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色彩的看法與我們一樣嗎?五色的服裝,蘊含著對五行的理解

2020-12-04 闡史官曉悅

五行理論最早萌芽於黃帝時代,但發展相對成熟的時期,應該是在戰國。特別是有了與五行相對應的五色以後,可把這些輔佐諸侯王的大臣們給忙活壞了。想當年黃帝在各種理論依據都沒發展成熟的時候,振臂一呼,就把「垂衣而治」搞得風生水起,現在有了成熟的理論依據,那總得搞出一套像模像樣的著裝規範出來,才能對主公有所交代。於是,戰國時代的各位士大夫真的就忙開了,服裝界的顏色變革呼之欲出。

能給服裝的色彩重新制定新規則的原因,主要還是由於到戰國時,周王室的統治能力已然日漸衰微,諸侯們除了給自己增加實力,積攢發動對外戰爭的資本以外,也在不停給自己打造各種輿論上的支持。原本周禮中那一套突出赤色,把赤色作為顏色貴族來尊崇的傳統,逐漸通過五行理論的推行,被慢慢削弱下來。

這時候,喜歡標新立異的學者們,不僅推出了五行五德五色的說法,而且建立了以青、赤、黃、白、黑為正色,其他顏色為間色的理論。雖然白色依然被視為喪服的規定色彩,但從理念上,五種正色基本上是平起平坐了。為了突出尊卑的效果,還特別強調「衣正色,裳間色」,因為上衣代表「天」,下裳寓意「地」,孔子貶間色褒正色的服飾觀念,也正是由此而來的。

一種文化的思維模式一旦形成,那產生的影響必然是廣泛和深遠的。這種服裝色彩的模式(特別是皇家服裝色彩模式),在後續的歲月中不斷被補充和完備,到魏晉時期,已經發展為:帝王和文武百官要按照春、夏、季夏、秋、冬不同季節來穿不同顏色的朝服,依次對應的顏色是: 青、朱、黃、白、黑。而且這種模式一直深深影響著以後歷朝歷代的服飾禮儀,雖然中間會有些微小的變動,但是基本的規則卻是大同小異的。

話說到這裡,就不能不說到間色的問題,南北朝時的儒學家皇侃,曾這樣描述過五行、五方、五正色與五間色之間的關係:

青赤白黑黃五方正色,不正謂五方間色,綠紅碧紫騜是也。青為東方正,綠是東方間,東為木,木色青,木克土,土色黃,並以所克為間,故綠色青黃也。赤是南方正,紅是南方間,南為火,火色赤,火克金,金色白,故紅色赤白也。白是西方正,碧是西方間,西為金,金色白,金克木,故碧色青白也。黑是北方正,紫是北方間,北為水,水色黑,水克火,火色赤,故紫色赤黑也,黃是中央正,騜是中央間,土色黃,土克水,故騜色黃黑也。

關於間色的問題,皇侃說的條理很清晰,邏輯很明白: 所謂間色,就是用五行中與之對應的正色,去調和在五行中被其相剋屬性的正色。總結一下,主要應該突出以下幾點:

間色是調和色,不用表示懷疑。間色是兩個正色調和出來的。間色是利用兩個在五行中相剋的屬性對應的正色調和出來的:綠色是青黃調和,紅色是赤白調和,碧色是青白調和,紫色是赤黑調和,騜色是黃黑調和。有的朋友可能會說,這個知識點,我們在小學的美術課上就學過的了,並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那麼,我請你注意幾個細節:

一、赤色與紅色

可能在我們現代人的思想裡,赤與紅是一個色系,都可以叫作「紅」,只不過赤比紅更深沉一些而已,可是在咱古人眼裡可不是,赤就是赤,紅就是紅。想來赤是他們從天然染料中得到的基本色,但他們可以通過白色去調整赤的亮度來得到更明豔的紅色。想想幾千年前的人們,居然可以熟練地運用亮度調整顏色,多麼了不起啊。

二、青色與碧色

青這種顏色相當富有神秘感,因為在古籍中,對青有多重色彩的描述,時而藍,時而墨綠,時而黝黑,所以即便是到了今天,人們提到古人眼中的青色時,也會感覺說不明白。不過在皇侃的描述中,青色應該是比較深的藍綠色,可以通過白色的調和,過濾掉其中較多的藍色漸變成「碧」(應該是如玉石一樣的綠色)。筆者認為,幾千年前的古人,居然對色彩的漸變有這樣深入的了解,真的是令現代人非常佩服。

我們再回到服裝這個話題上來,相信即便是使用古代粗陋的染織工藝,所有的正色,也都是可以從自然界中直接得到色源原料。古人可以通過相對簡單的工藝,將布料或絲綢暈染上基本色。比如:青色的色源應該是藍草,赤,白,黑的色源應該是某類礦石,黃色的色源應該是礦石或者植物的花朵。而間色則必須通過不同材料的混合,經過化學反應和嚴格的染織工藝流程,才可能得到吧。

