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受壓抑的愛,也許是俄羅斯芭蕾創造力爆發的誘因

2021-01-13 澎湃新聞

Silvia YT新媒體

#大藝術家

虐戀故事集04

100年前,俄羅斯芭蕾舞團創造了現代男性美學,改寫了美好時代的風尚,其成功的背後,是一個聰明的紈絝子弟的企圖與抱負,以及混亂的情愛。這個男人叫謝爾蓋·德·迪亞吉列夫(Sergede Diaghilev)。

在開始講述迪亞吉列夫的故事前,讓我們先來欣賞冰上芭蕾最著名的一段表演,來自俄羅斯傳奇冰上王子普魯申科的絕世之作《獻給尼金斯基》。

尼金斯基——迪亞吉列夫——俄羅斯芭蕾,這段虐戀從一百多年前的俄羅斯開始。

(一)

1872年3月31日,迪亞吉列夫出生於俄羅斯西北部最古老的城市諾夫戈羅德,1890年進入聖彼得堡大學攻讀法律系。通過表兄、後來成為著名文學家的菲洛索福夫,18歲的迪亞吉列夫進入聖彼得堡文藝圈。他想從事音樂創作,但卻遭到行家的尖刻評價,這讓他認定:離經叛道的行為是求取功名的跳板。

謝爾蓋·德·迪亞吉列夫(Sergede Diaghilev)

這之後的迪亞吉列夫,從一個雙頰泛紅的土老冒,變成了一個「新貴族」:蓄起鬍鬚,梳著光亮的頭髮(其中一縷還染成了銀白色),穿晚禮服,手拿單片眼鏡。「大家都把我看成一個鑽營者,一個浪蕩漢,一個投機商,總之,鬼才知道是個什麼傢伙。我對此了解得一清二楚,但仍然打扮成這副怪樣子出入貴族沙龍……」迪亞吉列夫回憶。

畢業之後的迪亞吉列夫在藝術圈打拼。他做過皇家劇院特辦,策划過俄羅斯肖像展,以及在巴黎舉辦的俄羅斯藝術展、音樂會。他留給人們這樣的印象:「任何工作在他的領導下都會產生某種幻想和冒險的魅力,冒險的天性總是佔上風,驅使他奔向遠方……他不從事繪畫,不寫劇本,不編排芭蕾舞劇和歌劇,卻富有靈感、滿懷熱情地從事組織籌備工作。他在廣告宣傳方面尤為出色,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大師。」

聖彼得堡皇家劇院

此時俄國政局動蕩。迪亞吉列夫和當時很多俄羅斯文化藝術人士一樣前往歐洲躲避戰亂。1906年,迪亞吉列夫擔任聖彼得堡皇家大劇院經理,他在巴黎秋季沙龍上組織了一屆俄國藝術展,沙皇俄國正處於政治與社會崩潰的邊緣,此時的巴黎散發著迷人的光芒,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表演者,迪亞吉列夫選擇這裡作為自己的基地,在俄國畫家、舞蹈家和音樂家的幫助之下,他開啟對芭蕾的改革。

(二)

1909年5月,迪亞吉列夫在巴黎首次舉辦俄國歌劇芭蕾演出季,上演《阿爾米達的帳篷》、《埃及之夜》、《仙女們》等作品。

作為革新的重要表現,迪亞吉列夫將音樂、舞蹈與視覺藝術融為一體,造就了一種迷幻般的演出形式,無論是貴族、中產階級還是波希米亞人,都為之沉醉。

他是第一個理解芭蕾舞潛力的人,懂得通過芭蕾舞將「高雅」文化與「低俗」文化,將各種不同的藝術結合起來,創造現代的演出。與此同時,他還永遠改變了芭蕾舞的面貌,去除了芭蕾舞裙、足尖舞鞋和傳統的雙人舞,使芭蕾舞從一種純粹的形式語言,蛻變為一種表現語言。

