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軍隊身披的鎖子甲,東漢傳入為何在中國軍人沒有「同款」?

2020-12-03 騰訊網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國家覆滅、朝代更迭是十分常見的一種現象,而這些現象往往就伴隨著戰爭,有了戰爭,必須得有士兵,而士兵要想在戰場上存活下來,靠的不僅僅是武器,還有堅硬的鎧甲。所以說,中國的歷史很大一部分是戰爭的歷史,而戰爭的歷史很大一部分便是鎧甲的發展史。

鎧甲便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先秦時期的鎧甲,主要是用皮革製造,被稱作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但是皮質的仍稱甲;直到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鎧甲的發展歷史那麼長,但是有一種鎧甲絕對是最特殊的一種,這便是鎖子甲,是由西域傳入的一種鎧甲,西方十字軍東徵時期,幾乎全軍都身披鎖子甲,但是來到中國,雖然使用的時間跨度很長,直到明清時期還有著鎖子甲的記載,但是鎖子甲卻從未被軍隊大量裝備,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中國的歷史條件制約了鎖子甲的普及

1.追根溯源,鎖子甲的祖地是在歐洲,並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鎧甲

鎖子甲的起源之地是歐洲,最早是誰發明的鎖子甲爭論很大,目前隨有說服力的便是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生活存黑海北岸的卉代斯撼泰人或者是史前時代廣泛分布存歐洲的凱爾特人是鎖子甲的發明者。

東漢以前,這種鎧甲一直是在歐洲之間進行流通,直到東漢末年,中國的歷史上才出現了這種鎧甲的身影,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中有過一句「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領、兩當鎧一領、環鎖鎧一領、馬鎧一領。今代以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自理。」

其中的環鎖鎧,指的就是鎖子甲,這便是最早的關於鎖子甲的記載。

2.鎖子甲傳入中原而比較晚,而且屬於名貴鎧甲

鎖子甲傳入中國主要是通過絲綢之路,所以最早應用鎖子甲的便是西部地區,而中原人最早見到鎖子甲是在西藏的吐蕃族身上穿的,鎖子甲真正傳入中原地區受到統治者重視的時期是在唐朝中期,根據《舊唐書·郭知運傳》記載,唐朝將領郭知運在開元六年打敗吐蕃,獲得鎖子甲。

還有《新唐書·西域傳》也曾記載,開源六年,中亞康國也派遣使者向唐朝貢奉鎖子甲,鎖子甲這才真正的出現在中原,而在唐朝中後期已經開始逐漸出現熱武器,鎖子甲的出現較晚。

但是根據宋代《武經總耍前集》記載,鎧甲「有鐵、皮、紙三等,貴者鐵則有鎖甲」,所以說鎖子甲的擁有者只是極少數功勳卓著的高級將帥。而普通人,甚至大部分的文官都不知道鎖子甲是什麼,以至於有人將杜甫的詩句「雨拋金鎖甲」解釋為「甲拋於雨為金所鎖,有將軍不好武之意」。

所以說,在這種環境下的鎖子甲註定不能被普通士兵所使用。

二、鎖子甲的結構以及製作註定了鎖子甲不能在中國被大量裝備

1.鎖子甲結構及其複雜,而且覆蓋面積很大

鎖子甲,有時候也被叫做「鏈甲」,是一件連頭套的鎧甲,類似於現在的衛衣,只不過鎖子甲的覆蓋面積比較大。

鎖子甲與普通的鎧甲相比,士兵穿上鎖子甲作戰更為便利,利於施展,而且鎖子甲的防護效果十分可觀,據《晉書·呂光載記》所記載的鎖子甲「便弓馬,善矛稍,鎧如連鎖,射不可入」,由此可見鎖子甲的防護有多麼恐怖。但是堅硬的鎧甲背後,是十分高超的製作工藝以及極其耗費時間的製作步驟。

