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古代:鎧甲如何壯軍威
宋代鎧甲穿戴展示圖
宋代華麗的「五色介冑」
宋代的軍戎服飾分為兩種,一種是實戰的鎧甲,另一種是儀衛禮服。實戰鎧甲中,用鐵製作的叫鐵盔、鐵鎧、鐵甲,用皮製作的叫皮笠子、皮甲。歐陽修有詩云:「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餘萬屯邊兵。」(《晏太尉西園賀雪歌》)
宋代鎧甲有很多種類,如金裝甲、長齊頭甲、短齊頭甲、金脊鐵甲、連鎖甲、鎖子甲等,而且鎧甲的組件較多。《宋史·兵志》記載:全副盔甲有1825片甲葉,分為披膊、甲身、腿裙、鶻尾、兜鍪等部件。
這些鎧甲的部件用皮線穿連起來,一副鎧甲重50斤,將士們穿戴如此沉重的鎧甲打仗,行動不便。因此,宋代也生產輕甲。輕甲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皮甲,它主要用於鐵鎧甲臂肘間的連接,既增加了鎧甲的靈活性,又能減輕分量;還有一種是紙甲,它用柔軟的紙捶打製成,這些紙疊加起來,厚度達到三寸,表層蓋上布料,再訂上釘子固定,如遇雨水,紙甲浸溼後,連射出的箭和鳥銃打出的子彈都不能穿透。這些輕甲和鐵鎧甲結合在一起,有效地解決了宋代將士的鎧甲在靈活性與安全性的矛盾。
除了布甲和紙甲,宋代還有一種特色的輕型鎧甲:依仗甲,它也被稱之為「五色介冑」。《宋史·儀衛志六》記載:「甲以布為裡,黃 表之,青綠畫為甲文(紋),紅錦緣,青 為下群,絳韋連膺,金銅鐵,長短至膝。前膺為人面二,自背連膺,纏以錦騰蛇(錦帶)」。意思是說,宋代儀衛中的軍士所穿的這種甲冑,形式是仿軍士的,只是用黃 (粗帛)為面,用布作裡子,用青綠色畫成甲葉的紋樣,並加紅錦緣邊,以青 為下裙,紅皮為絡帶。這種甲冑剛好到人的膝蓋,前胸繪有人的面目,從背後至前胸纏以錦帶,並且有五色彩裝。由此看來,依仗甲的外表裝飾非常華麗。
《宋史·儀衛志》記載,宋代鎧甲的顏色,有黃、青、朱、白、黑、金、銀等色,至於儀仗用的絹甲,色彩比唐代更加豐富。元豐年(1078年-1085年)後,宋代公服的顏色做了調整:四品以上改為紫色,六品以上改為緋色,九品以上改為綠色;私服則是根據各種不同的織錦來區分品級,衣服的色彩經常變化。宋代將士們的服色,除了九品制官服顏色不能直接使用外,其餘各色都能使用,服色以青、白、朱、黑、黃(淡黃色不能用)為主要色彩。
明代出現「V」字領鎧甲
明代將士的軍戎服裝,式樣如同唐代的窄袖寬袍。其中,有一種特別的軍服:袍子無領、無扣、右衽(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叫右衽),裹襟與外襟在前身重疊時大幅交叉,以勒帛和腰帶在胸前和腰部系束,這種軍服多為品級較高的將帥使用。低級別軍官的軍服,後衣較短,沒有胯袍,衣服襯於鎧甲內,穿鎧甲時一般只穿身甲和腿裙,戴鳳翅盔、幞頭、巾和小冠。這種軍服,多見於侍衛所穿的服飾。
明代是重型鎧甲和輕型鎧甲地位交替的時期。重型鎧甲是為了增加抗衝擊力,提高保護性能,但重型鎧甲穿著笨拙,不便於實戰,逐漸被淘汰。
另一種輕型甲——綿甲便應運而生。明代的布面甲從元代繼承而來,製作方法分為兩種,一種以布為面裡,中間綴以鐵甲,表面釘甲釘;另一種製作方法就是綿甲,它經過特殊工藝做成,綿甲柔軟、輕巧,在表面還綴有大量的銅甲泡和鐵甲泡,輕便靈巧,蘸溼後還可以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
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明代的鎧甲在設計、製作中也注意了時尚化。通過一些領子的設計,體現鎧甲的時尚元素,比如在明代就出現了潮味十足的「V字領」、 鏤空式護耳等「時尚元素」。