1909年的巴黎

這次巡演被看成是一次俄羅斯藝術家們的十字軍遠徵,超過300名演員齊聚巴黎,他們此行並非求名求利,而是帶著俄羅斯藝術使者的驕傲,來徵服世界藝術之都。而迪亞吉列夫是一個優秀的指揮官。「他在任何時候都不給任何人任何東西,連細微的感情也不表露,對舞蹈演員也冷酷無情」。在他的劇團,從舞蹈家、作曲家到服裝道具,所有人超負荷工作,但所有人都像著了魔一樣,被迪亞吉列夫莫名的激情感召,並對他奉若神明。

巴黎首演引起了轟動,參加開幕式的有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Augeuste Rodin)、舞蹈家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 Duncan)、作曲家克羅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等名流,演出票一搶而空。

迪亞吉列夫美學革命的根基是——現代與傳統之間精心建構的平衡。俄羅斯芭蕾舞團從來也沒有拋棄經典芭蕾舞的基本結構,即嚴格的舞者訓練與等級關係。

20世紀早期,一切「異國情調」的東西在歐洲都是時尚潮流。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首演盡其所能地將觀眾們帶入俄羅斯民間故事、古典神話和東南亞傳說所構建的偽歷史世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採用了引人回味的編曲和新穎的編舞,模仿古代希臘瓶畫和印度教神廟上的人物動態,還將現代體操中的切分音引入了芭蕾舞的流動性之中。

充滿異域色彩的編排,讓巴黎人耳目一新

俄羅斯芭蕾舞團的目的得到了充分的實現,這是音樂、舞蹈與視覺藝術巧妙結合的成果,當然這要歸功於壯觀的場景設計和奢華的服裝舞美。華麗的服裝包裹著舞者的軀體,產生出阻斷空氣運動的效果。強調舞動人體的重量感和表現力——這正是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創新之舉,它的另一項創新則是,在一個世紀的芭蕾舞製作實踐之後,賦予男性舞者核心地位。

這個歷史性變革的演繹者,落到了20歲的男孩,1909年首登巴黎便被捕獲貴族名流的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身上。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眾多宣傳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廣告照片和海報,都充滿了性張力,旨在用東方的感官情調來陶醉西方中產階級的價值觀。這也讓演出的結果往往比舞臺本身走得更遠:1910年著名的芭蕾舞劇《舍赫拉查德》引領了一場東方主義的潮流,為巴黎上流社會的娛樂與時尚注入了新活力。在這裡,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裡昂·巴克斯特(Léon Bakst)為俄羅斯芭蕾舞團設計的服裝,不過是一個藉口,為的是展示舞者美麗的軀體,特別是為了展示尼金斯基的身體。

這對俄羅斯芭蕾稍所謂的革新可能是更決定性的——迪亞吉列夫的個人時尚觀念到底是怎樣的,他受壓抑的同性戀取向,是否是俄羅斯芭蕾舞團創造力爆發的誘因?

1912年,迪亞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演出海報

迪亞吉列夫對舞者的私人感情,決定了他們是否能夠提升到編舞的位置,這也讓一些演員不得不出走,劇目流產。因為在所有演員中,迪亞吉列夫最偏愛的是他的情人——尼金斯基。

尼金斯基擁有蒙古眼和高顴骨,脖子粗壯,肌肉健碩。他不僅在外表上引人注目,而且也具有高度的才華和爆發性的創造力,他高超的大跳讓人吃驚,雙腿能在空中擊打12次。他所編的第一支芭蕾舞《牧神的午後》(The Afternoon of afaun,1912年),是基於古代希臘浮雕而創作的風格化舞蹈。尼金斯基在劇末表演了一段獨舞,模仿自慰的動作。

尼金斯基,《牧神的午後》,1912年

不言而喻,他的表演激起了一系列醜聞,而俄羅斯芭蕾舞團最初的聲譽正是基於這一點。該出劇目上演後的第二天,著名的法國雕塑家羅丹(AugusteRodin)公開為尼金斯基辯護,並稱讚他是「每一個畫家與雕塑家都夢寐以求的理想模特」。

(四)