2.鎖子甲的製作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是天文數字

鎖子甲,顧名思義,就是細小鐵環連環相鎖而成,鐵環相鎖,環環相扣,鐵環的密度越大,防護性能就越好,再在外面綴上鐵甲片,可以說是真正的「鐵布衫」,但是。

但一副能保護全身的高質量鎖子甲,甚至要耗用鐵環達二十萬之巨,這每一個鐵環都要進行焊接相連,並且鎖子甲屬於軟甲類,如果想要鎖子甲的防護性能達到最好,鎖子甲需要十分契合使用者的身材,並且鎖子甲是由直徑2毫米左右的鐵絲,加熱後鍛造成直徑1釐米左右的圓環。

然後再進行敲打做成寬3毫米左右的扁環,之後在環的兩端鑽孔,孔的直徑大約在1毫米,之後用鉚釘連結,有時候在肩膀關節等地方還需要更小的鐵環,讓穿著的士兵便於活動,一個熟練的鎧甲師傅一天能完成長20釐米,寬10釐米的鐵片就算超額完成任務了。

而且鎖子甲在脖子等柔韌處還要輔以皮革,有資料記載,一整套鎖子甲的價值在十一世紀的西方相當於一個中型農場的價值,耗時耗力不說,所耗的價值也是巨大的。

中國古時候的士兵動輒十萬百萬之巨,試想如果讓這百萬軍士全部穿上鎖子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是何等巨大!

3.中國冶鐵技術以及工藝鍛造對鎖子甲有著極大的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農業大國,以農為本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所以說中國的冶鐵技術雖然領先於世界,但是中國所冶煉的鋼鐵大都運用在農具上,或者說是兵器上。

自古以來中國便有句諺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其器」便成了冶鐵技術的主要方向,以至於現在,我們出土的文物大都是鋒利的刀、劍、戟等士兵們所用來作戰的武器,而極少數是士兵們所穿的防具。

而鎖子甲所用鐵的量十分驚人,一套鎖子甲所用的鐵 可以鍛造出很多農具或者兵器,所以說製作者也很少把本就稀缺的鐵用在製作如此耗時耗力的護具上,並且當時古中國的鍛造水平還有待提高,很難做出如此精細的護具。

元朝時期曾經生產過鎖子甲,但是製作及其粗糙,元軍出徵時曾經穿過元朝自己批量製作的鎖子甲,結果防護效果奇差,出徵的元軍被敵人的劍射成了刺蝟,所以大規模裝備鎖子甲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鎖子甲製作材料單一,不適合在多變的氣候中作戰

1.中國環境的多樣性意味著士兵行軍環境的複雜多變

中國有著廣大的版圖,地跨多個氣候帶,出去青藏高原以及雲貴高原,中國內陸的氣候種類有五個之多,這就代表士兵作戰需要適應多種氣候,跨地域作戰的士兵所要應對的不僅僅是窮兇極惡的敵人,還有水土不服的症狀。

曹操最為依仗的謀士郭嘉便是在曹操徵討遼東之時因為水土不服生病病故的,而曹操在赤壁之戰時正是因為北方士兵水土不服暈船才接受了龐統的建議將船用鐵鏈連接在一起導致曹操中了周瑜諸葛亮的連環計。

2.鎖子甲是由鐵製作而成,多變的行軍天氣會讓鎖子甲難以保養

在氣候多變的行軍大環境中,不僅是士兵要適應氣候的變化,武器,尤其是鎧甲更得適合在多種氣候中作戰。

鎖子甲是由鐵環環環相扣而成,然後再在內部人體柔軟處或者關節處輔以皮革來讓鎧甲穿著更為舒適,所以說鎖子甲幾乎是由鐵來製作的,這便是鎖子甲與普通鎧甲的最大的不同之處。

普通鎧甲大多數是以皮革為內襯,然後再在外面鋪上鐵甲片來達到防護效果,清洗或者更換鐵甲更為方便,而外面點綴的鐵甲即使是有缺少也並不會引起整個鎧甲的崩潰;

