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湯氏一家親
湯字是中國漢字中最早出現於史的文字符號之一,因而在中國上古時代的陶文、簡籍、甲骨文、金文、帛文中都有湯字符號的記載。據考證而知,《古陶字彙》中收錄的「氵早」字符號,就是最古老的湯字象型符號,從字型上分析,湯字如初升的太陽,因日臨於水,則如字義。因漢代以前,文字符號可以拆裝組合,「早」字亦拆為十日,《海外東經》證曰:「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故而十日既是湯。但因湯字符號與偒人發展的歷史有關,故而湯字符號亦出現多元化,直至唐代湯字符號才得以統一化。因此,若想揭開湯字符號從多元化至統一的過程,就必須與偒人的發展歷史相結合,才能彌補這一奇特的姓氏缺環。
為揭開湯氏家族「中山」之謎,我讀遍中國二十四史及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所有縣誌及《湯氏家譜》,初步認定河北定縣(河北定州市)與我家族徽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據古史記載:定縣古屬「唐」,古天子儻女媧、帝嚳、帝摯、唐堯、丹朱皆曾封於此稱「唐侯」,因上古時湯與唐同音通用,所以又稱「湯候」。東周時期,鮮于白狄族在此建中山國,因而漢初在此置中山郡。據湖南益陽《湯氏家譜》記載:河南陳留郡人湯振麟,仕唐為荊湖(湖北)統制,功封中山郡,諡「文毅公」,其後裔世稱「中山湯氏」。然而,漢代江蘇句容湯氏及兩晉時期的安徽貴池湯氏就已經以中山氏自居了,說明中山湯氏的起源應早於唐代。典曰:「中字意為齊、殷、極。」因而齊國也可稱中山國;而殷商王朝則可稱「中央王朝」,以此推理中山氏可以追溯到殷商王朝的始創者湯武王子履。史曰:「冀州為天下之中。」冀州之稱始見於伏羲氏時代,共工氏居此稱帝,被母后儻女媧誅於冀州,因而冀州從共也。堯舜時期,冀州為大禹所劃九州之一,因堯舜禹三代皆於山西運城地區稱帝建都,所以山西運城地區當屬天下之中,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之一。古之天子轄域為千裡,藏緬語系曰:「千裡之王為湯。」所以古天子號「湯」,因此湯是太陽、君王者的象徵;《荀爽傳》證曰:「湯在天為日,在地為火。」如:儻(湯)女媧、唐(湯)堯、湯孫(夏少康)、成湯等,都被尊為「湯」。湯由天子之號逐漸演變為姓,因而湯姓具備原始姓的多義、多形、多音、多變的條件,並具有分衍氏族的功能,因此湯姓成為中華民族第一姓。周代中國開始施行「諡法」和「避諱」制度,嚴格要求不準用古天子名號為姓,因此湯姓先後分衍出千萬個氏族,所以湯姓是萬家氏族之源,其與湯氏完全是兩個概念。
那麼湯武王子履是否與冀州有關係呢?中山與湯武王又到底是什麼關係呢?《聞喜縣誌》曰:「中條山又名湯王山。」山上建有湯廟。翁同和道:「有湯廟湫池,禱雨輒應,亢旱如此」。由此可知,中條山既是中山,湯武王就是中山之主。《運城市志》曰:「中條山西連華嶽,東接太行,綿延300裡,居中若帶,故名中條山。」中條山北麓運城市與夏縣的交界處的三家村鄉湯裡,傳說是成湯的故居。《運城市志》曰:「湯裡傳說為商湯武王故裡。」為了證實《運城市志》的這一論點,1990年11月我專程去山西運城地區進行考證。運城地區下轄運城市、臨猗縣、萬榮縣、平陸縣、夏縣、永濟縣、芮城縣等7個縣市,在運城地區文聯副主席杜東明、運城市文聯主席樊晉英、山西省宣傳部《山西畫報》社記者樊小力等人的陪同下,我們先後考察了運城市、夏縣、永濟縣的文物古蹟。運城有一個百裡鹽池,是中國最大的無機鹽產地,也是上古人類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殷商族就是靠販運鹽澤起家,成為一代名族。
據史書記載:帝嚳第三子殷契是殷商族的始祖,《拾遺記》記載:「有神女簡狄,遊於桑野,見黑鳥(燕子)遺卵於地,有五色文,作八百字,簡狄拾之,貯以玉筐,覆以朱紱。夜夢神母謂之曰:爾懷此卵,即生聖子,以繼金德。狄乃懷卵,一年而有娠,經14月而生契。」唐堯稱帝後拜三弟殷契為司徒,主管各部族教化,殷契認為自己是燕子卵所生,虞舜即位後賜契為「子」姓。燕卵真能誕生人類嗎?我想這是古人對圖騰的神話,實際上子契是上古以燕子為圖騰的玄鳥部首領。子契初封為番侯,《世本"居篇》曰:「契居番。」番音盤,所以又稱「盤侯」。子契協助大禹治水,因功而改封於商(陝西商州),轄域70裡。子契的兒子昭明善於貨殖,始創商貿文化,因此諸侯稱其族為:「商族」。昭明之子相土為解決貨殖運輸而發明了馬車,相土乘馬駕車遊歷於天下,商族貨殖千裡主要販運的是百裡鹽池的無機鹽,因此在運城市至今仍保留著東古(明)、相城、馬莊、馬踢澗等地名。相土後率部遷至河南商丘立國,《春秋左氏傳"襄公9年》記曰:「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相土晚年定居在安徽淮北縣,在相山築相土城,睢水流經於此,成為商人的母親河。相土之子昌若、孫子曹圉經歷了攝政羿與寒浞亂夏,至曹圉之子冥時,因冥助夏少康復國有功封為司空,主掌水土。夏少康11年黃河中下遊因河沙淤積經常泛濫成災,為根除水患,帝令冥率商人治水,冥率部遷至山西運城平陸鄍城,因地處運城鹹(鹽)池,所以鹹(鹽)池又稱「冥澤」。《路史"國名紀》曰:「冥,鄍也,陝之(山西)平陸東北20裡有鄍城。」冥治水20餘年,因勞碌過度,於夏帝抒13年溺水而死,被尊為「水神」。《集解》宋忠曰:「冥為司空,勤其官事,死於水,殷人郊之。」
