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閱兵穿啥樣:唐朝有紙鎧甲 明代出現"V"字領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你知道古代兵哥哥受閱時穿啥樣?

  隋唐鎧甲穿戴展示圖

  清代乾隆荒地戎裝像。

  明代《出警入蹕圖》

  宋代鎧甲穿戴展示圖

  現在,全國人民都在期待後天的大閱兵,以閱兵式壯軍威,古今中外都如此。想知道古代兵哥哥接受檢閱時穿成啥樣嗎?南京服飾史學者黃強為您揭開古代軍戎禮服的神秘面紗。

  唐朝竟有紙做的鎧甲

  黃強介紹,古代戰爭使用冷兵器,短兵相接,故將士們操練和上戰場都身著鎧甲。到了唐朝,國力鼎盛,軍隊的一部分戎服和鎧甲開始從實用的功能中脫離出來,出現了眾多以裝飾為主的儀典服飾。據《唐六典》記載,唐代的鎧甲有13種: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錘、白布、皂絹、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其中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木甲等鎧甲是用絲綢等布料和一些皮料製成,這些鎧甲開始用於禮儀性質的場所。

  唐代還出現了非常特別的鎧甲:紙甲。它是用多層紙疊粘在一起製成的甲衣,在分量上比青銅、鐵製作的鎧甲輕。「要注意的是,唐代的布甲、紙甲依然具有實用性和堅固性。」而且布甲、紙甲上繪有纏枝花卉、雲形寶相圖案,製造精美。

  宋代華麗的「五色介冑」

  黃強表示,宋代的軍戎服飾分為兩種,一種是實戰鎧甲,另一種是儀衛禮服。實戰鎧甲中,用鐵製作的叫鐵盔、鐵鎧、鐵甲,組件較多。據記載全副盔甲有1825片甲葉,一副鎧甲近50斤。還有用皮、紙製作的輕甲。

  宋代儀衛禮服外表裝飾非常華麗,被稱之為「五色介冑」:用黃絁(粗帛)為面,用布作裡子,用青綠色畫成甲葉的紋樣,並加紅錦緣邊,以青絁為下裙,紅皮為絡帶。這種甲冑剛好到人的膝蓋,前胸繪有人的面目,從背後至前胸纏以錦帶,並且有五色彩裝。《宋史·儀衛志》記載,宋代鎧甲的顏色,有黃、青、朱、白、黑、金、銀等色,儀仗用的絹甲色彩比唐代更加豐富。元豐後公服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

  明代出現「V」字領鎧甲

  黃強介紹,明代是重型鎧甲和輕型鎧甲地位交替的時期。重型鎧甲不便於實戰,逐漸被淘汰。另一種輕型甲——綿甲便應運而生。綿甲柔軟、輕巧,在表面還綴有大量的銅甲泡和鐵甲泡,輕便靈巧,蘸溼後還可以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明代的鎧甲在設計、製作中也注意了時尚化。比如出現了潮味十足的『V字領』、 『鏤空式護耳』等時尚元素。」

  明代很重視軍事檢閱和禮儀儀式,出現了專門的禮儀鎧甲。檢閱軍隊或進行禮儀展示時,從事儀衛活動的侍衛官戴鳳翅盔、鎖子甲;錦衣衛戴金盔甲;將軍著紅盔青甲、金盔甲、紅皮盔戧金甲和描銀甲等。將軍、錦衣衛都腰懸金牌,持弓箭矢、佩刀,執金瓜、叉、槍。禮儀鎧甲色彩鮮豔;兵器明亮鋒利,在陽光下閃著金光、銀光。

  清八旗軍隊以服色命名

  清代甲冑分為明甲、暗甲、鐵甲和綿甲等幾種。前三種屬於帶甲片的鎧甲;後一種則是布面甲,以縫製厚實的布質纖維層為裡,表面綴有甲泡,用來阻擋敵人射出的弓箭。 清代中後期,鎧甲逐漸以綿甲為主,它用緞布做表面,因此顏色較多。早期的八旗以紅、白、橘黃、藍為基本色,配上相互錯開的四色鑲邊,組成八旗服色,並根據服色確定旗名。

