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鎧甲:唐代紙做 宋代出五色

2020-12-07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古代:鎧甲如何壯軍威

  宋代鎧甲穿戴展示圖

  宋代華麗的「五色介冑」

  宋代的軍戎服飾分為兩種,一種是實戰的鎧甲,另一種是儀衛禮服。實戰鎧甲中,用鐵製作的叫鐵盔、鐵鎧、鐵甲,用皮製作的叫皮笠子、皮甲。歐陽修有詩云:「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餘萬屯邊兵。」(《晏太尉西園賀雪歌》)

  宋代鎧甲有很多種類,如金裝甲、長齊頭甲、短齊頭甲、金脊鐵甲、連鎖甲、鎖子甲等,而且鎧甲的組件較多。《宋史·兵志》記載:全副盔甲有1825片甲葉,分為披膊、甲身、腿裙、鶻尾、兜鍪等部件。

  這些鎧甲的部件用皮線穿連起來,一副鎧甲重50斤,將士們穿戴如此沉重的鎧甲打仗,行動不便。因此,宋代也生產輕甲。輕甲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皮甲,它主要用於鐵鎧甲臂肘間的連接,既增加了鎧甲的靈活性,又能減輕分量;還有一種是紙甲,它用柔軟的紙捶打製成,這些紙疊加起來,厚度達到三寸,表層蓋上布料,再訂上釘子固定,如遇雨水,紙甲浸溼後,連射出的箭和鳥銃打出的子彈都不能穿透。這些輕甲和鐵鎧甲結合在一起,有效地解決了宋代將士的鎧甲在靈活性與安全性的矛盾。

  除了布甲和紙甲,宋代還有一種特色的輕型鎧甲:依仗甲,它也被稱之為「五色介冑」。《宋史·儀衛志六》記載:「甲以布為裡,黃 表之,青綠畫為甲文(紋),紅錦緣,青 為下群,絳韋連膺,金銅鐵,長短至膝。前膺為人面二,自背連膺,纏以錦騰蛇(錦帶)」。意思是說,宋代儀衛中的軍士所穿的這種甲冑,形式是仿軍士的,只是用黃 (粗帛)為面,用布作裡子,用青綠色畫成甲葉的紋樣,並加紅錦緣邊,以青 為下裙,紅皮為絡帶。這種甲冑剛好到人的膝蓋,前胸繪有人的面目,從背後至前胸纏以錦帶,並且有五色彩裝。由此看來,依仗甲的外表裝飾非常華麗。

  《宋史·儀衛志》記載,宋代鎧甲的顏色,有黃、青、朱、白、黑、金、銀等色,至於儀仗用的絹甲,色彩比唐代更加豐富。元豐年(1078年-1085年)後,宋代公服的顏色做了調整:四品以上改為紫色,六品以上改為緋色,九品以上改為綠色;私服則是根據各種不同的織錦來區分品級,衣服的色彩經常變化。宋代將士們的服色,除了九品制官服顏色不能直接使用外,其餘各色都能使用,服色以青、白、朱、黑、黃(淡黃色不能用)為主要色彩。

  明代出現「V」字領鎧甲

  明代將士的軍戎服裝,式樣如同唐代的窄袖寬袍。其中,有一種特別的軍服:袍子無領、無扣、右衽(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叫右衽),裹襟與外襟在前身重疊時大幅交叉,以勒帛和腰帶在胸前和腰部系束,這種軍服多為品級較高的將帥使用。低級別軍官的軍服,後衣較短,沒有胯袍,衣服襯於鎧甲內,穿鎧甲時一般只穿身甲和腿裙,戴鳳翅盔、幞頭、巾和小冠。這種軍服,多見於侍衛所穿的服飾。

  明代是重型鎧甲和輕型鎧甲地位交替的時期。重型鎧甲是為了增加抗衝擊力,提高保護性能,但重型鎧甲穿著笨拙,不便於實戰,逐漸被淘汰。

  另一種輕型甲——綿甲便應運而生。明代的布面甲從元代繼承而來,製作方法分為兩種,一種以布為面裡,中間綴以鐵甲,表面釘甲釘;另一種製作方法就是綿甲,它經過特殊工藝做成,綿甲柔軟、輕巧,在表面還綴有大量的銅甲泡和鐵甲泡,輕便靈巧,蘸溼後還可以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

  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明代的鎧甲在設計、製作中也注意了時尚化。通過一些領子的設計,體現鎧甲的時尚元素,比如在明代就出現了潮味十足的「V字領」、 鏤空式護耳等「時尚元素」。