玄冥後裔王亥、上甲微、報丁、報乙、報丙、示任、主癸先後承繼爵祿,其部族主要活動於山西中條山脈的運城和潞城一帶,以販運無機鹽而貨殖於諸侯。王亥為解決貨殖負重問題而發明了牛車,我們在運城鄉村所見到的黃牛與出土的唐開元鎮河大鐵牛極為相似,仿佛看見了王亥正在這裡馴化野牛駕轅。上甲微時商族開始逐鹿中原,滅了有易氏,奪了其日御之職,由此商族繼有易氏之後接掌了夏代的易臺(天文臺),並改稱「靈臺」。皇甫謐曰:「商家生子,以日為名,蓋自微始。」上甲微建都於山西潞城,因而在運城也可以看到潞村的地名。主癸因居運城,與鹿蹄山(河南洛陽宜陽縣)扶都部族相近,因此娶扶都為妻,一日扶都夜遊郊外,見白氣貫月,夜有狼星之精入寐,黑龍盤於帳,因而有孕,於乙日生子。主癸認為此子乃天帝之子,因生於乙日,則為其起名「天乙」。天乙自幼生長在中條山下,年稍長即隨父經商,因其族遷徙不定,天下皆留其足跡,因而諸侯呼其為「子履」。我們在運城鄉鎮考察時,看到湯裡、湯裡灘、中杜裡、中陽裡等大量與商族有關的地名,就如同我們仿佛走進了一座古商族自然博物館,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歷史的遺存?給我們留下一個深刻的歷史懸念。
湯裡位於中條山北麓運城市與夏縣的交界處的三家村鄉,明代屬於安邑縣夏鳴鄉4都,清代改名湯段裡,今恢復湯裡原名。但湯裡已經沒有任何有關湯武王的古蹟遺存,到是湯裡村北門外路東的高地上,有一個古人類生活居住過的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150米,文化層厚度為1.5米,暴露遺物有黑色陶片,繩紋陶片,大三足器陶片,石斧、陶環等物,蘊藏量較為豐富,經文物專家鑑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湯裡南門的湯裡灘位於三家莊鄉與東郭鄉之間,是保護鹽池的一大天然灘地,這或許就是子履的鹽販之澤。通過中條山、中杜裡、中陽裡、湯王山、湯廟、湯裡、湯裡灘等地名的考證,「中山湯姓」徽號,的確與此有很密切的關係。子履早年因生居在中條山下,因而與有辛氏(陝西大荔縣)隔河相望。《括地誌》曰:「古辛國城在同州(大荔)河西縣南20裡。」故而兩家聯姻,共同南遷商(河南商丘)曹(山東曹縣)之地。子履見夏桀無道,起而革之,先擊敗夏伯昆吾(運城曾有昆吾鎮),又在鳴條(運城鳴條陌)擊敗夏桀,而建立商殷中央王朝,號「成湯」,因湯氏認為自己是成湯的後裔,所以就以「中山」為堂號,久而久之就成為家族的徽號。
其實,中山的名號早在上萬年前就已經存在了,湯古氏創建「中央之國」,因而其居地就稱「中山」,其女儻女媧承傳了中央之國的國號,將地名移植到河北定縣,漢譯改稱為「齊國」,臍為人中,所以齊與中互假通用,故而定縣古稱「中山」。商殷中央王朝承傳了「中山」後,隨著商殷族的不斷遷徙,中山這一地名也隨之廣播於華夏大地,湯氏是殷商族的後來氏,承傳了天子湯姓的符號,湯氏無論遷徙何地,均認為自己是在地球的中央,並將中山當作姓氏的起源之地移植到所遷各地,因而中山地名遍及海內。我們在湯武王的故裡沒有發現湯姓聚居地,而1994年運城市的人口統計,全市湯氏人口也只有48人。根據這個統計不難看出,現在的運城湯氏是後期移民而來,與中山湯姓沒有任何關係。
據史書記載:中國自周代開始推行避諱政策,尤其不準用古天子名號為姓,因而湯姓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出現過改氏現象,湯姓逐漸被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同時又有其他姓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因避諱、避忌、避禍而改為湯氏,這就是現在的後來氏「湯氏」。僅史書上可以查到的就有蕩姓、御姓、楊(揚)姓、唐姓、殷姓、潘姓、康姓、昌姓、朱姓、張姓、碭姓、梅姓、袁姓、梁姓、宋姓、溫姓、樂姓、易姓、餘姓、賀姓等姓改湯姓,還有高山族鄒族、蒙古族撒姓、藏族乞髯氏、契丹唐括氏、滿族湯務氏及日本大和民族改湯氏,而今漢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畲族、白族、水族、傣族、高山族、回族、壯族、藏族、羌族、布依族、黎族、哈尼族、撒尼族、僳僳族中均有湯氏。湯氏今日總人口只佔中國總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一;又曰:百分之零點一九,位居中國人口第90位。雖然湯氏只屬於中等氏族,但是「中山」的徽號卻因而得以延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