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衛所的轄區屬性及其管理權

2021-01-09 光明日報

深圳大鵬所城平面圖。

嘉靖《清苑縣誌》(影印天一閣藏本)關於大寧都司與府縣的關係記載。

湖南新田駱氏錦衣衛家族宗譜。

山東蓬萊解宋營古城遺址(明百戶所)。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爭鳴與商榷】

近年來,明代衛所制度的研究不斷深入,成為明清史研究的新熱點,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們對衛所屬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衛所不再僅僅被理解為單純的軍事組織,還兼具行政管理的職責。具體而言,衛所在很大程度上像府州縣一樣,是獨立的管理系統,管轄衛所內的人口、土地、財政、司法、教育和民政等方面,加之衛所又呈現出與州縣不同的特質,這對明清五百多年的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全方位的影響,所以值得研究的內容極其豐富(參見顧誠:《隱匿的疆土:衛所制度與明帝國》,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趙世瑜:《衛所軍戶制度與明代中國社會——社會史的視角》,《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等等)。

毫無疑問,近年學界對衛所的基本屬性取得了越來越多的共識,如軍戶世襲、軍民並立、互不統屬等,但對衛所系統的獨立性在定量、定性方面的認知還存在明顯差異,這勢必影響到對衛所基本屬性及其運行的理解,影響到對諸多具體問題的判斷。筆者認為,雖然明代衛所的類型多、分布廣,但作為系統性的制度設計,衛所的基本屬性應具有普遍原則。因衛所具有獨立完整的管理權,將其視為傳統意義上的轄區,要比視為現代意義上的政區更妥當。

衛所屬性的判定與轄地面積大小、劃界清晰與否無關

學界對衛所屬性理解的主要分歧之一是,衛所是否具有普遍的「政區」性質,而判斷其政區性質的標準,是否可以用、如何用諸如衛所管轄面積(屯田數量)的大小、劃界清晰與否,以及是否切割州縣等指標來判斷。有學者沿用傳統歷史地理學的觀點,將衛所分為實土衛所、準實土衛所和非實土衛所,認為「沿海衛所的小地盤、防區和屯田區,皆不足以支撐它成為與州縣相當的行政地理『單元』,基本上不具備『實土』特徵」(李新峰:《明代衛所政區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61頁)。對上述觀點,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因為《明史·地理志》使用「實土」衛所一詞,只是借用了南朝「實土郡縣」的概念,將防區內沒有州縣的衛所稱為「有實土」。用有沒有實土和「實土性」來分析明代衛所的「政區」屬性,是對「實土」概念的誤解(傅祥林:《「實土衛所」含義探析》,《丙申輿地新論——2016年中國歷史地理學術研討會文集》,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400—405頁)。

確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譚其驤在《釋明代都司衛所制度》中就提出:「置衛所以統轄軍伍,設都司以掌一方兵政,其初本與地方區劃不相關。洪武初或罷廢邊境州縣,即以州縣之任責諸都司衛所;後復循此例,置都司衛所於未嘗設州縣之地,於是此種都司衛所遂兼理軍民政,而成為地方區劃矣。」(《長水集》〔上冊〕,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0頁)這句話被後人廣為徵引,以證明實土衛所的政區屬性。然而,他後來對「非實土衛所」的解釋卻長期為人忽視:「《明史·地理志》將衛所分成實土、非實土兩種,實際所謂實土衛所,指的是設置於不設州縣處的衛所,無實土衛所則指設於有州縣處。前者因無州縣,故即稱其地為某某衛、某某所,後者即以某州某縣稱其地,因其地極大多數土地人口皆屬於某州某縣也。但有一小部分土地人口是屬於衛所的……並非真正無土。」(靳潤成:《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書前影印插圖)在這裡,譚先生的解釋已非常清楚,實土與非實土之別在於是否當地設有州縣,並不是有沒有土地以及面積的大小,事實上明代的內地衛所、沿海衛所以及在京衛所(在內衛所),也都是有屯地的。

