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屬於本人原創文章修訂版本,請注意!
「有一種夢想叫電影,有一種電影叫香港。」這是某部紀錄片在分集都要提及的話,而正是這句話使我感觸頗深。或許是因為懷舊,對新的風格接受不能,每每提起香港電影總是將時間退回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那時的光影多彩而絢麗,深刻又暖心。
那個時代,你無法想像在這樣小的一片土地上,電影行業成為經濟支柱之一且贏得了「東方好萊塢」的美稱,而支撐這一切的數據是每年超過百部電影的產量,十億的票房(僅指本土市場)。更讓人興奮的是,電影不但數量多質量上也令人滿意,而且涵蓋了世界範圍主流的類型以及香港所特有的「靈幻功夫片」。說到「靈幻功夫片」,不得不提的演員是林正英,而說到林正英,不得不提的則是1985年由他出演的電影《殭屍先生》。
本片最原始的創作來源是導演劉觀偉,皆因他在年幼時經常聽一位以茅山道士自居的伯伯所講的故事,雖然很害怕,卻非常有吸引力。並且,電影市場上雖然已經有《鬼打鬼》、《人嚇人》等作品為「靈幻功夫片」打下頭陣,但以「殭屍」作為題材還是一片空白,自然會引起投資人的興趣。敲定主意拍攝這一新穎類型的電影之後,劉觀偉便邀請黃鷹、黃炳耀、司徒卓漢三位編劇撰寫了劇本。
不得不承認人多力量大,而在編劇這一涉及到想像力的職業中更是凸顯。三位編劇在聽聞劉鎮偉的創意之後,火速進行了加工,創造了經典的橋段。如「停止呼吸便不會讓殭屍注意到」便是司徒卓漢的想法,也直接導致此片在臺灣上映時的名字為《暫時停止呼吸》;又如片中多次提到的糯米治殭屍說法也是因為編劇聽聞導演的年少的經歷之後貫穿到劇本之中的。總而言之,一部擁有創造力的電影是成功的前提,而好的劇本便是最好的背書。顯然,這部電影做到了。
又因為劉觀偉成為導演之前有非常豐富的攝影經驗,所以,在畫面的掌控方面自然是不成問題的。事實上,我們在觀看影片是也能充分感受到鏡頭的切換是非常考究的,人物捕捉上也非常的有意境。(值得注意的是,這部電影的副攝影正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劉偉強。)
除此之外,一部優秀的「殭屍片」在恐怖氣氛的營造上一定要強,而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在化妝和配樂上下文章。坦白說,電影的化妝技術以當年的水準來說並不算先進,但稱得上考究,儘可能將所有細節考慮到位,如元華所扮演的殭屍在木棺打開的那一刻,面部的紋理清晰可見,王小鳳所扮演的女鬼現形時的扮相讓人生畏。配樂方面,《殭屍先生》達到了一個高峰,動靜有序、緩急有章,與畫面的配合達到了極致,也難怪在1986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中,獲得了最佳音樂獎。而同樣獲得了提名的插曲《鬼新娘》雖未獲獎,但時至今日仍舊廣泛流傳。
當然,《殭屍先生》的另一大成就便是找到了林正英來扮演「九叔」。
按照劇本的設計,「九叔」雖然是年長的茅山道士,但在本質上還是一位功夫高手,要在片中展現一些高難度的動作。這就要求演員要有非常高的動作戲功底,且在形態上符合角色年齡段。而林正英此前對於片中所涉及的「抓鬼」之事知之甚少,但在過去的作品中也以配角的身份扮演過相關的角色,如《人嚇人》、《人嚇鬼》及《時來運轉》。在這些電影中,粘上假鬍子的林正英雖然比實際年齡大了不少,但在形象上卻美化了許多,並且一種天然的正義之氣也顯露了出來。
事實上,選擇林正英是正確的,不僅僅是形象上的貼合,還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林正英不善言辭,恰恰會給觀眾帶來一種冷幽默的感覺。更重要的是與元華共同擔任武術指導的他為大家帶來了華麗的功夫盛宴,而他在片中一舉手一投足之間也是做到了有板有眼。尤其是手持諸如墨斗線、桃木劍等等道具之時更是成就了獨一無二的形象。
其他諸如文才和秋生的扮演者許冠英和錢小豪也在片中有了極好的發揮。前者是搞笑擔當,後者則為武打戲份增光添彩。不變的是,這兩個角色往往成就「豬隊友」,為師傅拉後腿。
拋開主要角色,配角方面也往往能夠帶來驚喜,如樓南光扮演的隊長,王賽鳳扮演的任家千金也能各自發揮自己的特色,收穫了讚譽。
在沒有大牌明星加盟的情況下(當時最大牌的應該是許冠英,畢竟許氏兄弟的地位在香港是舉足輕重的),本片用650萬的成本(最初450萬追加到650萬)在香港本土收穫了2000萬的票房,位列當年度香港電影票房排行榜的第五位,可以說創造了奇蹟。
然而,現實往往比想像中來的殘酷,這部耗費臺前幕後人員大量心血的誠意之作卻成為了無良電影人的「借鑑」目標。一時間,大量的跟風之作散布於港臺的深山角落中。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大致原因有二:一是《殭屍先生》開創了「殭屍片」的先河且在故事性上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模板,主要劇情可供參照,電影公司稍加修改即可拍攝成片;二是雖然「殭屍片」是新題材,但並非香港電影市場的主流,大牌影星對於此類型也抱有審慎的態度,也間接壓縮了製片的成本。歸結為一點,電影公司如果成功可大賺,即使賠也虧不了多少。
可惜的是,「借鑑」的作品往往只學到了皮毛而忽視了精髓,非但沒有擦亮「殭屍片」的招牌,反而很快使它失去了光澤。包括《殭屍先生》的原創者劉觀偉也迫於公司的壓力不斷被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內再次拍攝類似題材的電影。如此一來,「殭屍片」數量激增,質量卻一瀉千裡。
盛極而衰的道理誰都懂,未曾想到的是《殭屍先生》這部開創先河之作卻成為了盛衰轉換的相接點而變成了一曲悲歌。
一影一事,影人影事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