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卡思數據(ID:caasdata6),作者:大婷婷,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提起戶外直播,你腦海裡第一個浮現出的畫面是什麼?
與萌寵一起經歷極端天氣,克服路途中的種種挑戰,徒步奔赴新疆、西藏等精神之鄉的驢友;還是帶領觀眾探索神秘古寨與蠻荒異域,分享一線見聞的無畏主播;亦或者開著豪車駐守在豪華商業街邊,隨時搭訕小姐姐的「情感」達人?
在B站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熱衷於通過極致的宏觀視角,來觀察著這顆正在轉動著的地球。卡思數據(ID:caasdata6)以工作日的 23 點為觀察節點,發現有 5 萬左右的B站用戶分散在約 20 個直播間,跟隨國際空間的攝像頭,體驗著場景空前強大的硬核戶外直播。
▲ UP主@Zelo-Balance 的直播間
空間站的軌道周期是92. 65 分鐘/圈(15. 54 圈/天),也就是說,每一天觀眾都有機會見證 15 個完整的日半球與夜半球的交替。這些直播間對熱愛天文地理、物理軍事以及科幻的用戶來說散發著巨大的吸引力,除此之外,也有不少的用戶在這裡放空、交友、減壓。
與尋常直播平臺「戶外」頻道的內容組成部分不同,「戶外」在B站更像是一個天文臺,除了空間站,還有極地、氣象臺等 24 小時持續播出的直播間,他們成為了B站戶外直播的代名詞。相關直播間在戶外頻道佔到了40%-50%。不過戶外直播並非B站直播的主流,相對於遊戲直播與娛樂直播的體量,並不起眼。但這樣與尋常「戶外」頻道畫迥異的畫風,是否隱藏著什麼機會?以及,我們需要了解,當人們在觀看地球直播時,他們在觀看什麼?
01 | 每晚 23 點,5W人+在B站凝視藍色母星
B站上觀看地球直播的有多少人?我們選定工作日的 23 點為統計對象,數據顯示直播間用戶在5W、直播間在 20 個上下小幅波動。既有環繞地球飛行的國際空間站,也有在遙遠距離,定格地球的向日葵 8 號衛星。
這些直播間通常轉播自ISS國際空間站和NASA地面的若干直播頻道等,有火箭發射等重大天文事件時會安排實況轉播。原內容均為公開內容,允許轉播,一般不會涉及版權問題,UP主@Zelo-Balance還曾向NASA郵件詢問版權相關問題,也得到了肯定的答覆。
▲ NASA官網直播,及NASA在YouTube上開設的直播間
這也是存在多個UP主同時播放相似內容的原因。不過每位UP主的影響力並不相同,粉絲量從44.3W到三位數不等。UP主的運營策略是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清晰度、鏡頭選取、簡介標註、BGM、自動回復設置,房管引導以及房間風格裡都藏著不少學問。
▲ B站戶外直播頻道,與天文相關的直播間(部分),粉絲量統計截至 2020 年 3 月 27 日
如果沒有科技和文明的存在,人們不會感覺到地球的存在。當這個龐然大物以實況的形式出現在直播間時,無論是否熱衷於天文地理,都會被新鮮感衝擊到,但想要保持這種感覺卻很不容易。對比其餘的直播間,一顆轉動不止的地球,為用戶提供的信息增量可以說非常小。如何讓用戶留在直播間、養成定點進入直播間的消費習慣,成為所有相關up主面臨的難題。
UP主 @Zelo-Balance是這樣進行自我介紹的—— 本直播間是B站 24 小時全天候聊天室,B站 24 小時交友?俱樂部,B站 24 小時禮物回收中心,B站 24 小時大成修仙專用渡劫法陣……其他的你們自己編吧……
雖然語言調皮,並不難看出該直播間之於用戶,更像是一個背景音及社交場所的存在。它滿足了大部分用戶發呆、解壓、需要陪伴的需求,也為一些學習、休閒場景,以及天文地理及科幻愛好者提供背景音。泛娛樂與學習是B站在內容方面的優勢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該類直播間承接了部分這樣的需求。