如果認為只有設在府州縣系統「力所不及」地區的衛所,才充當行政區劃單位,也不符合明代衛所的實際情況。因為儘管邊地衛所普遍被認為具有現代政區屬性,也確實獨立管轄有大片疆土,但不同衛所之間很難講有清晰劃界,大量的邊地衛所(實土衛所、羈縻衛所)之間的邊界,反而不如內地衛所、沿海衛所的轄地更清晰。正如周振鶴所說,「在古代,由於開發程度較低,許多政區都沒有明確的邊界,只有大致的範圍」(《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十六講》,中華書局2013年,第29頁)。因此,管轄面積的大小和劃界是否清晰這樣的現代政區的指標,並不能直接對應古代政區。考慮到衛所類型的複雜性,為整體把握衛所的基本屬性,雖然它已具備古代政區的基本屬性,但把衛所稱為「轄區」而不是「政區」更具有普遍意義。在衛所轄區內,不僅在明代衛所獨立行使其管轄權,即便到了清代,衛所體系內的若干管轄權仍長期延續,衛所歸併州縣在清代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明代的衛所轄區及其管轄權的主要體現

衛所作為獨立的轄區,一是表現為衛所在轄區內具有完全獨立或相對獨立的管轄權,轄區內的治權與區外的行政系統並行存在;二是衛所管轄權與它的轄區大小並無直接關係,與是否獨立成片、劃界清晰沒有必然聯繫。邊疆實土衛所因連面成片,其政區性質會更明顯,而內地衛所、沿海衛所等「非實土衛所」的轄區雖然以插花地、飛地等形式存在,但並不能否定其政區意義的存在。實際上,正是因為衛所具有類似於府州縣的相應管轄權,它才被視為與之並列的獨立系統。

衛所獨立管轄一定的區域(屯田)。作為衛所存在的經濟基礎,屯田的獨立性表現為衛所管轄權的獨立,邊疆實土衛所轄區的獨立性自不待言,內地衛所不論它們的分布如何散亂錯置,也都不影響屯地的官田性質和衛所對它的管轄權,即便到了明末依然如此。在華北,崇禎初年,濬縣知縣張肯堂稱:「李自立,寧山衛軍也,有地七頃……然而隸在衛者,不能去其籍也。」(《辭》卷5《李自立》)在中原,明末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侯方域稱:「國初開設屯田,派坐甚遠,幅員甚廣。名隸本衛,地落他處,有相去數百裡者,有相去數千裡者。軍產民產,相錯其間。」(《壯悔堂文集》卷4《代司徒公屯田奏議》)。在西南,康熙《九溪衛志·凡例》有記,九溪衛屯田分布極廣,「衛土非一隅,在慈利縣圖內者僅一衛城,其屯田一在澄州石門界,一在澄州圖內,一在公安界,一在松滋界,一在越永定,在武陵界……」

雖然是插花分布,但衛所與相鄰的府州縣對轄區管轄權的劃分很清晰。嘉靖《清苑縣誌·城池》說:「此縣誌也,何府治軍衛亦志耶?蓋府衛雖不可登於縣誌,然建設之所皆於清苑地焉,故志之。何書略耶?曰詳在郡志矣,縣誌其納,備參考焉,不敢悉懼其僭而贅也。」萬曆《定襄縣誌·田賦志》也記載了衛所和州縣地近而不統屬的關係,「按:屯地與民間相雜,其所從來靡可考辨,顧同一地耳。在民每石派糧一兩,餘屯則五錢,不啻損半猶然逋賦,何哉也?屯餘自有丁差,業屬本衛審編」。

明初衛所屯田的劃撥原則,在內地撥給以無主地,不擾動原來的土地關係,在邊地則以就近整塊分配為主。明初設立衛所或州縣以穩定局勢為前提,內地不少地方是先設衛所再建州縣,地方的行政權也由衛所官來兼理。如在潁州(今安徽阜陽),「(洪武元年)置潁州衛,命指揮僉事李勝守之。潁州自元季韓咬兒作亂,民多逃亡,城野空虛。上因如汴道,過其地,遂命勝築城立衛,招輯流亡,民始復業」,就是由衛所官暫理民事(《明太祖實錄》卷36〔下〕,洪武元年十一月)。在河南鄧州,「守御前所千戶所,治在州治東。明洪武三年命鎮撫孔顯兼知鄧州事。六年,升正千戶,頒印專理軍務」(順治《鄧州志》卷9《創設志·所治》),同樣是軍政合併管理,軍政官設置在先,行政官任命在後。明後期因田土歸屬已相對固定,中央再組成新的衛所,確實需要調整原來衛所和州縣的轄境。在四川,明初敘南衛的屯田劃撥與全國差不多,「凡武職一員皆有田。時當開創,各屬腴田,聽其自擇,而衛有兵丁以備防禦者,概發屯田」(嘉慶《宜賓縣誌》卷20《屯田志》)。但到萬曆初年新設建武守御千戶所時,屯田及千戶所的轄境就要「切割」附近的行政區(州縣和衛所)了,「以九絲城都蠻作亂,巡撫都御史曾省吾勒兵討定,割縣屬山都六鄉,設建武所」(光緒《敘州府志》卷16《明周爻平蠻頌碑》)。建武守御千戶所的轄區範圍是,「府南四百二十裡,東北至瀘州衛九十裡,東至永寧宣撫太平長官司八十裡,西至珙縣百五十裡,南至鎮雄府安靜長官司八十裡,北至長寧縣百五十裡……萬曆元年,剿平山都,水都震懼,悉歸編戶,拓地五百餘裡」(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70《四川五》)。在這裡,衛所的獨立轄區和管轄權的劃分明晰可見。

