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在中國有春分豎雞蛋的遊戲, 但要把一枚生雞蛋立在鐵釘上並非易事。不過有一個地方可以很容易地做到,那就是有地球中心之稱的厄瓜多赤道線上的赤道紀念碑。 新華國際帶你去那兒看看, 在那裡不但能把雞蛋立在鐵釘上,還能享受立於地球中心、跨越南北半球的體驗,感受赤道線上行走、地球引力的變化和下水口漩渦等一些奇特的現象。
厄瓜多在西班牙語中是「赤道」的意思,其首都基多則是從古代印第安人「基圖貝」部落的名字演繹而來。基多海拔2850米,被稱為「赤道的土地」,是世界上最接近赤道線的首都。矗立在基多以北27公裡的赤道線上的赤道紀念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是世界上最準確的赤道標記,被看作是「地球的中心」。
700多年前,印第安人曾在這一帶建立過基多王國。他們認為基多城北的卡亞姆韋一帶是太陽一年兩次跨越南北兩半球時經過的地方,稱之為「太陽之路」,並設置了明顯的標誌。18世紀,地球測量團的科學家們多次在此地大規模測繪赤道線位置,以科學方法測量地球的圓度,研究持續了九年,而他們測定赤道的位置正是印第安人數百年前設立標誌之處。科學考察活動之後,人們開始把基多附近的地區成為「赤道地域」。
1936年,厄瓜多政府為紀念這些科學家的功績,在皮欽查省聖安東尼奧鎮修建了赤道紀念碑,紀念地球測量團來此地進行科考活動200周年。直到1979年,皮欽查省政府決定把紀念碑遷移到距離原來位置以西7公裡處並也處於赤道線上的卡拉卡利鎮。在原址上修建了外形與原碑相同的新碑,於1982年9月竣工剪彩,這就是如今慕名而來的遊客們所看到的赤道紀念碑。
進入赤道紀念碑公園首先要穿過一條寬闊的大道,兩邊是13位科學家的半身雕像,他們分別來自法國、西班牙和厄瓜多,為測定赤道位置做出了卓越貢獻。路的盡頭對著赤道紀念碑的東南一側。巍峨高大的紀念碑呈方柱形,高30米,頂端是一個直徑4.5米、重約4噸的銅鑄地球儀,安放的位置是南極朝南,北極朝北。
地球儀中部有一條十分顯眼的粗銅線,標明了赤道的準確位置,並一直延伸到碑底部的石階上,和赤道相接。遊客們喜歡把兩腳分開跨在黃色赤道線南北拍照留念,表示自己同時立足於兩個半球上。
碑身由赤灰色花崗巖建成,四面刻有E、S、O、N四個西班牙語字母,分別代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紀念碑左面刻著:「西經:78度27分8秒,海拔:2483米」;右邊刻著:「緯度:0度0分0秒,磁偏角:偏東6度38分」。
碑身內部高10層,有電梯升降,設有圖片展介紹厄瓜多各省的地理、文化和風土人情。碑頂設有瞭望臺,站在碑頂平臺上可以遠眺安第斯山區的風光。
赤道是環繞地球表面與南北兩極距離相等的圓周線,它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厄瓜多人因此稱這座紀念碑為「世界之半」。每年3月31日和9月23日的正午時分,太陽直射赤道。厄瓜多人便在此舉行盛大的迎接太陽神的活動,感謝太陽給人類帶來溫暖和光明。
凡是到厄瓜多旅行的人都會探訪赤道紀念碑。為了開展旅遊業,厄政府圍繞紀念碑修建了旅遊城鎮半球城,修建了殖民時期古典建築風格的大廣場、教堂、鎮議會廳、手工藝品市場等建築,以更豐富的文化色彩和人文內涵吸引世界各地遊客來「地球的中心」遊覽。
由於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自轉,自轉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而在赤道上自轉速度最為穩定,因此遊客來到此地都可以在緊鄰赤道紀念碑的太陽博物館觀察到一些奇特的現象。
博物館的導遊通常讓遊客們做一個有趣的立雞蛋實驗。因為赤道線上地球引力抵消,只要專心找準位置,就可以比較容易地將一枚雞蛋立在一棵鐵釘帽上。雖然不少遊客躍躍欲試但最終還是沒能順利地立起雞蛋,而那些嘗試成功的人難免興奮得又蹦又跳,還能領到博物館專門準備的資格證書。
博物館的導遊也會給遊客們演示赤道線兩側的水流旋轉方向。他們先把水盆置於標好的赤道線上,在水面上放數片樹葉,打開水盆塞子,水流筆直地流下去,樹葉不打轉。將水盆移至線的南側,也就是南半球,重複同樣的動作,只見樹葉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流出。到了北半球,則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兩地相隔不到五步,水流旋轉方向迥異,非常形象地演示了南北半球風向和水流的運行方向。但就是這麼小的距離,就足以見證赤道線實實在在踩在遊客的腳下。
導遊還讓遊客體驗地球引力的變化,讓遊客站在赤道線上雙手緊握拳向上撐起,然後他用雙手使勁在遊客雙手上往下按,手很輕易就被搬倒下來。但在赤道線旁邊,遊客可以支撐長時間不倒。
還有奇特的現象是讓遊客閉上眼睛,伸展雙臂在赤道上試著前腳尖接後腳跟地走直線的實驗,沒走幾步身子就歪向一邊,無法沿赤道線直走下去。原因是站在赤道線上,會受到南北極磁場力的拉扯,想走條直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超乎常理的事還不止這些。在赤道線附近常能看到小販拉著遊客稱重,人們在這裡稱的體重比在別處要輕1公斤左右。原因則是赤道線上是受地球重力最小的地方,因此在這裡稱重的女士們笑得最開懷。(新華社記者郝雲甫 梁君茜, 沒有註明的圖片由記者拍攝, 編輯周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