我們智慧的先祖們,在幾千年前,在那個生產力還非常落後的遠古時代,就已經知道如何調和出新的色彩,知道了如何將不同的天然原料進行配比,並染織出斑斕絢麗紡織品,這樣複雜的工藝即便放在今天,應該也是讓人讚嘆的。可是這一切,竟然發生在遙遠的古代,又怎能不讓我們遐想,仰望,嘆為觀止。

相關焦點

  • 五色五行與風俗風水
    五色為五行學術語,指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青屬木,在人體五臟屬肝;赤屬火,五臟屬心;黃屬土,五臟屬脾;白屬金,五臟屬肺;黑屬水,五臟屬腎。五色不僅與人體臟腑息息相關,凡是能用五行來劃分的,都可以用五色來對應。
  • 命理精要之五行配五色
    方先生曰:五行配五色:五色者,即青,黃,赤,白,黑,中國古人把這五種顏色作為千姿百態的最基本元素,這和今日顏色基本元素的概念不相統一,顯得不甚科學。電視的三基色是紅,綠,藍,而人的視覺所能看到的自然顏色是赤,橙,黃,綠,青,藍,紫,顯然五色並不能代表科學意義上的元色,只能是哲學意義上五行顏色的基本元素,【黃帝內經】把五行與五色的配屬是:東方木,在色為蒼;南方火,在色為赤;中央土,在色為黃,西方金,在色為白,北方水,在色為黑。【孝經援神契】云:土之精黃,木之精青,火之精赤,金之精白,水之精黑。
  • 何為「五色」,「五色」與「五行」之間,它們又是如何對應的?
    為何說到顏色,會總愛帶一個「五」字呢,其實,從表面上看,「五」字如同另外的「六」字、「十」字、乃至「千」字、「萬」字等,都是一樣,只是虛指很多的意思,並不是實指;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五」字的確就是實指,因為確確實實存在著「五色」的說法。所謂「五色」,指的就是青、紅、黃、白、黑。
  • 五行五色的中國傳統
    中國瓷器歷盡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種類繁多的色釉體系,其核心為青、白、赤、黑、黃五色釉體系。而貫穿中國文明史的五色觀對五色釉體系的形成,起著非常關鍵的促進作用。傳統五色觀萌生於蠻荒時代,形成以後與五行、五方概念緊密結合。
  • 茶的五應(五行、五臟、五色、五味、五經)
    五應:應五行、應五臟、應五色、應五味、應五經Five should: five elements, five internal organs, five colors, five flavors, five meridians古人云「茶中直五行,養生有講究。」
  • 重彩藝術理論之二:重視中西方色彩
    >  中國的五色對應陰陽五行,中國五色是廣義上的科學,和西方色彩體系不是一回事。中國五色具有事物正反兩個方面的屬性,即使相對立,也是相補的。中國五色納入陰陽五行是對巫術世界觀的革命性的進步。陰陽五行中的色彩構造圖式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基礎,它不是迷信,它是古代認識世界的語言。若濫用就是巫術。  中國五色不是科學的表現物象,而是中國古代認識世界特有的一種方式。用現在人的觀點來看很不科學,也很粗糙。
  • 中國文化:五行的顏色
    青、赤、白、黑、黃,構成了傳統的審美五色,繼而可以互相搭配,演變成更多的色彩。說文:白《說文解字》曰:「白,西方色也。」白色,像白雪、白羽一樣素白的顏色,對應西方的金。《說文》云:「白,從入合二。」先民用蒼蒼的蒹葭、凝結的白露,勾勒出水邊的素潔風景,古人觀察到的美,很真實,很準確,很自然。說文:青《說文》曰:「青,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青,五行中對應東方木的色彩,含義是生,象徵著萬物出生、生長之時的色彩。《周禮秋官職金》記載:「掌凡金、玉、錫、石、丹、青之戒令。」
  • 中西方古代如何提取純正的黑色做印染服裝的染料?
    後來六色變為五色又和陰陽家五行之說聯繫起來,青木、赤火、黃土、白金、黑水,這"青赤黃金黑"是正色,其他顏色都是間色。間者,賤也。鄒衍是戰國末期齊國人,五行創始人,他還賦予了朝代具有五德屬性的專屬色彩。世界上的黑色崇拜黑色是夜晚的顏色,天空的顏色,在古人眼中往往具有神秘的色彩,有著神性的意義,對黑色的崇拜是一種世界範圍的現象。與秦漢以後主要是對水德的推崇而有的尚黑不同,夏商周的尚黑源於宗教崇拜和原始部族的民俗傳統。按陰陽學家說法夏朝屬於木,夏朝的服飾該以青色為主,實際上這個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王朝夏朝,在服裝上也尚黑。
  • 陰陽五行學說背後的科學性,讓全世界人震驚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偉大的發現莫過於「陰陽五行」了,這四個字蘊含著古人經天緯地、博大精深的智慧。陰陽五行,可分為「陰陽」與「五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必兼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
  • 你知道色彩在服裝中的正確搭配嗎?
    而完美的服裝搭配應在遵循一個原則的前提下,協調好三方面的關係,一個原則為「揚長避短原則」,三個方面包括「色彩」、「款式」、「面料」。「色彩」以其內容的豐富與強勁的視覺衝擊力,首當其衝成為搭配中最重要的環節。 光線作用下,色彩繽紛的世界呈現在人們眼前,色彩作為一種搶佔鰲頭的審美形式,滲透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服裝以其使用的廣泛和便利,勢必成為色彩活動的最佳載體,而色彩活動有其遵循的原則和規律。
  • 陰陽五行學說,系統科學的靈魂,中國達人的經典思維導圖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偉大的發現莫過於「陰陽五行」了,這四個字蘊含著古人經天緯地、博大精深的智慧。陰陽五行,可分為「陰陽」與「五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必兼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
