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頭盔:國粹中的「頂上」功夫

2021-01-09 迎澤發布

古人有云「古往今來雖如是,濃妝淡抹總相宜」。唱念做打,生旦淨醜,中華戲曲音色圓潤優美,唱腔甘醇有味。山西作為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晉劇」之名響徹大江南北。以太原為中心的晉劇藝術,不僅誕生了眾多名家,戲劇頭盔的製作工藝也聞名遐邇。

戲曲界歷來有「南方服裝,北方盔頭」之說,戲劇頭盔(梨園行行話稱「盔頭」)則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演員所佩戴各種冠帽的總稱。中國傳統戲劇講究程式化,時常以角色表演時頭上所戴頭飾來傳遞戲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等相關信息,各類冠帽頭飾,以仿照古代戰將所戴的戰盔式樣誇張製作而成,故俗稱「盔頭」。

從唐明皇演古裝戲開始,便有了頭盔製作技藝。這種民間手工藝是七十二行之一。據說,根據人物和朝代,有帝王將相、文武百官、才子佳人、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等,與戲曲人物生、旦、淨、末、醜相配,約50種頭盔的名稱和樣式。

戲曲即是文化,衣冠當合於禮樂。戲劇將歷史故事搬上了舞臺,所以每個角色所戴的頭盔都要符合戲劇角色的歷史、身份、性格等特徵,如,皇帝戴的九龍冠、皇后戴的鳳冠、太子戴的紫金冠,還有元帥戴的帥盔、大將戴的將盔、關羽戴的夫子盔、項羽戴的霸王盔等不同品種。

一家三代頭冠制,百年傳承戲曲緣。

位於太原市迎澤區山西省晉劇院,與戲劇頭盔製作工藝的傳承與發揚密不可分。目前山西省內唯一的手工製作戲劇頭盔的傳承人梁翠雲,三代傳承,兩代坐鎮晉劇院,為山西省戲曲舞臺上製作了大多數頭盔。精湛技藝,百年來歷久不衰。

清末時期,梁翠雲的爺爺梁在全因家境困苦八歲就走了學手藝做童工這條路,主家有製作戲劇頭盔的手藝,但主家的兒女子孫們卻嫌棄太枯燥繁瑣,無意學這手藝,主家就把這戲曲頭盔製作手藝傳授給好學肯幹的梁在全。

梁在全少時吃苦耐勞,又聰慧有悟性,不但學會了手藝,還在崞縣(現屬於定襄)宏道開了一間戲劇用品作坊。

到了梁翠雲父親梁光銀這代,製作頭盔的手藝已經很成熟了,隨著戲劇的繁榮,戲劇服裝和頭盔需求不斷加大,周邊縣市的劇團都請梁光銀來做頭盔。當時的晉劇院也出現了需大於供的情況,於是省領導親自批示調梁光銀入晉劇院,但梁光銀所在的定襄縣宏道鄉卻不放梁光銀走。為此,省晉劇院特意安排丁果仙、郭鳳英、冀美蓮、牛桂英等晉劇名家專程去宏道演出傳統劇目七場,以答謝宏道的父老鄉親。

調入晉劇院後,梁光銀見到了很多晉劇名角兒,他意識到戲劇頭盔存在的很多問題,新時期的戲劇舞臺發生變化,舊的頭盔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雖然梁光銀的製作手藝已經爐火純青,但是創新卻十分困難,他投入了全部的心神與精力從繪圖、固定、點翠、組合每一個細節中作出改良,終於在戲劇電影《打金枝》中,戲劇大師丁果仙和牛桂英佩戴梁光銀製作頭盔和頭飾大獲成功。此後,梁光銀成了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等戲劇名家的「御用師傅」。

從小耳濡目染,梁翠雲對這門手藝格外熱愛。1977年,父親病逝,還不到20歲的梁翠雲女承父業,成為製作戲曲頭飾的第三代傳人。上世紀80年代,山西晉劇事業贏來新的發展時機,梁翠雲隨之被調入山西省晉劇院。

梁翠雲對戲劇頭盔的製作技藝在沿襲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更創新的改良:她喜歡按照演員的頭型,來定製頭盔,這樣戴著舒服,還能降低舞臺上頭冠掉落的可能性。美觀、新穎、大方、舒適,成了梁氏戲劇頭盔的代名詞,因為頭盔質量好、造型美,浙江、陝西、河南、雲南、海南、甘肅等地的劇團,都慕名而來。

