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頭盔樣式那麼多,為何影視劇裡卻儘是「飛碟帽」?

2020-12-03 冷兵器研究所

如果讓人們想像出一個標準的中國盔甲武士的形象,可能很多人會立刻聯想到老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一個個頂盔摜甲、威風凜凜的武將們,同時想當然的認為這些武將門所穿戴的盔甲的樣式就是三國時期的盔甲樣式。但是,雖然這部電視劇雖然在很多細節上都進行了仔細的考證,卻唯獨在武將門的盔甲上大玩了一把「穿越」,出現了不少根本不屬於東漢時期的盔甲式樣,甚至出現了日式鎧甲部件,比如那個廣為詬病的濃濃日式感覺的頭盔前立。

▲《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頭盔上的前立

當然,《三國演義》尚且算是略有「穿越」,某香港導演的一系列電影中,則乾脆就是堪稱魔幻了。這部導演非常著名的三部電影《見龍卸甲》、《錦衣衛》、《鴻門宴》,局中角色都戴上了外形酷似英國MK-2鋼盔的頭盔,而被網友們戲稱為「飛碟帽三部曲」(現在還要再加上一部《天降雄師》)。其中特別《見龍卸甲》中,蜀漢方頭戴英式鋼盔,曹魏方頭戴德式鋼盔,引得很多軍迷高呼:「這不是三國!這是阿拉曼!」

▲電影《天降雄師》中的「飛碟帽」

從冷兵器歷史研究角度,這類影片可能會讓有些人誤會,仿佛不論是秦末、三國還是明代,中國頭盔都是飛碟帽形的。那麼,為了整本溯源,本文將主要講講真實歷史上的中國頭盔,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飛碟帽三部曲」之《見龍卸甲》

隨著戰爭的擴大和生產力的發展,加強戰士頭部這一重要部位的防護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而為了防護頭部,各種各樣的「頭盔」出現了。華夏先民早在商代就已經開始用青銅頭盔來武裝戰士了,這種頭盔在安陽殷墟大量出土,因其與漢字中「胄」字十分相似的外形,甚至可以推測漢字中的「胄」字可能就是為了描述這種青銅頭盔而出現的。

▲商代青銅胄

商代時的青銅胄由整體鑄造形成,可能是因為其佩戴者的身份不一般的關係,這些商代的青銅胄上往往都有精緻的饕餮紋。進入西周時期後,青銅胄開始出現為了追求大量生產而儘量簡便的傾向,複雜的紋飾逐漸減少,其形制也越發朝著貼合頭形的實用化方向發展,仿佛一個「適合扣在人腦袋上的大碗」一般。

▲青銅胄

戰國時期,隨著煉鐵技術的發展,以鋼鐵作為製造頭盔的材料成了新的發展方向。鋼鐵因為與青銅大不相同的金屬性能,所以戰國時期的工匠們沒有選擇鑄造鐵盔,而是使用了打造鋼鐵甲片,然後用甲片拼成頭盔的辦法。於1965年在燕下都出土的燕鐵兜鰲就是以這種工藝製成的頭盔,整盔由八十九片甲片編綴而成。至此,中國的頭盔走入了「黑鐵時代」,而這種「甲片編綴成盔」的頭盔形制,也長期為後人所使用。

▲燕下都鐵胄

進入東漢時期,隨著技術的發展,用甲片編綴的扎甲盔越來越符合人體工程學、貼合人的頭型,也開始出現了使用不同規格的甲片編綴一頂頭盔的情況。於1980年在吉林省榆樹縣的東漢墓葬中出土的一頂鐵胄,便是由三種甲片編綴製成的。如果說在反映這一時期的戰爭題材電影中,《赤壁》還算有點影子的話,那麼某位港導的「飛碟帽」,則實在是謬之千裡了。