  明代的鎧甲以金、銀、黑色為主,明洪武初年,守邊軍士穿著棉襖,旗手、衛軍等穿紅絆襖,這種戰襖有紅、紫、青、黃色四種服色,它作為區分不同兵種的依據。

  明代後期,因為綿甲以緞布為冕,色彩較多,所以綿甲的顏色也多種多樣。不過,幞頭顏色仍是黑色。

  明朝的戎服以紅色為主,還有紅笠軍帽,正德年間設東西兩官廳,其都督江彬戴的正是紅笠。《明史·輿服志三》說,戎服因「武事尚威烈,故色純用赤」,間以紫、青、黃、白等顏色作為配色。

  明代很重視軍事檢閱和禮儀儀式,出現了專門的禮儀鎧甲。檢閱軍隊或進行禮儀展示時,從事儀衛活動的侍衛官戴鳳翅盔、鎖子甲;錦衣衛戴金盔甲;將軍著紅盔青甲、金盔甲、紅皮盔戧金甲和描銀甲等。將軍、錦衣衛都腰懸金牌,持弓箭矢、佩刀,執金瓜、叉、槍。禮儀鎧甲色彩鮮豔;兵器明亮鋒利,在陽光下閃著金光、銀光;將士們儀表堂堂,氣勢壯闊,威風凜凜。

  清代明黃緞繡金龍綿甲

  專用於檢閱軍隊的清代帝王鎧甲

  生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憑藉祖傳的「十三副鎧甲」起家,最終建立了清王朝。女真族是馬上的民族,擅長騎馬搏鬥,對於鎧甲自然重視。

  據《清會典》記載,清代甲冑分為明甲、暗甲、鐵甲和綿甲等幾種。前三種屬於帶甲片的鎧甲,多指鐵甲;後一種則是布面甲,不用甲片,以棉絮即縫製厚實的布質纖維層為裡,表面綴有甲泡,用來阻擋敵人射出的弓箭。

  清代中後期,鎧甲逐漸以綿甲為主,它用緞布做表面,因此顏色較多。早期的八旗以紅、白、橘黃、藍為基本色,配上相互錯開的四色鑲邊,組成八旗服色,並根據服色確定旗名。

  八旗的鎧甲顏色也各不相同,正黃旗通身黃色,鑲黃旗黃地紅邊,正白旗通身白色,鑲白旗白地紅邊,正紅旗通身紅色,鑲紅旗紅地白邊,正藍旗通身藍色,鑲藍旗藍地紅邊。武官九品的暗甲、綿甲上還用彩線繡上蟒雲、蓮花燈圖案,樣式精美,色彩豔麗。

  清代帝王除了有為御駕親徵提供保護的鎧甲之外,也有專用於檢閱的鎧甲。清代前期帝王的鎧甲實用性非常強,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都是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到了清代中後期,皇帝御駕親徵也只是形式上的親徵,皇帝有禁衛部隊的層層保護,非常安全,鎧甲的保護性功能逐漸消失,此時的皇帝鎧甲更注重裝飾性。

  故宮博物院保留著清代乾隆皇帝檢閱時所穿的大閱甲:明黃緞繡五彩朵雲金龍紋和海水江崖紋的綿甲。此甲屬於禮儀鎧甲,甲的周身用了很多黃金材料,用料考究,製作精美,突起的紋樣具有浮雕的效果,彩雲金龍等紋飾,彰顯出皇帝的威嚴。《大清會典圖》中記載了清代12種鎧甲,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皇帝大閱鎧甲,由此說明清代對於皇帝大閱(檢閱)是非常重視的,皇帝所穿的戎裝也是專門用於檢閱軍隊。

  此外,《大清會典圖》中規定的第11種鎧甲,即護軍校、驍騎校、前鋒、護軍等禁衛武官所穿的鎧甲,均為綿甲,它們主要出現在皇帝大閱這一特定場合,也是禮儀鎧甲。(文/黃強 服飾史專家)

  補白

  中國古代閱兵面面觀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裡,軍事史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古代文獻中,有大量關於閱兵的記載,閱兵作為傳統軍事儀式,從最初的田獵發展演變至今。

  最初的閱兵來源于田獵演習之禮

  西周時,以狩獵方式進行軍事訓練已成制度,一年四季都有軍事訓練和演習檢閱。依據《周禮·大司馬》記載,軍事訓練是按四季分述的,每季又分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教練和檢閱之禮,後半部分是借用田獵演習之禮。