除了空間站,B站直播戶外頻道還存在著其他的視角來展示浩瀚星海。擁有19.2W粉絲的@星空君說宇宙的主播間叫做「24Hours丨北方極光」,他轉播的攝像頭位於加拿大曼尼託巴,每日在極光出現的時段提供直播內容,在白天時段播放前日的錄播內容。
除了直播極光,@星空君說宇宙 還通過短視頻內容做天文科普,「月球背面是什麼」「如何用天文知識看待水逆」「如何防止小行星撞地球」都是UP主涉獵的內容。
UP主初做極光直播是出於對天文的熱愛,而他本人也是工作多年的天文科普工作者,平時會向很多小朋友講授相關課程。他在一次直播中告訴粉絲,之後會在此之上加入更多超級月亮、流星雨、極光等天文事件的實況及短視頻科普。
而除了單純的轉播,@星空君說宇宙 還想建設直播間的社交能量,「一個東西如果只是美麗,但沒有豐滿的感情,那就只是擺在那裡而已,所以我和房管希望跟大家聊聊天,回答問題,讓在這裡的人覺得溫馨」。
此外也少不了引用國內視角的直播間,比如「新疆烏魯木齊達坂城區高崖子天文臺」。在這裡,用戶可以在白天看到星星,UP主也會分享長曝光的鏡頭照片,你會在其中發現衛星的軌跡。
▲ 「新疆烏魯木齊達坂城區高崖子天文臺」直播間up主GLADOS,分享的長曝光鏡頭,紅圈中為衛星軌跡。
02 | 正在孕育的科幻新生力量
這些熱衷於盯著地球及星空的用戶中,還有一群人,他們就是科幻迷。 2019 年 11 月 17 日,在2019-2020「bilibili國創動畫作品發布會」上,《三體》動畫版推出了首支正式預告片,宣布將於 2021 年正式上線。消息一出,振奮眾人。這既是B站IP事業的以及國漫的進一步拓展,也是平臺擁抱科幻,擁抱多樣化文本的表現。
中國科幻圈的規模是非常小的,根據國內最大的科幻雜誌《科幻世界》統計,目前中國的科幻群體在大約 30 萬左右,這對於龐大的人口基數來說確實有點悽慘。當國內的內容/社交平臺談論科幻時,多數時候能夠引起較大水花的也只是《三體》、《流浪地球》、劉慈欣以及黑暗森林法則(《三體》中的一個概念)幾個主題。劉慈欣除了是中國科幻頂流IP外,甚至在流行文化以及很多語境中等同於中國科幻。憑藉著劉慈欣的「一己之力」,越來越多國的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期待了解更多的科幻文本,進行更多相關的內容消費。空間站直播、極地直播作為與科幻相關的內容文本,承接住了一些科幻迷的需求,也正在孕育著更多的科幻迷。
雖然國內科幻整體還處於早期積累的階段,但B站也已出現了小圈子的自發沉澱的產物。自 2018 年開始,一個來自民間的科幻社團已連續 3 年產出《科幻拜年祭》,發布於帳號@科幻賀年祭。據主創在知乎的回答,其創作主力為高中生,其餘內容團隊也多為在校生。雖然這 3 支年度作品反響不算太強烈,播放量依次為22.7W、4.3W、6.6W,但其輸出能力不容小視,單支時長超過 2 小時,內含多個內容單元的拜年祭需要團隊非常成熟的策劃及協調能力。透過這些未出校園,僅憑「發電」產出的大型策劃,不難看出收到科幻影響的是極具活力、「輸出」強、粘性高的一群人,同時他們有強烈的創作者欲望。近來名聲大噪的《我的三體:章北海傳》的創作者@神遊八方就是一個UGC走向PUGV,「草臺班子」邁向正規軍的典型。
▲ 《我的三體》豆瓣評分
除了網友自發成長外,平臺及其他科幻組織的動作也對社區氛圍有所助益。 2020 年,B站於與「未來事務管理局」合作,開設2020「科幻春晚」分會場,面向所有愛好者徵集原創小說。科幻春晚由「未來事務管理局」創辦於 2016 年,每年春節期間,邀請多位海內外科幻作家,以「春節」為主題創作科幻小說,至今已是第 5 屆。未來事務管理局的科幻作品多以文字為主,雖然與B站主流的視頻內容在形式上有一定出入,但平臺的引導以及興趣培養,對科幻力量已是一個良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