▲東漢鐵胄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後,隨著工藝的越發成熟,甲片越發可以做到在增大尺寸的同時,而不降低強度,於是便出現了由幾塊甲片拼貼為成主體的整體式頭盔。這類頭盔一般為成一個半圓形的盔頂,隨後在盔頂邊沿編綴以小型甲片為護頸以保護後腦。在鄴南城古城址出土的北朝時期的頭盔便屬於這種類型,這種形制已經和出現在不少古裝影視作品中的頭盔有不少相似之處了。

▲鄴南城出土的北朝頭盔

在南北朝時期大量流行的頭盔形制則是被稱為「衝角盔」的一種盔型。這種頭盔以前端的尖角而得名,相傳自東漢時期就已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大量普及。大量的南北朝時期的披甲武士傭都戴著這樣的一頂頭盔。這種頭盔形制還極大的影響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在日本形成了「衝角付胄」的頭盔形制。

▲南北朝武士傭,頭盔十分特別

進入隋唐時期,頭盔的形制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受到來自北方突厥的影響,開始出現模仿野獸頭部的獸首狀頭盔。另外,受到佛教的影響,開始出現模仿佛教菩薩的髮髻形狀凸起的頭盔。進入盛唐以後,隨著社會的越發繁榮和戰爭的減少,頭盔上的裝飾越發豐富起來。逐漸的在頭盔兩側耳部增加「折耳」等裝飾,唐代的天王像就反映了這種武備的發展和變化。此外,朱雀等瑞獸也經常被裝點在頭盔上,成為精緻的裝飾品。一些頭盔上的「折耳」乾脆就製成了風翅的樣式。

▲唐天王像

▲五代時期的武士雕像

「安史之亂」後,盛唐時代結束,被後世稱為「殘唐五代」的時期來臨。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戰爭愈發頻繁,其一個結果是武備上的裝飾性色彩漸淡,實用性逐漸增強,頭盔上的裝飾減少,朝實用方向發展。這種發展的結果就是被現代人所熟知的鳳翅盔出現了,並在進入宋代後成為了宋代軍隊普遍裝備的頭盔。

▲宋代繪製的《免胄圖》

▲《武經總要》中記錄的鳳翅盔

除了鳳翅盔外,在南宋時期開始流行起一種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在後來的元代也相當流行。這種盔型的實物曾在山東省郯城出土,整體由青銅鑄造而成。

蒙元的入主中原極大的影響了中國頭盔的發展史,隨著元朝的建立,「蒙古缽胄」也進入了中國。「缽胄」的盔體以四到五片盔片連接成尖頂深缽狀,其材質有皮有鐵,前額帶眉庇,其頂飾有被後世戲稱為「避雷針」的櫻槍。

▲西藏蒙古式缽胄

雖然蒙元王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就在農民起義的洪流下被趕回了草原,但是蒙元對中國武備的影響卻難以磨滅。雖然明朝也曾試圖恢復以鳳翅盔為代表的宋朝武備形制,但是在實戰層面,依舊大量使用了蒙元風格的武備。反映在頭盔上,就是蒙古風格的頭盔依舊廣泛裝備於軍隊。

▲受到蒙元強烈影響的明代武備

進入清代以後,頭盔的樣式被完全統一。蒙式缽胄成為了清代軍隊的唯一正式裝備的頭盔。其結構分為纓槍、盔頂、盔體、眉庇、頓項五大部分,相比明代的明顯特點是是其纓槍加高,頓項為帶護喉的蒙古式樣。滿清入關後,缽胄纓槍越來越高,裝飾越發華麗。清軍高級軍官頭盔大量使用鏤空掐絲裝飾還飾以珍珠、珊瑚珠、紅藍寶石,盔纓綴貂尾,精緻程度更是令人咋舌。可能是因為滿清貴族深受藏傳佛教影響的關係,不少清代缽胄尤其是官員使用的缽胄的形象與藏傳佛教的喇嘛塔頗為相似。但是因為其過高的櫻槍,現代人更多的還是想到了「避雷針」。

