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歷盡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種類繁多的色釉體系,其核心為青、白、赤、黑、黃五色釉體系。
而貫穿中國文明史的五色觀對五色釉體系的形成,起著非常關鍵的促進作用。
傳統五色觀萌生於蠻荒時代,形成以後與五行、五方概念緊密結合。《周禮·考工記》中記載:「東方謂之青,西方謂之白,南方謂之赤,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
商周時期,中國已經形成原始瓷器,東漢中晚期,則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
漢代時,五色觀已滲透於各類文化藝術之中,但是受到制瓷技術的限制,並未在瓷器色釉中建立五色釉體系,而是隨著制瓷技藝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複雜的演變過程。
從漢代至唐代以前,瓷器釉色大多呈現青色,還有少量黑釉瓷。因而青釉瓷獨領風騷,瓷器釉色以青色為主,黑色為輔。
雖然北朝時已經出現白瓷,但成熟的白瓷出現在隋朝。
自隋入唐後,白瓷技藝發展迅猛,邢窯是當時最著名的白瓷窯,而河北定窯與河南鞏縣窯同樣燒制白瓷,因而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新格局。
除了青瓷、白瓷的出現,黃色釉瓷與紅釉瓷也已經出現。
當時燒制黃色釉瓷的是安徽壽州窯,但其釉色呈現蠟黃、黃綠,並未達到正黃色。
而長沙窯、邛崍窯中均出現少量紅釉瓷,但通體紅釉瓷依然罕見。
到了宋代,中國瓷器的發展達到了最輝煌的時期,五色釉體系也是從宋代開始走向全面成熟。青瓷、白瓷、黑釉瓷發展迅速,但黃釉瓷和紅釉瓷未有突出成就。
經元代過渡後,明清時期的中國瓷業重心轉至景德鎮。
明弘治黃釉瓷達到了正黃色,宣德紅釉也達到了正紅色,永樂甜白瓷更是極負盛名。
至清代時,五色釉瓷共同爭輝,五色釉體系達到極盛。
在這個長久的五色釉體系形成的過程中,五色觀始終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以五行來看,東方為青,代表木,當時盛產青瓷的浙江地處森林茂盛之處,而古時也以青為尊。
五行中,中心為黃,自唐代以來,黃色就逐漸成為皇家的專屬顏色。正黃釉禁止民間使用,因而黃釉瓷在民窯十分少見,官窯非常多見。
紅色至遠古時代就被視為吉祥喜慶的象徵,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都被廣泛使用。
五行中,紅色對應南方,但因為工藝限制,紅釉瓷的發展並不如其他四色發展的順利。
白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作喪色,有不吉之意。因而瓷器發展的歷史中,長期沒有創燒白釉瓷。唐代時,白瓷才開始成為普遍使用的色系。
黑釉瓷雖然一早出現,但是地位一直不高,只在宋代「鬥茶」推動下盛極一時,隨後一直處於底層色系。
五行中,北方為黑色,而古代政權最大的威脅均來自北方,可能因而排斥黑色,將之視為不詳的顏色。
五色觀是中國獨有的色彩審美標準,直至今日依然影響著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在中國瓷器中有著鮮明的體現,是中國瓷器發展的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