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兵書裡記載了一種特殊的甲,他特殊在哪呢,不是形制也不是防護力,而是原材料。一般的鎧甲,要麼用鐵製作,要麼用皮革製作,部分還有用紙製作的,這都屬於常見思路。而這種鎧甲的材料非同一般,是用穿山甲做的!
穿山甲做甲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用穿山甲的鱗片做甲,穿山甲的鱗片跟魚鱗差不多,而鎧甲中原本就有一類魚鱗甲,甲片也跟魚鱗形狀相似,原本你用鐵也好用皮也好,要做魚鱗甲,先得把甲片做出來,用穿山甲那就省事了,直接把鱗片摳下來就能用。
按照兵書記載,用穿山甲鱗片做甲時,首先要挑選鱗片,這鱗片不是什麼地方的都可以,而是必須要穿山甲背上的大鱗片。每套甲要用一千片鱗片,鱗片在制甲前,要先銼磨邊緣,然後每個鱗片上還要鑽兩個穿繩子的孔。鱗片加工完畢後,便像魚鱗一樣相疊穿綴在「臨清首帕」製成的襯底上,鱗片之間要排列緊密。臨清是衛河和運河的交匯處,屬於明清時期的交通樞紐,商業發達,首帕即手帕,臨清手帕在當時頗有名氣,明代話本小說如金瓶梅,三言二拍中皆有臨清帕出現。
▲印度人送給愛德華的穿山甲鎧甲
按兵書說法,穿山甲鱗片製成的鎧甲,面對箭矢和火槍都有良好的防禦力,是大將才有資格使用的裝備。這種以穿山甲鱗片製成的鎧甲或服飾在東南亞地區也有發現,1876年,時為威爾斯親王的愛德華七世巡遊印度,達蒂亞州的大君便曾贈送他一件使用穿山甲鱗片製成的鎧甲。日本存世的鎧甲中,也有使用穿山甲鱗片拼作胸甲的。爪哇地區,也發現過穿山甲鱗片製成的鬥笠。
▲爪哇島土著的穿山甲鬥笠盔,19世紀
穿山甲的鱗片除了直接綴成鎧甲之外,還有另外一種使用方式。明代兵書中記載有一種唐猊鎧,這種甲的原材料也是穿山甲的皮,不過,唐猊鎧不需要把鱗片摳下來,而是直接把穿山甲皮扔水裡熬煮,同時要加上透骨草,蘿蔔子,大同鹽,皮硝,硝石,磠砂等物,煮上一天一夜後,穿山甲皮裡的膠質就都析出了,這個過程就跟熬皮凍或者牛皮膠差不多,不過這不是牛皮膠也不是驢皮膠,而是穿山甲皮膠。
穿山甲皮膠煮好後,便冷凝成牛皮厚薄的膠板,然後再根據不同需求,裁切成不同造型的甲片,甲片有匙頭型、柳葉型、魚鱗型、方葉型、方長型等。甲片做好後,再綴連成甲。這個成品的材質,大概也就是跟阿膠差不多吧,防護力如何,書中沒說,但書裡提到,這種甲較為輕便,因此南方軍隊多用。
康熙時期有一本叫《蒿庵閒話》的書中提到,廣東地區的軍隊使用魚鰾膠製成的膠板製作防備火槍的盾牌,頗有用處,書中說,這種魚鰾膠板的製作原理便與唐猊鎧相似,由此可見,唐猊鎧的防護力可能也不錯。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這兩種以穿山甲為材料的鎧甲確實防護力不錯,它們在古代也是不可能成規模裝備的,古代雖然說環境好,但穿山甲它說到底也是個珍稀動物,不可能滿地都是,讓你隨便拿來做盔甲。當然,如果在穿山甲的活動區域內,可能會有人嘗試用它來做幾件鎧甲,說不定還曾穿著它上陣打過仗,給敵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兵書的作者,大概便是聽聞了這種消息,才堂而皇之的將其寫入書中,這就是俗話說的,聽風就是雨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