衛所對人口的獨立管理。明代實行「配戶當差」和「以籍定役」的人口管理和賦役制度,軍、民、匠、灶等戶類均世襲,其中軍戶的世襲性更突出。衛所軍戶專有黃冊來管理,必要時再編「勾軍冊」,府州縣戶籍中要開列「州縣軍戶」以別於普通民戶。因不同的戶籍承擔不同的差役,他們的社會角色也不大相同,比如軍戶例不得分戶,以保障軍差的世襲輪替;戶籍身份不同,就讀的學校、參加科舉考試的地點也可能不一樣。現存極其豐富的明代科舉檔案(進士題名、碑錄、登科錄等),大都有戶籍類型的清楚標註,軍戶的數量僅次於民戶。此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影印出版的《中國明朝檔案總匯》展示了數量龐大的明代世襲武官群體的官方檔案,從中可見中央對衛所戶籍管理的水平之高,軍戶擁有高度的獨立性,而圍繞軍戶的管理又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衛所經濟管轄權的獨立性。衛所屯地的官田性質,直到明朝滅亡都沒有變化,雖然軍田民佃或私下交易在明後期存在較為普遍,但買賣雙方並無合法手續。衛所的倉儲管理權雖然在明前期就交由附近的府州縣代管,但衛倉服務衛所的功能定位並未有大的變動。明末,中央仍有明確規定:「衛所在省,則行文於布政司;在直隸,則行文於該府,一切應徵錢糧,俱代為轉行督催」(畢自嚴:《度支奏議·新餉司》卷10《覆鳳陽衛所屯糧責成該府催解疏》),這裡說的就是「代為轉代督催」。當然,由於軍政和行政兩大系統互不統屬,又要時常發生經濟聯繫,必然會扯皮,軍民經濟糾紛屢見不鮮。例如寧山衛地處北直隸,屯田分散,管理權也多次調整,「直隸寧山衛雖設於山西澤州,其軍餘俱在河南屯住,請仍隸河南管屯官帶管,歲納子粒獲嘉、滑縣,以便放支」(《明憲宗實錄》卷270,成化二十一年九月辛未)。這表明在衛所與府縣不同的系統之間,州縣滲透到衛所財務中的角色只是「帶管」。

衛所司法權的獨立性。衛所系統明初設有獨立的司法機構,在中央,五軍都督府下設有斷事司,為正五品,專治五軍刑獄。隨著五軍都督府的實際權力下降,斷事官在建文時被裁。在地方,衛所的司法權長期存在,各衛所設有斷事司專理刑獄,另常設有世襲武官擔任的鎮撫官,負責處理衛所內部的司法訴訟。如果軍民之間發生了糾紛,兩大系統間要協商處理,尤其是當軍人侵犯了民戶的利益時,不能交給府州縣來審判,要經中央批准後,再委託專門的司法官處置(參見張金奎:《明代衛所軍戶研究》,線裝書局2007年,第181~200頁)。到明中期,隨著權兼地方三司的巡撫、總督的派出,以及科道官體系的普遍建立,衛所與州縣的司法權逐步合併,但主要是從上而下來調整衛所的司法權,衛所與府州縣並行的局面並沒有被打破,府州縣必須得到授權,方可處理衛所的司法事務。明朝中後期,隨著內地衛所與附近州縣的社會交往日益加深,在軍民雜處、高度融合的地方,基層社會秩序的維護與管理出現了軍民合一的現象,這是兩大管理體系長期並行的新變化(黃忠鑫:《明中後期浙江沿海「軍圖」初探》,《歷史檔案》2013年第1期)。例如明末濬縣知縣張肯堂在審判涉及衛所的案件時,仍然需要有相應的授權或委任才可處置,軍、民的法律身份差異並沒有完全消失。