  清代帝王除了有為御駕親徵提供保護的鎧甲之外,也有專用於檢閱的鎧甲。清代前期帝王的鎧甲實用性非常強,到了清代中後期,皇帝御駕親徵也只是形式上的親徵,更注重裝飾性。故宮博物院保留著清代乾隆皇帝檢閱時所穿的大閱甲:明黃緞繡五彩朵雲金龍紋和海水江崖紋的綿大閱甲。此甲屬於禮儀鎧甲,甲的周身用了很多黃金材料,製作精美,突起的紋樣具有浮雕的效果,彩雲金龍等紋飾,彰顯出皇帝的威嚴。

相關焦點

  • 閱兵鎧甲考:唐代有紙做的鎧甲 宋代有"五色介冑"
    據《唐六典》記載,唐代的鎧甲有13種: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錘、白布、皂絹、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烏錘、細鱗是鐵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木甲等鎧甲則是用絲綢等布料和一些皮料製成,這些鎧甲開始用於禮儀性質的場所。  唐代還出現了非常特別的鎧甲,由紙做的鎧甲:紙甲。
  • 閱兵鎧甲:唐代紙做 宋代出五色
    輕甲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皮甲,它主要用於鐵鎧甲臂肘間的連接,既增加了鎧甲的靈活性,又能減輕分量;還有一種是紙甲,它用柔軟的紙捶打製成,這些紙疊加起來,厚度達到三寸,表層蓋上布料,再訂上釘子固定,如遇雨水,紙甲浸溼後,連射出的箭和鳥銃打出的子彈都不能穿透。這些輕甲和鐵鎧甲結合在一起,有效地解決了宋代將士的鎧甲在靈活性與安全性的矛盾。
  • 揭秘中國古代鎧甲發展史:保護將士身體 雄壯軍威
    據《唐六典》記載,唐代的鎧甲有13種: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錘、白布、皂絹、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烏錘、細鱗是鐵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木甲等鎧甲則是用絲綢等布料和一些皮料製成,這些鎧甲開始用於禮儀性質的場所。唐代還出現了非常特別的鎧甲,由紙做的鎧甲:紙甲。
  • 長刀在手,鐵甲在身——識別歷史上出現過的十類鎧甲
    人類戰爭歷史上,鎧甲作為貼身的防護一直到火藥武器出現才被淘汰。如今隨著防彈衣的進步,古老的鎧甲又有了復興的趨勢,這裡讓我們認識一下十種不同的古代鎧甲。 層板裝甲也包括古代日本鎧甲,用皮條或金屬條編織成一塊完整甲板,因為外觀和編織排列方式類似篾條常被戲稱為竹甲。其實在臺灣和東南亞土著民族中真有用竹篾製作的盔甲,兩者之間也許存在演變關係。
  • 明代它是高級鎧甲原材料
    一般的鎧甲,要麼用鐵製作,要麼用皮革製作,部分還有用紙製作的,這都屬於常見思路。而這種鎧甲的材料非同一般,是用穿山甲做的!每套甲要用一千片鱗片,鱗片在制甲前,要先銼磨邊緣,然後每個鱗片上還要鑽兩個穿繩子的孔。鱗片加工完畢後,便像魚鱗一樣相疊穿綴在「臨清首帕」製成的襯底上,鱗片之間要排列緊密。臨清是衛河和運河的交匯處,屬於明清時期的交通樞紐,商業發達,首帕即手帕,臨清手帕在當時頗有名氣,明代話本小說如金瓶梅,三言二拍中皆有臨清帕出現。
  • 中國鐵鎧甲的代表之作!為什麼說明光鎧影響了幾百年鎧甲設計
    在漫長的冷兵器時代,面對著刀矛弓弩的殺傷,鎧甲成為了士兵們最重要的保護神。在冷兵器作戰中,批鎧甲的士兵和無鎧甲的士兵在存活率上簡直是天壤之別。而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中國鎧甲歷史上的一款代表之作——明光鎧。秦皇陵兵馬俑中的披甲戰士方陣,代表著中國古代軍隊的形象古代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很早就有了軍隊和戰爭,而鎧甲作為戰爭的產物也很早就出現在了中國歷史上。