但是鎖子甲則不同,因為鎖子甲是由鐵環相扣而成,人體所分泌的汗水以及潮溼的環境會引起鎖子甲的生鏽,從而導致鎖子甲的防護性能大打折扣。

而且鎖子甲的結構也就註定了鎖子甲不可以更換部件,也就是說如果鎖子甲生鏽或者有幾處鐵環斷裂,這個鎖子甲基本上就不再適合行軍作戰了,而鎖子甲的製作工程的繁瑣以及昂貴的費用讓軍隊定時更換鎖子甲的做法也就變成了天方夜譚。統治者為軍隊大規模裝備鎖子甲的念頭也就不復存在了。

四、火藥技術的發展讓鎧甲逐漸被淘汰

中國有著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指南針,其中火藥是四大發明中用於軍事最多的一項。

唐朝後期便有了突火槍等熱武器,但是弓箭、刀槍棍棒等冷兵器還是處於主導地位,但是到了宋朝,隨著火藥技術的不斷提高,熱武器比如說火銃、大炮等也逐漸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元末明初至明朝洪武年間,火器得到了十分迅速的發展,最為出名的便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洪武大炮,而且到了明朝後期,火器由重型武器逐漸向輕型武器以及單兵作戰武器方向發展。

隨著熱武器的不斷更新,作為防守冷兵器的神器——鎧甲也逐漸的被淘汰,因為熱武器的規模性傷害讓鎧甲無法對士兵形成十分有效的保護,以及火器那比弓箭快無數倍的射擊速度需要士兵在戰場上更加靈活的躲避。

所以說當笨重的鎧甲無法對戰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時候,也就是它被淘汰的時候了。而鎖子甲這種本來在中國不是很普遍的鎧甲也就失去了普及的機會,淪為私人的收藏品。