衛所對行政事務的獨立處置。古代,旌表是政府為表彰百姓在引領社會風氣某方面的貢獻所做的獎勵,由各管理部門逐級審查,最終報中央審批,行政程序複雜。衛所具有行政管理的職能,在這一「民政」類事業中也在獨立發揮作用。在邊地的實土衛所,如遼東地區的旌表,均由衛所官奏報完成,嘉靖《遼東志》中有為數不少的旌表,均有「衛上其事,旌表其門」的記載(卷6《人物誌·貞烈》)。在內地衛所,衛所官負責旌表事宜的記載也屢見不鮮,如武平衛(明屬河南都司,治在今安徽亳州)右所副千戶金源妻盧氏,「年二十三歲,夫亡。居喪循理,勤儉紡績,守節無玷。景泰五年,本衛奏,表門閭」(成化《中都志》卷5《貞節》)。在廣東,嘉靖《南雄府志·貞烈傳》記有南雄千戶李純妻葉氏的事跡,「年六十餘。十所軍旗上其事,核實三次,未蒙旌表」(嘉靖《南雄府志》下卷《傳·貞烈》)。到明代中後期,衛所中的儒學官員以及巡撫、巡按等官也參與衛所內的旌表事務。

明朝存在二百七十多年,隨著時代的發展,明初的規定到中後期有了新的變化,衛所軍政與州縣民政兩大系統也從彼此獨立運行,到出現了統一的呼聲和跡象,這一方面來自中央派出的巡撫、總督和科道官,他們的權力都可兼及軍、民兩大系統;另一方面是現實的需要,民政權力不斷滲透到軍事系統中。當然,直到明末民政也沒有取代軍政,軍政系統的獨立轄區和管轄權大部分還在。

綜上,有明一代因為軍、民兩大管理系統的並存,各有各的組織架構,各有各的管轄權,形成了獨立的轄區。在不設司府州縣的邊疆地區,衛所擁有高度獨立的管轄權。在內地衛所、沿海衛所與府州縣交叉錯置的地區,實際形成了軍政並存的「自然境」,比如「河南自然境」包括了河南布政司和河南都司的區域,山西「自然境」包括了山西布政司、山西都司和山西行都司的區域。明代的衛所與司府州縣一樣,具有「地理單位」的性質,只不過,司府州縣是傳統的典型政區,衛所則具備了行政區劃的「必要條件」。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卻不能以現代行政區劃的概念或指標來衡量衛所管理體系,因為它是古代中國在邊疆治理時帶有明顯的變通性、過渡性或靈活性的管理形態。鑑於明代邊地衛所具有比較強的政區性質,而內地衛所同樣擁有獨立的管轄權卻不可以現代政區的標準去衡量,所以可稱衛所為「地理單位」,而從整體上嚴謹地表述明代衛所的管轄權屬性,稱衛所地理單位為「轄區」而不是「政區」更為恰當。