尼金斯基的身體不僅吸引了迪亞吉列夫,還吸引了普通男女。1913年,俄羅斯芭蕾舞團推出了該團歷史上最具創新性的舞劇之一《春之祭》(Rite of Spring)。

尼金斯基,春之祭,1913年

《春之祭》的作曲者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同樣來自俄羅斯。他原本是以交響曲來構思,但在迪亞吉列夫遊說之後,變寫出了一部芭蕾舞劇。《春之祭》描寫了俄羅斯原始部族慶祝春天的祭禮,既有鮮明的俄羅斯風格,也有強烈的原始表現主義色彩。1913年《春之祭》在巴黎劇院首演時,引起了一場騷動,觀眾以口哨、噓聲、議論聲,來回應其與古典主義音樂的挑釁。

也正是在這場首演中,時裝事業起步的香奈兒女士與史特拉汶斯基相遇,她被這前衛的音樂和表演著迷,並成為他的情人。而尼金斯基,不僅因為《春之祭》享譽國際,還讓同團的一位匈牙利姑娘陷入了對他的熱戀。1914年,在巡演途中,尼金斯基與這位女演員宣布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閃電結婚。這徹底激怒了迪亞吉列夫,他將尼金斯基從芭蕾舞團除名,這一舉動導致尼金斯基患上精神分裂症,並在30歲時永遠告別了芭蕾舞臺。

迪亞吉列夫舞臺上和臥室裡的空缺,被另一位年輕英俊的俄國男子雷奧尼德·馬辛(LéonideMassine)填補,他曾在1917年至1924年間多次與畢卡索一起工作,並得到迪亞吉列夫的贊助。畢卡索後來曾經懷念起,1917年俄羅斯芭蕾舞團在義大利演出時,他與馬辛一起流連於羅馬和那不勒斯妓院的情景。這也是馬辛最終於1923年離開迪亞吉列夫的原因,為了一個女人。

(五)

如同他的愛情一樣,模稜兩可是俄羅斯芭蕾舞團性意味的核心,也是迪亞吉列夫美學計劃的核心,他要將流行文化投射到精英娛樂之中。在文學家讓·考克多(Jean Cocteau)的建議之下,迪亞吉列夫找到了戰爭期間巴黎最具革命性的藝術家畢卡索,為舞劇《遊行》(Parade)設計布景與服裝,這也開啟了他與一流先鋒藝術家合作的先河,這個合作名單包括: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喬治·勃拉克(Georges Braque)、喬奇奧·德·基裡科(Giorgio de Chirico、胡安·米羅(Joan Miró)、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等。

畢卡索為俄羅斯芭蕾舞團《春之祭》創作的巨幅幕布

可可·香奈兒創作的戲服

米羅和恩斯特與當時的超現實主義運動密切相關,他們參與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工作,受到了超現實主義團體的領軍人物安德烈·布雷東(AndréBreton)的強烈譴責。儘管布雷東成名前也曾接受過一位時裝設計師、離經叛道的貴族的支持。布雷東猛烈抨擊戰後以來前衛文化日益被馴化的趨勢,譴責那是上流社會引導的「時裝文化」。但步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後塵,瑞典芭蕾舞團、巴黎之夜(LesSoirées de Paris)以及20世紀20年代其他巴黎團體,都迎合了上流社會的這種需求。

畢卡索與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首次合作是1917年的《遊行》,這是一出在傳統主義帷幕下演出的,點綴著自然主義元素的立體主義芭蕾舞劇,表現出「低俗」藝術與「高雅」藝術之間的妥協。這正是那一代受古典教育的藝術家們追求的理想,但卻註定要通過結合現代性與多樣的傳統來挑戰陳規。繪畫與舞蹈的新聯盟,視覺與表演的新聯盟,形成更為複雜的藝術形式——超現實主義——徹底將藝術變為普世愉悅。

這也是光怪陸離的巴黎化妝舞會的年代,是在藍色海岸流行傳奇般暑期度假的年代,也是性倒錯與太陽崇拜的年代。

20世紀20年代早期,熱愛藝術的美國億萬富翁傑拉德·默菲(Gerald Murphy)和薩拉·默菲(Sara Murphy)夫婦從漢普頓搬到巴黎,他們被迪亞吉列夫僱傭,幫助恢復元氣受損的俄羅斯芭蕾舞團。他們能在這個美好時代的歷史上留下名姓的原因在於,他們將藍色海岸地區從俄國人與北歐人的冬季療養勝地,轉變為年輕美國藝術家與知識分子的夏日日光浴天堂。