▲乾隆的缽胄

說到最後,要特意提一下,這位香港導演其實也不是不知道大家對他的吐槽。他甚至還面對採訪時表示:「這不是我的喜好,是歷史中本身就有這種頭盔。別看博物館裡展覽過一兩個頭盔,就覺得頭盔只有這幾種。中國人有一個方面沒有做好,就是保護我們的歷代文物。」

▲電影《錦衣衛》中的主角造型

其實他這麼說也不算完全捕風捉影,因為類似形制的頭盔中國古代是有過的。那就是前面提及的南宋時期那種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這種盔形在元代和明代都得到了大發展。但要注意的是,這種頭盔一般是尖頂的,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古代中國人,特別是明代人是有髮髻的,因此笠形必然很高聳,為髮髻留出足夠空間。所以,這位導演要麼是把古代中國人都當成了光頭或禿子,要麼只是在博物館裡看了一眼展出的個別頭盔,不求甚解,就以英式頭盔為模版當道具了。然後再責怪中國人沒保護好文物。拜託!是您沒有好好研究好嘛。

▲元代笠形盔

▲明代笠形盔

而最為可怕的是這位導演對於歷史影片裡道具的態度。面對「從《錦衣衛》到《天將雄師》,不同朝代不同的角色,都戴這樣的頭盔,會不會也有些奇怪?」的提問,這位導演的回答竟是:「頭盔是用來做保護用的,它的功能和邏輯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它不會變成一個特別反常的東西。」

