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們將竹子比作君子,「苦節憑自珍,雨過更無塵。歲寒論君子,碧綠編新春。」竹,虛懷若谷,中通外直,其被賦予堅毅、正直、謙虛和廉潔的特性,也被視為高風亮節的象徵。
竹為名人雅士所喜,「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於是他們以竹子為原料,創造出了與竹相關的各種雅致器物。
竹雕,也稱竹刻,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這樣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言簡意賅,卻頗為精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所以竹雕在中國也由來已久。遠在紙墨筆硯發明之前,漢族先民們已經學會用刀在竹子上刻符記事。作為一種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時開始形成。
據漢代戴聖《禮儀?玉藻》記載,西周君臣朝會時手中所持的芴(又稱手板)有的就是由竹片製成, 「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牙),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木象可也」。竹雕作為一種雕刻藝術始於六朝,直至唐代竹雕逐漸為人們所識,並受到喜愛。
到宋代,中國的竹雕出現了一些重大的變化。這時,竹子被文人們視為純潔、正直的象徵,經常出現在詩書文學作品中,就如蘇軾所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雕藝術化傾向更加明顯,竹雕精品和竹雕藝人也被廣為頌揚。
據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南宋時有藝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鳥籠「四面皆花版,於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毫具備,其細若縷,且玲瓏活動」。可見其竹雕技藝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儀贊詹成:「求之二百餘年,無復此一人」。
雖然竹雕在宋代時得到了重大發展,但明末清初時期才是竹雕藝術最為精湛的階段,這種成就與文人的介入分不開。由於文人士大夫寫竹、畫竹、種竹、刻竹蔚然成風,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
這時,文人畫的興盛,也促使了竹雕與書畫、雕塑藝術的結合,導致竹雕藝術的空前發展。他們用精製淡雅的雕刻小品把書房、几案和多寶格裝飾得十分講究和別致。此風的盛行,使當時不少商賈也躋身於風雅之列。
他們一邊用外來的各種硬木製造家居,裝修隔扇,一邊將搜集的各式雅玩陳設在室內所安置的多寶格內,以示風雅。這種風氣甚至隨著士大夫的推崇而傳入宮廷,使一些知名的雕刻能手由地方官推薦徵入到皇宮服役。
總的說,明清時期,正是由於文人雅士的喜好和支持,各種質地雕刻的工藝品趨勢在裝飾性和藝術性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尤其是竹雕藝術更為突出。
據不完全統計,涉足竹雕領域的文人仕士竟達一百四十人之多。他們自己畫稿進行設計,參加製作,有些為了孜孜鑽研刻竹技術,甚至乾脆把它當做終身的職業。
由於他們的舞文弄墨,促刀弄筆,更由於他們對竹的喜好和推崇,竹雕的藝術水平在很短的時間裡便達到了頂峰。
竹雕對創作者要求極高,創造者不僅要有繪畫、書法等功底,還要練就嫻熟的刀功手法,綜合素養極高。有人說「在中國眾多的古玩藝術品中,唯獨竹雕是文人創造的作品」,確實,竹雕雖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細琢,更是寄託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