影響巴黎上流社會的美國富豪傑拉德·默菲夫婦

這些美國人被稱為「迷失的一代」,作家斯考特·菲茲傑拉德(F.Scott Fitzgerald)動人的作品《夜色溫柔》(Tender is the Night,1934年),就是以薩拉和傑拉德為主要人物原型,描寫了默菲夫婦在藍色海岸的野餐會。這對美國人在1922年夏天成為這個海灘的首批居民,書中描寫了那些迷人的夏夜聚會,以及這對驚人的敵友組合的嫉妒與偽善。

畢卡索一家也是默菲聚會的常客。傳聞傑拉德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同性戀,畢卡索愛上了薩拉,而她有可能接受了畢卡索西班牙式的激情。無論如何,默菲夫婦給法國藍色海岸帶來了海灘文化,這是刺激畢卡索想像力的潛在因素,導致他二十年代早期的作品中,出現了一批半現代、半古典的地中海文化形象。

1922年,畢卡索第一次與默菲夫婦在昂蒂布度假時,他創作了一幅小油畫,名為《海灘上奔跑的兩女子》。1924,這幅油畫被複製為長11.6米,寬10.3米的巨幅作品,用作迪亞吉列夫舞劇《藍色列車》(Le Train bleu)的舞臺帷幕。

《藍色列車》基於考克多的唱詞創作,從通行於巴黎與凡蒂米勒(Vintimille)之間的列車得到靈感。這趟列車在二十年代期間,將無數北方人送到了南方的藍色海岸。舞劇中讚美了戰後海灘文化中,受日光照耀的美麗皮膚與軀體,在流行文化的旗幟下,精英引領著「普世愉悅」。

而為《藍色列車》設計戲服的香奈兒,在當時正掀起另一場革命——將女性時裝帶入男人的審美世界。這個腳踏平底帆布鞋,剪著男孩一樣的髮型,穿著由慢跑服改成的白色沙灘裝的傲慢女人,視運動為一種新的特權,一種新的社交方式,並將泳裝、網球鞋、條紋運動服帶上了高雅的芭蕾舞臺。

然而,正如畢卡索和奧爾加的婚姻在二十年代走上末路,「高雅」與「低俗」文化因迪亞吉列夫芭蕾舞團建立的聯姻,也並非來自伊甸園。迪亞吉列夫本人並非對所有新事物敞開心扉。雖然他聰明地利用攝影來進行廣告宣傳,但卻總是拒絕人們給演出拍照。他的對手,瑞典芭蕾舞團經理羅爾夫·德·馬雷(Rolf de Maré)則委託反傳統的達達主義藝術家弗朗斯西·比卡比亞(FrancisPicabia),設計了具有電影特點的芭蕾舞劇《喘息》(Rélâche,1924)。從根本上,迪亞吉列夫反對先鋒時尚——以大規模製作與複製為特徵,他仍保持了對芭蕾舞古典藝術的忠誠。

正是如此,迪亞吉列夫才被後人認為取得了巨大的革命性的成就,不僅在芭蕾舞領域如此,在西方文化的多種表達中都有明顯體現。今天,俄羅斯芭蕾舞團對音樂、視覺藝術、建築和時裝的影響如此深遠,但在20世紀20年代末,迪亞吉列夫的事業與人生卻因為疾病而支離破碎。

(六)

1929年,迪亞吉列夫組織的巡演在最後一站倫敦落幕,他取得了空前成功。《舞會》與《浪子》受到歡迎;重新編排的《春之祭》、《彼得洛希卡》、《狐狸》也受到觀眾認可。迪亞吉列夫如往常一樣,感謝了所有團員,並預祝大家在明年再度聚集排練前有個愉快假期。