▲飛碟帽宇宙四部曲

總之,不論是商代的「饕餮紋銅胄」,還是清代的「避雷針」,中國的頭盔發展歷經了從青銅到鋼鐵、從甲片編綴到一體式缽胄的發展。但是這樣的紛繁變化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並沒能很好的體現,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導演對於歷史道具考據程度的漠視態度。而這可能才是中國影視的最大悲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為何沒有大規模訓練象兵?是沒有大象嗎?
    在影視劇中,印度古代戰爭,必然有象兵,而中國古代戰爭中,很少有象兵的影子。為什麼呢?事實上,中國大象的歷史並不比他們短。在中國古代,大象的主要棲息之後在黃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山海經中山經》中記載:「岷山,江水出焉,……其獸多犀、象。」《國語楚語》中也記載:「巴浦之象,其可盡乎。」
  • 它們沒戴頭盔!
    在特種領域裡,有一句話叫做被發現既失敗,也就是說,一旦被敵發現的話,那麼基本上就表示了這次行動已經涼了,你就是一身機甲又如何?不僅頭盔不需要,防蛋衣和靴子有時候也不需要…一身防割柔性服加一雙不錯的腳包鞋子就可以了,輕便,好用,而且效果非常好。也就是影視劇裡,一個個穿的跟個高達似的,現實中,到了這個層次裡的,大家很少這麼來…加了塗裝的薄帽子或者是加了塗層的頭套,遠比頭盔好使,因為再輕便的頭盔,那分量戴久了也不舒服不是?尤其是頭盔很難做到柔性覆蓋,也限制了活動的空間並破壞頭部的輪廓,要來幹啥啊?
  • 中國古代數學為何如此的落後?
    陳景潤可為何中國的古代數學一直那麼落後,而沒有得到發展呢?幾何原本3.最重要的事中國古代沒有圓錐曲線知識,不知道橢圓,拋物線,雙曲線,阿基米德螺旋線等為何物,這是致命傷,4.中國古代不重視數學,沒有專門記錄前人成果的數學史,也沒有專門從事數學研究的團體,這導致即使偶爾出現一兩個數學天才,他們的成果也基本得不到重視,著作不是失傳就是無人問津,如祖衝之的《綴術》唐朝以來就無人能懂以致失傳,我們今天知道祖衝之圓周率算到後7位的成就還是史官寫的《隋書》告訴我們的,至於他如何算出來的則永遠無人知道了。
  • 詳解羅馬柱之古代希臘羅馬柱樣式風格的寓意
    那麼羅馬柱經歷在古希臘時期擁有怎樣的樣式風格和寓意呢?且聽壹信緬甸柚木高端全屋定製小編娓娓道來! 古代希臘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古希臘,不是一個國家的概念,而是一個地區的稱謂。西方有記載的文學、科技、藝術都是從古代希臘開始的。那個時期的柱子款式和風格,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和西歐建築的先驅,但它仍處於萌芽和萌芽階段。柱式類型少,造型簡單,結構樸素。
  • 中國古代有那麼多發明,愛因斯坦為何全盤否定了?
    但是就是一個這麼聲名鵲起的科學家,曾在1953年的時候公開聲稱我們中國沒有科學,何出此言呢?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1953年有一個論題:「中國歷史上存不存在科學」,當時愛因斯坦作為偉大科學家,是很有話語權的,於是人們就問愛因斯坦他的答案是什麼。
  • 從樣式雷平格圖,探尋中國傳統建築設計的秘密
    現在學者們已經發現,清代皇家建築作為賡續中國古代傳統的重要文化遺產,它從選址、規劃設計、到施工,都有縝密的運作程序;而負責皇家建築設計兩個多世紀的「樣式雷」各代傳人,均能十分嫻熟靈活地運用豐富多彩的圖學語言,包括各種富於現代意義的投影法及圖層方法等,翔實表達其創作理念並指導施工,充分彰顯了中國古代哲匠的非凡智慧。
  • 二戰時,日軍頭盔上為何會有一個網狀結構,有什麼作用?
    這也是現今為何注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武器裝備得到了快速更新,甚至在未來作戰中可能都不會有士兵的存在,而是通過作戰機器人來代替人實現地面作戰。單兵作戰裝備主要是由主副武器、手雷、刀具以及作戰背囊等構成,當然還會配屬有工兵鏟、水壺等,方便在後方作戰中進行野外生存,除此之外,還有作戰背心以及頭盔等,可能狙擊手還會配有吉利服等特殊的作戰裝備,主要還是由上述的幾個部分構成,同時還會根據作戰人員的需求進行相應的改變。
  • 4天時間價格上漲6倍多!頭盔市場喧囂背後的博弈
    因此,當前亟須解決的則是頭盔供求失衡之困。真需求還是假繁榮?統計數據顯示,如今中國有9000多萬輛摩託車,將近3億輛電動自行車,幾乎每3.5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需要佩戴安全頭盔。但是放眼望去,如今街道上實際佩戴頭盔的人卻不多。
  • 戲劇頭盔:國粹中的「頂上」功夫
    山西作為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晉劇」之名響徹大江南北。以太原為中心的晉劇藝術,不僅誕生了眾多名家,戲劇頭盔的製作工藝也聞名遐邇。戲曲界歷來有「南方服裝,北方盔頭」之說,戲劇頭盔(梨園行行話稱「盔頭」)則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演員所佩戴各種冠帽的總稱。
  • 古代的火摺子,為何像火機一樣一按就冒火?原理是什麼呢?
    古代的火摺子,為何像火機一樣一按就冒火?原理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打火機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古代取火都要用火摺子。這個東西在影視劇裡出場率非常高,他只需要輕輕一吹,火立刻出來,感覺比打火機還神奇。古代的火摺子,為何像火機一樣一按就冒火?原理到底是什麼呢?