  武王伐紂之前,在孟津組織軍事演習,吸引了多個諸侯國加盟,史稱「孟津觀兵」,這是歷史上比較早的規模較大的閱兵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承襲了西周時期軍隊訓練制度,但從春秋中期開始,軍事訓練出現專門化趨勢。秦王朝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皇帝更加重視軍事訓練與校閱,秦始皇兵馬俑以高度逼真的藝術手法再現了秦朝閱兵的場景。

  西漢時,常舉行各種規模的軍事演習,對軍隊進行校閱、考核。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大體上每年秋季都要舉行一次。據《漢書》記載,由於訓練及校閱制度的有效實施,漢初的軍隊具備「輕車突騎」、「勁努長戈、射疏及遠」等技能,逐漸形成對匈奴作戰的優勢。

  曹操曾多次考核多兵種合成訓練

  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曾實施「講武」的措施,不僅訓練士兵的體力和技藝,還強化戰術合成訓練。東吳建立了檢閱制度。魏國則建立治兵制度。曹操曾多次治兵,指揮受閱部隊,對多兵種的戰術合成訓練進行檢閱考核。

  兩晉期間也比較重視軍隊的訓練,各軍除了演習隊列陣法外,還要進行實戰演習。南朝時注重對水軍的訓練和檢閱,玄武湖是南朝各代訓練水軍的場所。北朝則出現了軍陣雙方對抗性演習。

  閱兵是唐代訓練的重要形式,《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記載了當時軍事訓練的思想和方法,首先是循序漸進,分等教練,再就是大將軍檢閱,最後就是皇帝大閱。這樣常規的閱兵幾乎每年都舉行。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注重禁軍的教育訓練。北宋前期太祖、太宗各朝,將「大閱」(亦稱大教)安排在八九月份進行。之後,禁軍的「教閱」逐步形成了「毋過兩時」(春秋兩季)的制度。南宋對軍隊的訓練也很重視,並制定嚴格的法規予以保障。宋高宗建炎元年,頒行樞密院「教閱法」,「專習制御摧鋒破敵之藝」。

  每隔三年清朝總理大臣出海校閱海軍

  元朝時騎兵為主要兵種,因此閱兵主要是檢閱騎兵的馬術以及對弓箭、馬刀、標槍和戰斧的使用。

  明朝的閱兵, 每年年終考閱一次,三年大閱一次,也稱「小閱」和「大閱」。朱元璋十分重視部隊的訓練,他頒發《教練軍士律》,從制度上保證了軍事訓練的質量。

  清代的「簡閱」又稱校閱,是王公大臣或督撫定期檢驗軍隊的制度。早在天聰年間,皇太極就曾舉行過大閱。此後,乾隆、嘉慶等皇帝閱兵的記載不斷出現在各類文獻中。

  清代大閱的地點,主要在南苑、盧溝橋、玉泉山、多倫諾爾(今內蒙古多倫)、暢春園等地。除皇帝親自閱兵外, 清代還形成了多種閱兵方式, 其中之一就是欽派檢閱,它由練兵處、兵部、陸軍部奏請皇帝, 欽派知兵大臣數員前往閱兵。宣統三年(1911),監國攝政王載灃就於德勝門外的鑲黃旗、正黃旗兩旗校場檢閱了皇家禁衛軍。

  清末,朝廷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決心對舊式水師進行革新。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成立。據《北洋海軍章程》記載:「每逾三年, 由總理大臣海軍事務衙門下至於王大臣請旨特派大臣, 會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閱一次,或由王大臣與北洋大臣親自出海校閱海軍。」