他離開倫敦,與當時的伴侶馬可維契同遊德奧。一路的美景,與嚴重的糖尿病讓他感傷起來。「一切都太美了,美得令我害怕!」他對馬可維契說。在旅途終點,迪亞吉列夫與馬可維契告別,獨自回到了威尼斯——他每年度假的地方,也是他年少時最熱愛的城市。

1929年的義大利威尼斯

此時的他是一個孤獨的衰弱的男人,到最後只能躺在床上,動彈不得。一位預言者曾在多年前,預測他將死於水中,這也是他不願意陪同俄羅斯芭蕾舞團跨大西洋巡演的原因。然而,正如託馬斯·曼(Thomas Mann)的小說《威尼斯之死》那樣,迪亞吉列夫顛沛輾轉的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館房間裡度過,命中注定要死在那個他認定是世界上最大舞臺的水城。

1929年8月19日早晨,在病床上針扎了10個晝夜後,57歲的迪亞吉列夫的時代終結了。他的葬禮由助手謝爾蓋·利法爾(Serge Lifar)和秘書兼伴侶鮑裡斯·科奇諾(Boris Kochno)操辦,此外還有第一時間支持他的巴黎贊助人,波蘭裔的社會名流米西亞·塞爾特(MisiaSert),以及他們共同的朋友香奈兒女士,她出資安葬了他的遺骸。

