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古代鎧甲發展史:保護將士身體 雄壯軍威

2021-01-09 北晚新視覺網

2015年8月25日訊,今年的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日。當天,在天安門將舉辦盛大的閱兵儀式。

 

用閱兵式壯軍威,古今中外都如此。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君王、將帥檢閱軍隊,是一個慣例,為此還制定了一定的軍戎禮儀規範。

在這些禮儀規範中,在戰場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的鎧甲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時代的發展,鎧甲的外形和作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從早期沉重的金屬鎧甲,逐漸演化出各種輕便、華麗的輕型鎧甲,這些鎧甲不僅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還有極強的觀賞性。在檢閱中,將士們穿著美觀的鎧甲,能夠展示出軍隊的氣勢和實力,而鎧甲的演化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見證。

古代戰爭中多使用冷兵器,對陣雙方短兵相接時,除了比拼將士們的武藝和體力,鎧甲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它能夠有效地保護將士們的身體。因為鎧甲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是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象徵。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鎧甲不僅用於戰爭中,也出現在一些重要的禮儀性活動中,比如軍事檢閱等,身穿著精緻美觀鎧甲的將士,所體現出的威武雄壯也是展示一國軍事實力的重要部分。正是這種禮儀性的需求,在歷史長河裡,鎧甲的材料越來越多樣、樣式也越來越複雜。

唐朝的輕型鎧甲——紙甲

唐代著名的明光鎧

西安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人們勾勒出兩千多年前秦朝軍隊的情景。這些兵馬俑分為不同的種類,有將軍俑、軍吏俑、騎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馭手俑等幾類,他們表情生動,姿態各異。這些兵馬俑一方面展示出秦國排兵布陣的特色,另一方面也是秦國強大軍事實力的展示。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種類的兵馬俑,所穿的鎧甲、服飾也不一樣,這也反應出當時軍隊裡森嚴的等級制度。

在此後的幾個朝代,鎧甲的變化並不是太大。初唐的鎧甲和戎服基本保持南北朝以來至隋代形成的式樣和形制。直到唐太宗貞觀年間,隨著國力的強盛,才進行了一些服飾制度改革,漸漸形成了唐代特有的軍戎服飾風格。

到了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國力鼎盛,統治者們奢侈之風日甚,軍隊的一部分戎服和鎧甲也開始從實用的功能中脫離出來,出現了眾多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儀典服飾。

禮儀性質鎧甲的出現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邊塞戰事的頻繁。唐代最初幾位統治者時期,雖然國內太平,但為了開拓疆域,常發起邊塞戰爭,一方面促使唐代有著較高的鎧甲製作工藝水平。另一方面,因為戰事頻繁,軍事禮儀也跟著繁榮,最終也催生了軍戎禮儀的程式化。

據《唐六典》記載,唐代的鎧甲有13種: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錘、白布、皂絹、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烏錘、細鱗是鐵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木甲等鎧甲則是用絲綢等布料和一些皮料製成,這些鎧甲開始用於禮儀性質的場所。

唐代還出現了非常特別的鎧甲,由紙做的鎧甲:紙甲。它是用多層紙疊粘在一起製成的甲衣,在分量上要較青銅、鐵製作的鎧甲要輕便,也便於展演。不要小看它是紙作的,紙甲其實有相當的抵禦能力,只是這種紙甲有一個缺陷:怕火。

另外還有絹甲,它一般不用於實戰,只是宮廷侍衛、武士的戎服,這種鎧甲用圖案華美的絹或織錦作面料,內襯數層厚帛製成。和皮甲、鐵甲一樣,絹甲上也鑲有皮革、金屬製造的飾件,穿著更加利索、合體。

除了鎧甲材質的多樣,唐代戎服的顏色也是五顏六色,特別是盛唐時期的絹甲,呈現出五彩斑斕的色彩,鮮豔而華麗。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出現的布甲、紙甲,並不是劣質產品,也不只是用於表演的道具鎧甲,它們依然具有實用性和堅固性,布甲、紙甲是唐代的一種新型鎧甲,是一種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輕型鎧甲。在戰場上同樣可以保護戰士的身體,只是在抗擊重兵器衝擊方面要遜色於金屬鎧甲。