  • 【歷史學堂】明代宮廷服飾系列(四)皇帝戎服
    罩甲罩甲是明代最常見的鎧甲款式,其形制為對襟,方領或圓領,無袖,衣身兩側及後部開裾(有些後部不開),以方便騎馬等活動。軍事中使用的實戰罩甲因功能需要,一般在甲身外側或內側綴有金屬甲片作為保護。兩圖中宣宗所穿服飾基本一致,頭戴皮毛製成的韃帽(亦稱狐帽),身穿黃色方領對襟罩甲,不綴甲片、甲釘,衣身飾有雲肩膝斕雲龍紋樣,前襟綴一排圓形小紐扣。罩甲下穿紅色交領窄袖長衣,形制不明,從隨行人員的穿著推測,有可能是直身。腰上束小革帶,形制及帶跨數量與常服革帶相同。帶上懸掛弓袋、箭囊、茄袋、小刀、牙箸等武器或隨身物品。明末劉若愚《酌中志》中記載∶"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帶,皆戎服也。"
  • 古代中國到底有沒有黃金製作的鎧甲?
    在古詩文中,經常出現」金甲「的字樣,那麼,在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黃金質地的鎧甲呢?首先,黃金的密度很高,但是硬度太低了,這種金屬非常貴重,因此用黃金造甲武裝大軍,是非常不可能的;而且,黃金的密度大所以重量高,對於士兵所需要的機動性十分不利。所以用質量軟,重量大的金屬造甲,幾乎不可能。真正意義上的黃金甲,並不是黃金製作的鎧甲,而是另有所指。
  • 披風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古代的鬥篷,鬥篷在什麼場合穿?
    在殷商時期,女性遠沒有後世受到的束縛多,那時的女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自己,有勇氣的還可以徵戰沙場。比如商王武丁寵愛的婦好,曾有傑出成就,立下赫赫戰功,史稱「武丁中興」。那麼,古代日常生活中女將軍的盔甲、武器和服裝是怎樣的呢?這方面的記錄卻很少,但在演義中,江湖女子一般穿紅色的衣服。據傳,唐朝的一個女子穿著紅拂,她就是李靖,穿著華麗,手裡拿著一把大紅佛,故稱「紅佛女」。
  • 古代西方軍隊身披的鎖子甲,東漢傳入為何在中國軍人沒有「同款」?
    鎧甲便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先秦時期的鎧甲,主要是用皮革製造,被稱作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但是皮質的仍稱甲;直到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連衣裙:V字領開叉的元素,凸顯好身材
    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裙裝已經成為女生必不可少的一件單品了,在穿搭的過程中更加的時尚。對於女性而言,得體的穿搭能夠給別人留下一個深刻的好印象,也能讓自己在生活中心情更加的愉悅,也更加的自信。V字領開叉的元素是連衣裙中不可缺少的其中之一,它和一雙高跟鞋、手提小包搭配起來,意旨是最經典也是最高貴的裝扮了,在優雅中又透露出一絲性感。這樣的一套搭配必定是在生活中更加的出彩、引人注目。即便是出入一些重要的場合,也會襯得整個人更加的嬌豔、迷人。成熟的女人更喜歡運用穿搭在不經意之間流露出自身優雅的身材,所以這樣一款V字領開叉元素的連衣裙也成為了她們的選擇。
  • 古代銀票就一張紙,為啥沒人去造假?看看裡面這行字,怎麼造假?