晉劇名小生張智、李紅梅、方健等就是靠戴著梁翠雲製作的頭盔,走出了國門。

晉劇名家王愛愛、田桂蘭、冀萍、謝濤、慄桂蓮、苗潔等都非常喜歡她做的頭盔。她們中好多人在拿梅花獎演出時,戴的都是出自梁翠雲之手的頭盔。

《徐策跑城》中,那個意氣風發、「搖頭晃腦」的徐策將紗帽兩側的翅子耍得虎虎生風;《打金枝》裡,昇平公主憑藉頭上珠翠閃爍的華麗鳳冠震懾全場人……中國戲曲的絕活一亮相,往往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忍不住拍手稱奇,不過,人靠衣裝馬靠鞍,好技術還需配好頭冠,在欣賞名家經典唱段時,卻鮮有人知,這些為名角們增色的紗帽、鳳冠,都是怎麼做來的。

「先把麻紙用麵糊一層一層裱十張左右的紙片,曬乾畫圖後用小刀裁下來,再用骨膠、鐵砂組合起來,一片一片組成形狀再上粉,然後上立粉,上油漆,粘銀箔再點翠……」梁翠雲一邊講解一邊給手裡《打金枝》中唐皇的頭盔貼上正紅色的綢片,一大張綢緞,梁翠雲好像隨意一剪便是需要的形狀,用乳膠粘好,那些紅色的點綴仿若真的跳躍著的火苗。

從一張麻紙開始,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快的要一周,複雜的得一個月左右,一個頭盔才能完成。歲月就在這日復一日的精心打磨中流逝。已退休的她仍然堅守著這塊陣地,鮮有後來人的困窘,工作環境的限制,都沒能讓她卻步。

目前,由於戲劇頭盔需求量縮減,加上製作費時費力,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的年輕人微乎其微。梁翠雲兩個女兒,都有自己的工作,雖然在業餘時間也跟著她學習製作工藝,但無法專心於藝術傳承。

為了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梁翠雲打破了手藝不外傳的傳統,她開始面向社會提出樸素的要求招收學徒,「首先是要喜歡;其次要有悟性,心靈手巧;第三要專注,有毅力。」三條原則體現了一位老藝人對文化的熱愛和奉獻,對傳統的堅守與執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拳拳之心。

美輪美奐的頭盔珠環翠繞,豔麗多姿。王侯將相的舞臺帽戲紛呈,動靜得宜。紛繁複雜的技藝巧奪天工,另人驚嘆。隨著傳統文化火起來、熱起來的東風,製作戲劇頭盔這一國粹的「頂上」功夫,勢必煥發出新的光彩,在日益豐富的群眾藝術生活中,點亮舞臺,璀璨夜空。

—特別說明—

文字: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視頻:柳丫丫

編輯: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往期精彩:

■「我的迎澤我的家」向您約稿

■ 老鼠窟元宵:味蕾綻放 頰齒留芳

■ 太原麵塑:指尖上舞動的精靈

■ 認一力:蒸餃至香在此間

相關焦點

  • 「電單俠」不戴安全頭盔頂格處罰
    本報7月1日訊(記者趙莎攝影報導)「您騎電動自行車未戴安全頭盔,請下車接受處罰。」7月1日起,海口對騎乘電動自行車不戴安全頭盔的違法行為嚴格查處、頂格處罰。首日,查處騎乘電動自行車不戴安全頭盔134起。    當天10時許,周女士騎電動自行車匆匆趕往國興大道面試,途經國興大道與大英山西三路交叉口時,因不戴安全頭盔被執勤交警攔下,成為被查處第一人。
  • 國粹中的瑰寶——月山八極拳
    這首《中國功夫》曾火遍大江南北,是對中國功夫得真實寫照,裡面歌詞更是將中國功夫的體系,動作,神態表現的很詳細。光憑一首歌曲的描述,並不能將中國功夫完整的闡明,下面就有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功夫的博大精深。中國功夫,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 古代將士頭盔頂為啥有一個槍尖,有何用處?古人的智慧讓人嘆服
    近段時間來,電動車要戴頭盔的消息引爆了網絡,一時之間頭盔供不應求,朋友圈到處求頭盔。縱觀我國歷史,可以發現具有保護作用的頭盔緣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商朝,距離現在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
  • 當國粹遇見頤和園 人民創意帶你感受不一樣的中國節
    他們中既有像尚長榮先生、陳少雲這樣的國寶級京劇表演藝術家,也有來自宋慶齡和平天使藝術團和空軍藍天幼兒園的童聲唱大戲,更有戲曲與現代藝術的跨界合作,探索讓國粹更好地走進當今年輕人娛樂生活的新路徑。中秋前夜,老、中、青、少四代戲曲人將在德和園大戲樓登臺亮相。2020「頤和園·戲遊記」更是創造性的開啟網絡直播間,通過網絡直播與您「舉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時」,和千萬網友與戲迷朋友共同 「雲過節」、「雲看戲」。下載「人民日報」客戶端,預約線上直播,一起「雲」遊頤和園。
  • SCB頭盔丨關於頭盔:真的不能落地嗎?
    在騎自行車的全過程中,風險自始至終隨著著上下。一頂品質紮實的頭盔是在汽車全過程中大家最先充分考慮的武器裝備,另外還可以是一名勇士最立即的個性化反映,擁有類似身份證件的作用。(想像一下倘若大家都帶一樣的頭盔,我們是國賓隊嘛??)
  • 展示中國國粹 大水牛絕色-國粹機箱報280元(組圖)
    【天極網廣州11月05號消息】經過特殊塑料塗層處理的雙層亞克力面板,給人帶來了朦朧的3D效果是這款大水牛 絕色-國粹機箱的最大特色,而且3D圖案也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祥雲。目前市場上報價為280元,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多關注一下。
  • 中國傳統國粹中唯有它一枝獨秀,它是啥呢?
    然而中華傳統國粹中有一支「奇葩」的力量,至今仍然不斷創新,不斷改變,不斷發展,還能帶動了一大批新型產業。更強悍的是,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經濟危機」,它仍然屹立不倒,一派生機勃然,欣欣向榮。那麼它究竟是什麼呢?沒錯!相信你已經猜到了,它就是哪怕到了奧運會中國也可以穩穩奪冠的項目——麻將!麻將是誰發明的?網絡稱:漁民!為什麼?
  • 泰拳宣稱必勝 功夫奉陪到底--中泰國粹鬥法誰都不服
    晨報訊記者何璽隨著大賽的臨近,一直渲染交流合作主題的中國武術對泰拳大戰的氣氛開始緊張起來,畢竟這是兩個國粹之間的首次正式對抗,某種意義上說還是世界武壇盟主之爭。謙和的泰拳手開始宣稱他們要拿下8個級別的所有冠軍。
  • 中華十大國粹,美到爆棚!
    功夫功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化」。
  • 《投名狀》頭盔介紹 近戰和遠戰頭盔(全文)
    鑲玉圓帽80近戰通用做工相對精細,帽子上還鑲嵌了一塊白玉作為裝飾。降龍盔100近戰通用防護更好的帽子,戴上它可以更加勇猛。墨雲戰盔115近戰通用加入特殊材質製成的頭盔,有讓人意想不到的作用。五陽聚頂120近戰通用出自名工匠之手的著名頭盔,除了優秀的防禦力之外,也能增加佩帶者的自信。
  • 藝薦·戲劇|劉慈欣當監製,《三體II:黑暗森林》搬上舞臺
    地球人中的背叛者「破壁人」與「面壁者」之間展開了一場精彩的智慧博弈……科幻大戲舞臺呈現的難度可想而知,不過這部劇由劉慈欣親自擔任監製,《盜墓筆記》舞臺劇製作團隊打造,成熟的3DMapping、全息成像和鐳射雷射等舞臺技術,將真實還原小說中紅岸基地、古箏行動、智子展開等多個波瀾壯闊的史詩級畫面。
  • 義大利的「殺人頭盔」殺到中國了?| 蘿蔔北美