因為布甲、紙甲輕便,可以在鎧甲上繪製各種裝飾圖案,如纏枝花卉、雲形寶相等。這些製造精美的鎧甲,除了戰場上使用,平時也有重要的作用:一可以用作武將平時的軍服(可以稱之為軍禮服),二可用於儀衛滷簿禮儀的制服(可以稱之為皇家禁衛軍禮服),彰顯帝王的威儀。

由此可見,唐代用於禮儀、演示等軍事活動的鎧甲,不僅具有實用性,能夠激發戰鬥的鬥志;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讓檢閱部隊的帝王將相、後宮嬪妃以及圍觀的百姓,看出軍隊的威武雄壯,展示皇帝的威望。

宋代華麗的「五色介冑」

宋代鎧甲穿戴展示圖

 

宋代的軍戎服飾分為兩種,一種是實戰的鎧甲之類,另一種是儀衛禮服。實戰鎧甲,用鐵製作的叫鐵盔、鐵鎧、鐵甲,用皮製作的叫皮笠子、皮甲。歐陽修有詩云:「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餘萬屯邊兵。」(《晏太尉西園賀雪歌》)

宋代鎧甲有很多種類,如金裝甲、長齊頭甲、短齊頭甲、金脊鐵甲、連鎖甲、鎖子甲等,而且鎧甲的組件較多。《宋史o兵志》記載:全副盔甲有1825片甲葉,分為披膊、甲身、腿裙、鶻尾、兜鍪以及兜鍪簾、杯子、眉等部件,這些部件用皮線穿聯起來。

這樣一副鐵鎧甲重45-50斤,士兵們穿戴如此沉重的鎧甲打仗,動作就變得遲鈍,因此除了鐵甲之外,宋代也生產輕甲。輕甲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皮甲。在鐵鎧甲的臂肘間改用皮甲連接,既增加了靈活性,又能減輕分量;還有一種是紙甲,它是用柔軟的紙捶打製成,這些紙疊加起來,厚度達到三寸,表層蓋上布料,再訂上釘子固定,如遇雨水,紙甲浸溼後,連射出的箭和鳥銃打出的子彈都不能穿透。

這些輕甲和鐵鎧甲結合在一起,有效地改善了宋代士兵的鎧甲在靈活性、機動性與安全性的矛盾。

除了布甲和紙甲,宋代還有一種特色的輕型鎧甲:依仗甲,它也稱之為「五色介冑」,《宋史o儀衛志六》記載:「甲以布為裡,黃絁表之,青綠畫為甲文(紋),紅錦緣,青絁為下群,絳韋連膺,金銅鐵,長短至膝。前膺為人面二,自背連膺,纏以錦騰蛇(錦帶)」。意思是,宋代儀衛中的軍士所穿的這種甲冑,形式是仿軍士的,只是用黃絁(粗帛)為面,用布作裡子,用青綠色畫成甲葉的紋樣,並加紅錦緣邊,以青絁為下裙,紅皮為絡帶。這種甲冑剛好到人的膝蓋,前胸繪有人面目,從背後至前胸纏以錦帶,並且有五色彩裝。由此看來,依仗甲的外表裝飾非常華麗。

《宋史o儀衛志》記載,宋代鎧甲的顏色,有黃、青、朱、白、黑、金、銀等色,至於儀仗用的絹甲,色彩比唐代更加豐富。元豐(1078年-1085年)後公服的顏色做了調整:四品以上改為紫色,六品以上改為緋色,九品以上改為綠色。私服則是根據各種不同的織錦來區分品級,衣服的色彩經常變化。將士的服色,除了九品制官服顏色不能直接使用外,其餘各色都能使用,他們的服色以青、白、朱、黑、黃(淡黃色不能用)為主要色彩。

明代出現"V"字領鎧甲

明武宗出行甲士服飾

明代將士的軍戎服裝,形制如同唐代的窄袖寬袍。袍子無領、無扣、右衽(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叫右衽),裹襟與外襟在前身重疊時大幅交叉,以勒帛和腰帶在胸前和腰部系束,戴巾或幞頭,這種軍服多為品級較高的將帥使用。低級別軍官的軍服,短後衣與缺胯袍,襯於鎧甲內,服短後衣穿鎧甲,一般只穿身甲和腿裙,戴鳳翅盔、幞頭、巾、小冠。後一種軍戎服,也是侍衛、依仗的服飾。