每一種事物的發展與消亡都有其特定的原因,而鎖子甲這種特殊的防具更是不適合中國,中國是一個多人口的農業大國,讓每一個士兵都裝備上鎖子甲基本上是不太現實

所以說,鎖子甲在中國只能在特定的將領身上發揮特定的功能,比如說努爾哈赤在徵戰時曾經有一隻箭射到了他的喉嚨,正是鎖子甲為他擋住了這一箭,救了努爾哈赤一命,這才有了後來的清太祖。所以歸根結底,鎖子甲自身的構造以及製作工藝,便是鎖子甲在中國未大量裝備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如果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是基督教而不是佛教,會怎樣?
    我們不妨來想像一下,倘若當時傳入中國的是其它宗教,還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就嗎,還會像佛教一樣的成功,在這裡我們不妨通過比較當時的社會環境,來推測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早在東漢時期,因為受董子的影響,儒學得以成為了漢武帝後的主流學說,但同時儒學也正式從經典的正式哲學,開始往神學方面轉化,其中逐漸摻雜了很多的迷信思想。
  •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後來到了秦漢時期,由於金屬生產和加工的技術不斷進步,鐵鎧開始以較大規模應用於軍隊中。西漢時期,軍隊開始以效仿皮製扎甲製成的鐵扎甲為主要防禦裝備。這種鐵製扎甲結構重疊,甲片可以將對方兵器的動能傳遞到周圍的甲片上,最終被分散吸收。其唯一的弱點就是連接甲片的皮繩。正是憑藉著精良的甲冑,漢朝軍隊得以在與匈奴的戰鬥中取得優勢,並最終獲得勝利。
  • 3dmax繪製鎖子甲
    今天簡單給大家演示一下使用3dmax繪製鎖子甲之類的花紋。當然,繪製鎖子甲之類紋理的方法太多了,隨便你用各種軟體各種方法都可以,隨你高興,在這我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1、首先,需要先繪製一個圓環,具體的半徑參數可以自己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也可以在練習的時候和我的參數一樣。
  • 中國古代頭盔樣式那麼多,為何影視劇裡卻儘是「飛碟帽」?
    鋼鐵因為與青銅大不相同的金屬性能,所以戰國時期的工匠們沒有選擇鑄造鐵盔,而是使用了打造鋼鐵甲片,然後用甲片拼成頭盔的辦法。於1965年在燕下都出土的燕鐵兜鰲就是以這種工藝製成的頭盔,整盔由八十九片甲片編綴而成。至此,中國的頭盔走入了「黑鐵時代」,而這種「甲片編綴成盔」的頭盔形制,也長期為後人所使用。
  • 古代中國的星象和星座
    古代中國周、秦朝就已經有觀察星象的機構欽天監,主要是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為朝廷服務。中國是農業大國,對節氣的推算非常重要。欽天監唐時又名司天監,主管的名稱從太史令改為司天監正,且一般由一家傳承,比如袁家,是陰陽學派創立者鄒衍的後代,唐時袁天罡就很出名。
  • 地中海的絕對霸主,羅馬軍隊的強大戰鬥力,如何被開發出來?
    在西方歷史上,羅馬是個繞不開的名詞,它不僅代表著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也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輝煌,如果說古希臘是西方文明古典的高潮,那麼古羅馬便是西方法制的開端。依靠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古羅馬將當時的地中海納入國家的版圖,從小亞細亞一直到不列顛島,從北非到雅典,羅馬帝國所向披靡。
  •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為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中國專業騎兵雖誕生於戰國,但在軍隊中比重不高。趙國後期名將李牧重組軍隊時,騎兵有13000人,達到8%的戰國最高比例,其餘國家基本維持在1%,包括號稱擁有百萬雄兵的強秦。步兵和車兵仍是各國的主力。  馬鞍馬鐙發明之前的西漢騎兵  戰國中期之後,匈奴逐漸成為中國北方最具威脅的遊牧勢力。西漢為與匈奴騎兵抗衡,大力推行國家養馬政策。漢文帝時可一次出動10萬騎兵,漢武帝時更是達到了40萬匹戰馬的頂峰。  大多數西漢騎兵和匈奴騎兵都是輕騎兵,騎兵或有少量皮甲保護,馬匹幾乎沒有任何甲冑保護。西漢還有少量騎手穿鐵甲的重騎兵,但是與後世的甲騎具裝不能相比 。
  • 為什麼古代中華文明在數學、物理、化學領域落後於西方文明呢?
    所謂「西方」,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古希臘和羅馬在這個時間段以前有足可誇耀的天文成就。及至公元前200年的西漢,「回歸年」的實際長度為365.2423日。而當時實行的「四分曆」計算法,四年累積誤差為0.0308日,也就是不到45分鐘。如此早這麼精準觀測和計算,完全能夠獨步世界。「四分曆」,每年的日差值為0.0077日。
  • 訪談︱趙曉軍:中國古代度量衡為何沒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觀念
    考古發現為我們研究古代度量衡器提供了切實依據,古代度量衡有什麼作用?秦統一度量衡的意義何在?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與西方的度量衡制度又有何區別?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籌建處的趙曉軍研究員,請他為我們講述古代度量衡背後的故事。
