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古往今來雖如是,濃妝淡抹總相宜」。唱念做打,生旦淨醜,中華戲曲音色圓潤優美,唱腔甘醇有味。山西作為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晉劇」之名響徹大江南北。以太原為中心的晉劇藝術,不僅誕生了眾多名家,戲劇頭盔的製作工藝也聞名遐邇。
戲曲界歷來有「南方服裝,北方盔頭」之說,戲劇頭盔(梨園行行話稱「盔頭」)則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演員所佩戴各種冠帽的總稱。中國傳統戲劇講究程式化,時常以角色表演時頭上所戴頭飾來傳遞戲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等相關信息,各類冠帽頭飾,以仿照古代戰將所戴的戰盔式樣誇張製作而成,故俗稱「盔頭」。
從唐明皇演古裝戲開始,便有了頭盔製作技藝。這種民間手工藝是七十二行之一。據說,根據人物和朝代,有帝王將相、文武百官、才子佳人、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等,與戲曲人物生、旦、淨、末、醜相配,約50種頭盔的名稱和樣式。
戲曲即是文化,衣冠當合於禮樂。戲劇將歷史故事搬上了舞臺,所以每個角色所戴的頭盔都要符合戲劇角色的歷史、身份、性格等特徵,如,皇帝戴的九龍冠、皇后戴的鳳冠、太子戴的紫金冠,還有元帥戴的帥盔、大將戴的將盔、關羽戴的夫子盔、項羽戴的霸王盔等不同品種。
一家三代頭冠制,百年傳承戲曲緣。
位於太原市迎澤區山西省晉劇院,與戲劇頭盔製作工藝的傳承與發揚密不可分。目前山西省內唯一的手工製作戲劇頭盔的傳承人梁翠雲,三代傳承,兩代坐鎮晉劇院,為山西省戲曲舞臺上製作了大多數頭盔。精湛技藝,百年來歷久不衰。
清末時期,梁翠雲的爺爺梁在全因家境困苦八歲就走了學手藝做童工這條路,主家有製作戲劇頭盔的手藝,但主家的兒女子孫們卻嫌棄太枯燥繁瑣,無意學這手藝,主家就把這戲曲頭盔製作手藝傳授給好學肯幹的梁在全。
梁在全少時吃苦耐勞,又聰慧有悟性,不但學會了手藝,還在崞縣(現屬於定襄)宏道開了一間戲劇用品作坊。
到了梁翠雲父親梁光銀這代,製作頭盔的手藝已經很成熟了,隨著戲劇的繁榮,戲劇服裝和頭盔需求不斷加大,周邊縣市的劇團都請梁光銀來做頭盔。當時的晉劇院也出現了需大於供的情況,於是省領導親自批示調梁光銀入晉劇院,但梁光銀所在的定襄縣宏道鄉卻不放梁光銀走。為此,省晉劇院特意安排丁果仙、郭鳳英、冀美蓮、牛桂英等晉劇名家專程去宏道演出傳統劇目七場,以答謝宏道的父老鄉親。
調入晉劇院後,梁光銀見到了很多晉劇名角兒,他意識到戲劇頭盔存在的很多問題,新時期的戲劇舞臺發生變化,舊的頭盔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雖然梁光銀的製作手藝已經爐火純青,但是創新卻十分困難,他投入了全部的心神與精力從繪圖、固定、點翠、組合每一個細節中作出改良,終於在戲劇電影《打金枝》中,戲劇大師丁果仙和牛桂英佩戴梁光銀製作頭盔和頭飾大獲成功。此後,梁光銀成了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等戲劇名家的「御用師傅」。
從小耳濡目染,梁翠雲對這門手藝格外熱愛。1977年,父親病逝,還不到20歲的梁翠雲女承父業,成為製作戲曲頭飾的第三代傳人。上世紀80年代,山西晉劇事業贏來新的發展時機,梁翠雲隨之被調入山西省晉劇院。
梁翠雲對戲劇頭盔的製作技藝在沿襲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更創新的改良:她喜歡按照演員的頭型,來定製頭盔,這樣戴著舒服,還能降低舞臺上頭冠掉落的可能性。美觀、新穎、大方、舒適,成了梁氏戲劇頭盔的代名詞,因為頭盔質量好、造型美,浙江、陝西、河南、雲南、海南、甘肅等地的劇團,都慕名而來。
晉劇名小生張智、李紅梅、方健等就是靠戴著梁翠雲製作的頭盔,走出了國門。
晉劇名家王愛愛、田桂蘭、冀萍、謝濤、慄桂蓮、苗潔等都非常喜歡她做的頭盔。她們中好多人在拿梅花獎演出時,戴的都是出自梁翠雲之手的頭盔。
《徐策跑城》中,那個意氣風發、「搖頭晃腦」的徐策將紗帽兩側的翅子耍得虎虎生風;《打金枝》裡,昇平公主憑藉頭上珠翠閃爍的華麗鳳冠震懾全場人……中國戲曲的絕活一亮相,往往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忍不住拍手稱奇,不過,人靠衣裝馬靠鞍,好技術還需配好頭冠,在欣賞名家經典唱段時,卻鮮有人知,這些為名角們增色的紗帽、鳳冠,都是怎麼做來的。
「先把麻紙用麵糊一層一層裱十張左右的紙片,曬乾畫圖後用小刀裁下來,再用骨膠、鐵砂組合起來,一片一片組成形狀再上粉,然後上立粉,上油漆,粘銀箔再點翠……」梁翠雲一邊講解一邊給手裡《打金枝》中唐皇的頭盔貼上正紅色的綢片,一大張綢緞,梁翠雲好像隨意一剪便是需要的形狀,用乳膠粘好,那些紅色的點綴仿若真的跳躍著的火苗。
從一張麻紙開始,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快的要一周,複雜的得一個月左右,一個頭盔才能完成。歲月就在這日復一日的精心打磨中流逝。已退休的她仍然堅守著這塊陣地,鮮有後來人的困窘,工作環境的限制,都沒能讓她卻步。
目前,由於戲劇頭盔需求量縮減,加上製作費時費力,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的年輕人微乎其微。梁翠雲兩個女兒,都有自己的工作,雖然在業餘時間也跟著她學習製作工藝,但無法專心於藝術傳承。
為了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梁翠雲打破了手藝不外傳的傳統,她開始面向社會提出樸素的要求招收學徒,「首先是要喜歡;其次要有悟性,心靈手巧;第三要專注,有毅力。」三條原則體現了一位老藝人對文化的熱愛和奉獻,對傳統的堅守與執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拳拳之心。
美輪美奐的頭盔珠環翠繞,豔麗多姿。王侯將相的舞臺帽戲紛呈,動靜得宜。紛繁複雜的技藝巧奪天工,另人驚嘆。隨著傳統文化火起來、熱起來的東風,製作戲劇頭盔這一國粹的「頂上」功夫,勢必煥發出新的光彩,在日益豐富的群眾藝術生活中,點亮舞臺,璀璨夜空。
—特別說明—
文字: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視頻:柳丫丫
編輯: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往期精彩:
■「我的迎澤我的家」向您約稿
■ 老鼠窟元宵:味蕾綻放 頰齒留芳
■ 太原麵塑:指尖上舞動的精靈
■ 認一力:蒸餃至香在此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