明代的鎧甲以金、銀、黑色為主,明洪武初年,守邊軍士穿著棉襖,旗手、衛軍等穿紅絆襖,這種戰襖有紅、紫、青、黃色四種服色,它作為區分不同兵種的依據。
明代後期,因為綿甲以緞布為冕,色彩較多,所以綿甲的顏色也多種多樣。不過,幞頭顏色仍是黑色。
明朝的戎服以紅色為主,還有紅笠軍帽,正德年間設東西兩官廳,其都督江彬戴的正是紅笠。《明史·輿服志三》說,戎服因「武事尚威烈,故色純用赤」,間以紫、青、黃、白等顏色作為配色。
明代很重視軍事檢閱和禮儀儀式,出現了專門的禮儀鎧甲。檢閱軍隊或進行禮儀展示時,從事儀衛活動的侍衛官戴鳳翅盔、鎖子甲;錦衣衛戴金盔甲;將軍著紅盔青甲、金盔甲、紅皮盔戧金甲和描銀甲等。將軍、錦衣衛都腰懸金牌,持弓箭矢、佩刀,執金瓜、叉、槍。禮儀鎧甲色彩鮮豔;兵器明亮鋒利,在陽光下閃著金光、銀光;將士們儀表堂堂,氣勢壯闊,威風凜凜。
清代明黃緞繡金龍綿甲
專用於檢閱軍隊的清代帝王鎧甲
生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憑藉祖傳的「十三副鎧甲」起家,最終建立了清王朝。女真族是馬上的民族,擅長騎馬搏鬥,對於鎧甲自然重視。
據《清會典》記載,清代甲冑分為明甲、暗甲、鐵甲和綿甲等幾種。前三種屬於帶甲片的鎧甲,多指鐵甲;後一種則是布面甲,不用甲片,以棉絮即縫製厚實的布質纖維層為裡,表面綴有甲泡,用來阻擋敵人射出的弓箭。
清代中後期,鎧甲逐漸以綿甲為主,它用緞布做表面,因此顏色較多。早期的八旗以紅、白、橘黃、藍為基本色,配上相互錯開的四色鑲邊,組成八旗服色,並根據服色確定旗名。
八旗的鎧甲顏色也各不相同,正黃旗通身黃色,鑲黃旗黃地紅邊,正白旗通身白色,鑲白旗白地紅邊,正紅旗通身紅色,鑲紅旗紅地白邊,正藍旗通身藍色,鑲藍旗藍地紅邊。武官九品的暗甲、綿甲上還用彩線繡上蟒雲、蓮花燈圖案,樣式精美,色彩豔麗。
清代帝王除了有為御駕親徵提供保護的鎧甲之外,也有專用於檢閱的鎧甲。清代前期帝王的鎧甲實用性非常強,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都是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到了清代中後期,皇帝御駕親徵也只是形式上的親徵,皇帝有禁衛部隊的層層保護,非常安全,鎧甲的保護性功能逐漸消失,此時的皇帝鎧甲更注重裝飾性。
故宮博物院保留著清代乾隆皇帝檢閱時所穿的大閱甲:明黃緞繡五彩朵雲金龍紋和海水江崖紋的綿甲。此甲屬於禮儀鎧甲,甲的周身用了很多黃金材料,用料考究,製作精美,突起的紋樣具有浮雕的效果,彩雲金龍等紋飾,彰顯出皇帝的威嚴。《大清會典圖》中記載了清代12種鎧甲,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皇帝大閱鎧甲,由此說明清代對於皇帝大閱(檢閱)是非常重視的,皇帝所穿的戎裝也是專門用於檢閱軍隊。
此外,《大清會典圖》中規定的第11種鎧甲,即護軍校、驍騎校、前鋒、護軍等禁衛武官所穿的鎧甲,均為綿甲,它們主要出現在皇帝大閱這一特定場合,也是禮儀鎧甲。(文/黃強 服飾史專家)
補白
中國古代閱兵面面觀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裡,軍事史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古代文獻中,有大量關於閱兵的記載,閱兵作為傳統軍事儀式,從最初的田獵發展演變至今。
最初的閱兵來源于田獵演習之禮
西周時,以狩獵方式進行軍事訓練已成制度,一年四季都有軍事訓練和演習檢閱。依據《周禮·大司馬》記載,軍事訓練是按四季分述的,每季又分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教練和檢閱之禮,後半部分是借用田獵演習之禮。