(作者:彭勇,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明代州縣軍戶的制度設計與群體身份變遷研究」〔18BZS065〕的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古城話古 明代的宣府與萬全都司
    遍查明代直隸二京(京師、南京)和十三布政使司下屬的140個府中,並沒有"宣化府"的編制。"宣府"只是明代宣化城的名稱,是萬全都司的治所。明代擴建後的宣化城示意圖(周長24裡萬全都司,全稱為"萬全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司是明代的省級軍事單位,負責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
  • 飛魚服是明代錦衣衛的專屬服飾嗎?
    飛魚服並不是只有錦衣衛能穿,也不是所有的錦衣衛都穿飛魚服。錦衣衛是明代廠衛制度中的一個軍事機構,下設指揮史(正三品)、指揮從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鎮撫史(從四品)、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試百戶(從六品)、總旗(正七品)、小旗(從七品),還有將軍、校尉、力士等,其作用有兩個,一是為了鎮壓人民和監視官吏,兼有偵查逮捕和審訊的職責;二是皇帝要舉行朝會或出巡,錦衣衛是貼身儀仗隊。
  •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題:身份、屬性及其角色強化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題:身份、屬性及其角色強化 梁德友 (南京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 ...明代的趙州與鐵索箐: 滇西以「壩子」為中心的地理環境與族群建構
    自然地,由於從內地省份移入滇西的衛所「軍戶」,其戶籍登記與土著在籍民人,即「民家」不同,兩個不同的類別的群體不僅負擔的賦稅稅率不同,他們和對當地農業資源的佔用例如土地、灌溉設施、水源利用等也分屬「衛所」的軍隊體系和府、州、縣或土司等與軍隊屯田不同的行政體系。
  • 從變革軍隊、創建神機營,到改善國防,聊聊火銃對明代的軍事影響
    火銃的大量使用,對明代前期軍事諸方面的變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軍隊編制裝備結構的變革尤為明顯,它使明軍從不定量使用火銃的狀況,發展為按各地衛所駐軍編制總額的一定比例裝備火銃,並且朝廷還創建了專門使用火銃的神機營,這些都是火銃對明代前期的影響。火銃的大量使用和發展還直接影響了明代的國防設施建設與發展。
  • 穿「飛魚服」的不一定是錦衣衛
    提到「飛魚服」,喜歡看古裝影視作品的人應該並不陌生,威風凜凜的明代錦衣衛,身穿飛魚服,手拿繡春刀。然而,歷史上的「飛魚服」並不是錦衣衛的專屬制服。 腰玉琅琅,衣袂飄飄。衣冠之於華夏,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左傳》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本身,就蘊藏有「華夏」二字的內涵。
  • 明代造物思想下的圈椅:曲直有度,師法自然,從圈椅看明代哲學
    這一時期手工藝、製造業發展的都很好,人們的思想產生了轉變,技藝也有所提高,高型家具在貴族中開始使用,這一時期的椅子靠背已經可以替代憑几,最早的圈椅就在這時出現。圈椅結構圖而到了宋代時期,高型家具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在《清明上河圖》中,高型坐具的多次出現,表明了這一時期高型家具的使用普遍度。宋人推崇道法自然,崇尚簡潔為美,所以這一時期的家具於唐代有很大不同。
  • 道縣衛計部門多措並舉積極應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
    為切實做好低溫雨雪冰凍天氣的防範應對工作,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災害天氣帶來的影響和損害,道縣衛計委多措並舉做好低溫雨雪冰凍期間的各項應對工作,為群眾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加強組織領導,周密安排部署。針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道縣衛計委主要負責人及時認真組織研究和全面動員部署,迅速成立由縣衛計委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雨雪冰凍天氣衛生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並下發《關於做好雨雪冰凍天氣衛生應急工作的緊急通知》《道縣衛計系統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衛生應急工作方案》,號召全縣衛計系統各單位堅持安全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務必做到「四到位」:確保思想認識到位、防範責任落實到位、應急措施到位、事故防範到位。
  • 天津市地廣人多、地小人密的市轄區分別是誰?