相關焦點

  • 閱兵鎧甲考:唐代有紙做的鎧甲 宋代有"五色介冑"
    唐代還出現了非常特別的鎧甲,由紙做的鎧甲:紙甲。它是用多層紙疊粘在一起製成的甲衣,在分量上比青銅、鐵製作的鎧甲輕,也便於展示。不要小看這種由紙做的鎧甲,它其實有相當的抵禦能力,只是這種紙甲有一個缺陷:怕火。  另外還有絹甲,它一般不用於實戰,只是宮廷侍衛、武士的戎服,這種鎧甲用圖案華美的絹或織錦作面料,內襯數層厚帛製成。
  • 古代閱兵穿啥樣:唐朝有紙鎧甲 明代出現"V"字領
    明代《出警入蹕圖》   宋代鎧甲穿戴展示圖   現在,全國人民都在期待後天的大閱兵,以閱兵式壯軍威,古今中外都如此。想知道古代兵哥哥接受檢閱時穿成啥樣嗎?南京服飾史學者黃強為您揭開古代軍戎禮服的神秘面紗。
  • 揭秘中國古代鎧甲發展史:保護將士身體 雄壯軍威
    據《唐六典》記載,唐代的鎧甲有13種: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錘、白布、皂絹、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烏錘、細鱗是鐵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木甲等鎧甲則是用絲綢等布料和一些皮料製成,這些鎧甲開始用於禮儀性質的場所。唐代還出現了非常特別的鎧甲,由紙做的鎧甲:紙甲。
  • 五行五色的中國傳統
    中國瓷器歷盡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種類繁多的色釉體系,其核心為青、白、赤、黑、黃五色釉體系。而貫穿中國文明史的五色觀對五色釉體系的形成,起著非常關鍵的促進作用。傳統五色觀萌生於蠻荒時代,形成以後與五行、五方概念緊密結合。
  • 李永開|恢復唐代鎧甲製作記憶的人
    >詳情請點擊 招募推文文章授權轉載自:大好心物社ID:dahaoxinwushe我收藏了大量唐宋甲冑殘片實物、各類服飾千餘件經過二十年對唐宋甲冑殘件、軍戎服飾的研究整理十餘年對金工、織繡、髹漆的試驗在理論和實踐中完全具備了對中國甲冑復原的基礎李永開民俗學者 金工師其「唐代鎧甲恢復製作技藝工程項目
  • 中國鐵鎧甲的代表之作!為什麼說明光鎧影響了幾百年鎧甲設計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曹操所穿的鎧甲是唐代式樣的「明光鎧」,東漢至三國時期出土的鎧甲中並沒有這種形制,這顯然是不合史實的歷史發展到南北朝時期,一種新型的鎧甲出現了。這種新型的鎧甲,延續了東漢末期到三國時期「明光鎧」的名字,但樣式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 簡說宋代玉器
    宋代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有319的歷史。宋代建國之初,勵精圖治,政治開明,軍事強盛,社會穩定,國力開始恢復,經濟逐漸復甦,制玉業隨著經濟的發展迅速崛起,比唐代有更大發展。 從宋徽宗到宋高宗對古物尤其古玉器很感興趣,搜集很多,封建統治者的這些行為,對宋代考古之風的形成乃至整個社會對古玉器的鑑賞,都產生很大影響。仿古玉的淵源雖可追溯到商周時期,但多系後朝繼承前朝的藝術風格,大量仿製古代的玉器,始見宋代,因此,嚴格意義上的仿古玉應從宋代開始。
  • 古代中國到底有沒有黃金製作的鎧甲?
    在古詩文中,經常出現」金甲「的字樣,那麼,在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黃金質地的鎧甲呢?首先,黃金的密度很高,但是硬度太低了,這種金屬非常貴重,因此用黃金造甲武裝大軍,是非常不可能的;而且,黃金的密度大所以重量高,對於士兵所需要的機動性十分不利。所以用質量軟,重量大的金屬造甲,幾乎不可能。真正意義上的黃金甲,並不是黃金製作的鎧甲,而是另有所指。
  • 長刀在手,鐵甲在身——識別歷史上出現過的十類鎧甲
    人類戰爭歷史上,鎧甲作為貼身的防護一直到火藥武器出現才被淘汰。如今隨著防彈衣的進步,古老的鎧甲又有了復興的趨勢,這裡讓我們認識一下十種不同的古代鎧甲。 現在皮比鐵貴,這一身能做多少雙鞋?
  • 宋代山水畫再現風格的形成
    畫家的注意力所在,似乎是怎樣用簡練的墨線勾畫出山石的結構與形體,線的組織並無任何裝飾意匠,淡墨淺色的渣染,也只是為了加強結構與光暗的表現。也許這種比較寫實的山水在當時還很微弱,但仍然值得注意。」這種以裝飾性手法進行寫實的設色的山水畫是中國山水畫最早的風格和形態」,唐代中晚期又出現了一種水墨山水畫的前身「破墨山水」,但可惜的是未有一張傳世,我們只能通過同時期的畫論與墓室壁畫來推測這種繪畫的再現性程度。我個人非常同意薛永年先生所說的,事實上唐代時期在山水畫領域裡就已經出現了再現風格的作品,只是這種再現自然的程度還不是很強烈。可以說隋唐代山水畫為宋代山水畫的再現風格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 宋代的素食主義文化:情操與大自然的統一,道德與飲食觀念的融合