武王伐紂之前,在孟津組織軍事演習,吸引了多個諸侯國加盟,史稱「孟津觀兵」,這是歷史上比較早的規模較大的閱兵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承襲了西周時期軍隊訓練制度,但從春秋中期開始,軍事訓練出現專門化趨勢。秦王朝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皇帝更加重視軍事訓練與校閱,秦始皇兵馬俑以高度逼真的藝術手法再現了秦朝閱兵的場景。
西漢時,常舉行各種規模的軍事演習,對軍隊進行校閱、考核。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大體上每年秋季都要舉行一次。據《漢書》記載,由於訓練及校閱制度的有效實施,漢初的軍隊具備「輕車突騎」、「勁努長戈、射疏及遠」等技能,逐漸形成對匈奴作戰的優勢。
曹操曾多次考核多兵種合成訓練
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曾實施「講武」的措施,不僅訓練士兵的體力和技藝,還強化戰術合成訓練。東吳建立了檢閱制度。魏國則建立治兵制度。曹操曾多次治兵,指揮受閱部隊,對多兵種的戰術合成訓練進行檢閱考核。
兩晉期間也比較重視軍隊的訓練,各軍除了演習隊列陣法外,還要進行實戰演習。南朝時注重對水軍的訓練和檢閱,玄武湖是南朝各代訓練水軍的場所。北朝則出現了軍陣雙方對抗性演習。
閱兵是唐代訓練的重要形式,《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記載了當時軍事訓練的思想和方法,首先是循序漸進,分等教練,再就是大將軍檢閱,最後就是皇帝大閱。這樣常規的閱兵幾乎每年都舉行。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注重禁軍的教育訓練。北宋前期太祖、太宗各朝,將「大閱」(亦稱大教)安排在八九月份進行。之後,禁軍的「教閱」逐步形成了「毋過兩時」(春秋兩季)的制度。南宋對軍隊的訓練也很重視,並制定嚴格的法規予以保障。宋高宗建炎元年,頒行樞密院「教閱法」,「專習制御摧鋒破敵之藝」。
每隔三年清朝總理大臣出海校閱海軍
元朝時騎兵為主要兵種,因此閱兵主要是檢閱騎兵的馬術以及對弓箭、馬刀、標槍和戰斧的使用。
明朝的閱兵, 每年年終考閱一次,三年大閱一次,也稱「小閱」和「大閱」。朱元璋十分重視部隊的訓練,他頒發《教練軍士律》,從制度上保證了軍事訓練的質量。
清代的「簡閱」又稱校閱,是王公大臣或督撫定期檢驗軍隊的制度。早在天聰年間,皇太極就曾舉行過大閱。此後,乾隆、嘉慶等皇帝閱兵的記載不斷出現在各類文獻中。
清代大閱的地點,主要在南苑、盧溝橋、玉泉山、多倫諾爾(今內蒙古多倫)、暢春園等地。除皇帝親自閱兵外, 清代還形成了多種閱兵方式, 其中之一就是欽派檢閱,它由練兵處、兵部、陸軍部奏請皇帝, 欽派知兵大臣數員前往閱兵。宣統三年(1911),監國攝政王載灃就於德勝門外的鑲黃旗、正黃旗兩旗校場檢閱了皇家禁衛軍。
清末,朝廷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決心對舊式水師進行革新。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成立。據《北洋海軍章程》記載:「每逾三年, 由總理大臣海軍事務衙門下至於王大臣請旨特派大臣, 會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閱一次,或由王大臣與北洋大臣親自出海校閱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