明代是重型鎧甲和輕型鎧甲地位交替的時期。重型鎧甲是為了增加抗衝擊力,提高保護性能,但重型鎧甲穿著笨拙,不便於實戰,逐漸被淘汰。

另一種輕型甲--綿甲應運而生。明代的布面甲從元代繼承而來,製作方法分為兩種,一種以布為面裡,中間綴以鐵甲,表面釘甲釘;另一種則是綿甲,它經過特殊工藝做成,綿甲柔軟、輕巧,在表面還綴有大量的銅甲泡和鐵甲泡,因此輕便、靈巧,沾溼後還可以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

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明代的鎧甲在設計、製作中也注意了時尚化。通過一些領子的設計,體現鎧甲的時尚元素,比如明朝出現了潮味十足的「V字領」、 鏤空式護耳等特色服飾。

明代的鎧甲以金、銀、黑色為主,明洪武初年,守邊軍士穿著綿襖,旗手、衛軍、力士都穿紅絆襖,這種戰襖有紅、紫、青、黃色四種服色,作為區分士兵們不同兵種(職能)的依據。

後期因為綿甲以緞布為冕,色彩較多,所以鎧甲的顏色也多種多樣。此時的幞頭顏色仍是黑色。

明朝的戎服以紅色為主,也有紅笠軍帽,如正德年間設東西兩官廳,都督江彬戴紅笠。《明史o輿服志三》說,戎服因「武事尚威烈,故色純用赤」,間以紫、青、黃、白等作為配色。

明代也很重視軍事檢閱和禮儀儀式,有專門的禮儀鎧甲。檢閱軍隊或進行禮儀展示時,從事儀衛活動的侍衛官戴鳳翅盔、鎖子甲,錦衣衛將軍戴金盔甲,將軍著紅盔青甲、金盔甲、紅皮盔戧金甲和描銀甲。將軍、錦衣衛都腰懸金牌,持弓箭矢、佩刀,執金瓜、叉、槍。禮儀鎧甲色彩鮮豔,形式多樣;兵器珵光瓦亮,在陽光下閃著金光、銀光;將軍、軍士,儀表堂堂;其氣勢壯闊,威風凜凜。

專用於檢閱軍隊的清代帝王鎧甲

清代明黃緞繡金龍綿甲

生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憑藉祖傳的「十三副鎧甲」起家,建立了清王朝。他們最初是馬上的民族,擅長騎馬搏鬥,對於鎧甲自然重視。

據《清會典》記載,清代甲冑分為明甲、暗甲、鐵甲和綿甲等幾種。前三種屬於帶甲片的鎧甲,多指鐵甲;後一種則是布面甲,不用甲片,以棉絮為裡,即採用縫製厚實的布質纖維層,表面綴有甲泡,以此阻擋弓箭。

清代鎧甲中後期多為綿甲,以緞布為面,因此顏色較多。早期的八旗以紅、白、橘黃、藍為基本色,配上相互錯開的四色鑲邊,組成八旗服色,並根據服色確定旗名。八旗的鎧甲顏色也各不相同,正黃旗通身黃色,鑲黃旗黃地紅邊,正白旗通身白色,鑲白旗白地紅邊,正紅旗通身紅色,鑲紅旗紅地白邊,正藍旗通身藍色,鑲藍旗藍地紅邊。武官九品暗甲、綿甲上還用彩線繡一蟒雲、蓮花燈圖案,胄的頓項和護領則隨衣甲或用石青色,胄頂髹黑漆。

清代帝王除了有給皇帝御駕親徵提供保護的鎧甲之外,也有專用於檢閱的鎧甲。清代前期帝王的鎧甲實用性非常強,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都是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到了清代中後期,皇帝御駕親徵也只是形式上的親徵,皇帝有禁衛部隊層層保護,非常安全,鎧甲的保護性功能逐漸消失,此時的皇帝鎧甲更注重裝飾性。故宮博物院保留著清代乾隆皇帝檢閱時所穿的大閱甲:明黃緞繡五彩朵雲金龍紋和海水江崖紋的綿大閱甲。此甲屬於禮儀鎧甲,甲的周身採用了很多黃金材料,用料考究,製作精美,凸起的紋樣具有浮雕的效果,彩雲金龍等紋飾,彰顯出皇帝的至尊與威嚴。《大清會典圖》中記載了清代12種鎧甲,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皇帝大閱鎧甲,由此說明清代對於皇帝大閱(檢閱)是非常重視的,其所穿戎裝也是專門用於檢閱軍隊的。

