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如今使用微信和支付寶付款已經十分普遍,但考慮到社會人群的構成,不少群體還無法跟上網絡支付的潮流,所以現金並未完全退出流通市場。
2020年11月21日,江西贛州警方偵破又一起持有並使用假幣的案例,一對情侶總共持有近16萬元的假鈔,才花出去三四百元就被警察抓獲。再次證明,假鈔在現代社會流通的可能性極小,除了警方的高效辦案以外,也和驗鈔防偽技術有一定關係。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同時,貨幣也在全球一體化浪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有力打擊製造假鈔的犯罪活動,美國、英國等國還設立了專門的先進防偽技術委員會,鈔票的防偽技術也日新月異。
據了解,現代鈔票的防偽技術主要包括了紙張防偽、印刷防偽和油墨防偽這三個方面。以紙張防偽為例,一國製造鈔票時,會使用配方特殊、難以被仿製的紙張,還會加入水印、安全線、彩色纖維絲等,很多老闆在收到面值較大的鈔票時,都會用手揉捻,或者將鈔票舉起,透過強光進行透視觀察。
儘管現代鈔票防偽技術一直都在革新,人們驗鈔的方法也很多樣,但假鈔依舊層出不窮,那在驗鈔技術相對落後的古代,中國銀票為何卻鮮有假鈔?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在中國北宋時期(公元1023年)的四川成都,名為「交子」,1661年,瑞典銀行發行紙幣,歐洲這才邁入使用紙幣的時期。在這點上,中國要領先於歐洲六百多年。
據了解,交子最初其實是一種存款憑證。古人購物消費都用黃金白銀等物件,最常見的就是銀兩,如果商人涉及到金額較大的交易,攜帶大量財物上路,不僅耗費時力,還會面臨很大危險,因此人們便設立了「交子鋪戶」,將銀兩存於其中,僅用銀票進行交易。隨著時間的推移,「交子」一類的存款憑證便成了信用貨幣,並在市場上開始流通。
正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類的貪慾是永無止境的。在「交子」面世快20年時,紙幣造假的情況也隨之出現,有史料表明,因為「偽交子」太多,導致交子一度難以在市場上順利流通。
「蜀用鐵錢,民苦轉貿重,故設書紙代錢,以便市易。轉運使以偽造交子多犯法,欲廢不用。」——《宋史·孫甫傳》
為了對這一情況進行整頓,避免國家經濟出現重大混亂,朝廷便接過了製造交子的任務,並制定了嚴厲的獎懲制度。從南宋紹興32年開始,私造假幣的人就會被「斬立決」,元代也規定:凡起意者、雕板者、印鈔者、抄紙者、項科號者、蒙裡安藏印造者、收買顏色物料者,「具是同情偽造,皆合處死」;清朝就更狠了,將連坐制度也落實在了打擊錢幣造假領域,假幣製造者的家眷也會因此受到牽連,所以敢「以身試法」的人就越來越少。
因為銀票金額通常較大,所以使用者多是商人或貴族階級,銀票流通的範圍並不像如今的現金這樣廣泛,能接觸到並進行造假的人就少之又少。假銀票騙騙窮苦民眾還行,但在那些常常與真銀票打交道的人面前,假銀票很難矇混過關。
此外,銀票都是限額限時發行,比如在宋神宗時期,益州交子務通常每兩年就會對流通的交子進行一次大更換。假銀票的製造本就耗時耗力,當假幣製造者好不容易找到制假方法,並推出一套假銀票後,官府馬上又對其進行了更新,假幣製造者從中獲利的可能性大大減小。
中國古代銀票假鈔較少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銀票本身。事實上,古人也在紙幣的防偽辦法上耗盡了苦心,具體就體現在紙幣的使用材料和印刷方法等方面。史學家也表示,銀票上面有一行字無人可仿。
首要方法就是採用特殊的印鈔專用紙。雖然紙幣的名字中含有一個「紙」字,但紙幣的選材比普通的書寫用紙要求高得多。既是為了保證紙幣防磨損防水的能力,達到規定的耐用程度,也是為了防止被人們仿造。
史學家表示,四川官府選用「楮紙」為印鈔專用紙,在1023年,朝廷便「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抄紙就是古人製造紙張必備步驟之一,通過對技術和紙張進行管控,讓假鈔製造者無從下手。此外,含有明、暗兩種印花的水紋紙也得到了利用。歷朝歷代使用的紙張有所不同,私下交易制幣專用紙張都會面臨牢獄之災。
雖然常人很難獲取官府專用印鈔紙,但為了杜絕假銀票,官府必須還要通過其他方法來提升防偽技術,比如加蓋印章、圖案以及進行文字標記等。
據了解,宋朝時期的紙幣就已經出現了房屋、人物形象等圖案,而且這些圖案和花紋大都是多種顏色的燃料套印出來的。交子上的圖案就會同時用上紅、黑、藍這三種顏色。
不僅如此,古代銀票上還會出現一行小字,多涵蓋了朝代、發行機構、年份以及該銀票的具體額度,因其特殊的印刷工藝和手法,這行字體同樣無人可仿。有的銀票甚至會採用皇帝或書法名家的字體,並通過「銅版印刷」等當時領先的印刷技術印刷,光是技術和成本就已經讓很多人打消了造假的念頭。
比如清朝發行的「鹹豐五年戶部官票五十兩」銀票,不僅採用了極薄的樺樹皮做原料,左滿文,右漢文,銀票四周被龍紋環繞。在銀票製作完成後,印造和交鈔的部門都要蓋章加印,各省、府、縣也得印記籤押,進一步加大仿造難度。
為了對貨幣進行規範管理,歷朝歷代都會制定相關法律,明朝市場上流行著銅錢和大明寶鈔兩種貨幣,所以明代便制定了「錢法」和「鈔法」。一些朝代還會在貨幣上印有警示字句,據內蒙古收藏家協會會員王蒙介紹,元朝的紙幣為了防偽,除了特殊材料和加蓋多重紅印以及黑色騎縫印之外,還在銀票上印上了「偽造者斬」等字句,無形中對造假之人產生震懾。
不難發現,現代鈔票在部分防偽方法上和古代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材料選用、圖案印製,多色疊印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古代的啟示。古代對技術的封鎖、匱乏的材料,一定程度上都阻礙了假銀票的誕生,雖然當今社會技術更加開放,假鈔也依舊存在,但相信隨著電子支付和防偽技術的提升,假鈔對市場的惡劣影響將會越來越小。