  • 中國古代歷朝刀劍圖
    ) 4) 清朝牛尾刀 (晚清老百姓用的刀, 軍人無用) 5) 明朝清朝劍 (老百姓用的兵器, 軍人少用)青銅劍-巧奪神工的中國古代鑄劍術中國古代由青銅製成的劍身很薄,質地脆,很容易折斷,只適刺殺而不適劈砍,因此當時人們把劍稱為「直兵」。
  • 揭秘中國古代鎧甲發展史:保護將士身體 雄壯軍威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君王、將帥檢閱軍隊,是一個慣例,為此還制定了一定的軍戎禮儀規範。在這些禮儀規範中,在戰場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的鎧甲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時代的發展,鎧甲的外形和作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從早期沉重的金屬鎧甲,逐漸演化出各種輕便、華麗的輕型鎧甲,這些鎧甲不僅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還有極強的觀賞性。
  • 中國鐵鎧甲的代表之作!為什麼說明光鎧影響了幾百年鎧甲設計
    而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中國鎧甲歷史上的一款代表之作——明光鎧。秦皇陵兵馬俑中的披甲戰士方陣,代表著中國古代軍隊的形象古代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很早就有了軍隊和戰爭,而鎧甲作為戰爭的產物也很早就出現在了中國歷史上。按《世本》的記載,夏朝的第七位國王帝杼在徵伐善於射箭的東夷部落時,為了抵禦對方的弓箭,用獸皮製作成了鎧甲裝備士兵。從這裡開始,中國鎧甲的歷史拉開了序幕。
  • 中國古代殺傷力最大的5種冷兵器 第三種一刀下去人馬俱碎!
    中國古代的冷兵器,殺傷力也不小。以下就會介紹5種殺傷力最大的冷兵器!馬槊槊杆取上等韌木的主幹,剝成粗細均勻的蔑,膠合而成。不僅柔軟有彈性,而且分量比較輕,因此騎士可以單手持槊衝陣。而槊杆的彈性又保證了馬槊在刺中目標後,可以彎曲以釋放高速撞擊產生的衝力精心製造的馬槊,輕、韌、結實。 武將可直握了借馬力衝鋒,也可揮舞起來近戰格鬥。
  • 辣椒傳入中國以前,川菜等以辣為主的菜系怎麼調味
    那麼作為「舶來品」的辣椒是明朝時期才傳入中國的,而人們食用辣椒最早的時間是清朝乾隆年間。就讓我們以川菜為例,看一看在辣椒傳入中國之前,對辣需求極大的川菜等菜系是怎麼調味的?那又怎麼滿足人們的辣味需求呢? 在辣椒使用於川菜中之前,川菜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中,每個階段體現的調味特色都不一樣。
  • 西方想不通,為何只有中國能動員14億人呢?
    西方想不通,為何只有中國能動員14億人呢?這次疫情的到來,讓外國人看到了我們中國的實力,其實最強大的是,他們意外為什麼我們的政府能一時間就動員14億人民。而西方國家也比較震撼的是,我國是怎麼做到直接動員14億人民的。疫情發生後,我們第一時間封鎖了每個地方的出入口,而且僅僅兩天我們就控制了民眾的外出,我國14億人,政府一聲令下我們就選擇窩在家裡。就連最隆重的春節,也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冷清的一次,而14億中國人,為了自己和他人,都選擇自動居家隔離了。
  • 中國古代神秘的鍊金術,推動了西方化學以及醫藥學的發展
    你能想到我國古代的煉丹之術對西方的化學以及醫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我國的煉丹之術可以說是源遠流長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為了追求長生不老,就開始嘗試各種方法,其中就有通過煉丹實現長生不老的方法,而古代的煉丹就是利用冶金技術煉製一些礦物藥,這也是最早的煉丹術了。
  • 為什麼中國人大部分沒有西方人身體壯?這個隱情很少有人知道
    中國人大部分沒有西方人身體壯,這是不公開的事實,雖然中國人普遍認為身體素質確實沒有西方人強壯,但隨著如今中國科技、經濟、軍事各個方面的蓬勃發展,那些「不公開的事實」似乎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
  • 中國的十二生肖傳入越南後,越南有了貓年
    就生肖而言,本質上屬於古代數術,是曆法和佔卜混生形式,同時又是一種文化現象。馬未都認為,當十二生肖完全在中國定型的時候,貓還沒有在中國出現。給出的理由是,貓原產於埃及,大約在漢明帝的時候傳入中國,只可惜貓傳入中國的時候,十二生肖動物已經排好了隊伍。在越南,有著與中國幾乎一致的十二生肖。一樣是12種動物,與12地支相對應。越南文化與中國文化同源,在習俗上也很相近。
  • 古代閱兵穿啥樣:唐朝有紙鎧甲 明代出現"V"字領
    隋唐鎧甲穿戴展示圖   清代乾隆荒地戎裝像。想知道古代兵哥哥接受檢閱時穿成啥樣嗎?南京服飾史學者黃強為您揭開古代軍戎禮服的神秘面紗。   唐朝竟有紙做的鎧甲   黃強介紹,古代戰爭使用冷兵器,短兵相接,故將士們操練和上戰場都身著鎧甲。到了唐朝,國力鼎盛,軍隊的一部分戎服和鎧甲開始從實用的功能中脫離出來,出現了眾多以裝飾為主的儀典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