  • 中國古代奇書《山海經》,裡面的生物為何類似核戰爭變異生物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是一部重要的志怪古籍,其中記載的很多玄幻故事成為今天影視劇和文學作品的中的重要素材,更重要的《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地理知識給現代人了解古代地理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 影視劇題材死啃雍正 展現觀眾的另類歷史觀
    有時,他氣得直想拍案而起厲聲責問:汝等莫非不學歷史,朕在位13年,硃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哪有那麼多閒工夫打情罵俏?以上情節純屬杜撰,因為看到有網友總結的2011雍正螢屏愛情生涯。「雍正愛上穿越的晴川,卻是單相思(《宮鎖心玉》)。然後晴川穿回去了,就找兩情相悅的另一個穿越女馬爾泰若曦談了場虐心的戀愛(《步步驚心》)。結果若曦也穿回去了,雍正很傷心,再也不相信穿越了。
  • 為何古人那麼忌諱「太歲」?
    各位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見證的回憶,朋友們在影視劇或者是小說中,可能常常會聽過見過劇中人或書中人不畏強敵時常常被人稱為「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即便是不了解太歲為何物的人也能聽出這是一句帶有藐視,警告,威脅意思的話,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什麼是太歲,冒犯太歲對人到底有什麼影響?
  • 網劇尺度大惹電視臺不滿 影視劇為何越來越汙?
    初期,一些電視劇中的同性CP獲得了很多網友的關注,比如《古劍奇譚》中的百裡屠蘇和大師兄,再到《琅琊榜》裡的梅長蘇和靖王。但是在這些上星播出的電視劇中,對於「腐元素」的把握,也只是點到即止,而且多數是網友們的自行腦補,並沒有明確打著「腐」的標籤。  但是影視劇中的「腐」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在最近某視頻網站的自製網劇《太子妃升職記》中,「腐元素」便不少。
  • 曾經的一片廢墟,為何成了國產影視劇的搖籃?
    隨著影視行業的蓬勃發展,一座座影視城拔地而起,進而產生規模效應,大量的影視劇應運而生,極大程度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可能一說到影視城,人們會首先想到橫店,但真要算起來,鎮北堡比橫店更「老資格」,也更有韻味。
  • 天貓魔盒免VIP看盡全網熱門影視劇+港澳臺直播
    天貓魔盒免VIP看盡全網熱門影視劇+港澳臺直播 2016年12月19日 18:03作者:李萬裡編輯:李萬裡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天貓魔盒的新手用戶們
  • 佛祖頭上為什麼長著那麼多奇怪的「包」?真實原因讓孫悟空害怕!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本期的小野說家居,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佛祖頭上為什麼長著那麼多奇怪的「包」?真實原因讓孫悟空害怕!西遊記大家應該都是非常熟悉的吧,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是看過的,如今關於西遊記的影視劇也是非常多的,但是最經典的版本還是1986年的,在這裡面的任務都是成為了標準的楷模,帥氣但是謙虛的唐僧,還有機靈的猴子,老實的沙僧,肥頭的八戒。但是最奇怪的人物就是如來了,在以前看如來都會覺得他的形象很彆扭,而不是因為他的背後的光圈耀眼,是如來的頭怎麼是這個樣子。
  • 古代不具備指紋識別技術,為何犯人總是要按手印畫押?
    但指紋的特殊意義的發現卻並不是在現代,遠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便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雖然古代不具備指紋識別技術,但犯人犯了事伏法總會籤字畫押按手印,這又是為何呢? 指紋在古代的意義 在各類古代破案影視劇和文獻記載當中,我們總是對犯人行刑前的一幕十分熟悉,當知縣大人準備行刑之前,總會讓犯人們籤字畫押按手印,對自己所犯之事有個了結,但有的人就會有疑問了,這古代並沒有指紋識別的技術,如此興師勞眾的讓犯人按手印是為何呢?
  • 古代災年鬧饑荒時,為何百姓寧可啃草根也不去捕魚?原因發人深省
    中國古代有很多所謂的「盛世」出現,距離現在最近的自然就是「康乾盛世」,這也是在中國古代君主專制體制下,社會發展所能夠達到的最高峰,然而這個所謂的「盛世」在英國訪華使者馬戛爾尼眼中,卻是「居民大多瘦弱不堪,面有菜色,爭相搶奪著我們拋棄的食物……」
  • 「皮膚白」成為中國式審美的硬標準!為何中國人對白如此執著?
    她們步履不停,在最該露肉的時候也穿著防曬衣、遮陽袖,各種防曬產品都往身上抹,只為了變成盛夏裡雪白的那道光。「皮膚白」成為中國式審美的硬標準!為何中國人對白如此執著?這種趨近病態的對白的追求,已經完全滲透到每個中國女孩的骨子裡。甚至「膚白貌美」這一項也成為公園相親角女性明確指出的有利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