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有大約2500萬顆燃燒的流星會進入地球大氣層。大多數流星隕落時幾乎立即燃燒,留下數百萬公斤的太空塵埃。但是那些熱心的天文學是幸運的,一些流星可以抵抗致命的厄運—至少有足夠長的時間在天空中明亮地閃爍,並在它們身後留下一道灼熱的氣流。在俄羅斯的人們目睹了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事件之一,並把它拍了下來。
一位民間科學家和俄羅斯業餘天文學家Roman Tkachenko,從Kursk、Lipetsk、Voronezh、Orel等城市收集了火球的連續鏡頭。當地時間凌晨4點15分,明亮燃燒的流星從頭頂呼嘯而過,並迅速爆炸。根據國際流星組織報導,許多目擊者稱聽到了巨大的音爆。
火球的視頻雖然是驚人的證據,但是流星進入大氣是由國際監測系統(IMS)檢測到的,這是一個由321個監測站組成的網絡,其主要目的是檢測核武器實驗。至少有9個測量站在次聲中探測到這個火球,因為隕石穿過大氣層時產生的次聲波頻率很低。這些波反過來又能被IMS次聲傳感器探測到。
根據國際流星組織收集和分析的NASA的數據,流星的源能量大約相當於3.2噸TNT,「相當於一顆直徑4米的小行星進入地球」。小行星是居住在太陽系的大型巖體。如果它們分裂成更小的塊,它們就被稱為流星體,當流星進入地球大氣層並蒸發時就被稱為流星。如果原始的巖體中有任何一個倖存下來並落到地球表面,那麼它就被稱為隕石。
這顆直徑4米(13英寸)和小行星一樣小。相比之下,2013年在俄羅斯上空爆炸的Chelyabinsk小行星直徑65英尺,造成了相當大的破壞。
儘管IMS在火球擊中大氣層時就探測到了它,但最初的探測結果仍然令人吃驚。可能是因為體積很小,科學家在它進入大氣層之前沒有發現它。對於那些可能會威脅到地球的天體,NASA主要關注的是直徑超過459英尺的近地天體(NEOs),因為這些天體即使在大氣中燃燒後也會造成很大的破壞。、
根據NASA一份關於預防近地天體撞擊災害計劃的報告,自2005年開始這項工作以來,登記的近地天體數量幾乎翻了三倍。這對任何警惕著即將到來的世界末日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但這也意味著像俄羅斯流星這樣更小的火球將持續給當地人帶來驚喜。
相關知識延伸閱讀
流星,被稱為流過天空的星星或者落下的星星,是灼熱的流星體、微流體、彗星、小行星穿過地球內部結構和大氣層,與上層大氣空氣分子碰撞加熱到白熾狀態,並留下可見的軌跡。其通過快速運動或者有時通過在尾部脫落髮光材料形成光束。雖然流星看起來可能離地球只有幾千英尺,但是流星通常出現在距地球76至100公裡(25萬至33萬英尺)高度的中間層。流星meteor來自希臘詞根meteōros,意思是「在高空中」。
每天都有數百萬顆流星出現在地球大氣層中。大多數流星的大小和一粒沙子差不多,也就是說它們通常只有幾毫米或更小。流星的大小可以通過它們的質量和密度來計算,而質量和密度又可以通過觀測到的流星在高層大氣中的軌跡來估計。當彗星穿過地球留下碎片流時,流星以陣雨的形式出現。有時流星以隨機或零星的形式出現,這時與特定的碎片流無關。大部分的流星是由公眾偶然觀測到的,但是這也給計算產生這些流星的流星體軌道提供了足夠多的細節。流星經過大氣的速度取決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大約30公裡每秒,即67000英裡每小時)、流星體的軌道速度和地球重力。
流星在地球上空約75至120公裡(25萬至39萬英尺)時可見。它們通常在50至95公裡(16萬至31萬英尺)的高度解體。流星大約有50%的機率在白天(或者接近白天)的時候與地球相撞。然而大多數流星都是在夜晚被觀測到,因為黑暗中比較模糊的發光體可以被辨認出來。對於大於10釐米(3.9英寸)甚至幾米的天體來說,流星的可見度是由於大氣撞擊產生的壓力(而不是摩擦)加熱了流星體使其發光,同時產生了氣態的發光尾巴和熔融的流星體粒子。產生的氣體包括蒸發的流星體物質和穿過大氣層時加熱的大氣氣體。大多數流星大約發光一秒鐘。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Sarah Sloat-阿萌- inverse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