1971年1月3日,香奈兒女士死於巴黎裡茲飯店;同年4月,斯特拉文斯基因心臟病死於紐約,他的棺木被運到威尼斯,安葬於他的提攜者迪亞吉列夫墓地旁邊。

芭蕾-威尼斯,迪亞吉列夫墓地

原標題:《大藝術家 | 他受壓抑的愛,也許是俄羅斯芭蕾創造力爆發的誘因》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艾夫曼在中國」掀起芭蕾風暴
    中國舞蹈界盛讚天才編舞家創作  中國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第一位「白天鵝」和「瓊花」的飾演者、著名芭蕾舞表演藝術家白淑湘,和艾夫曼師出同門,都是俄羅斯芭蕾藝術大師彼得·古雪夫的學生。艾夫曼最重視的是舞劇中的戲劇矛盾衝突產生的強大震撼力,他從古典文學名著當中吸取營養創造芭蕾舞劇,革新了俄羅斯芭蕾的概念,這很不容易。」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著名舞蹈理論家、評論家馮雙白先生觀演後,也對演出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國際芭蕾演出季讓我們欣賞到國際上頂級的、最好的藝術。
  • 中國「雜技王子」結緣俄羅斯「芭蕾公主」,《巔峰之夜》秀空中舞蹈
    上周首播的全球頂尖才藝秀《巔峰之夜》裡,魏葆華吳正丹夫婦帶來的「肩上芭蕾」,讓評委和不少觀眾看到落淚。在本周五晚20點10分即將播出的節目中,又將迎來一對身懷絕技的夫妻——來自中國成都的唐琮洋和來自俄羅斯的塔雅,結合雜技與芭蕾創作的空中舞蹈,再度技驚全場。
  • 「乖」的本質是天性的壓抑——《黑天鵝》影評
    總是會羨慕那些學芭蕾的女孩子,她們擁有女性該有的最美好的氣質,挺拔的身姿,美妙的頸部曲線。《黑天鵝》講述的是在母親培養的乖乖女Nina,從小練習芭蕾舞,舞藝也非常好,母親希望她能擔任領舞。而劇團因為之前的領舞Beth離去,決定重新海選領舞。在面試中,她表演的白天鵝非常出色,但是黑天鵝卻不太好。
  • 俄羅斯的「火星男孩」曾預測2020瘟疫爆發,現在他怎麼樣了?
    俄羅斯的"火星男孩"曾預測2020瘟疫爆發,現在他怎麼樣了?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不少人都是張愛玲的信徒,包括瑞典環保少女,也包括俄羅斯火星男孩。如今桑伯格的祖國瑞典早早向新冠肺炎投降,也許與桑伯格的環保提倡有關。畢竟,人活著就是在汙染環境。如今是桑伯格已經人設崩塌,年齡造假、名字造假,不同情緒管理。就連川普都勸她要管理好情緒,不要總是發火。如今的桑伯格,已經不得不成為普通的少女了。
  • 芭蕾,足尖上的藝術!
    而當時的芭蕾也與現代芭蕾相去甚遠,這種芭蕾在最初甚至沒有女性參與。我們可以稱之為「宮廷芭蕾」。雙人舞足尖特寫1726年,Mario Camargo脫掉了高跟鞋,穿上了軟底鞋,這種鞋為演員的動作提供了更廣闊的演繹空間。鞋子上也慢慢發展出綁帶防止跳舞時鞋子脫落,演員可以半立腳尖舞蹈,但依然無法讓演員完全立起腳尖。
  • 經典947 | 芭蕾有你,她們如是說
    、上海大劇院與上海芭蕾舞團聯合製作的聖誕芭蕾《胡桃夾子》的舞臺。與往日裡向公眾開放的芭蕾基訓體驗課不同,本次工坊學員在上海芭蕾舞團資深教員的指導下,通過為期兩個月的排練活動,共同完成一段足以達到「登臺標準」的芭蕾舞段。
  • 勒索病毒在歐洲再度爆發 連車諾比都受影響
    本輪攻擊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包括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公司、一家丹麥航運和能源企業和丹麥的政府機構,受攻擊的電腦無法正常運行,黑客藉此勒索贖金。該病毒甚至破壞了前車諾比核電廠的防控系統,迫使科學家手動檢測輻射水平。
  • aqa芭蕾eqe虧內是什麼梗-aqa芭蕾eqe虧內是什麼意思
    aqa芭蕾eqe虧內是什麼梗?這是主播阿龍的口頭禪,很多玩家都被洗腦了,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aqa芭蕾eqe虧內意思介紹。  完整版:  很多人問我aqa芭蕾,eqe虧內,是什麼意思?
  • aqa芭蕾eqe虧內是什麼梗什麼意思 aqa芭蕾eqe虧內誰說的出處
    抖音aqa芭蕾eqe虧內是什麼梗?在網絡上有很多搞笑的語錄非常的魔性有趣,同時也十分的洗腦,最近有一句話就是「aqa芭蕾eqe虧內」相信大家都有聽到過,說實話小編還不知道這要怎麼讀,完全暴露了文盲的特徵的了呀。那麼大家知道aqa芭蕾eqe虧內是什麼意思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為愛的浪漫而愚蠢的決鬥毀了史上最有創造力的數學天才伽羅華
    為愛的浪漫而愚蠢的決鬥毀了史上最有創造力的數學天才伽羅華1832年5月30日的清晨,巴黎的一所公寓,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帶著一把手槍走出家門,去赴一個死亡的約會。他要去跟另一個人決鬥。決鬥的理由浪漫而愚蠢,兩人同時愛上了一個舞女,兩人又恰好相識。為了決定誰能擁有這份愛情,一個人提出了決鬥,另一個人表示同意。在「決鬥場」與他的對手相遇,決鬥是在25公尺的距離用手槍對射。小夥子倒下了,腸子被射穿。沒有醫生在場,他被丟在他倒下的地方。9點鐘的時候,一個路過那裡的農民把他送到科尚醫院。
