:囚者的牢房→劇毒下水道→舊下水道→作嘔地窖(BOSS:監視者)→沉睡庇護所
  • 成就全球億萬富豪的硬核技能,智伴編程機器人小w讓孩子邊玩邊學
    1968 年,上初二的他,開始學編程;大二時從哈佛輟學,7 年裡唯一沒有中斷學習的是編程;依靠編程能力,他創辦了微軟。他就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5 歲開始「沒日沒夜上機編程」,大學畢業後編出轟動全國的酒店管理系統,接著用短短 4 年,編出一個上市公司。他是 7 天連鎖酒店創始人鄭南雁。
  • 常用的機器人編程方法
    如何降低編程的難度和工作量,提高編程效率,實現編程的自適應性,是機器人編程技術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常用的機器人編程方法有示教編程、離線編程、自主編程、增強現實編程、示教學習編程。現有方法編程效率低、成本高,極大的限制了機器人的廣泛應用。
  • Mabot編程教育機器人榮獲芬蘭EAF國際教育質量認證
    EAF認證報告稱Mabot是STEAM教育的代表產品,非常容易上手操作和編程,適用於來自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並被證明可以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創造力。    Mabot及其配套課程將機器人搭建與編程完美結合,是STEAM教育課程的優秀載體,亦符合《CSTA K-12計算機科學標準》的核心學習目標。  貝爾科教打造Mabot這款編程教育產品,不僅僅是希望孩子們學習機器人編程,更希望啟發孩子的計算思維、編程思維、創造力,提升孩子的AIQ,讓孩子們通過機器人編程開啟通往人工智慧科學世界的大門。
  • NVIDIA開發機器人學習技術:模仿人類行為自我編程
    從Volta架構遲遲無法惠及消費級顯卡就能知道,NVIDIA是多麼看重深度學習、機器學習這個領域了。據VentureBeat等報導,NVIDIA在世界機器人與自動化會議上宣布,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技術,可以幫助機器人通過觀察人類的行為進行模仿。這有點像是動物學習中的印隨、洞察等學習方式。
  • 有手有腳還不夠,斯坦福教導機器人還要有禮貌
    ,得有腳(通常是輪子)能行進移動,有可用的手,如可抓取、提取重物,以提高完成任務的自主性之外,此類機器人與人類接觸的機會遠比工業機器人高出許多,因此科學家們也開始關注未來機器人進入真實世界後,應如何與人類良好相處的問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就認為教導機器人學習社會禮儀、找出參與社會的規則無疑是件重要的事,並在近日開發出有禮貌的機器人 JackRabbot 2。
  • 老外發明爬牆機器人,90度牆面飛簷走壁如履平地,網友:真靈活
    現在人類的機器程度非常發達,機器人也不僅僅存在於科幻電影,還記得世界上第一部機器人電影嗎,那個時候大家還認為機器人離我們很遙遠。不過經過最近幾年的發展各種各樣的機器人層出不窮,甚至有的機器人已經走進了家家戶戶,就像平常經常看到的掃地機器人,雖然掃地機器人看上去更像一個圓盤,和機器人著實沒有什麼聯繫,不過從智能的角度上來講掃地機器人也算機器人啊,還有各種具有科幻感的仿生機器人。
  • 科普貼|孩子如何接觸和學習機器人教育?
    孩子們在玩機器人的時候,其實是在嘗試把模仿學習模式轉化成試錯學習模式。以前在課堂上學生總是模仿學習,這種學習模式不能說不好,但卻不利於調動起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試錯學習則給了他們一個很好的補充方式。當孩子自己產生強烈的需求,想讓機器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執行任務時,那麼他就會主動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此時此刻他將全部的心思,能量聚集在這個方向上,那麼他的潛能就會被挖掘出來。這其實也是機器人教育的本質,讓孩子在玩機器人的過程中實現「創新」,讓他們先動腦,再動手,通過反覆的調試和修改,完成自己的獨創。
  • 編程小白!你也能學的哈佛CS50,全美最受歡迎計算機入門課
    哈佛大學計算機導論課程 CS50推薦給編程小白們,這門課是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老師風趣幽默,帶你少走彎路,直奔編程大門。  哈佛校園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沒聽說過CS50,那麼,請不要說你讀過哈佛。」  這門經久不衰的課程——CS50.,全名為計算機科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是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 秒懂機器人編程與計算機編程的區別
    機器人編程:機器人課程,不僅涉及編程的知識,還需要孩子們了解學習機械、工程、信息等方面的知識。很多時候要運用機械解決問題,強調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能狀況百出,需要細心觀察、耐心解決,更強調團隊配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