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類吃飯用的碗是怎麼做出來的?見識一下遠古時代的科技文明
【 原創文章 嚴禁抄襲 全網監控 違者必究】(本文在《龍觀歷史》編號:1--14,科技風雲--原始社會--華夏五千年)
歡迎朋友們來看《龍觀歷史》,本次要說的是原始人類吃飯用的碗是怎麼做出來的?有哪些工藝流程?下面就請大家一起跟隨老龍,去見識一下遠古時代的科技文明。
1.制陶的第一步是選土
普通黃土和農耕圖可塑性差,不適宜做陶器。從出土陶片的化學成分看,黃河流域六七千年前後燒制的紅陶、灰陶主要選用紅土、黑土、黃粘土。江南河姆渡人用的是絹雲母質粘土。這時有的泥質陶裡保留著原來的細沙,還有一些卻非常細膩純淨、可見除了像景洪傣族那樣舂細、過篩外,有一些還經精心淘洗,反覆煉製。炊氣多像現在的砂鍋一樣,孱入細砂,砂粒一般,大小均勻,沒有稜角,顯然是從河灘中取來,或從沙土中分選出來特意加入的,其目的是改變粘土的成型性能和耐熱急便性能,是炊具在反覆加熱過程中不易破裂。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在尚未掌握孱和砂粒的技術之前,為減少粘土的粘性和補救晾曬、燒制過程中易收縮開裂的缺陷,陳發明夾炭黑陶,將稻殼、稻葉燃燒碳化,在拌到粘土中。
到了四五千年前,各個地區都有了各種各樣的夾砂陶、泥質陶、細泥陶。上海馬橋遺址還發現了良渚文化先民製作的一種很富有特點的陶器--盉。她的器身多為泥質陶,而器底和三足則用夾砂的陶土製作。看來這是一種溫煮液體的器皿。除了使用一般的陶土外,與河姆渡人差不多,同時的浙江桐鄉,羅家角先民還選取一種氧化鎂含量較高的陶土燒出灰白色的陶器,到了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的時候,人們則用瓷土或高嶺土燒制出了漂亮的白陶。
2.第二步是制坯
較早時完全是手制,較小的捏塑,較大的可能用天然產物做內膜,如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物中有一種陶壺,外形像長柄葫蘆,內壁未經修飾卻很光潔,估計很可能是用葫蘆做內膜製成的。不過距今七八千年以來,已經發現的手制陶器多是像景洪傣族那樣用泥條盤築或疊築的辦法成形的。在沒有發明陶輪的時候,制坯是在託板或是陶墊子上,也許有的,就像雲南元謀紅告村漢族村民那樣,把三個陶罐疊放起來就是一個制坯的臺子,捏塑、拍打、制磨陶坯時,製作者或進或退地圍著臺子轉。
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史,開始有了像景洪傣族那樣的,可以轉動的陶輪,從而使制陶的效率提高了。四五千年前進一步改進了陶輪的轉動設備,出現了快輪制陶製出的陶器上面有一圈圈線條清晰的圓環狀紋路,通常叫輪旋紋,這是快輪制陶或陶車出現的標誌。它不僅進一步提高了功效,而且成品周正,厚薄均勻,質量有很大提高。這一技術的普遍應用,使制陶業開始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
總之,這些原始人類在當時能夠把陶器製作的技術工藝掌握到這個程度,也確實另今天的我們這些人嘖嘖稱奇。說明我們的祖先們無比的智慧和作業能力。他們完全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勞,逐步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把人類一步步推向進步與繁榮!
朋友們讀完本文後,是怎麼想的呢?歡迎到評論區留言討論。動一動手指吧,點讚、轉發和收藏。關注我吧!每天分享新精彩。
【 原創文章 嚴禁抄襲 全網監控 違者必究】(本文在《龍觀歷史》編號:1--14,科技風雲--原始社會--華夏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