  • 電影《花與愛麗絲》,我愛你勝過你愛他,少女青澀的愛
    宮本替花修理電腦時發現了自己的照片再生疑惑,花謊稱那是他前女友拍了,而愛麗絲就是前女友。為了朋友,愛麗絲承認了自己前女友的身份,為了幫助宮本尋求回憶,愛麗絲與宮本見面次數慢慢增加。倆人關係逐漸微妙,宮本難以理解為何自己拋棄愛麗絲選擇了花,他向愛麗絲直言花不是他喜歡的類型。
  • 舞蹈藝術中心線上課堂|輕盈優美,婀娜多姿,走進芭蕾的世界(五)
    現代芭蕾現代芭蕾是指從1909年到1977年間的芭蕾,這一時期的芭蕾淡化了戲劇情節,希望體現時代精神和民族性格,更多的思索現代主義文化知識,更注重人生哲理與價值的表達,並且在形式上也進行了一定的創新。通過對其他舞種一些元素與舞蹈語彙的借鑑或吸取,或是從生活中提煉了動作語言,在不斷更新中形成了自己的舞蹈風格。
  • 愛因斯坦的創造力也許來源於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
    甚至,他的老師曾勸告小愛因斯坦的父母讓他退學去學一門手藝。可就是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小孩子成長為了改變世界的偉人,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當時的愛因斯坦雖說在學業上沒有什麼起色,可他卻展示出了音樂方面的天賦。對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尤為喜愛。
  • 團隊越多樣創造力越強?這絕對是個大陷阱
    但是實驗研究表明,一旦給團隊分派的任務是選擇某種想法並予以執行時,這種好處就不復存在了,也許是因為多樣化阻礙了共識。對108項研究和一萬多個團隊的meta分析表明,多樣化團隊所產生的創造力收益會被固有的社會衝突和決策的缺陷所破壞,而同質團隊則不如此。
  • 《東宮》曲小楓,為何如此深愛,卻死也不和他在一起
    倘若自己沒有輕信他人,沒有任性胡鬧,不執意要和顧小五在丹蚩大婚,這一切也許都不會發生。小楓原諒李承鄞難,原諒自己更難。即便她因為愛無法恨顧小五,但卻十分恨自己,又怎會帶著這樣的心情再和李承鄞在一起?在中原時,李承鄞的冷酷無情讓她害怕李承鄞雖然是故意冷落小楓的,但小楓並不知情。
  • 讓·科克託:畢卡索跑得比美快,這就是為什麼他的作品看上去醜
    讓·科克託 就在那時候,科克託成為了詩人卡迪勒·門代斯、畫家羅斯坦德、還有諾瓦耶伯爵家的常客,當然,也結識了俄羅斯著名芭蕾舞劇團 1911年,在出版詩集《輕浮的王子》之後,科克託為俄羅斯芭蕾舞劇團創作了芭蕾劇《藍色上帝》。 就在那個藝術爆發的年代,科克託逐漸成為了巴黎文藝圈的核心人物。初期,他創作詩歌,出版詩集。幾乎與當年歐洲所有的藝術家都有所結實。
  • 美刊預測世界末日30大誘因:人機融合技術上榜
    十年之後,《探索》雜誌在創刊30周年之際再次推出了名為《世界末日30大誘因》的文章,雜誌編輯們這一次根據當下全球發展趨勢在之前20大誘因的基礎上又多加了10條可能導致世界末日的因素。不過未來這一技術的應用或將重新提上日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科學家就能創造出基因經過修正處理的「轉基因超人」,他們天生就具有極佳的生理和心理素質,而在未來「轉基因超人」或將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群體。  發生機率:高。從長遠來看,基因修正技術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 影響孩子創造力的3大因素
    作者:寶寶知道 科學育兒百科創造力在各種能力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聰明,更希望寶寶能具備非凡的創造力,將來能在社會上嶄露頭角。創造力是人在生活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影響寶寶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很多。1、遺傳和生理因素。
  • 荷蘭推出聖誕芭蕾《阿卜杜拉和巴斯拉的羚羊》
    搜狐娛樂訊 繼連續四年聖誕檔期演繹西方經典劇目《胡桃夾子(The Nutcracker)》之後,總部設在海牙的知名民間舞蹈團體——荷蘭不跳舞蹈團(Dutch Don’t Dance Division)將於今年聖誕在荷蘭海牙Grote Kerk劇場中心為當地劇迷奉獻最新創作、充滿東方風情的芭蕾舞劇,讓東方的童話芭蕾起死回生
  • 中國芭蕾二十年沉浮錄
    鳳凰衛視12月1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周瑛琦(主持人):《紅色娘子軍》的成功,讓芭蕾舞者們大受鼓舞,在芭蕾舞民族化的道路上,他們期望能走得更遠。繼1964年將女紅軍戰士的形象成功搬上舞臺之後,1965年實驗芭蕾舞團,試圖用芭蕾的形式演繹紡織女工的命運,遺憾的是已經進入彩排階段的《紡織女工》因為「文革」風暴的到來而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