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家傳清代"湯氏宗譜" 記明代開國功臣湯和故事

2020-12-02 中國新聞網

  南京城南的信府河得名於湯和的信國公府。這條河南起鎮淮橋,北至長樂路,沿河的路也以信府河命名 現代快報記者 趙傑 攝

安徽蚌埠東郊湯和墓的神道 湯鋐文供圖

  南起中華門鎮淮橋,北到長樂路,有一段窄窄的河面,這條河名叫信府河。與進香河、清溪等南京市區頗有名氣的河比起來,這條河顯得有點默默無聞。但是對於住在五臺花園的市民湯鋐文來說,這條河卻有著特殊的意義。湯鋐文告訴現代快報《發現》周刊記者,「信府河」得名源於明代開國功臣、抗倭民族英雄湯和,而湯和,正是他的祖先。

  在五臺花園的家中,湯鋐文向記者講述了他近年來尋根問祖的故事,並展示了他收集到的家譜和家族故事。 現代快報記者 白雁

  細翻家譜,發現自己是湯和後人

  湯鋐文今年73歲,退休前是南京化學工業公司的高級工程師。他對自己的稱呼是南京新市民。

  「我在揚州出生和長大。我家原先住在揚州市郊大馬橋附近的湯家樓,後來遷到了揚州市南門外徐集鎮,我在那裡上的小學和中學。1960年,我上了揚州大學工學院,1963年畢業後,分到了南京化學工業公司工作。在南化,我工作了38年,直到2001年退休。算起來,到現在,我在南京有51年了。」

  在南京工作的這些年,湯鋐文忙忙碌碌,關於家族史的了解,也就止於湯家樓。退休後,湯鋐文的閒暇時間多了起來,他開始一點一滴了解家族的歷史。幾年前,他在老家找到了一套《湯氏宗譜》。

  「這套譜修於光緒乙巳年,也就是1905年。其中記載,有清一代,我們這一支曾五修宗譜,分別是康熙五十九年、嘉慶九年、嘉慶二十四年、同治四年,還有就是光緒乙巳年這次。」

  《湯氏宗譜》記載,湯姓始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公元前17世紀,商湯推翻夏桀王朝,建立我國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朝。商湯死後,諡號「成湯」。商湯四世孫仲庚取湯姓,並尊商湯為得姓始祖。

  在知道了湯姓的起源後,湯鋐文滿懷好奇與崇敬沿著家族樹一路尋找,尋找的結果令他驚喜——他有一位明代的祖先,竟然是湯和。

  記者在湯鋐文家中也見到了修建於1905年的《湯氏宗譜》,族譜中,維揚江都湯氏尊湯和為一世祖。這位湯和,和明朝開國將領湯和,是不是同一個人呢?

  

  湯和其人

  宗譜記載:被封信國公,夫人姓汪,兒子叫載以

  宗譜中是這樣介紹湯和的:「和公,字鼎臣。公原籍泗州,率子弟歸附從徵渡江,領兵所至,克捷有功。封信國公,追封東甌王,諡號襄武。」

  湯鋐文解釋說,老祖宗湯和是泗州人,後來領兵起義,打了許多勝仗,先是被封為信國公,又被追封為東甌王,死後諡號襄武。

  那麼,湯和的後人是怎麼到揚州的呢?宗譜記載,湯和曾經奉命駐守維揚(今揚州),他的後人就有一支留在了當地。這一支後來遷到一個叫周家莊的地方,並在當地繁衍生息,因為家族龐大,當地於是被稱湯家樓。

  宗譜還記載,揚州湯家樓的這一支湯氏後人,是湯和與汪氏夫人所生的兒子湯載以的後人,傳到湯鋐文,是二十一世了。

  為了搞清楚汪夫人的身世,湯鋐文曾多方查找資料。「我發現湯和至少有五位夫人。除了汪夫人,還有一位姓張,現在生活在雲南的湯和後人,就是張氏夫人的後代。還有一位姓胡,《明史》就是這樣記載的。而從方孝孺為湯和題寫的碑文看,湯和還有一位夫人姓劉。」

  可惜的是,關於這位汪夫人,目前還沒有發現更多細節資料。

  史書記載:功成身退、告老還鄉,博得龍顏大悅

  《明史·湯和傳》對於湯和的記載,與《湯氏宗譜》基本吻合,但細節要豐富得多。

  湯和是朱元璋的老鄉,年長朱元璋三歲,且資歷也比朱元璋老,但他從來不倚老賣老,而且他治軍有方,屢立戰功,頗得朱元璋信任。

  湯和「沉敏多智數」,但又喜歡喝酒,醉酒之後就會發點牢騷。他鎮守常州時,有事請示朱元璋,沒有得到滿意答覆,酒醉後便埋怨說:「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牢騷傳到朱元璋耳朵裡,朱元璋很不高興。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與湯和功勳相當的幾位都被封為國公,唯獨湯和低了一個檔次,封為侯。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湯和才獲封信國公。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打算收回功臣的兵權,就在這時,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先後去世。他們的去世,讓湯和心有戚戚。於是,他率先自請解除軍權,提出「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朱元璋龍顏大悅,立即下旨為湯和在老家營造府邸,讓他衣錦還鄉。