    頭盔的品牌花色咱們都先放一邊,買頭盔先看後面的安全認證貼紙(有的在頭盔內襯或頭盔帶上)。你如果看不到GB、DOT、ECE或SNELL,恭喜您這是一頂「三無」產品,基本屬於小孩玩遊戲時的道具。在我查找的資料中並沒有具體提到以上的速度數值,實際上僅以G值區分,但頭盔測試的嚴苛程度可見一斑。
  • 倔老頭守濟南老理髮店40年,堅持做「頂上功夫」的匠人
    有個對聯,上聯「雖是毫末技藝」,下聯「卻是頂上功夫」。很多朋友都知道說的就是理髮。很多理髮師有什麼新技術新設備都抓緊用上,而濟南卻有一位理髮師幹了40多年,靠的就是老手藝加上老工具。來這家理髮店最多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主顧。幾十年來,到這間小理髮店理髮刮臉,已經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圓頭」最難剃 方寸間 盡顯手上「功夫」  記者採訪期間,任連道理髮店裡的老主顧牛先生正好到店中理髮,他坐在椅子上什麼都不用說,任連道很清楚牛先生要理個什麼樣的髮型。
  • 萬磁王的頭盔很特殊?這部漫威漫畫裡幾乎人手一件!
    ·肖的這頂頭盔最終被萬磁王拿走了,所以,你要說除了萬磁王誰戴過這頂頭盔,「黑皇」塞巴斯蒂安·肖算一個。 其實漫威復仇者以及X戰警曾經絕大多數人,都戴過萬磁王的防心靈入侵頭盔,而且還是人手一頂哦!
  • 中國古代頭盔樣式那麼多,為何影視劇裡卻儘是「飛碟帽」?
    ▲《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頭盔上的前立當然,《三國演義》尚且算是略有「穿越」,某香港導演的一系列電影中,則乾脆就是堪稱魔幻了。這部導演非常著名的三部電影《見龍卸甲》、《錦衣衛》、《鴻門宴》,局中角色都戴上了外形酷似英國MK-2鋼盔的頭盔,而被網友們戲稱為「飛碟帽三部曲」(現在還要再加上一部《天降雄師》)。其中特別《見龍卸甲》中,蜀漢方頭戴英式鋼盔,曹魏方頭戴德式鋼盔,引得很多軍迷高呼:「這不是三國!這是阿拉曼!」
  • 從袁小田到劉家良,功夫是如何改變香港電影的?
    加上解放前幾經戰亂,內地的精英知識分子把香港作為了首選落腳地,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香港戰後文化的繁榮。胡金銓少年胸有大志,17歲時遠赴香港,他帶走的還有一身京韻文化和國畫功底。17年後《大醉俠》上映,胡金銓把京劇、武俠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電影中,開啟了武俠片的新時代。
  • 邀您體驗「國粹中的陳設藝術」
    本屆文博會,該分會場以「走進陳設藝術,改變生活方式」為主題,側重展示「國粹中的陳設藝術」。 「古代金銀器精品展」讓參觀者了解中國古代高超的金銀器製作工藝,「鎮展之寶」北宋時期的「銀鎏金玲瓏佛塔」通高58.30釐米,為七重六面閣樓式密簷塔,全塔共有佛47尊,重簷飛棟,十分壯觀,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工藝價值。
  • 「頭盔」用英語怎麼說?是head kuī?
    自從公安部通知自2020年6月1日起,將在全國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以來,「頭盔」一下子就成了堪比口罩的必買品。價格也是一路飆升,微博上網友吐槽不斷......「窮的連頭盔都買不起了,漲價的速度是認真的嗎」「108?我寧願買個鍋頂頭上了」當然也有很多網友心存疑惑,口罩還沒摘,又要戴頭盔了?轉眼已經到了六月初,不知道大家的城市戴頭盔的人有沒有多起來呢?雖然頭盔被炒得這麼厲害,但是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安全意識。
  • 上戲入主紐約《戲劇評論》
    在最新出版的《戲劇評論》2010秋季號的封面上,赫然寫著上海戲劇學院的英文名字。這以後,上戲與紐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布朗大學一起,正式成了這本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戲劇刊物的主辦方。整個20世紀裡,國際普遍認同的表演學理論大師有四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阿爾託和理查·謝克納,而這四位大師中,在世的只有謝克納。
  • 一文讓你看懂你戴的頭盔是哪種認證標準,處於什麼樣的安全等級
    DOT標準裡,比較特別的是其穿透測試(penetration test),即尖銳物體刺穿頭盔的測試,正經認證DOT頭盔,一般比較厚實,還有頭盔表面突出物不能超過5mm,帶耳朵的異形頭盔肯定過不了。 DOT標準證書是由美國交通局頒發的,若在市場上抽檢到頭盔不合格即進行整體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