    天津,位於海河流域下遊,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有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別名津沽、津門,四大直轄市之一,國家中心城市,距北京 120公裡,又稱「天津衛」,土地總面積11966.45平方公裡,轄16個區,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61.83萬人,年末全市戶籍人口
  • 穿越到明代,如何當畫師?
    一、進行職務繪畫創作活動 從今天留存的明代宮廷繪畫作品來看,題材多樣,舉凡山水、人物、花鳥、樓界畫等均有涉及。但要嚴格區分其中哪些是宮廷畫家日常工作中所創作的職務作品,哪些是他們業餘時間所創作的作品,顯然存在不少難度。
  • 明代四大奇書是指哪四本書?很多人都回答錯了,其中一本讓人吃驚
    明代四大奇書是指哪四本書?很多人,可能會脫口而出:是《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這個答案肯定是錯的,因為《紅樓夢》不是明代的,而是清代曹雪芹所作。這四本書,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而不是「明代四大奇書」。
  • 明代溫州王叔果《大理石屏銘》漫話
    明代宮廷畫家謝庭循《雲山小景圖》黛山白雲,不但是大理石最常見的石紋石理,更以其「米家雲山」的圖式及其與石屏圖像的神似程度而引起文人的心理共鳴,並帶給觀賞者視覺以外的精神愉悅。嘉德拍賣會上的明代萬曆年間的大理石硯屏明代的大理石屏這麼珍稀昂貴,王叔果又沒有在雲南為官,那麼,王叔果又是如何獲得這塊大理石屏的呢?因無史可稽,所以只能從《王叔果集》的詩文中尋找蛛絲馬跡。
  • 明代工筆、寫意花鳥畫第一人,呂紀《獅頭鵝圖》放大欣賞
    明代畫家。好繪畫,擅花鳥,近學邊景昭,遠師南宋畫院體格,始致其妙。弘治年間,與林良等以畫應徵入宮,供事仁智殿,官錦衣衛指揮使銜。擅畫鳳凰、仙鶴、孔雀、鴛鴦,工筆勾勒與水墨寫意俱能,設色明麗,氣韻生動。畫面輔以花樹泉石,點染煙潤,清新有致。間作山水人物,筆法嚴謹,自然入妙,為院體花鳥畫代表作家之一。於畫中寓規諫意,得明孝宗賞識。弟子有羅素等,皆成名家。
  • 古代閱兵穿啥樣:唐朝有紙鎧甲 明代出現"V"字領
    明代《出警入蹕圖》   宋代鎧甲穿戴展示圖   現在,全國人民都在期待後天的大閱兵,以閱兵式壯軍威,古今中外都如此。想知道古代兵哥哥接受檢閱時穿成啥樣嗎?南京服飾史學者黃強為您揭開古代軍戎禮服的神秘面紗。
  • 中國古代獅子圖像中的誤解:從明代周全《獅子圖》說起
    明代周全《獅子圖》呈現了真實獅子的樣貌,代表了古代寫實獅子繪畫的最高水平。此圖屬於明代瑞應圖中的一種,反映了成化時期撒馬兒罕向明朝進獻獅子的史實,是明代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及友好往來的重要見證。全,故司禮太監金英養子,初以軍功升錦衣衛百戶,以事降小旗調邊衛。後屢奉內旨歷升至都指揮僉事。至是全歿,廣為之後,求襲職。兵部言,都指揮流官,例不當襲,自指揮而下非軍功升授者亦不得襲,今廣揆之例宜令補小旗。奏上,特旨授指揮僉事。此處記載不僅涉及其卒年,還涉及其家庭出身、早年情況以及去世後其侄襲替其官職事宜,並提到他是正統、景泰間大太監金英的養子。
  • 明代家具喚醒內心的文化印記
    在20世紀70年代,一件明代黃花梨古董家具不會超過一千元,如今已漲到了十幾萬甚至幾百萬。在1998年,一架明代黃花梨屏風,曾在紐約嘉士德拍賣行拍出110萬美元的高價。昂貴的審美成本,是否構成了人們選擇尚古的理由? 明代家具僅僅是一個點,從這個點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審美取向的整體意識「明代家具讓我產生一種親切的記憶。
  • 館藏明代鎏金佛像欣賞
    明代鎏金佛像領域的「四態」明代鎏金佛像領域有行內、行外、販子和仿造四態。行內是指那些有眼力、明白古玩行規矩的人;行外又稱外行,是指那些沒眼力、沒道行和胡亂收藏的人;販子涵蓋很廣泛,如店家、攤販、行家或經紀人,有正道和邪道之分,主要是指販賣明代鎏金佛像的群體;仿造是古玩業歷來如影隨形的業態,也是古玩業富有挑戰性的攔路虎。
  • 明代這裡是內官監所在地,鄭和在此「辦公」,如今仍有明代遺蹟
    這條胡同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曾是明代內官監所在地,內官監是明代內廷二十四衙門之一,職掌土木瓦石、油漆、婚禮、火藥等諸作坊,業務十分繁雜。清初,這裡始名內官監胡同,光緒末年訛為內宮監胡同。1911年後定名為恭儉胡同。因為明代時這一帶聚齊了內官監相關的作坊,這些作坊也演化成胡同名,比如「油漆作胡同」、「大石作胡同」、「米糧庫胡同」等。
  • 成都鬧市發現明代蜀王府遺址
    成都鬧市發現明代蜀王府遺址1/4) "← →"翻頁 11月12日,位於成都市體育中心內的明代蜀王府遺址正在發掘中
  • 明代的披風:並非鬥篷,男女都能穿
    檢討明代五十餘座墓葬的考古報告資料,在衣物大多腐爛無存的情況下,依然保存下來七件此類服飾的出土實物。由於考古人員不知其名,在報告中分別給予不同的名稱:淺褐流雲天鵝絨絹對襟半袖單衣和駝色素緞對襟半袖襖、開襟長龍袍、素綢方領衫、綢銀白色八寶紋夾衫、褐色八寶紋緞繡龍方補立領女袷衣[插圖]、麻布對襟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