  湯和告老還鄉之後,東南沿海一帶倭寇鬧得越來越厲害,朱元璋重新啟用湯和。五十九歲的湯和率兵遠徵東南,再立戰功,得到朱元璋賞賜。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湯和病逝。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他是少有的善終之人。

  

  尋找湯和

  湯和的信國公府已消失,信府河還在靜靜流淌

  在確認祖先湯和的身份後,湯鋐文開始多方收集家族資料。在南京市博物館,他看到一個關於名人和南京地名的展覽,「那上面說,城南的信府河,就是因信國公府而得名。」在南京住了幾十年,湯鋐文第一次知道,這裡還有一條因祖先而得名的河,他立刻來到城南,尋找祖先留下的痕跡。

  信府河南起中華門鎮淮橋,北抵長樂路,長約600米。幾百年來,這裡一直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段之一。而在六百年前,在河的西岸,如今南京市第一醫院所在的地方,就是湯和的信國公府所在。

  回憶起當時尋訪的情景,湯鋐文說:「站在祖先曾經住過的地方,我感慨萬千。這裡當年一定是車水馬龍、門庭若市、侍衛肅立如林。600年過去了,物已非、人也非,但我卻有幸回到祖先曾經住過的地方。這真是一種奇妙的緣分。」

  湯和抗倭有功,浙江溫州至今還有「湯和節」

  清代嘉慶年間的《鳳陽縣誌》記載,湯和墓在鳳陽西北三十裡,也就是現在的安徽蚌埠東郊龍子河畔、曹山南麓。得到這個信息後,湯鋐文從南京趕到蚌埠,專程去拜祭老祖宗湯和。

  在蚌埠,湯鋐文看到了出自湯和墓的《壙志》原文,這篇文章是以湯和兒子湯醴的口氣撰寫的,其中提到,湯和的夫人是胡氏。湯和有五個兒子,分別是湯鼎、湯軏、湯鼐、湯燮、湯醴。關於湯鼐,湯鋐文家傳的《湯氏宗譜》記載,是湯和的孫子,與《壙志》有出入。為什麼會有這種誤差?湯鋐文說還需要查找更多可信的史料,才能找到答案。

  下一步,湯鋐文打算去探訪浙江溫州龍灣區的寧村。這裡正是當年湯和抗倭的地方。「湯和奉命坐鎮浙江,徵兵五萬八千七百多人。並在寧村設了59座衛所城。這些防禦工事,在以後兩百多年的抗倭戰爭中,始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湯和去世後,寧村建有湯和廟紀念他,直到今天,寧村當地人把每年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還稱為『湯和節』。」