  • 五色、五味、五音為什麼我們生活中有那麼多五?
    我仔細思考了一下,發現我們認知中用到五的地方非常多,可以說是所有數字中用到最多的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東、南、西、北、中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酸、甜、苦、辣、鹹五音--宮、商、角、徵、羽五德--仁、義、禮、智、信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這五種基本顏色,是怎麼來的嗎?
    色彩之於我們的意義,通常有兩個層面:其一是個人層面,主要表現在個人對於某種色彩的喜好;其二是社會層面,表現為社會群體對某些色彩的象徵意義,具有共同的觀念。中國古人對色彩的重視,要遠遠大於現代人。從社會層面來看,我國古代長期以來形成了以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為「正色」的色彩體系。這五種正色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五種「底色」。它們源自中國傳統的五行觀念。「五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理論之一,也是一套複雜的系統。
  • 綠帽子的由來:古人戴和現代人戴,意義一樣嗎?
    一個人的配偶或戀人對其不忠,我們最常用的說法就是這個人被戴了「綠帽子」,或者言簡意賅,他被「綠」了。當然,一般「綠」的都是男性,因為,「綠帽子」是專門為男性準備的。那麼,「綠帽子」為什麼會成為妻子出軌的代稱呢?這要從一個傳說開始說起。古時候,有一對小夫妻。
  • 五行與中國傳統文化
    龐樸《稂莠集》認為:陰陽五行「迷漫於意識的各個領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陰陽五行圖式,幾乎就無法理解中國的文化」。因此,探討五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追本溯源的意義。到西漢時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行對》則明言: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貴於土。土之於四時,無所命者,不與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義,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貴者也,其義不可以加矣」。認為「土」不僅像陽熱之火一樣在萬物的生化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土」之品行寬緩、溫和,是儒家某些核心範疇,如「忠、孝、仁、義」等的精髓所在。
  • 五行文化裡的五色,居然吻合數億年形成的地質規律……
    這恰恰與五行文化裡季節與顏色對應規律相一致。幾個月前,我和地質學家兼銀行家C博士通話。C博士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1981年,他成為中科院首批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會員,所撰寫的《論地球演化與銀河系的關係》得到中西方權威學者的高度評價。後來他去了美國,由於各種原因,決定留在美國改行開銀行,現在是美國一位成功的銀行集團總裁。
  • 古人對孩子出生時的忌諱,這些講究你知道嗎?
    然而,文化向來雅俗共賞,就像農村流傳的民間文化,雖然有些帶有迷信色彩,但依舊在人群中口口相傳,雖然它有些遜色於其他文化形式,但很多人依舊深信不疑。為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接下來,我就把古人對孩子出生時的忌諱,都一一道來,用科學理論來為大家詳細解釋一下。
  • 中醫陰陽五行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如果你想問為什麼五行之間有這樣的邏輯關係,我們可以通過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的類比來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因此,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實際上把自然界複雜的生克循環簡化為一個抽象的模型。從以上五行生剋圖中,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相生關係還是互斥相剋關係,它們都是重複的,形成一個邏輯閉環。此外,相鄰的元素必須是相生,並且以一位分隔的元素必須互斥相剋。這種關係既反映了自然界的普遍現象,又蘊含著豐富的哲學內涵。
  • 古代哲學的核心是陰陽五行
    周易的符號是「—」和「--」,每卦三爻,組成八卦,蘊含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也象徵天地間八種基本事物及其陰陽剛柔諸性。八卦相互組合重疊,組成六十四卦,可以具體的表現這個空間之中的萬事萬物,以及事物間的矛盾聯繫。
  • 為何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五個行星,是用五行命名的?
    中國古代喜歡把事物分為五樣,其中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的命名,主要受我們肉眼觀測到該行星顏色的影響。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的英文名分別是:Venus(女神維納斯)、Jupiter(主神朱庇特、也就是希臘中的宙斯)、Mercury(神使墨丘利)、Mars(戰神瑪爾斯)、Saturn(農神薩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