    儘管現代鈔票防偽技術一直都在革新,人們驗鈔的方法也很多樣,但假鈔依舊層出不窮,那在驗鈔技術相對落後的古代,中國銀票為何卻鮮有假鈔?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在中國北宋時期(公元1023年)的四川成都,名為「交子」,1661年,瑞典銀行發行紙幣,歐洲這才邁入使用紙幣的時期。在這點上,中國要領先於歐洲六百多年。
  • 山西農村古民居發現罕見的花體字裝飾,來看看到底長啥樣
    說回到太義掌村的古民居,基本上以清代為主,建或以一兩棟明代的,比如說上篇文章說到的窯底院,就是明代崇禎元年建造的,至今快四百年了,依然巍然挺立,還住有人家。磚瓦高樓的堅固結實於此可見一斑。它們出現在窗腦上、門匾上,非常罕見,一開始差點以為是花卉圖案而錯過。在山西古建民居中,在窗戶上作半圓形磚券裝飾的情形很常見。圓圈一般是竹節、蓮瓣紋形狀,在窗戶和圓券之間的位置上,一般都會有一小方塊磚雕。圖案為常見的花卉鳥獸等,取意為吉祥。也有用文字作窗匾的,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的都有。
  • 中國古代青銅器都長啥樣?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中國青銅器繁盛於夏商周時期,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造型莊重華麗,紋飾精湛優美,為世界所罕見,而且銘文內容豐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也是研究文字發展演變的珍貴資料。
  • 中國古代報紙登啥 有假新聞嗎?
    《鶴唳華亭》《慶餘年》等熱播劇中讀「邸報」,就像刷新聞頭條  中國古代報紙登啥 有假新聞嗎?  最近,在熱播的古裝劇《鶴唳華亭》《慶餘年》中,觀眾發現「邸報」很好玩,仿佛成了皇帝和大臣們一早起來就瀏覽並熱議的「熱搜」和「頭條」,朝堂動向、社會八卦都在其中。
  • 明代的披風:並非鬥篷,男女都能穿
    如果觀察明末清初的繪畫、瓷器裝飾以及其他視覺媒材,便會發現有一種女子服飾常常出現,說明它在當時相當流行,但中國服裝通史類書籍均未提及此服。檢討明代五十餘座墓葬的考古報告資料,在衣物大多腐爛無存的情況下,依然保存下來七件此類服飾的出土實物。
  • 吳昕這到底穿了個啥,吊帶紗裙帶「尾巴」,好似哪吒的「混天綾」
    紗裙仙氣十足,而且很百搭,搭配襯衫T恤都非常好看,但是紗裙有一點不好,就是有點顯胖,而且厚厚的幾層紗在炎熱的夏天穿更是能悶出一身汗來,所以穿連衣紗裙時,比較蓬鬆的最好到膝蓋比較好,比較有垂感的選長裙比較有氣質比如,吳昕就穿了這麼一身紅色吊帶紗裙拍了幾張美美的照片。她這身紗裙也是非常有特色,吳昕這到底穿了個啥,吊帶紗裙帶「尾巴」,好似哪吒的「混天綾」。
  • 脖子短粗該穿什麼衣服?試試略顯V領上衣,拯救粗脖秒變天鵝頸
    選衣服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衣領的搭配。一件好衣服的領子也很重要,不同的領子展現出來的氣質是不一樣的。所以搭配衣服要注意衣領的選擇,這樣才能彰顯自己的氣質。時尚界常見的衣領有好幾種,其中一種就是V領,V領服裝還是不錯的選擇。很多走清淡路線的女性都會搭配V領服裝。
  • 今年夏天的「連衣褲」,怎麼穿都好看!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 中國——古代的紙
    紙作為竹簡和帛的替代品,因為其製作原料廣泛,成本相對較低,且潔白受墨,藝術效果豐富,故而在書畫的應用中,逐漸取代了其他材料,成為書法和繪畫的主流材質。紙,字從糸,從氏,氏亦聲。「氏」義為「基底」、「基本面」、「受物面」。「糸」指「植物纖維」。「糸」與「氏」聯合起來表示「植物纖維(漿液)均勻鋪攤在一塊平底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