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理論最早萌芽於黃帝時代,但發展相對成熟的時期,應該是在戰國。特別是有了與五行相對應的五色以後,可把這些輔佐諸侯王的大臣們給忙活壞了。想當年黃帝在各種理論依據都沒發展成熟的時候,振臂一呼,就把「垂衣而治」搞得風生水起,現在有了成熟的理論依據,那總得搞出一套像模像樣的著裝規範出來,才能對主公有所交代。於是,戰國時代的各位士大夫真的就忙開了,服裝界的顏色變革呼之欲出。
能給服裝的色彩重新制定新規則的原因,主要還是由於到戰國時,周王室的統治能力已然日漸衰微,諸侯們除了給自己增加實力,積攢發動對外戰爭的資本以外,也在不停給自己打造各種輿論上的支持。原本周禮中那一套突出赤色,把赤色作為顏色貴族來尊崇的傳統,逐漸通過五行理論的推行,被慢慢削弱下來。
這時候,喜歡標新立異的學者們,不僅推出了五行五德五色的說法,而且建立了以青、赤、黃、白、黑為正色,其他顏色為間色的理論。雖然白色依然被視為喪服的規定色彩,但從理念上,五種正色基本上是平起平坐了。為了突出尊卑的效果,還特別強調「衣正色,裳間色」,因為上衣代表「天」,下裳寓意「地」,孔子貶間色褒正色的服飾觀念,也正是由此而來的。
一種文化的思維模式一旦形成,那產生的影響必然是廣泛和深遠的。這種服裝色彩的模式(特別是皇家服裝色彩模式),在後續的歲月中不斷被補充和完備,到魏晉時期,已經發展為:帝王和文武百官要按照春、夏、季夏、秋、冬不同季節來穿不同顏色的朝服,依次對應的顏色是: 青、朱、黃、白、黑。而且這種模式一直深深影響著以後歷朝歷代的服飾禮儀,雖然中間會有些微小的變動,但是基本的規則卻是大同小異的。
話說到這裡,就不能不說到間色的問題,南北朝時的儒學家皇侃,曾這樣描述過五行、五方、五正色與五間色之間的關係:
青赤白黑黃五方正色,不正謂五方間色,綠紅碧紫騜是也。青為東方正,綠是東方間,東為木,木色青,木克土,土色黃,並以所克為間,故綠色青黃也。赤是南方正,紅是南方間,南為火,火色赤,火克金,金色白,故紅色赤白也。白是西方正,碧是西方間,西為金,金色白,金克木,故碧色青白也。黑是北方正,紫是北方間,北為水,水色黑,水克火,火色赤,故紫色赤黑也,黃是中央正,騜是中央間,土色黃,土克水,故騜色黃黑也。
關於間色的問題,皇侃說的條理很清晰,邏輯很明白: 所謂間色,就是用五行中與之對應的正色,去調和在五行中被其相剋屬性的正色。總結一下,主要應該突出以下幾點:
間色是調和色,不用表示懷疑。間色是兩個正色調和出來的。間色是利用兩個在五行中相剋的屬性對應的正色調和出來的:綠色是青黃調和,紅色是赤白調和,碧色是青白調和,紫色是赤黑調和,騜色是黃黑調和。有的朋友可能會說,這個知識點,我們在小學的美術課上就學過的了,並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那麼,我請你注意幾個細節:
一、赤色與紅色
可能在我們現代人的思想裡,赤與紅是一個色系,都可以叫作「紅」,只不過赤比紅更深沉一些而已,可是在咱古人眼裡可不是,赤就是赤,紅就是紅。想來赤是他們從天然染料中得到的基本色,但他們可以通過白色去調整赤的亮度來得到更明豔的紅色。想想幾千年前的人們,居然可以熟練地運用亮度調整顏色,多麼了不起啊。
二、青色與碧色
青這種顏色相當富有神秘感,因為在古籍中,對青有多重色彩的描述,時而藍,時而墨綠,時而黝黑,所以即便是到了今天,人們提到古人眼中的青色時,也會感覺說不明白。不過在皇侃的描述中,青色應該是比較深的藍綠色,可以通過白色的調和,過濾掉其中較多的藍色漸變成「碧」(應該是如玉石一樣的綠色)。筆者認為,幾千年前的古人,居然對色彩的漸變有這樣深入的了解,真的是令現代人非常佩服。
我們再回到服裝這個話題上來,相信即便是使用古代粗陋的染織工藝,所有的正色,也都是可以從自然界中直接得到色源原料。古人可以通過相對簡單的工藝,將布料或絲綢暈染上基本色。比如:青色的色源應該是藍草,赤,白,黑的色源應該是某類礦石,黃色的色源應該是礦石或者植物的花朵。而間色則必須通過不同材料的混合,經過化學反應和嚴格的染織工藝流程,才可能得到吧。
我們智慧的先祖們,在幾千年前,在那個生產力還非常落後的遠古時代,就已經知道如何調和出新的色彩,知道了如何將不同的天然原料進行配比,並染織出斑斕絢麗紡織品,這樣複雜的工藝即便放在今天,應該也是讓人讚嘆的。可是這一切,竟然發生在遙遠的古代,又怎能不讓我們遐想,仰望,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