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南的信府河得名於湯和的信國公府。這條河南起鎮淮橋,北至長樂路,沿河的路也以信府河命名 現代快報記者 趙傑 攝
安徽蚌埠東郊湯和墓的神道 湯鋐文供圖
南起中華門鎮淮橋,北到長樂路,有一段窄窄的河面,這條河名叫信府河。與進香河、清溪等南京市區頗有名氣的河比起來,這條河顯得有點默默無聞。但是對於住在五臺花園的市民湯鋐文來說,這條河卻有著特殊的意義。湯鋐文告訴現代快報《發現》周刊記者,「信府河」得名源於明代開國功臣、抗倭民族英雄湯和,而湯和,正是他的祖先。
在五臺花園的家中,湯鋐文向記者講述了他近年來尋根問祖的故事,並展示了他收集到的家譜和家族故事。 現代快報記者 白雁
細翻家譜,發現自己是湯和後人
湯鋐文今年73歲,退休前是南京化學工業公司的高級工程師。他對自己的稱呼是南京新市民。
「我在揚州出生和長大。我家原先住在揚州市郊大馬橋附近的湯家樓,後來遷到了揚州市南門外徐集鎮,我在那裡上的小學和中學。1960年,我上了揚州大學工學院,1963年畢業後,分到了南京化學工業公司工作。在南化,我工作了38年,直到2001年退休。算起來,到現在,我在南京有51年了。」
在南京工作的這些年,湯鋐文忙忙碌碌,關於家族史的了解,也就止於湯家樓。退休後,湯鋐文的閒暇時間多了起來,他開始一點一滴了解家族的歷史。幾年前,他在老家找到了一套《湯氏宗譜》。
「這套譜修於光緒乙巳年,也就是1905年。其中記載,有清一代,我們這一支曾五修宗譜,分別是康熙五十九年、嘉慶九年、嘉慶二十四年、同治四年,還有就是光緒乙巳年這次。」
《湯氏宗譜》記載,湯姓始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公元前17世紀,商湯推翻夏桀王朝,建立我國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朝。商湯死後,諡號「成湯」。商湯四世孫仲庚取湯姓,並尊商湯為得姓始祖。
在知道了湯姓的起源後,湯鋐文滿懷好奇與崇敬沿著家族樹一路尋找,尋找的結果令他驚喜——他有一位明代的祖先,竟然是湯和。
記者在湯鋐文家中也見到了修建於1905年的《湯氏宗譜》,族譜中,維揚江都湯氏尊湯和為一世祖。這位湯和,和明朝開國將領湯和,是不是同一個人呢?
▲
湯和其人
宗譜記載:被封信國公,夫人姓汪,兒子叫載以
宗譜中是這樣介紹湯和的:「和公,字鼎臣。公原籍泗州,率子弟歸附從徵渡江,領兵所至,克捷有功。封信國公,追封東甌王,諡號襄武。」
湯鋐文解釋說,老祖宗湯和是泗州人,後來領兵起義,打了許多勝仗,先是被封為信國公,又被追封為東甌王,死後諡號襄武。
那麼,湯和的後人是怎麼到揚州的呢?宗譜記載,湯和曾經奉命駐守維揚(今揚州),他的後人就有一支留在了當地。這一支後來遷到一個叫周家莊的地方,並在當地繁衍生息,因為家族龐大,當地於是被稱湯家樓。
宗譜還記載,揚州湯家樓的這一支湯氏後人,是湯和與汪氏夫人所生的兒子湯載以的後人,傳到湯鋐文,是二十一世了。
為了搞清楚汪夫人的身世,湯鋐文曾多方查找資料。「我發現湯和至少有五位夫人。除了汪夫人,還有一位姓張,現在生活在雲南的湯和後人,就是張氏夫人的後代。還有一位姓胡,《明史》就是這樣記載的。而從方孝孺為湯和題寫的碑文看,湯和還有一位夫人姓劉。」
可惜的是,關於這位汪夫人,目前還沒有發現更多細節資料。
史書記載:功成身退、告老還鄉,博得龍顏大悅
《明史·湯和傳》對於湯和的記載,與《湯氏宗譜》基本吻合,但細節要豐富得多。
湯和是朱元璋的老鄉,年長朱元璋三歲,且資歷也比朱元璋老,但他從來不倚老賣老,而且他治軍有方,屢立戰功,頗得朱元璋信任。
湯和「沉敏多智數」,但又喜歡喝酒,醉酒之後就會發點牢騷。他鎮守常州時,有事請示朱元璋,沒有得到滿意答覆,酒醉後便埋怨說:「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牢騷傳到朱元璋耳朵裡,朱元璋很不高興。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與湯和功勳相當的幾位都被封為國公,唯獨湯和低了一個檔次,封為侯。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湯和才獲封信國公。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打算收回功臣的兵權,就在這時,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先後去世。他們的去世,讓湯和心有戚戚。於是,他率先自請解除軍權,提出「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朱元璋龍顏大悅,立即下旨為湯和在老家營造府邸,讓他衣錦還鄉。
湯和告老還鄉之後,東南沿海一帶倭寇鬧得越來越厲害,朱元璋重新啟用湯和。五十九歲的湯和率兵遠徵東南,再立戰功,得到朱元璋賞賜。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湯和病逝。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他是少有的善終之人。
▲
尋找湯和
湯和的信國公府已消失,信府河還在靜靜流淌
在確認祖先湯和的身份後,湯鋐文開始多方收集家族資料。在南京市博物館,他看到一個關於名人和南京地名的展覽,「那上面說,城南的信府河,就是因信國公府而得名。」在南京住了幾十年,湯鋐文第一次知道,這裡還有一條因祖先而得名的河,他立刻來到城南,尋找祖先留下的痕跡。
信府河南起中華門鎮淮橋,北抵長樂路,長約600米。幾百年來,這裡一直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段之一。而在六百年前,在河的西岸,如今南京市第一醫院所在的地方,就是湯和的信國公府所在。
回憶起當時尋訪的情景,湯鋐文說:「站在祖先曾經住過的地方,我感慨萬千。這裡當年一定是車水馬龍、門庭若市、侍衛肅立如林。600年過去了,物已非、人也非,但我卻有幸回到祖先曾經住過的地方。這真是一種奇妙的緣分。」
湯和抗倭有功,浙江溫州至今還有「湯和節」
清代嘉慶年間的《鳳陽縣誌》記載,湯和墓在鳳陽西北三十裡,也就是現在的安徽蚌埠東郊龍子河畔、曹山南麓。得到這個信息後,湯鋐文從南京趕到蚌埠,專程去拜祭老祖宗湯和。
在蚌埠,湯鋐文看到了出自湯和墓的《壙志》原文,這篇文章是以湯和兒子湯醴的口氣撰寫的,其中提到,湯和的夫人是胡氏。湯和有五個兒子,分別是湯鼎、湯軏、湯鼐、湯燮、湯醴。關於湯鼐,湯鋐文家傳的《湯氏宗譜》記載,是湯和的孫子,與《壙志》有出入。為什麼會有這種誤差?湯鋐文說還需要查找更多可信的史料,才能找到答案。
下一步,湯鋐文打算去探訪浙江溫州龍灣區的寧村。這裡正是當年湯和抗倭的地方。「湯和奉命坐鎮浙江,徵兵五萬八千七百多人。並在寧村設了59座衛所城。這些防禦工事,在以後兩百多年的抗倭戰爭中,始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湯和去世後,寧村建有湯和廟紀念他,直到今天,寧村當地人把每年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還稱為『湯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