    中國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力的泱泱大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長河中,不斷開發和拓展,不斷積累和創新,塑造出了一個飲食文化豐富且獨特的國家。在飲食歷史長河之中,發展到宋代的飲食有了新的變化。在《食煮菜簡呂局仁》中有這樣一句話來展現出宋代的興起的素食主義:「殷殷故煮菜,知我林下風。」
  • 蘇東坡的執筆姿勢,為什麼在宋代飽受批評?
    蘇東坡認為執筆應遵循「虛而寬」的原則,要求執筆靈活寬鬆、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不能執得太實太死,以免妨礙筆在紙上運動。他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其中, 「筆臥」一詞,點明了蘇東坡「斜勢」執筆,筆桿傾斜於紙面的特點。二 宋代主流執筆法宋代的主流執筆法,與今天已經非常相似,但與蘇東坡的單鉤斜勢執筆法有很大差異!
  • 宋代玉器小知識
    宋代玉器帶給世人的感覺是雕琢精緻、形態優美。此時,玉器不再是皇家貴族所壟斷的專用品,而是也可以進入民間市場,從而使得玉器市場更加繁榮昌盛。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宋代玉器小知識,使您賞析宋代古玉,品鑑它的特色之處。一、宋代玉器-玉材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宋代玉器的玉材多選用新疆和田玉。和田玉溫潤細膩,質量上乘,是宮廷玉材的最佳選擇。
  • 宋代經濟實力強勁,是唯一完全募兵制的王朝,為何卻是最弱朝代?
    宋代的經濟繁榮達到了一定高度。農業手工業尤其商業上的迅速發展,使歷代王朝望而卻步。在海外貿易達到頂峰時,它與世界上50多個國家做過生意。宋代財政收入最高的是六千多萬貫,光是稅收就佔到了70%。因此,宋代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王朝。
  • 中國——古代的紙
    同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麻與皮混合材料的紙也出現了,也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抄紙器具從織物為底更多轉為竹或者長條莖幹做的簾,所以紙的紋路更多呈現簾條紋而不是布面紋理。紙以皮紙居多,也有麻紙,每張都厚,可以分層揭開,所以常可以看到紙隱約有前面經文文字的墨跡。從明代開始好事者流行將其接下來用於裝潢,到清代,乾隆喜用藏經紙做引首,《平復帖》的引首紙,用的就是金粟山藏經紙(未題寫引首)。
  • 繪畫大師劉海粟:「紙抄紙!」
    中國傳統繪畫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術語——「文人畫」,它是宋代蘇東坡提出來的。《東坡題跋·跋宋漢傑畫》中說:"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後發,看數尺許便倦。漢傑真士人畫也。"那麼什麼是「文人畫」呢?
  • 婚嫁自由、有才有顏,宋代女性社會地位真的低嗎?
    宋代皇帝標榜與民同樂,所以也會去瓦舍勾欄等地觀看時髦的演出。這回被唾一臉的還是仁宗,他與民同樂到了女子相撲觀眾席上,看幾個健壯婦人半裸著打比賽,據說還被畢昇刻成了版畫,該啊。2.理學促成那麼理學又做了什麼呢?
  • 竹雕:以竹為紙,刀刻風雅
    竹為名人雅士所喜,「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於是他們以竹子為原料,創造出了與竹相關的各種雅致器物。竹雕,也稱竹刻,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這樣概括「竹刻者,刻竹也。
  • 五色赤丹茶花真沒有五色,但絕對每年開花都會給你一個全新的感覺
    五色赤丹茶花真沒有五色,但絕對每年開花都會給你一個全新的感覺。(筆者親測)首先還是要科普一下,五色赤丹茶花真沒有五色。目前行業裡主流的觀點是,真正的五色赤丹茶花應該具備白、粉、紅的基本顏色,只有能夠開出純白色的、白底帶紅條的、白底帶粉條的、白底帶紅色或粉色噴砂的茶花才能夠稱之為「五色赤丹」。所以這裡的「五色」不是真的指該茶花能夠開出五種顏色的花,而應該是指「多色」,包括多顏色的花和多顏色組合的花型。
  • 起於唐代的「鹿鳴宴」,是為什麼事而設置的宴會?
    起於唐代的「鹿鳴宴」,是為什麼事而設置的宴會?由於科舉制度自唐代以來,分設文武兩科,故宴請中鹿鳴宴、瓊林宴為文科宴,鷹揚宴、會武宴為武科宴。至於宴請費用,很多時候是由朝廷負責的,還有實行AA制的。 「鹿鳴宴」是為鄉試後新科舉人而設的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用。據《新唐書·選舉志》記載,「鹿鳴宴」是唐代地方官員為本地新科舉人舉辦的一種宴請,時間一般放在發榜的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