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對聯,上聯「雖是毫末技藝」,下聯「卻是頂上功夫」。很多朋友都知道說的就是理髮。很多理髮師有什麼新技術新設備都抓緊用上,而濟南卻有一位理髮師幹了40多年,靠的就是老手藝加上老工具。
理髮師任連道自1972年10月參加工作,做的就是理髮。他的理髮店位於濟南市北部的環城路中段,整個理髮店只有十幾個平方。從90年代末到現在,這間小小的理髮店在這裡已經有20多年。來這家理髮店最多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主顧。幾十年來,到這間小理髮店理髮刮臉,已經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圓頭」最難剃 方寸間 盡顯手上「功夫」
記者採訪期間,任連道理髮店裡的老主顧牛先生正好到店中理髮,他坐在椅子上什麼都不用說,任連道很清楚牛先生要理個什麼樣的髮型。
早年間,濟南理髮界有四大名店。任連道就是其中之一——珍珠泉理髮店的最後一批學員。據任連道介紹,他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學習了很久才有機會接觸剃「圓頭」這種髮型:「有一根長的就看出來了,這個側著看,往前看都得是個圓,這才是標準的圓頭。參加工作學員頭一年上不了椅子,得練基本功打下手,給老師掃掃地幹什麼的。一年以後基本才能站椅子上,老師讓過去推幾推子,一看推的不行,老師接過來。」
頭髮剪得差不多了,任連道說這還不算理完,按照規矩,還要把後腦勺的髮際線再處理一下。「過去老師叫耳後見線,這汗毛什麼給人颳了,颳了顯得乾淨利索好看。」任連道說。
這間小小的理髮店,沒有功效繁多的洗髮水、護髮素,也沒有琳琅滿目的理髮用具。任連道靠的就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傳統工具,和自己的老手藝。在任連道的理髮店,理髮僅僅是工作的一半內容,還有個很重要的工序就是刮鬍子。
熱毛巾、肥皂水再加上一把剃刀,這是任連道刮臉的全部工具。刮臉,是很多老顧客青睞的項目。而刮臉的方法,則是任連道堅持了幾十年的老手藝。
任連道告訴記者,刮臉的第一遍僅僅是把鬍子刮下來,後面還有幾道工序。
除了眉毛之外,剃刀的刀鋒要刮過臉上所有的皮膚。鋒利的刀鋒清除掉皮膚上面的死皮,這可是門技術活,出不得半點差錯。任連道說,無論是理髮還是刮臉,在接觸客人之前,都要苦練基本功。
方便老鄰居 上門服務十幾年
楊先生是附近小區的老住戶,由於年紀大了走路不方便,任連道每個月都會上門兩趟。附近的幾位鄰居也經常享受任連道上門理髮和刮臉的服務。
手藝精湛,服務到位,理髮加刮臉服務七年沒有漲過價。任連道說:「一開始可是四塊五塊,到時最後這個七塊。就是春節人家加刮臉就是十塊錢,再多給五塊,我得趕出去再塞給人家,我就這麼個脾氣,我不多要錢也不漲錢。」
老師傅,老手藝。有這門手藝是一方面,任師傅幹這行40多年,他的那些工具,有的比他入行時間還長。
在理髮店裡,最顯眼的家具就是理髮用的椅子。據任師傅介紹說,這個椅子有50多年了,是翻砂的。在使用剃刀之前,師傅們都習慣先打磨一下。磨刀的牛皮它的年齡幾乎和任連道的工齡差不多了。
任師傅所有工具裡面,最先進的是電推子。即便現在用電推子居多,任連道的手推子也一直保留著,就是為了預備一旦停電,不耽誤工作。這些老物件在他的手裡始終煥發著生機,而任連道也一直捨不得換掉這些用慣了的老物件。
這些物件都是多年以前的理髮工具,現在幾乎所有的工具都有了新的替代產品,可是對於任連道來說,用老工具才最順手。
二月二龍抬頭,很多人選擇這一天來理髮。對於任連道而言,人多也好,人少也罷,絕不能省略任何一道工序。
捨不得換掉老工具,堅持使用老手藝。從業40年,任連道不止一次想找個徒弟,把這門手藝傳下去。任連道說:「想跟我學最快也得一年,一年他根本沉不住氣,學了三個月出去什麼也不會,他給人家理髮,別人會說,『看來這個老師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