此外,《大清會典圖》中規定的第11種鎧甲,即護軍校、驍騎校、前鋒、護軍等禁衛武官所穿的鎧甲,均為綿甲,它們主要出現在皇帝大閱這一特定場合,也是禮儀鎧甲。(黃強 作者為著名服飾史學家)

補白
中國古代閱兵面面觀

中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裡,軍事史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古代文獻中,有大量關於閱兵的記載,閱兵作為傳統軍事儀式,以田獵為最初方式發展演變至今。

最初的閱兵來源于田獵演習之禮

西周時,以狩獵方式進行軍事訓練已形成制度,一年四季都有軍事訓練和演習檢閱。依據《周禮o大司馬》記載,軍事訓練制度是按四季分述的,每季又分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教練和檢閱之禮,後半部分是借用田獵演習之禮。

武王伐紂之前,在孟津組織軍事演習,吸引了多個諸侯國加盟,史稱「孟津觀兵」,這是歷史上比較早的規模較大的閱兵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承襲了西周時期軍隊訓練制度,但從春秋中期開始,軍事訓練出現專門化趨勢。秦王朝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皇帝更加重視軍事訓練與校閱,秦始皇兵馬俑以高度逼真的藝術手法再現了秦朝閱兵的場景。

西漢時,常舉行各種規模的軍事演習,對軍隊進行校閱、考核。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大體上每年秋季都要舉行一次。被稱為「秋射」、「校閱」或者「都試」。據《漢書》記載,由於訓練及校閱制度的有效實施,漢初的軍隊具備「輕車突騎」、「勁努長戈、射疏及遠」等技能,逐漸形成對匈奴作戰的優勢。

曹操曾多次考核多兵種合成訓練

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曾實施「講武」的措施,不僅訓練士兵的體力和技藝,還強化戰術合成訓練。東吳建立了檢閱制度。魏國則建立治兵制度。曹操曾多次治兵,指揮受閱部隊,對多兵種的戰術合成訓練進行檢閱考核。

兩晉期間,統治者也比較重視軍隊的訓練,諸軍除了演習隊列陣法外,還要進行實戰演習。南朝時注重對水軍的訓練和檢閱,玄武湖成為南朝各代訓練水軍的場所。北朝則出現了軍陣雙方對抗性演習。

閱兵是唐代訓練的重要形式,《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記載了當時軍事訓練的思想和方法,首先就是循序漸進,分等教練,大將軍檢閱後,然後是皇帝大閱。這樣常規的閱兵幾乎每年都舉行。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注重禁軍的教育訓練。北宋前期太祖、太宗各朝,將「大閱」(亦稱大教)安排在八九月份進行。之後,禁軍的教閱逐步形成了「毋過兩時」(春秋兩季)的制度。南宋對軍隊的訓練也很重視,並制定嚴格的法規予以保障。宋高宗建炎元年,頒行樞密院教閱法,「專習制御摧鋒破敵之藝」。

每隔三年清朝總理大臣出海校閱海軍

元朝時騎兵為主要兵種,因此閱兵主要是檢閱騎兵的馬術,以及對弓箭、馬刀、標槍和戰斧的使用。

明朝的閱兵, 每年年終考閱一次,三年大閱一次,也稱「小閱」和「大閱」。朱元璋十分重視部隊的訓練,他頒發《教練軍士律》,從制度上保證了軍事訓練的質量。永樂時期,特別重視加強在京各營的軍事訓練。

清代的簡閱又稱校閱,是八旗、綠營由王、大臣或督撫定期檢驗部隊教練的制度,也是促進軍事訓練的的手段和形式。早在天聰年間,皇太極就曾舉行過大閱。此後,乾隆、嘉慶等皇帝閱兵的記載不斷出現在各類文獻中。清代大閱的地點,主要在南苑、盧溝橋、玉泉山、多倫諾爾(今內蒙古多倫)、暢春園等地。除皇帝親自閱兵外, 清代還形成了多種閱兵方式, 其中之一就是欽派檢閱, 由練兵處、兵部、陸軍部奏請皇帝, 欽派知兵大臣數員前往閱兵。宣統三年(1911)七月二十四日,監國攝政王載灃就於德勝門外的鑲黃旗、正黃旗兩旗校場檢閱了皇家禁衛軍。

