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協既能為農民提供存貸款,還能辦理保險,甚至還負責農村婚喪嫁娶。
正解局出品
眾所周知,日本的農產品普遍比較貴。
前兩天,日本奈良縣產的30顆草莓的高級禮盒拍出了150萬日元高價,平均一顆折合人民幣900元。
日本青森縣還賣過81元一顆的天價葡萄。除了水果,其他農產品也不便宜,200元一斤的越光大米,4000元一斤的神戶牛肉……
日本農產品這麼貴,農協是隱藏在背後的重要推手。
1. 比黑社會還厲害
農協農協,農業農民的協會。
日本農協確實是農業生產的大管家,指導社員每年種什麼,選品種,怎麼種。到了收穫的季節,農協又對農產品進行統一收購、加工、分揀、包裝、銷售。
日本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絕大部分由農協提供,大米和小麥佔95%,水果佔80%,家禽佔80%,畜產品佔51%。
(圖:日本農協有自己的農產品生產加工設備、儲藏設施、運輸、銷售系統)
日本農協還是農業科技的推動者。日本農業科技發達,與農協對農業科技的重視和推廣有很大關係。
去年新聞報導,日本兩顆櫻桃價格高達68元人民幣,仍然吸引顧客排隊搶購。這批櫻桃就是日本農協研發的,直徑達31毫米以上,還形狀呈心形,極具賣相。
(圖:在日本農協指導下的新品種櫻桃「Junoheart」及其特級品「青森Heartbeat」,兩顆售價68元人民幣)
除了研發新品種,日本農協還推廣新型農業機械化設備。這讓從事農業機械開發的公司沒有後顧之憂,日本農業科技得以保持世界領先。
實際上,日本農協的業務範圍遠超想像,既能像銀行一樣為農民提供存貸款,還能像保險公司一樣為農民辦理保險,甚至還負責農村婚喪嫁娶。
鼎盛時期,日本農協堪稱一個以農業為核心的巨無霸公司,準社員達到了900萬人,擁有日本第一大企業集團、第一大銀行集團、第一大保險集團、第一大醫療集團和第一大供銷集團。
難怪有人形容日本農協是一個比日本黑社會山口組還厲害的組織。
2. 一把雙刃劍
如果將日本農協比作一家公司,那麼農民就是在農田裡幹活的基層員工,享受公司福利的同時,也為公司帶去了巨大的增量利益。
回溯歷史,日本農協原本只是一個為了解決溫飽問題而設立的農業組織。
1947年,日本還沒有從二戰的戰敗國陰影中走出來。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日本在這一年頒布了《農業協同組合法》,為農協的「呱呱墜地」鋪好了道路。
1948年,日本農協在基層村落遍地開花,再到縣農協、全國聯合會,原本形如散沙的農民被團結在了一起。
農協這把為農戶遮風擋雨的傘,很快得到了農民的擁護。
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隨著農民需求不斷被挖掘、業務線的開拓,初出茅廬的日本農協,像面酵一樣,迅速膨脹發展。
(圖:日本農協部分業務詳情)
然而,這個「巨無霸」組織越來越像一把雙刃劍。
日本農協促進日本農業發展的同時,自身逐漸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比如從農戶手中低價購買農產品再高價賣出,從廠家手中以低價購買農用機械再高價賣給農戶,以此賺取利潤。
當有農民想要退出農協時,就有可能遭到打擊報復。
農協壓力之下,在農產品對外貿易上,日本一直奉行農產品關稅壁壘政策,嚴重限制了日本對經濟全球化的參與,阻礙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圖:日本超市西瓜價格)
這是日本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日本的農產品關稅有多高呢?
以最普遍的大米為例,日本對大米進口的關稅高達778%。即使這樣,日本政府還要設置配額值,限量進口水稻。
(圖:日本農產品進口對各國的關稅率)
農產品作為基礎物資,其價格直接決定了整體物價水平,非常容易造成通貨膨脹,導致社會人力成本高企,給企業和經濟造成極大壓力。
安倍政府對於居高不下的農產品價格給社會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也非常頭疼,早就對這個拖經濟後腿的龐大組織有了改革的想法。
3. 讓日本政府忌憚三分
日本農協高度覆蓋了農村,影響的議會席位數佔到了國會選舉的30%。因此,就是日本政府也忌憚三分。
儘管安倍政府一度想要開放日本的農產品市場,更深入地參與到全球化中,但受到了日本農協的強烈阻撓。
就在2015年,在當時日本攪得風生水起的TPP談判,因涉及到農產品開放市場,遭到日本農協的強烈反對和遊行示威。
迫於農協的壓力,安倍政府在降低農產品關稅上遲遲不肯鬆口。
(圖:日本農協遊行反對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協議)
農協改革阻力很大,日本經濟一蹶不振的壓力更大,安倍政府毅然採取措施。
早在2013年,安倍政府設置的規制改革會議,就已將銀行、保險業的分離、對農協適用反壟斷法等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預示著農協也逐步被政府制衡。
2015年,安倍政府頒布了新農協法,卸掉了JA全中(日本農協的最高組織機構)的重要職能和權力,為開放本國農產品市場掃清障礙。
2019年10月,日本農產品對外開放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川普向日本推銷美國滯銷農產品,安倍與川普籤署貿易協定並發表聯合聲明。
(圖:2019年10月,安倍與川普在籤署貿易協定)
按照新協定,日本將對大約72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減免關稅,包括牛肉、豬肉、小麥、乳酪、玉米和紅酒等。日本鮮切花、醬油等少量農產品,蒸汽渦輪、工具機、自行車、樂器等工業產品獲得美方關稅減免。
協定生效(2020年1月1日)後,日本對美國牛肉關稅稅率將從38.5%降至26.6%,最終有望降至9%;日本對美出口牛肉限額有所提升,由每年200噸增至6.5萬噸。
這也預示著日本政府在農產品的對外貿易上,逐步擺脫了日本農協的牽制。
4. 逐漸沒落
除了遭到日本政府大刀闊斧的制衡,日本農協自身也陷入了沒落。
這個根植於日本農民的組織,因農民的減少和日本老齡化的加劇而輝煌不在。
特別是90年代後,隨著日本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農業從業者大幅減少。日本在1980年代有500多萬農民,現在只剩100多萬,40歲以下的農民才佔7%,從事農業的人均年齡竟然超過了65歲。
根據日本自民黨農林水產業研究小組發布的數據稱,2050年日本農業人口將減半至100萬人,其中三成為85歲以上的老年人。
(圖:日本農民多以老年人為主)
年輕一代願意留守土地做農民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一組數據顯示,從1960年到1998年,農協總數從28896個減少到5141個,組織架構也由村級、縣級、國家這三級,減為基層到國家兩級。
衰落已是大勢所趨。
看來,再強大的組織,也抵抗不了時代的滾滾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