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史的時間軸上,紙出現得比較晚,卻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1月7日-29日,「紙載千年」——中國古代紙文化展在市圖書館舉行。展覽分「紙的發展史」「紙的專用文具」「古代剪紙文化」三大篇章,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進行呈現,旨在通過展示紙文化的發展脈絡和考古發現以及附著其上的文化價值,來展現祖國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
從結繩紀事到發明文字,人類自此開啟了嶄新的文明發展史。剛開始,人們在甲骨、竹片、木片、布帛等材質上書寫,後來才有了紙的發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工藝的改進,造紙的材料更為多樣,紙的品質也有所提升,摺紙、剪紙等手工藝也在民間流行起來。華夏民族群體因紙的發明與應用而產生了一系列生活、思想、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社會行為,紙文化也由此而生。
源遠流長的紙文化
在上古時期,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文字發明之後,開始刻以甲骨。後用竹片、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只能在小範圍使用,直至發明了紙以後,才使文字得以廣為傳播,文化得到促進發展。
儘管沒有實物,但那些圖片也足以讓人震撼。先秦竹簡、西漢馬王堆帛書、敦煌漢簡、漢代出土的木版畫等跨越千年歷史而來,充斥著古人的智慧之光。王羲之《蘭亭序》、陸機的《平復帖》、晉代的《法華經》殘卷、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讓人深深感嘆書法繪畫的藝術之美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展覽就如打開了時間隧道,拉近了時空距離,讓觀眾感受歷史的縱深感和文化的厚重感。
對於紙產生的時間,學界沒有定論,從目前出土文物及相關資料來看,西漢墓葬中已發掘出遠古的紙張。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用樹皮、麻、破布、漁網等材料製作而成「蔡侯紙」。東晉時,大麻被用於造紙,是宣紙的雛形,真正意義上的宣紙要屬南朝時安徽歙縣等地出產的一種銀光紙。隋唐是造紙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對紙的染色工藝,箋紙染以顏色成為當時的一大特色。唐朝時,發明了雕版印刷術,文化傳播更為迅猛。到了宋代,竹、褚皮取代麻成為主要的造紙原料。至明清時期,箋紙、宣紙的製作工藝日趨精湛。
精美雅致的文房用具
為方便紙張的使用,文具用品也隨之出現。
鎮紙為壓書的文具,又有「套子龜」「小連城」「千鈞史」之稱。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由於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順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古代鎮紙大多採用兔、馬、羊、鹿、蟾蜍等動物的立體造型,體積較小而分量較重,材質多為玉、陶瓷、銅以及水晶等。展覽中,這小小的鎮紙也令人驚嘆,竹雕山子書鎮、紫玻璃龜形鎮紙、鵠形鎮紙等,造型生動,雕工細緻,形態逼真,雅俗共賞,體現了古人的審美情趣。
自書案出現之後,紙張鋪於案上,由右向左書寫,為了避免沾汙之患而產生臂擱,置腕下以隔之。這類文具的產生與書寫需要密不可分,其出現時間大約在宋代,在明代稱為秘閣。清宮中的玉臂擱一般多配有木座,說明還具有陳設功能。秘閣有多種材質,但在民間以竹雕者為多。清宮舊藏有一碧玉仙鶴松竹圖臂擱,片狀,仿樹樁形狀,正面浮雕松樹、仙鶴,背面浮雕翠竹、水仙,甚為精美雅致。
蠟鬥與糊鬥,造型各異,紋飾精美。在屠隆的《文具雅編》中有糊鬥與蠟鬥的記載。糊鬥多為銅和陶瓷兩種材質製成。銅製蠟鬥用以盛蠟,古人用蠟緘封,明人封信函除用漿糊外,還要用蠟封。
紙的專用文具還有裁刀、銅削、鋸削、遮燈等,式樣繁多又頗具風雅。有一種象牙座玳瑁遮燈,由方體長杆及其上部可插接拆卸的圓片組成,下配象牙雕花四足基座。還有冊頁的內頁為象牙制,長方形,其薄如紙,一側相互黏連,可以自由翻動。真是大開眼界,只可惜這些稀奇的玩意沒有實物,讓人未免有遺憾之感。
絢麗多彩的剪紙
傳說故事、五穀六畜、花木蟲魚、飛禽走獸……作為活態文化的中國剪紙傳統,促進了以民間信仰文化為核心的活態文化的持續傳承。民間的剪紙、年畫、祭祀用紙、紙紮、燈彩、風箏、紙傘等,都是古代紙文明形態的延續。中國是世界剪紙的發源地和原鄉。
根據考古發現,剪紙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已經出現,最初,人們把剪紙作為祭祀祖先、神靈及宗教儀式所用供品的裝飾物。後來,隨著剪紙技藝的普及,逐漸用於點綴門窗、牆壁、鏡子、燈籠等,甚至直接作為禮品相互饋送。
儘管發現的剪紙紋樣因為零散而形不成完整的譜系,但仍可以看到紋樣的一些類型。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剪紙紋樣有:菊葉、菊花、對馬、對猴、七人排列、鋸齒紋。敦煌莫高窟發現的紋樣有:塔、法輪、剎杆、水渦紋背光菩薩、持幡菩薩、圓形紙錢、忍冬紋、梅花紋、聯珠紋。陝西寶雞隴縣原子頭遺址唐墓中出土的剪紙紋樣初步判斷為:忍冬紋、菊花、月牙紋、半弧形鋸齒紋。剪紙圖形的生成是一定文化思維的產物,許多圖形的名稱與內涵也和人們的口頭語言緊密關聯。
剪紙在其價值內涵方面承載了豐富的藝術及歷史文化信息,表達了人們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和人們的生活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繫,有著持久的生命力,至今仍在各地流行,只是像其他的老傳統老手藝一樣,也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亟待傳承與創新。
責任編輯:李敏
該文章系轉載,登載該文章目的為更廣泛的傳遞市場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如有漏登相關信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