清末,朝廷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決心對舊式水師進行革新。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成立。據《北洋海軍章程》記載「每愈三年, 由總理大臣海軍事務衙門下至於王大臣請旨特派大臣,會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閱一次,或由王大臣與北洋大臣親自出海校閱海軍。」(文章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閱兵鎧甲考:唐代有紙做的鎧甲 宋代有"五色介冑"
    今年的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日。當天,在天安門將舉辦盛大的閱兵儀式。    用閱兵式壯軍威,古今中外都如此。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君王、將帥檢閱軍隊,是一個慣例,為此還制定了一定的軍戎禮儀規範。    在這些禮儀規範中,在戰場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的鎧甲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時代的發展,鎧甲的外形和作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 古代閱兵穿啥樣:唐朝有紙鎧甲 明代出現"V"字領
    隋唐鎧甲穿戴展示圖   清代乾隆荒地戎裝像。   明代《出警入蹕圖》   宋代鎧甲穿戴展示圖   現在,全國人民都在期待後天的大閱兵,以閱兵式壯軍威,古今中外都如此。想知道古代兵哥哥接受檢閱時穿成啥樣嗎?南京服飾史學者黃強為您揭開古代軍戎禮服的神秘面紗。
  • 閱兵鎧甲:唐代紙做 宋代出五色
    原標題:中國古代:鎧甲如何壯軍威   宋代鎧甲穿戴展示圖   宋代華麗的「五色介冑」   宋代的軍戎服飾分為兩種,一種是實戰的鎧甲,另一種是儀衛禮服。實戰鎧甲中,用鐵製作的叫鐵盔、鐵鎧、鐵甲,用皮製作的叫皮笠子、皮甲。歐陽修有詩云:「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餘萬屯邊兵。」
  • 中國鐵鎧甲的代表之作!為什麼說明光鎧影響了幾百年鎧甲設計
    在漫長的冷兵器時代,面對著刀矛弓弩的殺傷,鎧甲成為了士兵們最重要的保護神。在冷兵器作戰中,批鎧甲的士兵和無鎧甲的士兵在存活率上簡直是天壤之別。而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中國鎧甲歷史上的一款代表之作——明光鎧。秦皇陵兵馬俑中的披甲戰士方陣,代表著中國古代軍隊的形象古代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很早就有了軍隊和戰爭,而鎧甲作為戰爭的產物也很早就出現在了中國歷史上。
  •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老兵向陣亡將士敬獻花籃
    新華網廣州9月3日電 (記者張建華)3日上午,廣東省各界在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舉行隆重的敬獻花籃儀式,參加過十九路軍淞滬抗戰的老戰士曾暉等老同志和各界代表1000多人冒雨出席了紀念儀式,深切緬懷為抗日戰爭英勇獻身的先烈。受「獅子山」熱帶風暴的影響,廣州當天大雨不止。
  • 李永開|恢復唐代鎧甲製作記憶的人
    李永開民俗學者 金工師其「唐代鎧甲恢復製作技藝工程項目」是上海世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世久精工資助孵化項目庫」重要入選項目日本富士山形盔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甲冑是古代防護武具,興起於戰爭的需要,伴隨著古代科技的進步而不斷改進,迄今已有幾千年歷史。
  • 「防彈衣」是由古代「盔甲」演變而來的?它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古往今來,有武器,自然就有防護器具,防彈衣其實就是由古代鎧甲演變而來,歷朝歷代都有其特色鎧甲,比如外形和材料的改變,但作用都是一致的,為了保護戰士的身體。古代沒有針對特殊用處而研發的化學製品,他們用的都是冷兵器,武器無非就是刀槍劍戟等,那麼將士所穿的盔甲又是什麼材料製作的呢?主要材質是皮革或鐵,這兩種材質的交叉點是在戰國時期。
  • 古代將士頭盔頂為啥有一個槍尖,有何用處?古人的智慧讓人嘆服
    縱觀我國歷史,可以發現具有保護作用的頭盔緣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商朝,距離現在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而在古時候經常發生的戰爭也自然成為了人們的關注點,除了對戰爭中的步兵騎兵有所區分外,我們還考究了各個朝代士兵的頭盔,最後發現,將士們的盔頂上都會有個尖,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古代將士出徵之前,都會奉命回家辦點「正事」,原因讓人害羞不已