相關焦點

  • 湯姓的來源_姓湯的名人有哪些
    下面我們來談談湯姓的來源和姓湯的名人有哪些?這些百家姓起源對給寶寶起名很有用哦。湯姓的來源  一、尋根溯祖  湯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為成湯。  1、成湯,帝嚳(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之子契的14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
  • 【古祠】家廟巍峨萬世芳——記石湖村湯氏家廟
    」加入湯氏大家庭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湯;請點擊上面「天下湯氏一家親」關注,擁抱中華湯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湯氏文化,共建繁榮湯氏,傳播湯氏正能量。由於湯氏家廟曾作垂裕小學校址幾十年,內部格局多有改動,雖經1995年瓦面小維修,大的變動也不便恢復,略顯殘破。湯氏家廟現一般只在每年正月十六元宵遊燈時才開門拜祭,屆時香火鼎盛,萬人聚匯,百獅拜廟,甚為壯觀。湯氏家廟為「炭步八景」之一,從當年詩人的吟詠中可見一斑:家廟巍峨屬姓湯,規模宏偉惹人看。七十二門分大小,十八廳房九井場。
  • 湯氏家族「中山」之謎
    故而十日既是湯。但因湯字符號與偒人發展的歷史有關,故而湯字符號亦出現多元化,直至唐代湯字符號才得以統一化。因此,若想揭開湯字符號從多元化至統一的過程,就必須與偒人的發展歷史相結合,才能彌補這一奇特的姓氏缺環。為揭開湯氏家族「中山」之謎,我讀遍中國二十四史及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所有縣誌及《湯氏家譜》,初步認定河北定縣(河北定州市)與我家族徽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淺談宗譜、族譜、家譜、支譜有什麼不同?
    譜,是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主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 從景祐宮到振英祠:明清宿松石氏祖先故事的創造與演變
    明代天順元年,石良之孫石淳編修宗譜,借用元末太湖縣棠梨山景祐宮碑記文字,建構出始遷祖石興宗創廟祭祀張巡的故事。清代康熙前期,石頌功主纂縣誌、主修族譜,進一步將始遷祖石興宗建構成為宋末淮西抗元的義兵首領,又建構出石良於明初創建振英祠的故事,並最終成功地在縣城之中重建了振英祠。
  • 民國十八年編撰《常州伍氏宗譜》,常州伍姓明朝萬曆年遷浙江常州
    族譜名稱:常州伍氏宗譜編撰年代:民國十八年(1929年)族譜卷數: 二十卷,首一卷。編撰作者:伍世璣,伍世璜族譜版本:木活字本散居地域:江蘇,常州所屬堂號:務本堂支系祖:[宋代]伍正己始遷祖:[明代]伍鵬舉
  • 明代著名玉杯一捧雪的故事你聽過嗎
    據傳,明朝嘉靖年間,有位太常寺正卿,名曰莫懷古(真名王世貞),家藏稀世珍寶「一捧雪」玉盞一尊。  某年冬天,莫懷古的管家莫成在街上遇到一個窮困潦倒的字畫匠,名叫湯勤。莫成將湯勤帶回家中,替主人莫懷古裱糊名家書畫。莫懷古見湯勤衣服襤褸,凍得渾身哆嗦,就讓莫成拿來桌上「一捧雪」玉杯中的美酒,請湯勤喝下暖暖身體。湯勤接過玉杯,只見杯中雪花飛舞,頓覺玉杯非凡。
  • 據傳慈禧太后這麼吃
    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也稱:「冬至郊天令節,百官呈遞賀表,民間不為節,惟食餛飩而已。與夏至之食麵同。故京師諺曰:」冬至餛飩夏至面「。 清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清末民初 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飲食·餛飩》對這種冬至節令食品解釋得更加具體:」餛飩,點心也,漢代已有之。
  • 清代江西進士的姓氏分布
    在上表中,還有一種情形,就是一個姓的進士僅僅分布在一個縣,因而不存在均值和標準差。這個時候,只能單純地以數值大小來進行判斷。根據標準差,我們可以找出一些隱藏在低進士數之縣中的強勢家族。把上表中標準差在3以上的9個姓氏析出,則依序為夏、魯、宋、湯、趙、曹、伍、劉、李。
  • 陳維昭:南詞《繡像金瓶梅傳》考論
    葉德均先生引而申之:「詞話在明代就分別發展為彈詞和鼓詞兩個系統。」[6](P.61)彈詞與鼓詞的對峙意識,清代以來可謂根深蒂固。彈詞與鼓詞的對峙關係,這並不難理解。但是,彈詞自身的形態多樣性及其流變的複雜性,卻是學界至今尚未釐清的一個問題。
  • 明代衛所的轄區屬性及其管理權
    湖南新田駱氏錦衣衛家族宗譜。山東蓬萊解宋營古城遺址(明百戶所)。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爭鳴與商榷】近年來,明代衛所制度的研究不斷深入,成為明清史研究的新熱點,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們對衛所屬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衛所不再僅僅被理解為單純的軍事組織,還兼具行政管理的職責。
  • 明代這裡是內官監所在地,鄭和在此「辦公」,如今仍有明代遺蹟
    ▍恭儉胡同北口明代鄭和曾在此「辦公」歷史上,明代太監鄭和是「靖難功臣」,後得到了永樂皇帝朱棣的賞識和重用,就任內官監太監,相當於皇家工程局局長,正四品官員。文字記載,當年恭儉胡同一巷就是內官監署所在地。在這一帶還有一座真武廟。
  • 明代中葉之後,唐人小說在嘉靖以後廣泛刊行,文言小說的繁榮
    今天我來給大家說一下明代中期以後的文言小說介紹。明代中葉以後,由於城市經濟繁榮和市民勢力壯大,市民意識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加深,一部分士大夫的審美觀念發生變化,對從前瞧不起的文學樣式小說逐漸重視起來,對既有娛樂性又較雅潔含蓄的文言小說更感興趣,或從事創作,或搜集整理出版。同時,唐人小說在嘉靖以後廣泛刊行,影響所及,「文人雖素與小說無緣者,亦每為異人俠客童奴以至虎狗蟲蟻作傳,置之集中。
  • 動物小百科:關於湯氏瞪羚你不得不知道的知識!
    湯氏瞪羚是小型瞪羚,矮小粗壯,雄性體重20-35千克,雌性15-25千克;肩高約80-120釐米。臉頰上有紅褐色的皮毛,從眼睛延伸到鼻子鑲上有一條黑色條紋,與鼻梁至額頂形成一個寬闊的白色條紋。湯氏瞪羚和葛氏瞪羚有點像,葛氏瞪羚體型更大,角向外彎曲,它們的臀部的白色區都延伸到尾部的上方。
  • 近代科學之父徐壽的家譜——《錫山徐氏宗譜》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顧 燕   《錫山徐氏宗譜
  • 沈偉:拙論道教文化對明代中國陶瓷紋飾的影響
    在洋洋大觀的裝飾內容裡,有一類傳統紋飾卻在陶瓷裝飾歷史上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可以深刻的反映出當時社會文化的背景和我們中華民族的宗教信仰特點,這類紋飾就是「道教」的題材紋飾。 「道教」紋飾作為陶瓷裝飾紋飾主要題材的廣泛運用是從宋元開始的(特別是明代)一直延續到清代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