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每天大約有2500萬顆燃燒的流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它們大多數在隕落時迅速燃燒,留下數百萬公斤的太空塵埃。但幸運的是,對於熱切的天文學家來說,有些流星能夠抵抗死亡——至少有足夠長的時間在天空中明亮地閃爍,並在身後留下一道灼熱的氣流。在俄羅斯的人們目睹了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流星現象,並把它們拍了下來。
俄羅斯的公民科學家和業餘天文學家羅曼·特卡琴科收集了從庫爾斯克、利佩茨克、沃羅涅日和奧廖爾等城市看到的火球的鏡頭。在當地時間凌晨4:15,燃燒著的耀眼流星在空中迅速飛過,並且很快爆炸。根據國際流星組織的報導,很多目擊者說聽到了巨大的爆炸聲。
雖然火球的片段是它在大氣層中快速移動的有力證據,但它進入大氣層是由國際監測系統(IMS)探測到的——一個由321個監測站點組成的工作網,主要用於監測核武器實驗。這個火球被至少九個監測站探測到了次聲波,隕石穿過大氣層時,會產生頻率很低的次聲波,因此這些波可以被IMS的次聲傳感器探測到。
根據國際流星組織收集和分析的美國航空航天局數據,這顆流星的能量相當於3200噸TNT炸藥,「相當於一顆直徑約4米的小行星進入地球」。小行星是漂浮在太陽系內的巨大巖石體。如果它們分裂成更小的塊,它們就被稱為流星體,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並燃燒時,就被稱為流星。如果原始的流星體倖存並掉落到地表上,就被稱為隕石。
對於這個直徑四米(13英尺)的小傢伙,它已經走了足夠遠。相比之下,2013年在俄羅斯上空爆炸的直徑65英尺的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造成了相當大的破壞。
儘管火球剛進入大氣層就被國際檢測系統探測到,但最初的發現仍然是個驚喜。科學家們最初沒有發現它進入大氣層,很可能是因為它體積太小。至於那些墜落時會威脅到地球的天體,美國宇航局主要關注的是記錄直徑超過459英尺的近地天體,因為這些天體即使在大氣中燃燒後也會對地球造成很大的破壞。
根據一份美國航空航天局關於防止大型近地天體災難的新報告,這個機構自2005年開始這項工作以來,其登記的近地天體數量幾乎增加了兩倍多。這對那些對即將到來的世界末日保持警惕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但是這也意味著小型火球比如俄羅斯的小流星對於當地人來說仍然會是個驚喜。
相關知識
流星,被人稱為射擊的星或下降的星,是可見的發光的流星體,微流星、彗星或小行星,當它穿過大氣層並且大氣與空氣分子被加熱到高溫時,它的尾流中會釋放發光物質。
(這句不大會翻TAT)雖然流星看起來可能離地球只有幾千英尺,但流星通常出現在距地球76至100公裡(25萬至33萬英尺)高度的中間層。流星來自希臘語根詞meteōros,意思「高懸在空中」。
每天都有數百萬顆流星出現在地球的大氣層中。大多數流星和一粒沙子差不多大,也就是說,它們通常只有幾毫米或更小。流星的大小可以通過它們的質量和密度來計算,而質量和密度又可以通過觀測到的流星在高層大氣中的軌跡來估算。流星可能以陣雨的形式出現,當地球穿過彗星留下的碎片流時,也可能以「隨機」或「零星」的形式出現,與特定的空間碎片流無關。一些特定的流星大部分是由公眾觀測到的,或者說大部分是偶然觀測到的,但是有足夠的細節來計算產生這些流星體的軌道。流星的大氣速度是在地球以大約30公裡/秒(67000英裡/小時)的速度繞太陽運行、流星體的軌道速度和地球的重力井影響下形成的。
流星在地球上空約75至120公裡(25萬至39萬英尺)處可見。它們通常在50至95公裡(16萬至31萬英尺)的高度解體。流星大約有50%的機會在白天(或接近白天)與地球相撞。然而,大多數流星都是在夜晚被觀測到的,因為在黑暗中比較模糊的物體可以被辨認出來。對於大於10釐米(3.9英寸)到幾米的天體來說,流星發光是由於大氣撞擊壓力(而不是摩擦)加熱了流星體,使其發光,並產生氣體和熔化的流星體粒子的閃光軌跡。
這些氣體包括蒸發的流星體物質和當流星體穿過大氣層時加熱的大氣氣體。大多數流星只能發光一秒鐘。
作者: Sarah Sloat
FY: 艾野的火炬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