    — 詹天佑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戰爭,雖然古代沒有非常先進的科技,但戰場上也是血雨腥風慘不忍睹,很多戰士都因此丟失掉了性命。那個時候,很多軍隊他們都分工明確 ,有的負責保護城內,有的駐紮在邊疆,一旦戰爭爆發,他們就需要做好一切準備。對於當時的男人來說,保家衛國戰死沙場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 「防彈衣」居然是由古代「盔甲」演變而來的?那它是用什麼材料製作...
    古往今來,有武器,自然就有防護器具,防彈衣其實就是由古代鎧甲演變而來,歷朝歷代都有其特色鎧甲,比如外形和材料的改變,但作用都是一致的,為了保護戰士的身體。
  • 古代鎧甲看上去威猛,可是那麼多層疊的甲片,該怎麼清洗保養?
    甲冑伴隨著戰爭出現,在考古中發現最早的甲冑在中國商朝就已經出現,從皮甲到青銅甲到鐵甲,歷史上的甲冑紛繁複雜,形制繁多,但不管是哪種甲冑,都離不開一個問題,如何保養和清洗?畢竟再強盛的國家,甲冑也不可能是一次性使用的,不會有財力在每次戰爭前都發放全新的鎧甲。
  • 主動式PFC設計 振華迷蝶300W電源軍威特惠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振華迷蝶300W電源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在軍威電子官方店熱賣,注重節能的HTPC玩家不妨了解。      主動式PFC電路能夠有效將功率因數從約等於70%提升至大於90%,個別情況甚至能達到99%,而較高的功率因數並不能直接提高轉換效率,但能夠節省電網內部的電能,對於環境保護極有作用
  • 古代中國到底有沒有黃金製作的鎧甲?
    在古詩文中,經常出現」金甲「的字樣,那麼,在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黃金質地的鎧甲呢?首先,黃金的密度很高,但是硬度太低了,這種金屬非常貴重,因此用黃金造甲武裝大軍,是非常不可能的;而且,黃金的密度大所以重量高,對於士兵所需要的機動性十分不利。所以用質量軟,重量大的金屬造甲,幾乎不可能。真正意義上的黃金甲,並不是黃金製作的鎧甲,而是另有所指。
  • 古代西方軍隊身披的鎖子甲,東漢傳入為何在中國軍人沒有「同款」?
    鎧甲便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先秦時期的鎧甲,主要是用皮革製造,被稱作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但是皮質的仍稱甲;直到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古代記載的「陰兵借道」事件究竟是真是假?看看科學是如何解釋的
    圖片:夜半時分出現一隊古代軍隊裝束的軍馬劇照 第一:戰場是最無情的,刀劍無眼,在古代徵戰更是送出了數不清的將士性命,古代戰場想要獲勝,有些時候就必須用計策
  •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為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馬鞍馬鐙發明之前的西漢騎兵  戰國中期之後,匈奴逐漸成為中國北方最具威脅的遊牧勢力。西漢為與匈奴騎兵抗衡,大力推行國家養馬政策。漢文帝時可一次出動10萬騎兵,漢武帝時更是達到了40萬匹戰馬的頂峰。  大多數西漢騎兵和匈奴騎兵都是輕騎兵,騎兵或有少量皮甲保護,馬匹幾乎沒有任何甲冑保護。西漢還有少量騎手穿鐵甲的重騎兵,但是與後世的甲騎具裝不能相比 。
  •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一.鎧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的發展 中國的鎧甲,其發展的歷程和世界各國相差不大 以上的鎧甲都屬於扎甲,當時中國古代的軍隊還裝備有另一種鎧甲"鎖子甲",鎖子甲因其"五環相護,一環受簇
  • 史學巨著《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惠澤國人
    它發端於阿克頓勳爵策劃與主編的14卷本《劍橋近代史》,其第二版《新編劍橋近代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以「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為名,於上世紀末陸續翻譯出版,惠澤眾多中國學人與世界史愛好者。    由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武寅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於2010年底獲準立項。
  • 夏日「鎧甲勇士」不一般……
    其中,最威武雄壯的甲蟲家族也活躍起來啦,它們被譽為夏天裡的「鎧甲勇士」!它們大多身披堅硬的「鎧甲」,來抵禦天敵的攻擊。而實際上,這硬硬的甲冑,是它們前翅特化而成的。在眾多的甲蟲中,有一個大家族廣為人知,那就是金龜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